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为单粒精播快繁技术在花生良种快繁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吉花3号(多粒型)为研究材料,系统研究大田单粒精播节本增效高产栽培技术和大棚单粒精播高效快繁技术对花生植株性状、产量和繁殖系数的影响。[结果]两种单粒精播技术均可明显降低花生株高,增加单株结果数及饱果率,提高产量和繁殖系数,其中大棚单粒精播高效快繁技术的繁殖系数达到34.3,比常规双粒穴播提高84.5%。[结论]两种快繁技术在节种增产、提高繁殖系数上效果明显,可作为花生新品种快速繁育的可行技术。
关键词 花生;繁殖系数;单粒精播;快速繁殖
中图分类号S5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30-10494-03
基金项目农业部国家现代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14);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013GB2B100113);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215195);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20210)。
作者简介朱统国(1987- ),男,山东泰安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花生育种研究。
花生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1-2]。目前,全国花生年均种植面积在500万hm2左右,总产达1 450万t,居世界首位[3]。花生具有繁殖系数低和生产用种量大的特点[4]。在大田常规生产条件下,大花生用种量为300~375 kg/hm2,小花生为225~260 kg/hm2,而全国花生平均产量为2 900 kg/hm2,全国每年需花生种子达150万t,占全国总产的10%左右[5-6],花生这一特性严重制约了新品种的快速繁育及推广应用的进程。如何提高花生新品种繁殖系数,缩短大面积推广应用所需年限,已成为花生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难题。
近年来,有关花生单粒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大量研究表明,单粒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可减少用种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降低花生生产成本[7-8]。王才斌等认为,双粒穴播的种植方式,影响了花生单株的生长发育,不能充分发挥单株的生产力,单粒精播种植方式缓解花生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为种子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保证了苗齐苗壮,有利于单株生产潜力的充分发挥,能够起到节种增产的效果[9];冯烨等研究表明,单粒精播在节种25%和35%的条件下,荚果产量分别比双粒穴播提高了4.43%和6.32%[10];赵长星等在单粒精播模式下,研究了不同密度对花生群体生态特征和产量的影响,密度在19.5万粒/hm2条件下,比双粒穴播平均增产11.8%,认为单粒精播20万穴/hm2左右可作为生产上应用的适宜密度[5]。
单粒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具有节种增产的效果,可作为花生良种繁育的一条新途径。刘海峰等采用单粒精播技术,在温室内进行了花生一年两季高倍快繁试验,年繁育系数提高到200倍以上[11];郭贵敏等对单粒稀播高倍繁殖法、扦插无性繁殖法等5种快速繁殖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繁殖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单粒稀播高倍繁殖法>一年两季快速繁殖法、南繁加代法>扦插无性繁殖法>侧枝压枝法[5]。为此,笔者以花生新品种吉花3号为材料,系统研究了大田单粒精播节本增效高产栽培和大棚单粒精播高效快繁两种快繁技术对花生植株性状、产量和繁殖系数的影响,旨在为单粒精播快繁技术在花生良种快繁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品种吉花3号,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花生研究所选育,于2012年初通过吉林省非主要农作物审定,审定编号为吉登花生 2012001。
1.2试验设计与方法
1.2.1花生大田单粒精播节本增效高产栽培技术。试验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范家屯试验基地进行,设单粒早播(处理Ⅰ)、单粒晚播(处理Ⅱ)、常规双粒穴播(处理Ⅲ,CK)3个处理,均采用等行距裸种的种植方式,常规高产田管理。单粒早播处理5月19日播种,单粒晚播处理6月1日播种,两处理播种密度均为16.5万穴/hm2,等行距60 cm、穴距10 cm,每穴1粒;常规双粒穴播处理(对照)于5月19日播种,密度为12.0万穴/hm2,等行距60 cm、穴距14 cm,每穴2粒。9月26日收获,测产采用对角取3点,每点2 m2,摘果计产。
1.2.2大棚单粒精播高效快繁技术。试验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范家屯试验基地进行,设大棚人工杂交圃单粒精播(处理A)和大田常规双粒穴播(处理B)两个处理。大棚人工杂交圃长23.0 m、宽0.8 m、高0.8 m,采用“塑料大棚+人工杂交圃+大垄双行地膜覆盖+单粒播种”的种植方式,4月16日播种,播种密度为22.5万穴/hm2,小行距30 cm、穴距11 cm,共播种420穴,3次重复,9月10日收获,全小区测产;常规双粒穴播于5月19日播种,密度为12.0万穴/hm2,等行距60 cm、穴距14 cm,每穴2粒。9月26日收获,全小区实收测产。
2结果与分析
2.1花生大田单粒精播节本增效高产栽培技术
2.1.1对植株性状的影响。主茎高、侧枝长及分枝数等是反映花生植株性状的重要指标[12]。由表1可知,单粒早播处理(处理Ⅰ)主茎高度和侧枝长度小于双粒穴播处理(处理Ⅲ),主茎节数和侧枝节数大于双粒穴播,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单粒早播处理第一侧枝基部10 cm内节数为6.2节,比双粒穴播处理增加了12.7%,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且总分枝数也明显大于对照,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单粒早播处理有利于增加花生植株有效结果量。单粒晚播处理(处理Ⅱ)总分枝数和第一侧枝基部10 cm内节数较常规双粒穴播处理无明显差别,这可能与生长期温度较高有关。
2.1.2对产量及繁殖系数的影响。由表2可知,两单粒精播处理与CK产量大小顺序为:单粒早播处理(处理Ⅰ)>CK>单粒晚播处理(处理Ⅱ)。单粒早播和晚播处理较CK分别增产7.3%和-15.4%,单粒早播处理较单粒晚播处理增产21.2%,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单粒晚播处理产量明显低于单粒早播处理和CK,与其生长期短、积温不足有关,为延长光照时间、提高积温,吉林省地区种植花生应尽量早播。单粒早播和单粒晚播处理的繁殖系数均高于CK,分别提高了55.9%和22.6%,差异显著,说明单粒精播处理在提高花生繁殖系数方面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花生;繁殖系数;单粒精播;快速繁殖
中图分类号S5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30-10494-03
基金项目农业部国家现代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14);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013GB2B100113);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215195);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20210)。
作者简介朱统国(1987- ),男,山东泰安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花生育种研究。
花生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1-2]。目前,全国花生年均种植面积在500万hm2左右,总产达1 450万t,居世界首位[3]。花生具有繁殖系数低和生产用种量大的特点[4]。在大田常规生产条件下,大花生用种量为300~375 kg/hm2,小花生为225~260 kg/hm2,而全国花生平均产量为2 900 kg/hm2,全国每年需花生种子达150万t,占全国总产的10%左右[5-6],花生这一特性严重制约了新品种的快速繁育及推广应用的进程。如何提高花生新品种繁殖系数,缩短大面积推广应用所需年限,已成为花生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难题。
近年来,有关花生单粒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大量研究表明,单粒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可减少用种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降低花生生产成本[7-8]。王才斌等认为,双粒穴播的种植方式,影响了花生单株的生长发育,不能充分发挥单株的生产力,单粒精播种植方式缓解花生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为种子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保证了苗齐苗壮,有利于单株生产潜力的充分发挥,能够起到节种增产的效果[9];冯烨等研究表明,单粒精播在节种25%和35%的条件下,荚果产量分别比双粒穴播提高了4.43%和6.32%[10];赵长星等在单粒精播模式下,研究了不同密度对花生群体生态特征和产量的影响,密度在19.5万粒/hm2条件下,比双粒穴播平均增产11.8%,认为单粒精播20万穴/hm2左右可作为生产上应用的适宜密度[5]。
单粒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具有节种增产的效果,可作为花生良种繁育的一条新途径。刘海峰等采用单粒精播技术,在温室内进行了花生一年两季高倍快繁试验,年繁育系数提高到200倍以上[11];郭贵敏等对单粒稀播高倍繁殖法、扦插无性繁殖法等5种快速繁殖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繁殖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单粒稀播高倍繁殖法>一年两季快速繁殖法、南繁加代法>扦插无性繁殖法>侧枝压枝法[5]。为此,笔者以花生新品种吉花3号为材料,系统研究了大田单粒精播节本增效高产栽培和大棚单粒精播高效快繁两种快繁技术对花生植株性状、产量和繁殖系数的影响,旨在为单粒精播快繁技术在花生良种快繁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品种吉花3号,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花生研究所选育,于2012年初通过吉林省非主要农作物审定,审定编号为吉登花生 2012001。
1.2试验设计与方法
1.2.1花生大田单粒精播节本增效高产栽培技术。试验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范家屯试验基地进行,设单粒早播(处理Ⅰ)、单粒晚播(处理Ⅱ)、常规双粒穴播(处理Ⅲ,CK)3个处理,均采用等行距裸种的种植方式,常规高产田管理。单粒早播处理5月19日播种,单粒晚播处理6月1日播种,两处理播种密度均为16.5万穴/hm2,等行距60 cm、穴距10 cm,每穴1粒;常规双粒穴播处理(对照)于5月19日播种,密度为12.0万穴/hm2,等行距60 cm、穴距14 cm,每穴2粒。9月26日收获,测产采用对角取3点,每点2 m2,摘果计产。
1.2.2大棚单粒精播高效快繁技术。试验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范家屯试验基地进行,设大棚人工杂交圃单粒精播(处理A)和大田常规双粒穴播(处理B)两个处理。大棚人工杂交圃长23.0 m、宽0.8 m、高0.8 m,采用“塑料大棚+人工杂交圃+大垄双行地膜覆盖+单粒播种”的种植方式,4月16日播种,播种密度为22.5万穴/hm2,小行距30 cm、穴距11 cm,共播种420穴,3次重复,9月10日收获,全小区测产;常规双粒穴播于5月19日播种,密度为12.0万穴/hm2,等行距60 cm、穴距14 cm,每穴2粒。9月26日收获,全小区实收测产。
2结果与分析
2.1花生大田单粒精播节本增效高产栽培技术
2.1.1对植株性状的影响。主茎高、侧枝长及分枝数等是反映花生植株性状的重要指标[12]。由表1可知,单粒早播处理(处理Ⅰ)主茎高度和侧枝长度小于双粒穴播处理(处理Ⅲ),主茎节数和侧枝节数大于双粒穴播,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单粒早播处理第一侧枝基部10 cm内节数为6.2节,比双粒穴播处理增加了12.7%,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且总分枝数也明显大于对照,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单粒早播处理有利于增加花生植株有效结果量。单粒晚播处理(处理Ⅱ)总分枝数和第一侧枝基部10 cm内节数较常规双粒穴播处理无明显差别,这可能与生长期温度较高有关。
2.1.2对产量及繁殖系数的影响。由表2可知,两单粒精播处理与CK产量大小顺序为:单粒早播处理(处理Ⅰ)>CK>单粒晚播处理(处理Ⅱ)。单粒早播和晚播处理较CK分别增产7.3%和-15.4%,单粒早播处理较单粒晚播处理增产21.2%,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单粒晚播处理产量明显低于单粒早播处理和CK,与其生长期短、积温不足有关,为延长光照时间、提高积温,吉林省地区种植花生应尽量早播。单粒早播和单粒晚播处理的繁殖系数均高于CK,分别提高了55.9%和22.6%,差异显著,说明单粒精播处理在提高花生繁殖系数方面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