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为什么放寒暑假?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一个多余的问题,冬天冷,夏天热,当然要给孩子放假。可问题又来了,除学校外,不论多么辛苦、劳动强度多么大的行业,为什么不放假?看来另有原因,而且是重要原因。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所以有人把学校比作工厂,教室比作车间,教师比作工人,学生则是原材料。这种“规模化生产”确实比私塾有优越之处,可以让许多孩子同时接受教育。但另一个问题出现了,工业产品的性能、质量、外形都得一模一样,分毫不差,否则就不合格,成废品了;活蹦乱跳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兴趣和爱好,怎能同无生命的原材料相比?如照工厂那样生产,那不是扼杀学生的个性、制造出千人一面的“成品”了?创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人当然不愿意看到这种结局,聪明的教育家们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在两个学期之间,根据气候条件,安排一个较长的假期,这假期显然是为学生设计的。后来,中国著名教育家潘光旦解释说,“在假期里,我便是我,而不是老师的学生”。放假“是解除痛苦回复自由的上好机会”。(见潘光旦《假期与知识生活的解放》)教育原本就是人的解放,且首先是个性的解放。假期可使学生的兴趣、爱好有个自由成长的时间和空间。学校与假期是个整体,但功能不同,不可混淆。假期是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本身缺陷的校正,并非单单为了避寒暑。
可是,不知何时,也不知哪位中国的高人忘记了当初设计者的初衷,把假期当做“新大陆”:与其让学生虚度,不如充分利用。于是学期结束之日成了补课开始之时,少则三四周,多则五六周,剩下的少量时间,又被五花八门的作业挤得满满的,假期成了“第三学期”、“第四学期”,从小学到中学形成“学期一贯制”。这有悖于教育原则,谈何个性解放?遑论兴趣爱好?
我查阅过一些学生的书橱,除课本外就是辅导材料,中外文学名著、科学读物凤毛麟角。我问他们的兴趣与爱好,答日:“升学压倒一切,别的就谈不到了。”孩子们不是没兴趣爱好,而是没时间。经过长期的听课、写作业、考试的严格磨炼,学生已形成一种惯性的被动思维方式,个性独立与主动思维能力所剩无几,这跟我们中国学生屡拿奥赛冠军,却无缘诺贝尔奖是不是有关联?越是看不见的东西往往越是最重要的。
学期就是学期,假期就是假期,把假期还给学生!
可是,不知何时,也不知哪位中国的高人忘记了当初设计者的初衷,把假期当做“新大陆”:与其让学生虚度,不如充分利用。于是学期结束之日成了补课开始之时,少则三四周,多则五六周,剩下的少量时间,又被五花八门的作业挤得满满的,假期成了“第三学期”、“第四学期”,从小学到中学形成“学期一贯制”。这有悖于教育原则,谈何个性解放?遑论兴趣爱好?
我查阅过一些学生的书橱,除课本外就是辅导材料,中外文学名著、科学读物凤毛麟角。我问他们的兴趣与爱好,答日:“升学压倒一切,别的就谈不到了。”孩子们不是没兴趣爱好,而是没时间。经过长期的听课、写作业、考试的严格磨炼,学生已形成一种惯性的被动思维方式,个性独立与主动思维能力所剩无几,这跟我们中国学生屡拿奥赛冠军,却无缘诺贝尔奖是不是有关联?越是看不见的东西往往越是最重要的。
学期就是学期,假期就是假期,把假期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