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上就关于语文教育教学发起了一场大辩论,直到2001年7月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国内外对语文教育教学的争论才开始聚集在《课程标准》上来,语文课程也总算有了一个阶段性的历史定位。新课程对语文教育教学进行了美好的展望,但它的实施也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重新定位及构建,这将是一场无硝烟的战争。现在,我们更关注的是:现实的语文教育与新课程的距离到底有,多大。
一、教师理念的更新与行为守旧
新课程强调“个性化”的学与教,许多老师对此也表示认同,积极学习新的课程理念,讲起来头头是道,但真正在实施中能完全摆脱旧模式的却很少。从唐朝开始,老师就被定位为知识、学问、权威的化身,“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凌驾于课堂之上是天经地义的。在建国初期,前苏联凯洛夫的“三中心论”(教师、教科书、课堂教学),“四环节说”(预习、复习、教新、课后练习)的教育学与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文化有机结合,对人进行了统一标准的社会化要求,而且,这种教育教学模式操作起来简单易行,具有“短平快”的效应,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还能带来“理想”的教学成绩,何乐而不为呢?
有的教师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感到不适应,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自已的学习方式也有改变。许多教师一味的教学参考及各种教案,甚至离开他们就无法上课,这说明我们对语文学习还未得到正确的认识。语文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语文实践行动中不断感悟与积累而获得的。教师不先自已认真阅读,读出心得,而是照本宣科,抄参考书上的教案,怎么能让学生有“个性化”的学呢?“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有一张脸,怎么能让学生的内心受到感悟与陶冶?
二、学生“主人”意识的缺乏
新课程的核心是以人的发展为本,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但是.在课堂上每每会出现这样一种尴输的局面:教师在上面声情并茂,积极启发.但作为学生的呢?个个腾大眼睛,坚起耳朵,但就是不发言,表情惊人的一致。只等到老师讲方法,讲答案时就齐刷刷地做笔记,完全没有自主的思考,只机戒性的等着老师讲出答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的主人感还没有真正树立;教师在接受新课程理念后,仅在教学方式上做了单方面改变,而在树立学生“主人意识"方面所做的工作还不够
长期以来,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心里都认为 好学生就要上课认真听讲,不要惹老师生气,不要和老师顶擅.老师叫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们到学校来是学知识,知识来自课本.来自老师,上课就要认直笔记.抄板书.老师说的一定是最重要的,是要考的,只要考得高分,才有希上重高,重点大学,未来才有希望。正是在这种意识下,学生只注重“尊师”,从未真正要求过教师“爱生”,在教师“恨铁不成钢”的要求下,学生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从而导致对自身定位的不足,对自己作为“人”的认识不足,也就有了课堂形式新颖,而实质保持不变的“满堂灌现象的出现。
三、评价标准滞后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集体发展,素质教育,我们许多老师,许多学生也是朝这个目标努力奋进,但结果却使人感到无所适从《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多元解读是认识规律在阅读教学中的体现,是语文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人格与创造品质的重要途径。
随着近年语文高考命题评价方式的改革,主观题的答案也逐渐出现了“不求唯一"的标准,但学生的答案必须与所给答案的儿种可能性相符,才能取得高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鉴于考试成绩的压力,必须尽一切努力,教会学生揣摩命题意图及评价标准,而且学生从小形成的为考试而学习的心理惯性也让他们不敢用真正个性化的体验方式进行阅读。
一个教师的业务水平怎样,主要是看他教出来的学生的考试成绩如何,而且这与教师的经济收入直接挂钩。有的教师为达到这个目的,就紧抓“考试"来组织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在每学期规定的时间内教完课本,就开始教授各种考试技巧,而且这种应试技巧,也不须教师有什么高水平.高境界的人文素养,只要对学生要求严厉一点,作业检查严格一点,自习时间多一点就行了。
社会上又是怎样评价一所学校呢!一言以蔽之:升学率,高分率,名牌率。无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上名牌大学,进人社会“精英”阶层,所以只要学校能保持优异的升学率就行,哪管你采用的是何种教育手段,教出的是什么“高分低能"的学生呢?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踏踏实实”的情况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理想的语文教育教学不是光想想就能实现的,有先见之明的教育教学家们用他们毕生的经验唤醒了我们沉睡的精神,那么唤醒以后呢?旧理念与新理念,旧方法与新方法,……的碰撞也就迎面而来,在这场现实与理想的转变融会中,光有少数“精英”还不够,还需要我们社会各界从心到身的接受与支持,相信这次任重道远的改革一定会让我们走进语文。
作者简介:薛开惠(1980.03.13)女,汉,重庆合川人,大学本科,重庆市合川瑞山中學,中学一级职称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