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北京农学院为例,通过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的特征、开放与共享的技术要求的描述,进而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开放与共享建设的关键要素进行分析,提出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的用户需求中心、本体分类,以及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开放与共享平台构建的措施。
关键词 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特征;关键要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S1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30-10690-03
作者简介刘乾凝(1968-),女,湖北公安人,副研究馆员,硕士,从事哲学、都市农业研究。*通讯作者,副教授,硕士,从事图书馆管理工作。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都市型现代农业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成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科学。然而,图情界都市型现代农业研究特色资源的整理开发利用还非常薄弱、滞后,能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实践与研究直接有效提供知识服务的开放共享平台更是一个空白。都市型现代农业知识资源专深、有序、集成的需求与信息资源海量、无序、分散异构状态的矛盾,困扰着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开放与共享的研究者与开发者,严重制约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学科的发展与都市型现代农业思想智慧与产业信息的开发利用,这一状况亟待解决,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开放共享特色资源平台”迫在眉睫。基于此,确立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为开放共享社会化服务选题,这既是满足都市型现代农业研究者及各领域希望汲取都市型现代农业思想智慧人士的迫切需求,又是国家传承、弘扬优秀传统农业文化及文化资源建设和文化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更是图情界服务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具有很大的生存、发展空间,符合开放共享服务的前提条件。
1 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与开放共享技术的特征与要求
1.1 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的特征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由资源内容、应用环境和应用群体来展开,集结多种资源构成,包括传统文献型农业信息,如电子版的农业图书、农业期刊、学位论文等;政府、农业企业学术教育机构等网站提供的非正式出版的文献,如政府信息、会议信息等;动态农业生产信息,如科技成果、农产品市场信息、分析预测、专家系统等[1]。诸如此类的资源互相交融,互为依存,密不可分,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开放与共享的基础。
1.1.1 主题与主题的横向关联。北京农学院作为北京市属农业院校,都市型现代农业是贯穿所有学科的中心主题。特色学科主要包括园艺专业、动物医学专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园林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农学专业;省部级重点学科主要包括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果树学、临床兽医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农业经济管理;精品课程主要包括有机化学、农事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园林生态、普通昆虫学、园艺植物育种学、家畜环境卫生学、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因此,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学科主题十分丰富,类型多样,涉及的动物、植物和人文意义的民风民俗等节事活动使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不可避免地具有丰富的历史、经济、精神、民俗、文学等文化内涵和横向联系的学科特征。
1.1.2 主题与实例的纵向关联。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在传承与弘扬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兼收国际、国内其他农业的有益成分,运用现代技术,融入现代观念与情感的“创意”与“科技”型农业。“创意”主题农业的民俗文化村、节庆会展,如北京郊区的大兴巴园子满族文化民俗村、怀柔项栅子正蓝旗村、七道梁村,北京平谷国际桃花节、顺义农博会暨旅游文化节[2];“科技”主题农业的龙头企业基地等农业经济活动等。因此,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拥有大量实例资源,如北京物质文化资源中的名胜古迹、传统建筑、人工或自然山水、旅游景点;或以非物质文化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的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
1.1.3 主题与用户的交叉关联。 高校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服务的对象不仅包括该校读者,还包括乡村农民、乡镇行政管理者、科研工作者、企业管理者以及城市市民,不同主体的信息需求也不同。譬如,各种涉农企业、合作组织、农民大户对信息的需求绝不局限于文化艺术、生活休闲类,他们最需要的是聚集产业发展创意、高端要素的科技信息,农业方针政策、农业先进技术、农业科技知识、节庆会展的动态信息,展示都市型现代农业新举措、新模式、新典型、新经验的信息。高校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应在为该校读者提供教学科研特色资源的同时,承担着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经营者和企业提供生产决策、产品供销信息,为相关单位开展农业专家培训、基层人员培养提供对接信息,以及为远郊区县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村一品”产业村、农业龙头企业高产高效建设提供匹配信息的社会职能。
1.2 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开放与共享的技术要求如何确保基于系统性构建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数字资源馆藏被用户长期使用,如何确保有效承担对都市型现代农业这一人类文化宝贵资源保存与共享的社会职能,是高校图书馆维系自身存在与发展必须要面对的关键问题。所谓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开放与共享,是在国内公共文化服务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巨大的背景下,为使都市农业特色资源得以保存、有效利用,把握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与阶段,根据城乡、不同区域用户的不同需求,在各层级用户协同合作的基础上,研究促进和保障当地高校图书馆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动态采集的机制、政策与措施,达到所有用户均等化地共享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
正如刘洪波指出,社会控制能力的极限就是图书馆知识组织逼近公共知识结构的极限,知识工程的极限就是图书馆接近个体知识结构的极限。因此,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开放与共享即借助语义关联数据技术,以及元知识组织与集成技术、本体技术、知识元标引链接技术、语义Web 技术、可视化技术、智能化知识检索技术,开发多层架构的都市型现代农业领域资源库系统。该研究的重点在于按照本体论思想进行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分类标注,形成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资源领域本体概念集,从而实现基于本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获取、存储、检索,为知识发现和知识创新提供必备的基础。 2 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开放与共享的关键要素
2.1 以用户知识结构和认知需求为前提在泛在全面的知识环境下,用户对知识内容的需求日益专深,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受用户目标驱动的开放共享日趋个性化、专业化、定制化,且呈动态发展,这都有赖于资源服务主体成为用户需求问题专家,对用户心理、认知、知识、偏好、习惯等有全面、准确、深入、细致的了解和掌握,以便能随时跟踪用户需求和反馈用户评价,及时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的内容进行动态更新,为用户解决特定主题内容的各种问题提供个性化、专业化、针对性的导航服务。
2.2 基于语义的本体分类 图书馆在对资源的组织过程中对知识单元层面的关注,表现为以馆藏特色资源为实体而进行的知识组织,即排架,排架号就是对实体的抽象,是实体的替代物,但仍没有扩展到资源的底层结构形成对资源的动态揭示。在对知识内容加工的深度和层次的标准下,“本体”成为目前较好的发布、共享、连接Web中各类资源的优质语义法则。“本体”一词是为给用户提供更高效的信息检索途径,信息技术和图书情报技术从哲学上借用的,指由概念关系(下位、上位、同位)[3]形成一个广泛而规范的语义网络。它使所有异质、海量的资源不再杂乱无章地堆积,而是以有意义的知识单元为对象而进行的有序化组织,将有可能真正地打破资源在逻辑上的分割和独立,更广泛地发现资源,更精确地采集和组织资源,更规范地揭示资源,以便用户更好地完成知识的发现和创新。譬如选择学科专家内容主题,以专家的工作单位、所属学科、发表特色资源情况、被引用、被下载情况,帮助用户全面了解该学科专家,帮助用户在专业层次上更好地了解学科专家的相互联系,消除数据资源获取与进行科研创新之间的离散状态[4]。
2.3 完善用户与本体分类系统的互操作本体用来对指定领域资源的相互关联进行一种专门形式化描述[5],这种描述是建立在对特定领域或领域之间的一系列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基础上的,通过一系列基本的概念建立起该领域内的基本知识框架,从而将知识分门别类地归类到合适位置,并在统一的定义指引下,能自动判断哪些是目标信息,哪些是噪音和干扰信息。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例,当对其分类时,会得到农业经济、旅游、高等教育等十分庞大的子类,而这些子类又可能与其他大量子类相关,太多的子类和子属性相互交错只会使用户感到无所适从。因此都市型现代农业本体知识网络的可视化表达显示的应是与中心类直接相关的子类,同时对这些相关子类按照本体类型进一步分类,而对于那些和中心类间接相关的节点,则视为冗余信息予以忽略,从而将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信息组织成一个层次清晰、可追溯的逻辑结构,同时达到覆盖内容广度与深度的均衡。
2.4 以交互功能强大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为统一界面一个交互功能强大的知识服务平台是知识创新的前提,将构建起整个都市型现代农业领域的科学分类体系,包括对综合学科和交叉学科框架的构建,使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知识成果系统化、有序化。上述功能的实现需要图书馆通过关联本体技术将资源、服务和用户智能化整合到一个统一的虚拟知识空间,即个性化可视化界面,支持用户基于数据库字段的个性化检索与发布定制,完成资源交流、获取、组织、检索、共享、利用和创新等过程,逐步构建用户与馆员、用户与系统交互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搜集、加工、可视化检索与利用的资源平台。
3 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开放与共享的策略
3.1 基于用户检索需求,组织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对象分布式地存储在电子化的馆藏数据(自购数据库、自建数据库)、网上超链接文本资源、基层农业主管部门等地,其中农业科研院所、大型农贸市场、农产品生产基地、涉农龙头企业也成为主要信息来源。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加工和组织需利用本体所反映的领域知识实现初步分类,分析出核心主题,同时以核心主题为中心将资源组织起来,使其能够为计算机所理解和处理,并通过基于本体技术的多粒度知识管理实现资源组织方式与用户逻辑(多层次的检索需求)的统一,使不同用户(农业经营者、事件关注和情报了解者)可以在不同层次的主题之间轻松地实现跳转,获取与农事、事件相关的全部信息。
具体来讲,对于学习者和研究者用户,他们更关注资源的学科分类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前沿。图书馆可借助特定领域的知识本体将该领域的知识聚合起来,形成知识网络、知识地图和知识图谱的知识展示方式,进而揭示特定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及其演进路径。对于普通农户用户,他们需要的信息直接、实用、简单。图书情报部门当务之急是采集最新的种植和养殖的优良品种信息、先进的技术信息、市场营销信息、培训以及出外务工的信息,并以简单易接受的个性化方式提供给用户。对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村、农业龙头企业用户,他们是依靠当地的生产特色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加工农户或企业,需要长期连续的技术和专门的市场信息服务,但又无法用匹配的关键词来覆盖信息的检索意图,尤其需要图书情报部门借用本体的语义扩展技术,帮助用户实现基于语义的概念检索。
3.2采用本体技术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资源数据库 目前最为强大的OWL 及其扩展的OWL 插件作为本体构建工具,能使基于本体的检索系统细化用户群体,提供更具有专指性的检索服务。因此,在用本体技术建库时,可选择共性化、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能让用户可视化编辑、修改等多功能的Protégé [6]为本体库构建工具。Protégé支持的多种本体可视化插件可以将编辑好的本体立刻用多种可视化方式展现出来。因此,依据本体论规则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进行可视化构造:确定“都市型现代农业”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研究领域的元概念(概念化);采用元知识组织与集成技术,抽取经数字化处理和主题专家整理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信息资源主要实体,即包括题名、责任者、主题、时间、关键词、学科类别、资源类型、摘要、全文等重要元素为对象形式的方案模型,通过元数据法进行规范著录、标引,构筑都市型现代农业研究形式本体论的树型结构关系模型(模型化);采用本体描述语言,通过数据库编程,将都市型现代农业资源关系模型(信息资源数据)导入可视化模型(采用视觉编码技术——Prefuse)的数据映射层,这样便完成了一次本体对象到Prefuse数据对象的简单映射过程;在交互界面层,绘制对象将所有的视觉对象绘制到前台界面的显示区域内,供用户检索。随着用户操作反馈,触发数据映射、数据模型、抽象可视化数据模型和交互界面层的图像绘制,Prefuse构筑出一个具有随时录入数据、检索、查询、提取、共享、利用等特定功能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动态信息可视化系统,即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源数据库,并通过联结全球有关该领域的信息资源、知识资源和研究资源,其概念、关系和软件均可根据发展的需要而不断更新,保证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的时效性和可扩展性,从而使得用户对知识的获取与理解变得更加轻松自如。 3.3 科学规划、维护都市型现代农业资源数据库平台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数据库以科学、艺术的形式在网页上展示其内容,以便用户快速发现和获取所要的信息,为用户学习、利用、创新都市型现代农业思想智慧提供直接可视的知识导航链接,实现开放共享。以北京农学院图书馆为例,数据库首页标题为“都市农业研究”,包含11个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类别导航库和后台操作系统——经由信息专家推荐的超星读秀系统,已经初步建成以下数字化资源:都市农业研究中文图书导航系统,目前数据量344条;都市农业研究学术论文导航系统,总数据量250条;都市农业研究学位论文导航系统,总数据量145条;都市农业研究会议论文系统,总数据量106条;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系统,总数据量57条;沟域经济,数据量12条;还包括urban Agriculture 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外文图书等142条。“都市农业研究”特色资源库下的11个类别库,每一库后是包含该知识元的知识单元仓库,基本囊括都市型现代农业总体知识内容及宏观架构,揭示都市型现代农业主题与类别之间的层次结构关系。用户可直接在界面上调用所需的任意知识元和知识单元,挖掘都市型现代农业在该领域的现实价值,对都市型现代农业做深入细化的研究,使都市型现代农业研究特色资源资源不断丰富、发展、传承,继续发扬光大。
“都市农业研究”数据库在建构过程中,应不断丰富各类别知识库内容,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集成及更新:都市型现代农业源数据库通过后台操作系统界面,直接对大量不断更新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研究特色资源及用户需求随时补充、修改、删除,经知识元自动标引[7],并与界面上的所有都市型现代农业知识(单)元库进行全文或文摘关联;对于缺藏的文献通过内嵌原文传递服务系统,或直接加载数据库导航系统(如Calis农学中心),并提供URL地址,为本地用户提供电子全文导航服务[8];将OA资源、免费资源纳入数据库网页中统一揭示;数字空间联盟,通过开源软件(DSpace)将属于教员个人的课件、硕博论文等方便地纳入图书馆“都市农业研究”数字资源系统,形成和谐共生的知识发现、获取、重组、共享、利用、创新的生态环境。
4 结语
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集结了领域专家、学科馆员、交互空间、及整合到统一资源空间的、分布异构的资源库等核心要素,达到了用户与资源库的交互理解,保证了开放共享的实现。在不断完善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的同时,继续开展信息分析、加工、整理工作,开发扩展高效、兼容、实用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信息系统,如各类智能专家系统、农产品市场预警系统、农产品安全监控系统等,形成统一、规范、畅通、共享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网络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玉洁.新农村文化建设与信息资源开发[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
[2] 刘树.北京农业会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80-103.
[3] 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 陈恩满.基于CNKI的学科知识服务平台构建与学科化服务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8):96-100.
关键词 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特征;关键要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S1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30-10690-03
作者简介刘乾凝(1968-),女,湖北公安人,副研究馆员,硕士,从事哲学、都市农业研究。*通讯作者,副教授,硕士,从事图书馆管理工作。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都市型现代农业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成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科学。然而,图情界都市型现代农业研究特色资源的整理开发利用还非常薄弱、滞后,能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实践与研究直接有效提供知识服务的开放共享平台更是一个空白。都市型现代农业知识资源专深、有序、集成的需求与信息资源海量、无序、分散异构状态的矛盾,困扰着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开放与共享的研究者与开发者,严重制约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学科的发展与都市型现代农业思想智慧与产业信息的开发利用,这一状况亟待解决,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开放共享特色资源平台”迫在眉睫。基于此,确立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为开放共享社会化服务选题,这既是满足都市型现代农业研究者及各领域希望汲取都市型现代农业思想智慧人士的迫切需求,又是国家传承、弘扬优秀传统农业文化及文化资源建设和文化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更是图情界服务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具有很大的生存、发展空间,符合开放共享服务的前提条件。
1 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与开放共享技术的特征与要求
1.1 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的特征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由资源内容、应用环境和应用群体来展开,集结多种资源构成,包括传统文献型农业信息,如电子版的农业图书、农业期刊、学位论文等;政府、农业企业学术教育机构等网站提供的非正式出版的文献,如政府信息、会议信息等;动态农业生产信息,如科技成果、农产品市场信息、分析预测、专家系统等[1]。诸如此类的资源互相交融,互为依存,密不可分,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开放与共享的基础。
1.1.1 主题与主题的横向关联。北京农学院作为北京市属农业院校,都市型现代农业是贯穿所有学科的中心主题。特色学科主要包括园艺专业、动物医学专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园林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农学专业;省部级重点学科主要包括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果树学、临床兽医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农业经济管理;精品课程主要包括有机化学、农事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园林生态、普通昆虫学、园艺植物育种学、家畜环境卫生学、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因此,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学科主题十分丰富,类型多样,涉及的动物、植物和人文意义的民风民俗等节事活动使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不可避免地具有丰富的历史、经济、精神、民俗、文学等文化内涵和横向联系的学科特征。
1.1.2 主题与实例的纵向关联。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在传承与弘扬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兼收国际、国内其他农业的有益成分,运用现代技术,融入现代观念与情感的“创意”与“科技”型农业。“创意”主题农业的民俗文化村、节庆会展,如北京郊区的大兴巴园子满族文化民俗村、怀柔项栅子正蓝旗村、七道梁村,北京平谷国际桃花节、顺义农博会暨旅游文化节[2];“科技”主题农业的龙头企业基地等农业经济活动等。因此,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拥有大量实例资源,如北京物质文化资源中的名胜古迹、传统建筑、人工或自然山水、旅游景点;或以非物质文化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的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
1.1.3 主题与用户的交叉关联。 高校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服务的对象不仅包括该校读者,还包括乡村农民、乡镇行政管理者、科研工作者、企业管理者以及城市市民,不同主体的信息需求也不同。譬如,各种涉农企业、合作组织、农民大户对信息的需求绝不局限于文化艺术、生活休闲类,他们最需要的是聚集产业发展创意、高端要素的科技信息,农业方针政策、农业先进技术、农业科技知识、节庆会展的动态信息,展示都市型现代农业新举措、新模式、新典型、新经验的信息。高校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应在为该校读者提供教学科研特色资源的同时,承担着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经营者和企业提供生产决策、产品供销信息,为相关单位开展农业专家培训、基层人员培养提供对接信息,以及为远郊区县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村一品”产业村、农业龙头企业高产高效建设提供匹配信息的社会职能。
1.2 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开放与共享的技术要求如何确保基于系统性构建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数字资源馆藏被用户长期使用,如何确保有效承担对都市型现代农业这一人类文化宝贵资源保存与共享的社会职能,是高校图书馆维系自身存在与发展必须要面对的关键问题。所谓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开放与共享,是在国内公共文化服务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巨大的背景下,为使都市农业特色资源得以保存、有效利用,把握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与阶段,根据城乡、不同区域用户的不同需求,在各层级用户协同合作的基础上,研究促进和保障当地高校图书馆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动态采集的机制、政策与措施,达到所有用户均等化地共享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
正如刘洪波指出,社会控制能力的极限就是图书馆知识组织逼近公共知识结构的极限,知识工程的极限就是图书馆接近个体知识结构的极限。因此,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开放与共享即借助语义关联数据技术,以及元知识组织与集成技术、本体技术、知识元标引链接技术、语义Web 技术、可视化技术、智能化知识检索技术,开发多层架构的都市型现代农业领域资源库系统。该研究的重点在于按照本体论思想进行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分类标注,形成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资源领域本体概念集,从而实现基于本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获取、存储、检索,为知识发现和知识创新提供必备的基础。 2 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开放与共享的关键要素
2.1 以用户知识结构和认知需求为前提在泛在全面的知识环境下,用户对知识内容的需求日益专深,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受用户目标驱动的开放共享日趋个性化、专业化、定制化,且呈动态发展,这都有赖于资源服务主体成为用户需求问题专家,对用户心理、认知、知识、偏好、习惯等有全面、准确、深入、细致的了解和掌握,以便能随时跟踪用户需求和反馈用户评价,及时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的内容进行动态更新,为用户解决特定主题内容的各种问题提供个性化、专业化、针对性的导航服务。
2.2 基于语义的本体分类 图书馆在对资源的组织过程中对知识单元层面的关注,表现为以馆藏特色资源为实体而进行的知识组织,即排架,排架号就是对实体的抽象,是实体的替代物,但仍没有扩展到资源的底层结构形成对资源的动态揭示。在对知识内容加工的深度和层次的标准下,“本体”成为目前较好的发布、共享、连接Web中各类资源的优质语义法则。“本体”一词是为给用户提供更高效的信息检索途径,信息技术和图书情报技术从哲学上借用的,指由概念关系(下位、上位、同位)[3]形成一个广泛而规范的语义网络。它使所有异质、海量的资源不再杂乱无章地堆积,而是以有意义的知识单元为对象而进行的有序化组织,将有可能真正地打破资源在逻辑上的分割和独立,更广泛地发现资源,更精确地采集和组织资源,更规范地揭示资源,以便用户更好地完成知识的发现和创新。譬如选择学科专家内容主题,以专家的工作单位、所属学科、发表特色资源情况、被引用、被下载情况,帮助用户全面了解该学科专家,帮助用户在专业层次上更好地了解学科专家的相互联系,消除数据资源获取与进行科研创新之间的离散状态[4]。
2.3 完善用户与本体分类系统的互操作本体用来对指定领域资源的相互关联进行一种专门形式化描述[5],这种描述是建立在对特定领域或领域之间的一系列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基础上的,通过一系列基本的概念建立起该领域内的基本知识框架,从而将知识分门别类地归类到合适位置,并在统一的定义指引下,能自动判断哪些是目标信息,哪些是噪音和干扰信息。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例,当对其分类时,会得到农业经济、旅游、高等教育等十分庞大的子类,而这些子类又可能与其他大量子类相关,太多的子类和子属性相互交错只会使用户感到无所适从。因此都市型现代农业本体知识网络的可视化表达显示的应是与中心类直接相关的子类,同时对这些相关子类按照本体类型进一步分类,而对于那些和中心类间接相关的节点,则视为冗余信息予以忽略,从而将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信息组织成一个层次清晰、可追溯的逻辑结构,同时达到覆盖内容广度与深度的均衡。
2.4 以交互功能强大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为统一界面一个交互功能强大的知识服务平台是知识创新的前提,将构建起整个都市型现代农业领域的科学分类体系,包括对综合学科和交叉学科框架的构建,使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知识成果系统化、有序化。上述功能的实现需要图书馆通过关联本体技术将资源、服务和用户智能化整合到一个统一的虚拟知识空间,即个性化可视化界面,支持用户基于数据库字段的个性化检索与发布定制,完成资源交流、获取、组织、检索、共享、利用和创新等过程,逐步构建用户与馆员、用户与系统交互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搜集、加工、可视化检索与利用的资源平台。
3 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开放与共享的策略
3.1 基于用户检索需求,组织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对象分布式地存储在电子化的馆藏数据(自购数据库、自建数据库)、网上超链接文本资源、基层农业主管部门等地,其中农业科研院所、大型农贸市场、农产品生产基地、涉农龙头企业也成为主要信息来源。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加工和组织需利用本体所反映的领域知识实现初步分类,分析出核心主题,同时以核心主题为中心将资源组织起来,使其能够为计算机所理解和处理,并通过基于本体技术的多粒度知识管理实现资源组织方式与用户逻辑(多层次的检索需求)的统一,使不同用户(农业经营者、事件关注和情报了解者)可以在不同层次的主题之间轻松地实现跳转,获取与农事、事件相关的全部信息。
具体来讲,对于学习者和研究者用户,他们更关注资源的学科分类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前沿。图书馆可借助特定领域的知识本体将该领域的知识聚合起来,形成知识网络、知识地图和知识图谱的知识展示方式,进而揭示特定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及其演进路径。对于普通农户用户,他们需要的信息直接、实用、简单。图书情报部门当务之急是采集最新的种植和养殖的优良品种信息、先进的技术信息、市场营销信息、培训以及出外务工的信息,并以简单易接受的个性化方式提供给用户。对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村、农业龙头企业用户,他们是依靠当地的生产特色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加工农户或企业,需要长期连续的技术和专门的市场信息服务,但又无法用匹配的关键词来覆盖信息的检索意图,尤其需要图书情报部门借用本体的语义扩展技术,帮助用户实现基于语义的概念检索。
3.2采用本体技术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资源数据库 目前最为强大的OWL 及其扩展的OWL 插件作为本体构建工具,能使基于本体的检索系统细化用户群体,提供更具有专指性的检索服务。因此,在用本体技术建库时,可选择共性化、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能让用户可视化编辑、修改等多功能的Protégé [6]为本体库构建工具。Protégé支持的多种本体可视化插件可以将编辑好的本体立刻用多种可视化方式展现出来。因此,依据本体论规则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进行可视化构造:确定“都市型现代农业”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研究领域的元概念(概念化);采用元知识组织与集成技术,抽取经数字化处理和主题专家整理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信息资源主要实体,即包括题名、责任者、主题、时间、关键词、学科类别、资源类型、摘要、全文等重要元素为对象形式的方案模型,通过元数据法进行规范著录、标引,构筑都市型现代农业研究形式本体论的树型结构关系模型(模型化);采用本体描述语言,通过数据库编程,将都市型现代农业资源关系模型(信息资源数据)导入可视化模型(采用视觉编码技术——Prefuse)的数据映射层,这样便完成了一次本体对象到Prefuse数据对象的简单映射过程;在交互界面层,绘制对象将所有的视觉对象绘制到前台界面的显示区域内,供用户检索。随着用户操作反馈,触发数据映射、数据模型、抽象可视化数据模型和交互界面层的图像绘制,Prefuse构筑出一个具有随时录入数据、检索、查询、提取、共享、利用等特定功能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动态信息可视化系统,即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源数据库,并通过联结全球有关该领域的信息资源、知识资源和研究资源,其概念、关系和软件均可根据发展的需要而不断更新,保证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的时效性和可扩展性,从而使得用户对知识的获取与理解变得更加轻松自如。 3.3 科学规划、维护都市型现代农业资源数据库平台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数据库以科学、艺术的形式在网页上展示其内容,以便用户快速发现和获取所要的信息,为用户学习、利用、创新都市型现代农业思想智慧提供直接可视的知识导航链接,实现开放共享。以北京农学院图书馆为例,数据库首页标题为“都市农业研究”,包含11个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类别导航库和后台操作系统——经由信息专家推荐的超星读秀系统,已经初步建成以下数字化资源:都市农业研究中文图书导航系统,目前数据量344条;都市农业研究学术论文导航系统,总数据量250条;都市农业研究学位论文导航系统,总数据量145条;都市农业研究会议论文系统,总数据量106条;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系统,总数据量57条;沟域经济,数据量12条;还包括urban Agriculture 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外文图书等142条。“都市农业研究”特色资源库下的11个类别库,每一库后是包含该知识元的知识单元仓库,基本囊括都市型现代农业总体知识内容及宏观架构,揭示都市型现代农业主题与类别之间的层次结构关系。用户可直接在界面上调用所需的任意知识元和知识单元,挖掘都市型现代农业在该领域的现实价值,对都市型现代农业做深入细化的研究,使都市型现代农业研究特色资源资源不断丰富、发展、传承,继续发扬光大。
“都市农业研究”数据库在建构过程中,应不断丰富各类别知识库内容,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集成及更新:都市型现代农业源数据库通过后台操作系统界面,直接对大量不断更新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研究特色资源及用户需求随时补充、修改、删除,经知识元自动标引[7],并与界面上的所有都市型现代农业知识(单)元库进行全文或文摘关联;对于缺藏的文献通过内嵌原文传递服务系统,或直接加载数据库导航系统(如Calis农学中心),并提供URL地址,为本地用户提供电子全文导航服务[8];将OA资源、免费资源纳入数据库网页中统一揭示;数字空间联盟,通过开源软件(DSpace)将属于教员个人的课件、硕博论文等方便地纳入图书馆“都市农业研究”数字资源系统,形成和谐共生的知识发现、获取、重组、共享、利用、创新的生态环境。
4 结语
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集结了领域专家、学科馆员、交互空间、及整合到统一资源空间的、分布异构的资源库等核心要素,达到了用户与资源库的交互理解,保证了开放共享的实现。在不断完善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的同时,继续开展信息分析、加工、整理工作,开发扩展高效、兼容、实用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信息系统,如各类智能专家系统、农产品市场预警系统、农产品安全监控系统等,形成统一、规范、畅通、共享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资源网络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玉洁.新农村文化建设与信息资源开发[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
[2] 刘树.北京农业会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80-103.
[3] 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 陈恩满.基于CNKI的学科知识服务平台构建与学科化服务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8):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