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今年是农历十二生肖中的马年。"马到成功、马上有钱"之类的祝福不绝于耳,可见马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在唐代咏马诗人中,李贺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马诗》是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共记二十三首。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遏与时的感慨与憧憬,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带着幽冷、凄婉的色彩。
【关键词】马年 《马诗》 赏析
今年是农历十二生肖中的马年。"马到成功、马上有钱"之类的祝福不绝于耳,可见马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之高。中华民族自古崇尚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被誉为"龙马精神"。"春风得意马蹄疾,不用扬鞭须奋蹄"。马又是能力、圣贤、人才、有作为的象征。而在文学上,早在《诗经》时代,马就开始出现在文学的视野中,如《小雅·车攻》的"萧萧马鸣,悠悠旌旌",雄健的良马以他一声长鸣奏响了英雄的乐章。之后,周穆王的"八王之郡"、西楚霸王的"乌雅"雄风,汉武帝的"天马吟咏"……翩翩良马以它的性灵和雄威,走进了建功伟业的英雄语境。到了魏晋时期,马的寓意更加丰富,一方面用以寄寓诗人建功立业的渴望,一方面又用来蕴藏诗人怀才不遇的深悲噩痛。例如:"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曹植《白马篇》)。""良马出兰池,连翩驱桂枝"(曹植《后图看骑马诗》)、"骢马高缠颦,遥知身是龙。谁能骑此马?唯有广平分。"《楼吹曲词·琅琊王》之类的诗句,大量活跃在魏晋诗章中。
到了唐代,良马成为一种精神图腾。唐人对良马的崇尚达到极致,这从唐代养马、驯马、画马、咏马等的盛况便可窥见一斑。养马方面,据记载:"大唐承周、隋离乱之后,贞观初,仅得牝牡三千""至麟德中,四十年至七十万六千匹,置八使以茎之,设四十八监以掌之,跨陇右、金城、平凉、天水四郡之地,幅员千里,犹为狭隘,更析八监,布于河曲,丰旷之野,乃能容之"(王滏《唐令要》)。从唐初的3000匹到唐高宗的70多万匹,短短几十年就增加了这么多匹马,可见唐朝养马数量之众;画马方面,唐代墓壁上的"出行图"和"狩猎图"标示了唐代画马技术的高超;诗文方面,从唐太宗"翻似天地里,腾波龙钟生"(《咏吟马》)、李白的"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纹龙翼骨。"(《天马歌》)、杜甫的"所向天空阔,真堪托生死"(《房兵曹胡马诗》)、李贺的"龙脊贴连线,银蹄白踏烟"(《马诗二十三首·其一》)等诗中是一个频频出现的景象。据统计,在唐代诗歌中,专门咏马的就有150多首,涉及到马的就更多了。
在唐代咏马诗人中,李贺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马诗》是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共记二十三首。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遏与时的感慨与憧憬,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带着幽冷、凄婉的色彩。
《马诗》每一首都与马息息相关,但细细阅读却不难发现其中寓意人生诸多的境遇。尤以其五流传甚广:"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洛脑,快走踏清秋。"表意最为明显。
在李贺的诗作中,咏马的特写,径题马诗及句中达到马的意达八十三首,占全部作品233首的三分之一左右,特别是《马诗》二十三首,尤具特色。
1.早慧多才的自恋情结
李贺出宗室郡王之后,七岁能辞章,属早慧诗人,更与大历十才子的李益齐名。韩愈对李贺赞赏有加;遂有很浓厚的自恋情结。咏马诗中以骏马自喻,非凡马可比,如其四:"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李贺出身高贵却毫无补益,少年成名却不被赏识,故常以骏马自喻,例如其二十:"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表象意义是写求良马之术,欲马目大而有光,实则是隐喻自己之才,如千里马,或如其二十二:"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螺。"万分怜惜汗血宝马,只被凡人视为青螺,实则是自惜自爱,如此俊才,竟只能被视为凡才,这种自恋情结,充斥李贺的诗歌当中,如其四:"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指出马之骏者,多瘦而不肥,且马骨坚劲,敲声若铜,用以隐喻自我。身为宗室之后,夙负奇才,自欲将一腔热血与抱负施用于世。
2.骋才奋发的求用情结
李贺一生短暂,死时只有27岁,正是对人生充满憧憬和自信之年。自无 法参加进士考试,被断绝了出仕之路后,渴望被统治者赏识渴求建功立业的心态尤其强烈。从"无人织锦?,谁为铸金鞭"(其一),"他时经搅阵,牵?借将军"(其十二),"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其十三),"只今掊白草,何日暮青山"(其十八),其渴望被赏识,到"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其二)、"夜来霜压栈,骏骨折西风"的不得之悲,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远大志向和志向不得施展的悲慨。下面以流传甚广的《其五》为例,分析李贺的出仕愿望是如何通过马意象表达出来的。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是一首著名的无言绝句,句短却豪迈,充满着一般言不尽意的壮志豪情。"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两句写月光倾泻,茫茫沙漠有如银白的雪海,燕山上的月亮有如一把锋利的弯月,意境雄阔壮澜,流露出诗人开阔的心胸和远大的志向。"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写出骏马迫不及待要戴上金络脑,诗人相像骏马一样,尽情地驰骋在属于自己的一片土地上。一个"快走"把内心急于建功立业的渴望表露无遗;一个"踏"字形象有力,似乎要使尽全身力气去开疆拓土。作者巧妙地借助马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十七岁进洛阳,直欲求取进路,遂与权贵往来。元和二年,李贺十八岁,结婚,并参加河南府试录取,李贺意气昂扬,入洛阳以诗拜谒韩愈,求进意图非常明显,然父亲亦于是年去世。二十岁时,再度入洛阳,就居仁和坊,韩愈、皇甫湜来访,作《高轩过》答谢。三次入长安,皆身怀用世之心,如(其五)"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其十五)"一朝词陇出,看取拂云飞"、(其十六)"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飘风","只今掊白草,何日暮青山"等诗句,说明了想奋进展才的心情。
3.人事困顿的不遏情结
李贺诗歌中显示非常强烈的"不遏情结",这种情结主要有两点:一是因避讳而不得应试,以父名为晋肃,不得应进士,韩愈乃为之作讳辩,贺竟不就试,造成遗憾。二是李贺的轻薄狂傲的行为造成。当时元稹年少,以明经擢第,亦工篇什,常愿结交李贺,一日执贺造门,李贺竟直呼:"明经擢第,何事来看李贺?"元稹惭愤而退,因这种狂傲的个性,容易得罪人。对应于马诗,其情更烈,如(其一):"谁为铸金鞭",为空有美材,却无人赏识,当然更无人为其织补铸鞭展才。又如(其十):"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写马临风而泣,不是英雄,是一种生命的无奈。
由求用情结到不遏情结,再翻转成更深刻的悲伤,注定了李贺生命中的悲剧情调。
4.自伤沉沦的悲悒情结
落魄,自伤沉沦的心情不断回环往复。如(其二):"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以马无食而饥,迫食蒺藜亦于自己小官自奉相类似。尽管自己"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却"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而"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只能"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最好的安慰也只是不时做着"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的美梦。李贺是桀骜不屈的,但又是痛苦无奈的。毕竟,李贺是唐宗室郑王之后,对自己的身份,他是很在意的,在《金铜仙人辞汉歌》序中,他表明自己是"唐诸王孙李长吉",《唐儿歌》里也提醒别人"莫忘作歌人姓李"。这么高贵的出身,理所当然意味着比别人更加容易进仕,早早地大展宏图。可是现实却跟他开了大玩笑,让他徒有高贵的出身,却有名无实。家境贫困到只能以驴代步,友人来访,只能"无钱酒以劳"(《送沈亚之歌》序),只好以诗送友,生活的困境达到这样的地步。一句"宗孙不调为谁怜"(《仁和里杂叙皇甫湜》)道出了他的几多无奈、怨恨和自嘲。而况,少年成才的经历也让他对自己很自信,以远大自期,接连唱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园十三首·其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的鸿鹄之志。因此,当理想再三遭遇残酷的现实后,他或幻想或悲慨或自嘲或讽刺,将自己的理想和愁绪倾注在马上,化为一片汪洋,喷涌而出。李贺选择马作为寄托情志的对象并不是偶然的。唐代诗人对于文人生存状态的焦虑,是因为现实中原本有许多让人建功立业的机缘,但命运偏偏不公,总是令有才华者壮志沉埋,岁月蹉跎,盛世所隐藏的另一面,使得许多文人郁怀难平,不能不在活跃着马意象的作品流中,增添了一种别致的惯常思路。回环往复,因悲悒而更深化了自恋的情结,成为心中一个难以解除的结,层层摧陷,致无路可回,抑郁而终,结束了二十七岁短暂悲情的一生。
正如王琦所说:"《马诗二十三首》,俱是借题抒意,或美或讥,或悲或惜,大抵于当时所见之中各有所比,言马者其意初不在马矣! "诗人首首言马,却又道出了自我才识的认同、对建功立业的迫切渴望、对无人赏识的苦闷、对社会不平的愤懑与反思,整组诗交织着诗人的希望、抱负和忧愤。
【关键词】马年 《马诗》 赏析
今年是农历十二生肖中的马年。"马到成功、马上有钱"之类的祝福不绝于耳,可见马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之高。中华民族自古崇尚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被誉为"龙马精神"。"春风得意马蹄疾,不用扬鞭须奋蹄"。马又是能力、圣贤、人才、有作为的象征。而在文学上,早在《诗经》时代,马就开始出现在文学的视野中,如《小雅·车攻》的"萧萧马鸣,悠悠旌旌",雄健的良马以他一声长鸣奏响了英雄的乐章。之后,周穆王的"八王之郡"、西楚霸王的"乌雅"雄风,汉武帝的"天马吟咏"……翩翩良马以它的性灵和雄威,走进了建功伟业的英雄语境。到了魏晋时期,马的寓意更加丰富,一方面用以寄寓诗人建功立业的渴望,一方面又用来蕴藏诗人怀才不遇的深悲噩痛。例如:"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曹植《白马篇》)。""良马出兰池,连翩驱桂枝"(曹植《后图看骑马诗》)、"骢马高缠颦,遥知身是龙。谁能骑此马?唯有广平分。"《楼吹曲词·琅琊王》之类的诗句,大量活跃在魏晋诗章中。
到了唐代,良马成为一种精神图腾。唐人对良马的崇尚达到极致,这从唐代养马、驯马、画马、咏马等的盛况便可窥见一斑。养马方面,据记载:"大唐承周、隋离乱之后,贞观初,仅得牝牡三千""至麟德中,四十年至七十万六千匹,置八使以茎之,设四十八监以掌之,跨陇右、金城、平凉、天水四郡之地,幅员千里,犹为狭隘,更析八监,布于河曲,丰旷之野,乃能容之"(王滏《唐令要》)。从唐初的3000匹到唐高宗的70多万匹,短短几十年就增加了这么多匹马,可见唐朝养马数量之众;画马方面,唐代墓壁上的"出行图"和"狩猎图"标示了唐代画马技术的高超;诗文方面,从唐太宗"翻似天地里,腾波龙钟生"(《咏吟马》)、李白的"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纹龙翼骨。"(《天马歌》)、杜甫的"所向天空阔,真堪托生死"(《房兵曹胡马诗》)、李贺的"龙脊贴连线,银蹄白踏烟"(《马诗二十三首·其一》)等诗中是一个频频出现的景象。据统计,在唐代诗歌中,专门咏马的就有150多首,涉及到马的就更多了。
在唐代咏马诗人中,李贺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马诗》是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共记二十三首。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遏与时的感慨与憧憬,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带着幽冷、凄婉的色彩。
《马诗》每一首都与马息息相关,但细细阅读却不难发现其中寓意人生诸多的境遇。尤以其五流传甚广:"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洛脑,快走踏清秋。"表意最为明显。
在李贺的诗作中,咏马的特写,径题马诗及句中达到马的意达八十三首,占全部作品233首的三分之一左右,特别是《马诗》二十三首,尤具特色。
1.早慧多才的自恋情结
李贺出宗室郡王之后,七岁能辞章,属早慧诗人,更与大历十才子的李益齐名。韩愈对李贺赞赏有加;遂有很浓厚的自恋情结。咏马诗中以骏马自喻,非凡马可比,如其四:"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李贺出身高贵却毫无补益,少年成名却不被赏识,故常以骏马自喻,例如其二十:"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表象意义是写求良马之术,欲马目大而有光,实则是隐喻自己之才,如千里马,或如其二十二:"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螺。"万分怜惜汗血宝马,只被凡人视为青螺,实则是自惜自爱,如此俊才,竟只能被视为凡才,这种自恋情结,充斥李贺的诗歌当中,如其四:"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指出马之骏者,多瘦而不肥,且马骨坚劲,敲声若铜,用以隐喻自我。身为宗室之后,夙负奇才,自欲将一腔热血与抱负施用于世。
2.骋才奋发的求用情结
李贺一生短暂,死时只有27岁,正是对人生充满憧憬和自信之年。自无 法参加进士考试,被断绝了出仕之路后,渴望被统治者赏识渴求建功立业的心态尤其强烈。从"无人织锦?,谁为铸金鞭"(其一),"他时经搅阵,牵?借将军"(其十二),"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其十三),"只今掊白草,何日暮青山"(其十八),其渴望被赏识,到"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其二)、"夜来霜压栈,骏骨折西风"的不得之悲,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远大志向和志向不得施展的悲慨。下面以流传甚广的《其五》为例,分析李贺的出仕愿望是如何通过马意象表达出来的。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是一首著名的无言绝句,句短却豪迈,充满着一般言不尽意的壮志豪情。"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两句写月光倾泻,茫茫沙漠有如银白的雪海,燕山上的月亮有如一把锋利的弯月,意境雄阔壮澜,流露出诗人开阔的心胸和远大的志向。"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写出骏马迫不及待要戴上金络脑,诗人相像骏马一样,尽情地驰骋在属于自己的一片土地上。一个"快走"把内心急于建功立业的渴望表露无遗;一个"踏"字形象有力,似乎要使尽全身力气去开疆拓土。作者巧妙地借助马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十七岁进洛阳,直欲求取进路,遂与权贵往来。元和二年,李贺十八岁,结婚,并参加河南府试录取,李贺意气昂扬,入洛阳以诗拜谒韩愈,求进意图非常明显,然父亲亦于是年去世。二十岁时,再度入洛阳,就居仁和坊,韩愈、皇甫湜来访,作《高轩过》答谢。三次入长安,皆身怀用世之心,如(其五)"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其十五)"一朝词陇出,看取拂云飞"、(其十六)"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飘风","只今掊白草,何日暮青山"等诗句,说明了想奋进展才的心情。
3.人事困顿的不遏情结
李贺诗歌中显示非常强烈的"不遏情结",这种情结主要有两点:一是因避讳而不得应试,以父名为晋肃,不得应进士,韩愈乃为之作讳辩,贺竟不就试,造成遗憾。二是李贺的轻薄狂傲的行为造成。当时元稹年少,以明经擢第,亦工篇什,常愿结交李贺,一日执贺造门,李贺竟直呼:"明经擢第,何事来看李贺?"元稹惭愤而退,因这种狂傲的个性,容易得罪人。对应于马诗,其情更烈,如(其一):"谁为铸金鞭",为空有美材,却无人赏识,当然更无人为其织补铸鞭展才。又如(其十):"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写马临风而泣,不是英雄,是一种生命的无奈。
由求用情结到不遏情结,再翻转成更深刻的悲伤,注定了李贺生命中的悲剧情调。
4.自伤沉沦的悲悒情结
落魄,自伤沉沦的心情不断回环往复。如(其二):"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以马无食而饥,迫食蒺藜亦于自己小官自奉相类似。尽管自己"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却"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而"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只能"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最好的安慰也只是不时做着"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的美梦。李贺是桀骜不屈的,但又是痛苦无奈的。毕竟,李贺是唐宗室郑王之后,对自己的身份,他是很在意的,在《金铜仙人辞汉歌》序中,他表明自己是"唐诸王孙李长吉",《唐儿歌》里也提醒别人"莫忘作歌人姓李"。这么高贵的出身,理所当然意味着比别人更加容易进仕,早早地大展宏图。可是现实却跟他开了大玩笑,让他徒有高贵的出身,却有名无实。家境贫困到只能以驴代步,友人来访,只能"无钱酒以劳"(《送沈亚之歌》序),只好以诗送友,生活的困境达到这样的地步。一句"宗孙不调为谁怜"(《仁和里杂叙皇甫湜》)道出了他的几多无奈、怨恨和自嘲。而况,少年成才的经历也让他对自己很自信,以远大自期,接连唱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园十三首·其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的鸿鹄之志。因此,当理想再三遭遇残酷的现实后,他或幻想或悲慨或自嘲或讽刺,将自己的理想和愁绪倾注在马上,化为一片汪洋,喷涌而出。李贺选择马作为寄托情志的对象并不是偶然的。唐代诗人对于文人生存状态的焦虑,是因为现实中原本有许多让人建功立业的机缘,但命运偏偏不公,总是令有才华者壮志沉埋,岁月蹉跎,盛世所隐藏的另一面,使得许多文人郁怀难平,不能不在活跃着马意象的作品流中,增添了一种别致的惯常思路。回环往复,因悲悒而更深化了自恋的情结,成为心中一个难以解除的结,层层摧陷,致无路可回,抑郁而终,结束了二十七岁短暂悲情的一生。
正如王琦所说:"《马诗二十三首》,俱是借题抒意,或美或讥,或悲或惜,大抵于当时所见之中各有所比,言马者其意初不在马矣! "诗人首首言马,却又道出了自我才识的认同、对建功立业的迫切渴望、对无人赏识的苦闷、对社会不平的愤懑与反思,整组诗交织着诗人的希望、抱负和忧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