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泽民同志说:“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从整个语文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我认为教师因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自身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发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我认为,做为一个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创新意识:
1.教育观念的创新。
为了全面推进和实行素质教育,语文教师必须完成以下教育观念的转变:由片面的应试教育质量观念转向整体的素质教育理念;由划一性人才观念转向创新性人才理念;由复制型人才观念转向自主性学习理念;由阶段性一次性学习观念转向终身学习理念;由以知识为本观念转向以人为本理念;由异化和扭曲教育观念转向尊重教育理念;由否定学生发展观念转向重视学生发展理念;由教师“传授者”的单一职能观念转向全面多样职能理念;由“人治”教育观念转向依法施教理念。教师要坚决冲破传统教育中崇尚经验,崇尚权威的旧的教育观念。教育应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不能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和示范作用,要以自身的创新思维、创新观念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激发、感染、带动受教育者的创新力的形成和发展。
2.教师角色的创新。
教师要把自己从过去仅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教师的工作重心要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如何促进学生个体主动、和谐、健康地发展。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是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协作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在教学中应主要起组织引导、控制以及解答作用。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等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3.教育内容的创新。
教师要努力改变现行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考虑到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也就是说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本身的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存亡,关注自然的变化,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掌握新的知识内容,了解世界最新发展动态,使自己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与社会发展的先进水平趋于同步。
4.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有效举措,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催化剂”。要改变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克服“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法的弊端,突破单纯从课本上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格局。通过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研究型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理论及技术应用能力,实现教与学双向互动,教学相长,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5.评估方法的创新。
在教学测试评价上,其内容不应局限于知识和能力,而要兼顾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等方面;其形式不应局限于书面,而要采用书面、口头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查;其题型不应让标准化试题主宰,而要降低客观性试题的比重,确立以主观性试题为主的题型格局。
教学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要求“教师应当是创造者”,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如果我们教师能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具备创新意识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我们的教学也就富有了创造性,就能给学生以示范、点拨、启发、诱导,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并调动一切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过程,做到创造性地学习。一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富有了创造性,我们的教学才会有效果,我们就可以自豪地说:“我们跟上了世界教育发展的步伐,我们正在实行创造教育。”
周多权,教师,现居甘肃高台。
我认为,做为一个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创新意识:
1.教育观念的创新。
为了全面推进和实行素质教育,语文教师必须完成以下教育观念的转变:由片面的应试教育质量观念转向整体的素质教育理念;由划一性人才观念转向创新性人才理念;由复制型人才观念转向自主性学习理念;由阶段性一次性学习观念转向终身学习理念;由以知识为本观念转向以人为本理念;由异化和扭曲教育观念转向尊重教育理念;由否定学生发展观念转向重视学生发展理念;由教师“传授者”的单一职能观念转向全面多样职能理念;由“人治”教育观念转向依法施教理念。教师要坚决冲破传统教育中崇尚经验,崇尚权威的旧的教育观念。教育应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不能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和示范作用,要以自身的创新思维、创新观念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激发、感染、带动受教育者的创新力的形成和发展。
2.教师角色的创新。
教师要把自己从过去仅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教师的工作重心要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如何促进学生个体主动、和谐、健康地发展。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是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协作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在教学中应主要起组织引导、控制以及解答作用。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等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3.教育内容的创新。
教师要努力改变现行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考虑到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也就是说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本身的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存亡,关注自然的变化,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掌握新的知识内容,了解世界最新发展动态,使自己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与社会发展的先进水平趋于同步。
4.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有效举措,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催化剂”。要改变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克服“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法的弊端,突破单纯从课本上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格局。通过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研究型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理论及技术应用能力,实现教与学双向互动,教学相长,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5.评估方法的创新。
在教学测试评价上,其内容不应局限于知识和能力,而要兼顾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等方面;其形式不应局限于书面,而要采用书面、口头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查;其题型不应让标准化试题主宰,而要降低客观性试题的比重,确立以主观性试题为主的题型格局。
教学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要求“教师应当是创造者”,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如果我们教师能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具备创新意识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我们的教学也就富有了创造性,就能给学生以示范、点拨、启发、诱导,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并调动一切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过程,做到创造性地学习。一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富有了创造性,我们的教学才会有效果,我们就可以自豪地说:“我们跟上了世界教育发展的步伐,我们正在实行创造教育。”
周多权,教师,现居甘肃高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