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圣贤教诲,感受儒家智慧

来源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g0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5月,南昌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传来消息,失传1800年之久的《齐论语》竹简已完成扫描,为文字释读做好准备,这一重大考古发现有望进一步丰富《论语》经典。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了解两千多年前圣贤们的智慧语录。
  关于《论语》
  《论语》是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编纂者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弟子的再传弟子,直到西汉时期《论语》才成书。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在内容上,《论语》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在表达上,《论语》首创语录之体,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仁”贯彻全书始终,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论语”命名的意义和来由
  班超的《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
  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一生曾三任宰相。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不学无术,所读之书,仅一部《论语》而已,当宰相不合适。”宋太宗不以为然:“赵普读书不多,这个我是知道的,但说他只读一部《论语》,我不相信。”
  有一次,宋太宗突然想起这件事,就问赵普:“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臣所知道的,确实只是《论语》里讲的道理。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享受太平,仅此而已。”后来,家人打开他的书箧一看,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作品,《〈论语〉十则》则是从中选取的十篇对话。阅读本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语言生动,富于变化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論。每一则语录虽然都是寥寥数语,但多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乎”“矣”“也”等语气词,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说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句式的变化也很生动:有排比、反问句、对偶句、比喻,也有正反对比、感叹和反问,还有简单应答,点到即止,都让人读之不厌。
  二、思想深刻,富有哲理
  这十则语录有的阐述谦虚好学、求学为乐的学习态度,有的介绍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还有的阐述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和坚定志向,不懈追求的人生态度,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规范具有规范和重大的影响力,很多已经成为当今流行的格言。
  三、节奏明快,易于记诵
  节奏是语言的脉搏,是形成语音美感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为了使语言表达清晰悦耳,人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音节节奏来表情达意。《论语》的语言美感,很大成分上于作品大量使用三音节和四音节的句子有关。三音节的句子具有句式简约、音节铿锵的特点;而四音节的句子呈现简洁整齐、通俗大众化特色,既给人一种先民诗歌的韵律美,又体现了一种悦耳顺口的节奏美,使他人在美的享受中欣然信服、接受。
  愠(yùn) 罔(wǎnɡ) 怠(dài)
  哉(zāi) 焉(yān)
  1.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也是一种“君子风范”,那么作为“君子”应具有哪些风范呢?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否颠倒位置,为什么?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句突出强调的是什么?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这是一部圣人之言,更是一部行身之则。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的生活仍然绕不开这一话题。阅读《论语》,犹如点燃一盏明灯:大,可关照民族的历史和现实;小,可唤醒我们迷茫的心灵。
  人生高度得益阅读
  王 东
  记得读中学时,我遇到了一位在同学眼里很“怪”的数学老师。他时常“不务正业”地携带着数学之外的《论语》等书籍,用抑扬顿挫的腔调念着古文教育大家,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等等。当时,我是数学课代表,很受他的关照。他经常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人立于世,一定要博学于文,厚积而薄发。做到这一点,要从阅读经典开始。”他的谆谆教导,深刻影响了我,使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锲而不舍地践行。
  作为人类文化和思想精华的经典书籍,阅读起来有难度,却很让人受益。对此,我深有体会。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乃是因其经过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选择,经久不衰,自然不是一两次阅读就能完全领悟的。我采取细读、精读,先后阅读了《论语》《孟子》等国学经典。通过一次次的重读,每次都能体会出不同的味道,获得不一样的感悟,提升了自身修养和品性。
  我也深知,光读经典还不行,还需读法律、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书籍;光读中国的书还不够,亦需大量阅读人类文明中的其他有益书籍。比如,读《国富论》后,方知财富的来源是什么;读《论法的精神》后,发现法律原来还与气候、土壤、民族精神、风俗习惯等有关系;读《正义论》后,才深刻理解“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的丰富内涵;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感动不已,等等。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慢慢懂得,“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没有广泛阅读、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就很难汇百家之说而成一学。通过阅读众多门类的书籍,我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方式。当我不被别人理解时,会提醒自己“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我苛求别人时,会首先反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别人做了于我有亏的事时,则会更多地想一想“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大量的阅读教会我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使我找到人生的坐标,更好地适应日常秩序。   当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学海无涯、知识无限。如何做到博学于文呢?对此,我一方面讲究方法,制定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案,另一方面,端正心态,将读书作为一种自觉自发行为,追求精神愉悦,注重日积月累、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力争实现质变,形成宝贵的精神财富。(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博学于文”,说起来容易,做到却很难。“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也是一樣,读书万卷,无书不读,勤于思考,方可练达。阅读《论语》和本文,你又有怎样的读书体会。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阅读《论语》选段(略),完成下面各题。(2015年四川宜宾卷,有改动)
  1.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罔:有害)
  B.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然:这)
  C.切问而近思(切问:急切地追问)
  D.人皆有兄弟,我独亡。(亡:死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
  B.仁在其中矣/其恕乎
  C.学而时习之/如日月之食焉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我如浮云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由儒家学派提倡的待人接物之道,请结合所学知识或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知识把握
  1.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宽广的胸襟,善良的心地。
  2.不能,因为这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是先他人,再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能更好地体现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颠倒后就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的高尚品格。
  3.强调的是“好之者”,也就是强调兴趣的培养。启示:我们不但要了解知晓知识内容,更应该培养兴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活力。
  读后一思
  示例:阅读可以修学储能、锤炼修养,全方位地拓展人的视野、丰富人的学识,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气质,有涵养的人。
  考题回放
  1.B 解析:A.罔:迷惑;C.切问:恳切地提问;D.亡:通“无”,没有
  2.A 解析:A.都表转折;B.代词/语气词;C.代词/结构助词,的;D.在/对于。
  3.孔子说:“不怕(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4.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所讨厌(不喜欢)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这是对儒家“恕”的理解,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行为准则。这句话说明了在生活中,我们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而应推己及人,宽容待人。
其他文献
成长是条潺潺流动的小溪,我们徜徉在其中,品尝了幸福,分享了欢乐,也体会了苦痛,经历了失败……酸甜苦辣、得失进退,都是成长必经的过程。因为“成长感悟”类作文命题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在每年的中考作文命题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以,掌握这类作文的一些写作技巧是很有必要的。  真题回放  2017年河南省中考作文题:  题目:越来越_______的我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
期刊
什么是成长?有人说,成长是一篇烦恼的诗,一首动人的歌;也有人说,成长是美丽的,也是疼痛的。可见,成长是一个微妙而特别的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度过人生的成长期,才能无怨无悔呢?  时文赏析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肯定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无论怎么付出,怎么努力,却总是得不到别人的认可,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在这个时候,请不要怨天尤人,更不要灰心丧气。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稽振颉的“奇文”《成长的“蘑菇期”》,会告
期刊
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很多同学怕写作,其实是因为不得法。不信,与我一起来研读《香菱学诗》,看香菱是怎样由不会学到精彩的。  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1724年—1763年),名霑,字夢阮,号雪芹,满洲正白旗人。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后因其父曹颙与宫廷斗争有牵连,被免去江宁织造,曹家势败家亡。遭此变故,曹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
期刊
人生的历程,如同一篇篇随笔。回首时,总有许多温暖的记忆萦绕在心头,亲情的呵护、老师的教诲、同学的鼓励……每每回忆起来,感动都会从心底涌起。  请以“温暖的记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俗话说“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生活其實就是一篇篇随笔的累积,当你重新翻阅的时候,只要你在字里行间细细地品味,用心地咀嚼许多往事,那些看似平凡细小、微不足道的事物,就会触动你的情感神经;那些曾经让你内心感受
期刊
学生對相交平行的理解
期刊
快  老师教导我:“现在学习挺紧张,你要提高效率知道吗,做什么都要快!”  听了他的话,我深受感动,从此课堂上我总是第一个睡着。  罚站  我们班一个男同学,数学满分,英语不及格,被英语老师罚站到走廊。  没一会儿,数学老师路过,带他上另一个班上数学课去了。  充钱  现在上数学课的感觉就是:数学老师扔给我们一些初级装备,教会我们几个初级技能就让我们去打Boss。  我们打不过,她就用她的满级装备
期刊
“动力源”,是推动力的源泉。随着一个人的不断成长,总有一些人、事、景、物,映入我们的眼帘,潜入我们的心底,成为我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标准,进而转化为成长中不竭的动力源泉。正是因为有了它们,才让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虽历经艰难和困苦,但总会赢得一次次的蜕变,昂首向前。今天,我们就以广东深圳中考作文命题为例,来盘点一下我们成长的动力源。  中考文题  2017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
期刊
李树松,1968年出生,河北省香河县人。1991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一直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业余创作。曾荣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陈伯吹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和河北省文艺振兴奖。  赵飞黄,高一(3)班学习最刻苦的一名学生。除了上课听讲,他总是把头压得低低的,整个身子都呈一种要扎进书里去的架势。赵飞黄成为班级第二名时,发现自己对稳居第一名的陈先伦有些嫉妒,他在自省中意识到嫉妒是心
期刊
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每个人对家乡都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古今中外的诗词歌曲中,歌颂家乡的占相当大的一部分,什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什么“青春作伴好还乡”,无不表达着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是的,家乡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是美好的,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一种浓浓的思乡情绪。思乡话题的作文也是每年各类考场中常考的一类题目,那么我们在写作文时应如何来写好这类作文呢?  由于“思乡”是人的一种情结,是一种感情,是
期刊
以诗书为伴,可以让人生充满诗情画意;以绘画为伴,可以让人生变得缤纷多彩;以音乐为伴,可以让人生洋溢生命的激情……以音乐为伴,我们会变得轻松;以音乐为伴,我们会赶走寂寞;以音乐为伴,我们能感悟人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张抗抗的散文《音乐之伴》——  中国著名作曲家冼星海曾经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流……”也就是说,有音乐为伴,人生才会充满快乐,生活才能流淌清流。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