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仔细研究信息技术学科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并积极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探索教学模式,搭建平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助推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转型,要完成这一转型,一方面要广泛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课程短暂历史积累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更需要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改变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教学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一、以新教材和课程标准为依托,培养学生良好信息素养
1.以教材和课程标准为经
教材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依托,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发现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以前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中阶段新课程的设置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学生统一学习必修模块,并至少选修一门选修模块。通过必修模块对初中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升华,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能健康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合作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学习某几个常用软件的使用;通过选修模块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促进个性发展,让他们能够在高中阶段较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他们感兴趣的某一领域。
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应以实为根,以生为本,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活化教材,源于教材而不依赖教材,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我们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育部为信息技术课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
2.以教学目标为为纬
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和应用技巧,在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陶冶心性,形成健康人格。
二、以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为切入点,助推学生技能提升
要根据教学需要,尽量把信息技术课安排到计算机房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场所,教师要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而动手去实践去操作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身实践,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提倡他们敢动手,勤动手。从最基本的指法,到各种软件的应用,学生在不断地练习和实践中逐渐增强了自信,提高了兴趣,形成了自己的技能,产生巨大的动力,这种动力将极大地推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将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师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安排在课堂上完成的任务,也要把一些课外的问题交给学生去处理,如机房的建设与管理、学校网的建设与管理、学习资源的建设等,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收获成长的快乐。
三、以学生成才和发展为着力点,初探信息教学模式
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用,都要建立在深入理解内涵的基础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借鉴其他学科的成功经验,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采用讲解、观察、讨论、参观、实验等方法,做到了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同时,注重优质资源的有效整合,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由做课件的教师选择或编制课堂教学软件,将教学的重点、难点用适宜的多媒体信息(图形、图象、动画视频等)表现出来,变抽象内容为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促进学生对事物全面、准确的认识,达到认知的高效率,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些理念对改革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浩瀚无边,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模式,搭建成长平台,拓宽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教师在给出任务之后,要通过组织学生共同研讨、分析任务,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策略与方法,以学生之力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走在时代的潮头。
3.鼓励个性化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水平,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灵活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探索空间,鼓励不同意见和创造性思路的迸发,鼓励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具体工具的使用中认识其优点,发现其不足,并提出富有创造性的改进心得,养成主动适应发展变化的习惯。
4.信息共享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不满足书本知识,总试图获取更多的信息,这是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此,我通过专题讨论、小组活动、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创造“信息共享”。如:每节课都设几分钟的“信息交流”,让学生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这种“信息交流”,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激活了学生乐学的内驱力,既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培养了学生合作进取的品格。
5.注重课堂教学评价
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评价内容过于指向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走出课堂评价的误区,确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观,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看学生是否积极有效地学习,看教师如何促进学生学习、如何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激发学习热情、如何点拨、如何引导等。
课堂教学评价应从“评教”为主转向“评学”为主,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从学生是否实现有效学习,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角度去设计活动、组织教学。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的标准,设计与改革。
[2]信息技术教育。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转型,要完成这一转型,一方面要广泛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课程短暂历史积累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更需要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改变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教学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一、以新教材和课程标准为依托,培养学生良好信息素养
1.以教材和课程标准为经
教材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依托,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发现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以前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中阶段新课程的设置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学生统一学习必修模块,并至少选修一门选修模块。通过必修模块对初中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升华,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能健康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合作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学习某几个常用软件的使用;通过选修模块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促进个性发展,让他们能够在高中阶段较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他们感兴趣的某一领域。
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应以实为根,以生为本,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活化教材,源于教材而不依赖教材,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我们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育部为信息技术课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
2.以教学目标为为纬
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和应用技巧,在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陶冶心性,形成健康人格。
二、以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为切入点,助推学生技能提升
要根据教学需要,尽量把信息技术课安排到计算机房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场所,教师要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而动手去实践去操作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身实践,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提倡他们敢动手,勤动手。从最基本的指法,到各种软件的应用,学生在不断地练习和实践中逐渐增强了自信,提高了兴趣,形成了自己的技能,产生巨大的动力,这种动力将极大地推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将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师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安排在课堂上完成的任务,也要把一些课外的问题交给学生去处理,如机房的建设与管理、学校网的建设与管理、学习资源的建设等,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收获成长的快乐。
三、以学生成才和发展为着力点,初探信息教学模式
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用,都要建立在深入理解内涵的基础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借鉴其他学科的成功经验,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采用讲解、观察、讨论、参观、实验等方法,做到了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同时,注重优质资源的有效整合,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由做课件的教师选择或编制课堂教学软件,将教学的重点、难点用适宜的多媒体信息(图形、图象、动画视频等)表现出来,变抽象内容为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促进学生对事物全面、准确的认识,达到认知的高效率,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些理念对改革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浩瀚无边,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模式,搭建成长平台,拓宽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教师在给出任务之后,要通过组织学生共同研讨、分析任务,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策略与方法,以学生之力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走在时代的潮头。
3.鼓励个性化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水平,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灵活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探索空间,鼓励不同意见和创造性思路的迸发,鼓励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具体工具的使用中认识其优点,发现其不足,并提出富有创造性的改进心得,养成主动适应发展变化的习惯。
4.信息共享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不满足书本知识,总试图获取更多的信息,这是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此,我通过专题讨论、小组活动、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创造“信息共享”。如:每节课都设几分钟的“信息交流”,让学生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这种“信息交流”,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激活了学生乐学的内驱力,既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培养了学生合作进取的品格。
5.注重课堂教学评价
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评价内容过于指向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走出课堂评价的误区,确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观,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看学生是否积极有效地学习,看教师如何促进学生学习、如何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激发学习热情、如何点拨、如何引导等。
课堂教学评价应从“评教”为主转向“评学”为主,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从学生是否实现有效学习,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角度去设计活动、组织教学。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的标准,设计与改革。
[2]信息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