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睡友”,黑夜里握住空巢老人手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rexuan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10日,《青岛论坛》上一位空巢老人“征睡友”的帖子引起了网友的关注。52岁的张春萍成为国内第一个应征“爱心睡友”。她的介入让老人的子女们汗颜,也让一场寻找爱心的行动悄然启动。
  陪着我看电视聊聊天
  3月10日,52岁的张春萍下班后在青岛论坛上“冲浪”,发现一则“征睡友启事”点击量过万。发帖的是一位空巢老人,她愿意提供自己的住处,寻一位“睡友”陪自己说说话,让空荡荡的家能有点回声。“睡友”可以有自己独立的卧室,她家里已经雇了钟点工,“睡友”来了不需要干任何家务,只需要在睡觉前陪着她看看电视或者聊聊天就行了,她准备每个月拿出500元钱,作为给“睡友”的补贴。发帖老人心目中理想的“睡友”最好能早睡早起,身体健康,没有什么不良嗜好,最重要的是不吵,要是文化层次高一点儿,能够跟她多沟通就更好了。随帖附上了求助老人的几张照片,是一位精神抖擞的老太,独自坐在沙发上。
  张春萍对老人的境遇非常同情。她在某国企上班,因为单位离家远,平时住在单位宿舍,只有周末才回家。她下班后就上上网,或打打毛衣。夜里有时睡不着,看着空落落的单人间,她觉得寂寞。这则征“睡友”的帖子让她心中一动,老人的家刚好离她单位不远,也许她可以应征。张春萍立即跟老人联系,并约好时间去“面试”。
  第二天下班后,张春萍步行到了老人家。这是一套两室一厅的老房子,家里堆满了杂物,看上去很乱,一进门就闻到了浓浓的霉味。老太姓曹,83岁,企业退休干部,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两个女儿都住在青岛市区,儿子定居北京,只有逢年过节才回来看看。
  家里来了客人,老人高兴地忙前忙后。张春萍很不解地问:“阿姨,你两个女儿都在青岛,干吗不让她们来陪你,或者你搬去和她们住?”曹老太叹了一口气:“我老伴去世得早,孩子们现在都成家了,这么大的房子就一个人住,到了晚上确实挺害怕的。我两个女儿也上了年纪,身体不是很好,家里还有小孙子孙女要照顾,根本忙不过来。”
  老太一眼相中了张春萍,张春萍表示回去跟丈夫商量商量。从老人家出来后,张春萍立即给丈夫打了电话。听妻子说完,丈夫问她:“83岁的老人很容易出现突发意外,没事都好说,要是出了意外怎么办?”张春萍一想也产生了顾虑,打算跟老人的子女协商好,最好签订一份书面协议。
  不怕死,只怕寂寞
  曹阿姨听了张春萍的顾虑,立即给两个女儿打了电话。哪知道,女儿们强烈反对:“你找个不熟悉的人回来,多不安全。你要是真不愿意去我们家,我们可以轮流回来陪你。”曹阿姨坚持己见:“你们工作都忙,我不想你们因为我耽误自己的事,再说我一个老太太,别人能拿我怎样?”见两个女儿死活不乐意,曹阿姨激动起来:“一个星期只有周末的时候你们才会来看看我,除此之外的6天,我一个人都不知道怎么过的。”
  曹阿姨说:“前段时间,一个老邻居半夜突发心脏病,因子女不在身边,直到第二天下午才被人发现,多可怜。”说着说着,老人眼圈红了,握着张春萍的手直摇头。
  张春萍很能理解老人的想法,都说老人如孩子,年纪越大他们想得越多,他们不怕死,怕的是遇事时身边没人。最终两个女儿勉强同意试试看。张春萍便主动出示自己的身份证和户口簿,并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码。
  半个月后,张春萍正式搬到曹阿姨家。第一天下班,张春萍急急忙忙赶回去。进门一看,曹阿姨正吃热水泡剩饭。张春萍心疼地说:“阿姨,你也要吃点好的,别老对付。”张春萍挽起袖子在厨房里忙开了,曹阿姨帮着打下手。两人一边做一边聊天,曹阿姨告诉张春萍,孩子小的时候,她总盼着孩子长大,孩子们大了自己就可以歇歇了。可等孩子真的长大了,老伴走了,剩下了自己一个人,她才觉得,时间如此难熬,虽然孩子们在经济上从不亏待她,可没人陪她说话,没人问她吃饭,那种一个人的生活,有时会让她觉得活着比死都难受。
  听着听着,张春萍鼻子一酸,她对曹阿姨说:“阿姨,以后咱们搭伴过,你就当我是你女儿,我也当你是我妈。”
  相处几天之后,张春萍发现曹阿姨性格很好,容易相处。有时下班晚了,张春萍便不回曹阿姨家吃晚饭,但8点之前绝对会到,陪着曹阿姨看会儿电视,说说话。要是去得早,吃过晚饭,两人还会到小区楼下散散步。自从张春萍来了后,曹阿姨的笑声都比以前多了。邻居都好奇地问她遇到什么好事,曹阿姨说这都是“睡友”张春萍的功劳。
  今年4月21日,张春萍下班回来敲门,很久都没人应声,打家里电话也没人接,她心里顿时有种不好的预感,忙拨打了曹阿姨小女儿的电话。小女儿赶到后,立即用备用钥匙打开了门。进门一看,曹阿姨倒在了浴室门口,昏迷不醒。经过医生抢救,老人醒了过来。她说,当天她有些感冒,想着洗个澡睡上一觉,可洗完澡刚穿好衣服,就晕倒在地。医生说,老人是因为洗澡水温过高,空气不流通,虚脱昏迷,如果没被人及时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曹阿姨的孩子们听后,都感到后怕,从这之后,几个孩子对张春萍的态度大为好转。
  “爱心睡友”组团到身边
  有了张春萍的陪伴,曹阿姨不再怕回到那个冷清的家。每次张春萍回自己家的时候,她都盼着她早点回来。而张春萍也放心不下老人,即使周末在家,晚上8点也会准时给老人打个电话。曹阿姨觉得自己很幸运,征“睡友”竟征来了一个女儿。
  小区里的一些老人纷纷效仿曹阿姨,后来这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很多空巢老人都想找个“睡友”。
  24岁的山东济宁女孩袁爱香和张春萍一样是一名“睡友”。大学毕业后,她在青岛一家财务管理公司上班。出门在外,袁爱香十分想念年迈的爷爷奶奶,也想去应征当“睡友”。很快,75岁的王奶奶跟她联系上了。袁爱香每天晚上都会给王奶奶按摩,有时还会给王奶奶泡脚。老人也打开了话匣子,把自己知道的好事情说给袁爱香听。
  王奶奶有糖尿病,每天都要吃药,袁爱香每天上班之前都会把这些药分好。周末不上班的时候,袁爱香还会带王奶奶出去玩,有时到公园去逛逛,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打一会儿太极。
  鉴于征集“睡友”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今年6月5日,青岛市市南区红十字会主办了首届爱心睡友老人应急救护培训班,筛选出来几十位“爱心睡友”参加了培训。到今年9月,青岛“爱心睡友团”成员增加至312人,为两百多名老人提供了“爱心睡友”服务。 “爱心睡友”的出现,给那些空巢老人带去了意想不到的快乐。除青岛外,沈阳、天津、北京等地,都在考虑引进“爱心睡友”模式。也许有一天,老人的晚年因为“爱心睡友”的存在将不再寂寞。
其他文献
“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的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接受,很多老年人选择到老年大学的课堂上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结识新友、交流思想,既愉悦了身心,又收获了健康。可以说,老年大学的出现,为老年人开啟了另一扇窗。随着生活的变化,曾经老年大学“一座难求”,村镇级老年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的情况正在发生着改变。  火爆:老年大学开通网络报名  “活到老,学到老。”继续受教育,既是老年人的权利,也是需求。日
期刊
当你老了,如何安享晚年?可靠的经济来源很重要,除了银行储蓄、养老金……商业养老保险也是一种选择。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提出创新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和服务,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  《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商业养老保险将成为个人和家庭商业养老保障计划的主要承担者,企业发起的商业养老保障计划的重要提供者,社会养老保障市场化运作的
期刊
我的老家在重庆远郊歇马场,现在叫歇马镇。  父亲退休后,每天的生活主要是坐茶馆。母亲也从农村搬到镇上与父亲住在一起,但她主要忙着为儿女们带孩子,待到最后一个孙子都上学读书了,才算“退休”。我们兄妹5人,下一代8个。我常说,母亲用背篓背大儿孙两代人,恩重如山。  那段时间应当是父母最开心的日子。父亲每月的退休金全归自己掌控,想吃肉吃蛋自己买就是;母亲每月也能从儿女们那里收到孝敬钱。  谁来伺候爸妈 
期刊
人生是一段旅程,无论过程平淡还是精彩,大幕总有落下的时候。面对生命的终结或死神的突袭,有一种态度叫淡定,这种淡定令人肃然起敬。  “让他在那边先别急,  我们还没享受够生活呢”  几年前,我到长春出差,第二天早上到附近的广场散步,广场上很热闹,舞剑的、打太极的、扭秧歌的,当然少不了扭腰摆胯的广场舞大妈。  踱步到广场西侧,几个皓首白发的老者熟络而亲热地闲聊,时事热点、邻里趣事都是他们的话题。聊得正
期刊
丁老师:您好!  我到加拿大儿子家住了半年,因为我们添了一个孙子,我去照顾月子。这半年来,我在那里过得并不愉快,主要因为儿子、儿媳相处并不那么融恰,这就把我也搭进去了。  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其实好像是儿媳自设了一个心理“牢笼”,把她和我儿子都装了进去。因为我儿子事事喜欢和她较真儿,她觉得他不体谅人,就常常生气。还因为我儿子只想搞研究,不愿意进公司工作,收入微薄,在家里,儿媳成了经济上的顶梁柱,
期刊
都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其实,我退休后觉得:人到晚年,生活中有很多乐趣可以开发呢。“淘书”就是我晚年新开发出来的一种乐趣。  离我家不远的公园里,有一爿小书摊——说是“摊”,其实并无摊床,所售之书不拘种类、版本、品相,一律橫陈于地,风吹日晒,任由人选。以前居然没有发现这块“宝地”,一日,与老伴逛公园时,这个书摊忽然闯进了视野,当时就在我的眼里撞出了惊喜的火花。说实话,我不太喜欢都市大书店的
期刊
1946年,我的家乡解放了。共产党领导农民土地改革,我们村搞得热火朝天,穷人分到土地、房子、粮食、衣物等,真正翻身得解放了。我的家乡惠民(今滨州市)地区人民在党 “保卫家乡”、“保卫胜利果实”的号召下,掀起了热火朝天的大参军运动。  这一天,村干部把各户当家的男人召集在一块商议报名参军问题,我这个不够格的孩子也挤进去看热闹。结果一天会议下来只有一人报名参军,另一个名额却陷入了难产,人们大眼瞪小眼没
期刊
搭起来噻!噢嗨!开步走喽!嗨嗖!脚下小心!嗨嗖!……  这些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黄浦江沿岸码头常能听见的码头号子,虽然已消失多年,但那一段码头文化的历史并没有消失。2017年6月,北外滩滨江区域再添新亮点,一条反映上海百年码头文化历史的长廊——码头文化露天博物馆已经开建。  百年历史  那声调高亢、粗犷雄浑、铿锵激越、气势壮阔的上海港码头号子,从形成到发展流传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远在184
期刊
江苏老人王修义创作了1000多首儿歌,得到了儿童文学大师圣野的高度评价。  王修义早年家境贫困,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喜欢文学书,家里没钱买书,他就蹭别人的书读,有时还把父母给的零花钱攒起来,到地摊上淘书看,《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给了王修义最初的文学启蒙。  因为家贫,王修义读到了小学五年级就不得不辍学,跟着父母挣钱养家了。  22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修义招工进了工厂,他知道自己文化低
期刊
母亲曾是骄傲的铁道兵女干部、我国第一代地铁建设者。可是进入耄耋之龄,她老人家身陷肺结核及多种老年病的困扰,妹妹又突患重病,内外交困的打击让她老人家愁眉不展,郁郁寡欢。  一天我对妈妈说:“如果带您去旅行,能走得动吗?”母亲愁闷的双眸突然一亮!她没有顾虑自己的身体,说:“你有时间吗?钱从哪里来?”我真的是时间紧,囊中羞涩,但想到没来得及尽孝的姥姥和父亲匆匆离去给我心中留下的悔恨和遗憾,看着苍老憔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