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学习可以这样让人心情愉悦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ei00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本课程由学生自愿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以及调适学生心理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学习是快乐的行为,乐而为之
  校本课程在内容上具有的教育性和趣味性,能够有效地激发选修学生的主体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合理形成,弥补国家教材和地方教材在学生情感价值取向方面的空白。凡是进过学堂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一门课程从情感上吸引了自己,就会把学习当成一种自觉行为,基于这样的认识,校本课程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多样化和趣味性需求。
  二、学习是一个先“愤”后“悱”的过程
  校本课程在学习方式上具有的启发性和实践性特征,要求教学的过程不再是陈述性知识的简单灌输,而应有利于诱导主体探索能力的提高与创新。诚如《论语-述而》中所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宋代理学家朱熹对解释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也就是说学生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
  校本教材刚好弥补了国家教材在培养学生启发式、创新思维方面的缺失,囿于传统升学的压力,现行课堂教学模式多数以教师的意志为主,学生上课时最重要的任务是“认真听讲”,而不是主体参与,积极思维,先“愤”后“悱”,直到在教师点拨下能够“举一隅而三隅反”。选修校本课程是学生的自觉行为,学生对自己的选择有明确的期望值,他们的内在潜能也很容易被激发出来,在这种良好的思维状态中,教师完全可以做到先“愤”后“悱”。也就是说,基于学生主动思考的自觉性,教师可以乘势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打开学生的智慧大门。
  三、适合自己的,也许是未来发展最快的
  校本课程具有的特色性和针对性,可以突破被动“抄袭”知识的樊篱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国家课程有利于学生共性品质、基本素养的培养,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品质的发展。试想,如果每一位高中学生都能在学校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的课程内容,都会情不自禁的沉迷其中,感受到学习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即使考不上大学,他也会拥有自己的康庄大道,自信的走下去!
  教育是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一个过程,单一教材指导下的程式化教育,用所谓的正确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扼杀了具有异向思维的学生品质。众所周知,创新思维永远和异质思维结合在一起,打破惯性思维的窠臼往往成为缔造伟大思想的发源地。如数学家高斯在当学生时用一个晚上的时间解决了一个延续了2000年的数学难题(用一把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画一个正17边形),事后他在回忆当初的情形时说,如果我知道这是一道2000年来没有解决的数学难题,我是不会这么快就能解决问题的。
  四、原来学习可以这样让人心情愉悦
  新课程理念指导的校本课程具有教育的实效性,校本课程在内容设计上很容易抓住学生脆弱的心理,给予选修者恰当地心理干预,让学生感受到自觉学习行为带来的心理满足感,由此不再惧怕某些课程带给自己的心理阴影,笔者在和参与选修课的学生交流时,明显的感觉到了学生脸上的阳光气息,有一位学生不无感慨地说,原来学习可以这样让人心情愉悦!我不再担心自己不是学习的料!
  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让学生重新擎起自信的大旗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不得不承认,部分学生畏惧学习的心理现象和我们的教育方式以及使用的教材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种政治口号型、道德宣教型却没有人文关怀型的教材模式让无数鲜活的生命个体从走进学堂的那天开始就无可适从。在个性化的潜能得不到有效发掘、人格品质得不到有效培养的情况下,部分存在心理偏差的学生难免会产生迷茫、困惑的心理状态,于是厌学思潮如同潮水般漫延,网吧里多几个堕落的灵魂就非常自然了。
  校本课程的内容设置一旦获得学生的认同感,那些厌学的学生就会自然地重新思考、定位自己的成长方向,他们的心理焦灼状态就会逐渐得到改善,人生新的希望又会重新燃起!
其他文献
一、营造氛围,艺术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愉快的学习氛围能消除学生胆怯和依赖的心理,使学生敢思、敢说、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色彩的见解。因此,我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时间和活动空间,热爱、信任和尊重每一个孩子,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同时,在教学中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帮他们树立对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好奇心,并逐步营造一种勇想、勇说、勇做、勇争论
期刊
谁能想到,有一种小鸟能够飞行几万里,成功地飞越太平洋,靠的却仅是一截简单的树枝!它把树枝衔在嘴里,累了它就把那截树枝扔到水面上,然后飞落在树枝上休息一会儿,饿了它就站在那截树枝上捕鱼,困了它就站在那截树枝上睡觉。试想,如果小鸟把鸟窝、食物等旅途中所需要的用品,一古脑儿全带在身上,那小鸟还飞得起来吗?  想想这只小鸟,再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不禁在想:孩子的一生飞越的又是怎样宽广的一个海洋呢?在飞的过程
期刊
预习,是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准备阶段,是学生走向自学实践的初级形态;预习,是学生在教师讲读课文之前的预先学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一环,是学生在老师授课之前,独立感知新课内容、对新知识进行初步了解、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的一个环节,预习是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的重要体现。  一、做好预习工作的准备  新学期伊始,我先让学生讨论分析预习的作用及其重要性,让学生在思想
期刊
一、充分利用农村学生生活中的现象,生成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达成教育目标  农村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存在着一些具有教育价值的现象,通过这些现象,启发学生领悟应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主题。以我校为例,单是黑河节水,湿地保护,滴水灌溉,保护膜种植,人畜饮水改造,母亲水窖,就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对水资源保护等产生丰富的体验,这些体验与思想品德课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就可以生成一系列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比如:1.农业节水
期刊
课堂上,要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所以,我们就得精心设计好前置作业,让学生在自主预习和学习的基础上,很好地领会和把握所学内容,做到先学。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对“高效”课堂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突破性的进展。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角色转换,还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课堂呈现形式,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且具有生命延续的课堂。课堂无不浸透着绿色的生命气息,这
期刊
说到教育故事,或许每一个为人师者都会感慨自己教育人生中众多的酸甜苦辣咸。而身为一名校长,尽管我的教育生涯中有着许许多多的像星星般闪耀而又无法抹去的故事,但是,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我更想提的是当初成为一校之长时的感慨。  2010年9月份,我走马上任山丹县东街小学校长。怀揣着对原工作岗位的不舍和对新岗位的疑虑,我拨通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的电话,老领导语重心长地说:了解和尊重,是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基本
期刊
一、班主任如何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1.树立平等意识。教师要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人、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有潜力的人。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要以平等的姿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以赢得学生的尊重。尤其当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时,教师要认真倾听,给予反馈或支持,如“你的建议非常合理”、“你的方法非常有创意”、“我们班为有你这样一位关心集体的同学而自豪”、“你还有什么更科学、合理的点子吗?”等等。话虽然简单,但
期刊
星期三上午,我和往常一样走进七年级的教室。这一课是学习《中外民居欣赏》。课前的充分准备,引起了学生的积极响应。十五分钟的教学活动后,进入学生练习时间。这时,一位学生突然说:老师,学具袋中没有这一课的作业纸。我一听,心里一愣,“不会吧”。我急忙翻开配套的学具袋一看,确实没有。虽说课前做了教学准备,却没有注意学具袋的情况,还只是用习惯的思维,认为应该是和以前一样:一课一练。  一时的失误让我尽显尴尬神
期刊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告诉我,只要用爱心去耕耘,用慧心去播种,用耐心去等待孩子们成长的历程,将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用爱心点亮“心灯”  记得曾经接过这样一个班:上课时,把任课老师气哭;课后作业老师检查,谎称丢了,忘了,其实根本没做;放学了,三五成群的在街上玩耍、逗留;班上隔三岔五,有孩子丢失东西……提起这个班,凡知道的,几乎人人摇头。怎么办?用高压政策,强制手段?也许暂时有效果,但长期下去
期刊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但山于培训制度、方法、内容及中老年教师自身等原因,农村中老年教师在培训中或多或少被边缘化了,他们也成为农村教育“木桶效应”中最短的板块。这一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就必然会影响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进而制约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农村中老年教师培训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培训制度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培训制度往往以青年教师为中心。例如在培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