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有幸拜读吴晓波老师的新作《影响商业的50本书》,内心对吴老师很是佩服——一个新闻人竟然对经济学也是如此精通,自己也思考良多,尤其是对其中一个章节—“《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一个做饼干的如何拯救‘藍色巨人’”,很有感触。
文中提及:“大象其实是不会跳舞的,在全球企业史上,巨型公司的转型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如果侥幸成功,则必成传奇。”说到此,我想起了5期营销版杂志的封面专题—《看,大象在奔跑》。
当时正值新冠疫情之后经济亟待回暖之时,疫情的突然暴发,加速了业态变革与行业调整的进程,也加大了洗牌的力度,市场竞争加剧。这就意味着,各大企业必须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否则将有面临休克或死亡的风险,中小企业更是艰难。
老话说得好:船大难掉头。大象企业之所以笨重,是因为传统的等级制度设置了垂直的条条框框,让公司内不同的业务单元都如同“孤岛”,不但无法形成协作效率,更造成内耗和掣肘。这也是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拥有古老文明的中国,而是在一场长达百年的追赶式的运动中,中国曲折前行。症结就在于此。那面对新经济、新结构之风,中国企业究竟该如何御风而行、趁势起舞呢?
有人说定位
关于定位,每一位营销人都再熟悉不过。可是,就是这本被营销界朝奉的《定位》,其定位理论曾被美国营销学会评选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事实上,它的提出、试验及风行的过程,是整个美国管理界共同推动的过程。而且《定位》的引入,是处于中国陡然进入过剩经济的时期,所有商品都开始焦急地寻找消费者。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中国是否应该有一套适合自己国情的本土理论呢?这里并不是在否认杰克·特劳特的理论成果,定位理论肯定有着营销基础的合理内核,但随着定位理论引入、发展到今天,其呈现出更多的商业价值。每一位学者都用一个新创的概念抢占了企业家的心智,然后以一套标准化的、娴熟的服务流程完成交付,定位理论变成了“简单、粗暴、重复的代名词”。这在某种层面上来讲,为求合作的功利性大于企业的获益性。
销售与市场的特聘专家胡志刚也曾在《营销指数时代,巨头在行动》一文中指出:市场与营销变化的内在机理已经露出端倪—技术性进步。所谓疫情,只是历史分期的一个标志,只是营销时代转折的一种提示。
有人说重构
路易斯·郭士纳曾说:“在一个组织程序已经变得不受其来源和内容的约束,而且其编撰出来的组织宗旨已经代替了个人责任的组织之中,你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全盘抹掉这个程序本身。”这个观点和IBM公司的广告词有异曲同工之妙,“机器应该工作,人类应该思考”。
郭士纳凭借其勇敢的胆识,打破了既有陈规,抛弃了“蓝色巨人”的标签,得以使思想和组织的自由开始迸发。同样,因疫情而流行的电商直播形式,不再被认为是低廉、不入流的营销方式,甚至逐渐发展为一种常规的销售渠道。今年“618”期间,500个总裁走进京东直播,对自家产品可谓是如数家珍,京东总下单额达到2692亿元。对此,不少媒体人称,京东直播将坚定不移地赋能品牌,和商家品牌实现真正共赢,成为直播健康生态的推动者。京东“618”下单纪录再刷新高,说明无论对于格力、华为等大型企业,还是对于京东平台而言,“大象们”都冲破了自身认知局限,颇有翩翩起舞之势。
赢家总是通吃的。在一个高度链接、高速运转的信息社会里,一旦你顺应趋势又方法正确,那你的领先速度会变得非常快,将更容易进入爆发式的增长模式。
重温经典的价值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建议:“一个人的成年生活,应有一段时间用于重新发现青少年时代读过的重要作品。”你看,无数事实都证明,经典的作品有其重温的价值,而我们也需要一次重新思考和梳理,或因时势,或因岁月经历,这样也许对时局有更深刻的领悟和新的认知,也有了新的方向。
重温经典,才能悟出题中应有之义。而关于《影响商业的50本书》一书,吴晓波老师说:“书单,属于一个特别私人而必须自己回答的问题。给别人列书单,是一个挑战。”其实,与其说吴老师给大家列了一份包含50本书目的必读清单,不如说吴老师用50本经典,为大家勾勒出了商业发展的脉络。不是故步自封,不是循规蹈矩,而是为打开新的时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