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史料彰显教学立意

来源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wis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历史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常会补充大量生动有趣的图片或文字材料,如果没有彰显教学立意,即使场面很热闹,其实学生没有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与感悟。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选择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史料,从认识升华中体现立意;选择富有生动细节描述的史料,从体验感知中体现立意;选择存在明显认知冲突的史料,从品读感悟中体现立意。通过史料彰显教学立意,不仅仅让史料有了生命,教学有了灵魂,更让课堂有了宽度、广度、深度与温度。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巧用史料 彰显立意
  【作者简介】朱桂芳,金陵中学河西分校(江苏南京,210000)教研组长,中学高级教师。
  在深化课改的背景下,学生有了更多参与和表达的机会。针对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多结论、少史实”的特点,许多教师常常会补充大量生动有趣的图片或文字材料,整节课下来,教师好像在带领学生们看“画展”,似乎很热闹,其实学生没有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与感悟。
  为什么有趣的史料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呢?宗其原因,主要是有了情境、失了立意,有了史料、丢了灵魂。这样的课堂,教师即使表面上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获得的也往往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历史信息,而不是明确的历史认知,更缺少心灵的震撼。笔者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一课为例,探索怎样通过巧用史料彰显教学立意。
  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中国历史上遭到的一次最大规模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它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在这生死存亡关头,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派别均摒弃前嫌,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中。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把“反思战争、珍爱和平”作为为本课教学的立意和灵魂,并围绕教学立意选取史料,以史料彰显教学立意。
  一、选择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史料,从认识升华中体现立意
  反思战争,就要反思战争胜利的原因。正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精诚团结,全国人民浴血奋战,我们才迎来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中如果我们引用需要逐字逐句地进行解释的文献史料,这显然不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同时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选取教学素材的时候,史料的选择和使用要合理,应寻找真实实用的资料,力求生动,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贴近生活的例子,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能力水平。”【1】
  如在分析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抗战时,笔者呈现两则史料:
  材料一: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共中央7月8日 《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材料二: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讲话
  在展示史料的基础上,笔者设问: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号召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表示准备抵抗。你能找到此时两党有什么共同的主张吗?答案很明显,无需教师做更多的引导。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笔者进行了总结:是的!从8月开始,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从此国共摒弃前嫌,再度携手,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我们的民族在宣告:中国宁做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从七七事变到八一三事变,日寇步步紧逼,大片国土沦丧,国共两党从失败中反思,从反思中汲取教训。面对民族危机,国共两党有了共同主张:实行全民族抗战。至此,中国政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内战不已到一致对外,从奉行不抵抗到组织抗战,从单一的民间抗日到全民族抗日。这一政局的变化,昭示着中国抗日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单一走向联合,从失败走向胜利。以上一组史料不仅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进一步拓展了思维,正确认识了抗战胜利的原因,解读历史的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二、选择富有生动细节描述的史料,从体验感知中体现立意
  反思战争,也要反思战争的过程。战争是残酷的、非人道的,反思战争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战争灾难的正确认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珍爱今天和平的时光。初中生年龄小,社会阅历少,普遍理解能力较弱。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要多一些真实具体的历史细节。如果历史课堂的教学缺乏细节,没有情境,就会缺少生气。细节性史料具有特别的证明价值, 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的鲜活性,引发学生积极地投入课堂思考。【2】在讲授南京大屠杀时,笔者对学生说:日本在中国首都南京展开这场屠杀,企图从精神上摧毁中华民族的意志。日本真的摧毁了中华民族的抵抗意志了吗?我为大家介绍一位不屈的中国人梁志成(多媒体展示)。
  十七日早晨,日寇打破了他家的大门,绑走了梁志成。当日寇军官知道他是一个司机后,就命令他把一辆满载机枪子弹的汽车开往下关。梁志成觉得决不能把这些子弹运去杀害自己的同胞,所以当他被推上卡车,一个日寇军官用枪强迫他开车的时候,他不顾死亡的威胁,突然一拳打倒了那个监视他的日寇军官,跟着猛扑到那个日寇身上,双手狠狠地扼住他的喉咙。车上的日寇发现了,跳下来用马刀乱砍梁志成;那个日寇军官也狼狈地爬起来,拾起手枪向梁志成开了一枪。梁志成倒在血泊中昏迷过去。下午,他逐渐苏醒,挣扎着爬回家。第二天拂晓时,梁志成知道自己不行了,他咬紧牙关对他姐姐说,告诉我的朋友,我是给日本人杀死的,要告诉大家,我至死也没有帮日本鬼子做过一件事!
  充满感性的文字,富有情感的叙述,学生获得的不是一些干瘪的历史概念,冰凉的历史线索和枯燥的历史名词,而是一个个鲜活的历史细节。这些历史细节是没有刻意装扮的历史,这种真实的力量和现场感最容易打动人,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通过上述史料,学生体会到南京大屠杀非但没有摧毁中华民族的抵抗意志,反而将那些麻木的中国人唤醒。这一刻,中华民族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团结我们的民族在呐喊: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用史实说话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史料的选择要服务主题、引用准确、使用有度、分析到位,更要引发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巧用史料,活化历史,既丰富了历史课的内容和兴趣,也有助于历史学习;既提高了读史料的能力,又能彰显教学立意。
  三、选择存在明显认知冲突的史料,从品读感悟中体现立意
  反思战争更要反思对待战争的态度。一个民族的历史观,在一定程度决定着一个民族未来的走向。因此,对待战争的态度,不是简单的历史问题,而是政治倾向问题。二战以后,德国通过彻底的改革,与纳粹德国彻底告别;而我们的邻国日本,却在对待战争的问题上态度暧昧。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充分认识到“对待战争态度”的重要性,笔者在教学中展示这样的两则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据欧新社2015年10月21日报道,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宣称,二战时巴勒斯坦的伊斯兰领袖侯赛尼煽动纳粹头目希特勒,才发生犹太人大屠杀。此言一出引发轩然大波,不仅犹太学者纷纷驳斥,连德国总理默克尔都强调,“该为犹太大屠杀负责的是我们”。
  在提供上述史料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第一幅为前德国总理勃兰特“华沙之跪”。 1970年12月7日,勃兰特向华沙犹太人隔离区反法西斯起义纪念碑敬献花圈。他礼节性地躬身,随即,后退几步,双膝骤然跪地,面向纪念碑,以宗教般忏悔的姿态,在敷上一层薄冰的石板上纹丝不动地跪立半分钟。德国《明镜周刊》随团记者写道:“他对此项罪孽无需承担任何责任,他的屈膝是为所有必须屈膝却没在此屈膝的那些人而做——因为这些人缺失勇气或匮乏能力或无法鼓足勇气。”第二幅,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安倍自2012年12月上台执政以来,一次参拜靖国神社三次献祭品,向供奉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表示感谢和敬意,其实质是对二战胜利成果和对战后秩序的否定。材料二的新闻发生在2015年10月20日,面对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惊人之语”, 德国总理默克尔没有沉默,而是明确的将责任揽给德国。
  历史被今人重提,往往是因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重温华沙之跪意味着:在历史的悬崖边,欲再次站立,重塑脊梁,只有先屈膝。“战争使人变成魔鬼,死亡使魔鬼变回人。”通过以上两组史料,为学生营造了认知冲突的情境,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涨的振奋状态,同时,也彰显了本课的教学立意。
  历史不可重复的过去,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而史料恰好能比较生动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围绕一定的教学立意选取史料,再通过史料彰显教学立意,形成史料与教学有机互动,不仅仅让史料有了生命,教学有了灵魂,更让课堂有了宽度、广度、深度与温度。
  【参考文献】
  [1]张立艳.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的探索与启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03).
  [2]曹双.巧用细节性史料为教学增添魅力.[J].中学教学参考,2014(08).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研究平喘I号调节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及其受体CXCR4在支气管哮喘小鼠肺内表达变化及影响。 方法 72只雌性BALB/C小鼠按数字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布地奈德组、平喘I号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共6组,每组12只。通过卵清蛋白(OVA)致敏和激发复制支气管小鼠哮喘模型,然后分别予生理盐水、布地奈德药物及中药平喘I号低、中、高剂量干预。取小鼠肺组织,通
【摘 要】从思政课教材的延革、高中思政的知识体系整体化、初高中思政一体化教学的三个角度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块在高一设置的原因,并倡导辨析教学,在辨析中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结合教学案例,从学科任务的角度,提出辨识社会形态、把握社会规律、探究社会发展、坚定社会信仰的四点具体策略。  【关键词】辨析教学;政治性和学理性统一;统编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
【摘要】以高中人工智能课程中“机器学习”单元为例,阐明该课程突出核心素养的关键意义在于发展创新思维、深化学习体验、丰富设计经验;从课程目标、内容模块、学习活动、评价方式的课程编制框架体现核心素养;提出要整合多学科知识、建构真实的情境并重视实践语境下的技术教学,以期教师在开发AI课程和组织教学活动上有所启发。  【关键词】人工智能;核心素养;课程设计;机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
【摘 要】针对3S技术在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活动中的探讨和研究,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对所学知识进行认知、交流、建构与反思中,实现3S技术与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的有机整合。在依托传统地理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设计基于3S技术的探究式地理学习活动,有助于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高中地理;3S技术;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
江苏省淮阴中学创办于1902年,时为“江北大学堂”,是清末江苏遵旨创建的四所高等学堂之一。此后学校数易其名,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竖起脊梁担事”精神,教育学生“入则进德修业,出则任重道远”,形成了优良的革命传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  1953年,学校被确定为江苏首先办好的14所重点中学之一,后又被确定为国家教改试点学校,逐步成為本地区基础教育的排头兵。进入新世纪,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教育质量多项
在读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后,就想了解王阳明的心学。然他的《传习录》为文言,读来太慢,故买了王觉仁所著《王阳明心学——修炼强大内心的神奇智慧》来读,发现这的确是一本极好的书。  这本书用极其通俗、生动的语言,将王阳明的心学与当下社会病痛完美地契合于一体,如冯友兰先生提出的那样,由“照着讲”走向“接着讲”,以今日国人的精神需求、价值关切和审美趣味为切入点,解决了今人诸多人生之困惑。我尤为赞同其中
【摘 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已成为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湿地文化课程的指引下,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美术校本课程的资源与开发,在经历了发掘、构建、实践与反思的过程后,逐渐变得具体、可行而富有个性,美术课程更为新颖和立体起来,在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丰富美术教学法的多样性等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湿地文化 校本课程 美术课程 资源与开发  伴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校本课程
【摘要】以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练习讲评课为例,探索对话教学方式在专题练习讲评课中的应用。尝试构建自主订正、批阅反馈、组内交流、集体研讨、感悟质疑、知识重建等六环节专题练习讲评课的教学范式,旨在探寻充分发挥专题练习讲评课的诊断纠错和育人价值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专题练习讲评课;对话教学;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
【摘 要】“教什么”和“怎么教”永远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也是一直困扰一线教师的最大问题。读懂编者意图,读懂文本和作者,依据学情,贴着文字,贴着学生选择教学策略,合理设计教学,实现教师、学生、编者、文本之间的深度对话,是突破这一难题的有效手段。运用这一手段,教学《卖白菜》,紧抓“穷”“人”“泪”,收效甚佳,值得思考。  【关键词】《卖白菜》;教什么;怎么教;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
【摘 要】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中实施“以读为本”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读为本”的课堂的核心是读,通过朗读、研读、品读、深读、赏读等活动,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感悟、读中思考,从而达到知识的积累、思维的培养、情感的熏陶、语感的提升等目的,以此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養。  【关键词】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