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君健: 恭俭胡同64号的“安徒生童话”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57482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君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翻译家和儿童文学作家,又是长期从事对外宣传工作的宣传家。1953年,叶君健与夫人苑茵用三百匹五幅布的价格购置了位于地安门的恭俭胡同3号院。在这所小院里,叶君健翻译和创作了许多作品,著名的《安徒生童话》全集也是在这里完成的。
  恭俭胡同坐落在北海后门与地安门之间,是一条位于北海墙之下的窄巷,出胡同的南口就是景山公园,再向南就是故宫,它属于旧皇城。明朝时因内宫监署设在此,而称内宫监胡同。明朝七下西洋的三宝太监郑和,就曾居住过这条胡同里。据《明宫史》《明史·职官志》记载,内宫监是明内廷 二十四衙门之一,职掌木、石、瓦、土、搭材、东行、西行、油漆、婚礼、火药十作,以及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凡国家营造官室陵墓并铜锡妆奁器皿暨冰窑诸事。
  因为是明朝官员们的办公场所,平民百姓是不被允许在此居住的。清朝灭亡以后,这里陆续开始有百姓居住。由于在这里居住的人都不喜欢“内宫监”这个名字,先是把“内”字去掉。之后,有人发现“宫监”与《论语》中的“温、 良、恭、俭、让”中的“恭俭”二字谐音,于是更名为现在的恭俭胡同。1911 年后,胡同的指示牌和门牌上书写为“恭俭胡同”。
  叶君健曾回忆说:“刚搬进那胡同时,虽古色古香,却很寒碜……”据说,此前房主是清朝宫内掌管煤炭的官员,民国后逐渐破败,便将院子分割出售。叶家购买的小院是原房主家拴马的马房,夏天漏雨,冬天灌风。虽然破旧,但叶君健夫妇终于实现了有一个清净小院的梦想。
  叶家置办下小院后,更换门窗、地板,在院子里种上枣树、梨树和柿子树,小院从此旧貌换新颜。在这个小院,叶先生翻译了著名的《安徒生童话》全集。叶先生不仅是声名远播的作家,还肩负着传播中国文化,宣传、介绍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特殊使命,因此,叶宅被誉为“外交小院”。


  据 1979 年叶君健写的《自传》,1914 年,他出生在湖北 省大别山区的一个小县黄安县(现名红安县)的一个小村里。14 岁在村子里读完私塾,在外地商号工作的父亲,把 他帶到外地去上中学。他很努力,几乎每学期跳一班,三年半的时间读完了初中和高中,后来考上了武汉大学。1936 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外文系。在大学,他自修了日语,经学校一位中英庚款委员会送来的英国文学教授贝尔的资助,到日本东京留学。抗战爆发后,1938 年初,参加了周恩来和郭沫若领导的武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从事国际宣传工作。同年,文艺界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他是发起人之一,当时用的名字叫“马耳”。
  武汉失守前夕,三厅无形解散,叶君健撤退到香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离开香港,来到重庆,先后在重庆大学和中央大学外文系教书。1944 年夏天,应聘赴英任中国抗战情况宣讲员。在英国,他走遍了英国各地,向英国的人民团体、工厂、学校、乡村和兵营巡回演讲有关中国人民的抗战努力和战时生活,直到 1945 年 8 月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此后,在英国文化委员会给他的为期两年的进修助学金的支持下,在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研究欧洲文学。也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翻译安徒生童话。还用英文译了一部中国短篇小说,以茅盾的《春蚕》《秋收》《残冬》三篇故事命名为《三季》。1948年秋天,叶君健收到一封由法国毕加索、科学家居里和诗人亚拉贡等人署名的公开信,邀请他参加即将在波兰召开的由他们发起的,保卫世界和平的“世界知识分子大会”。接着,又收到波兰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参赞的正式邀请,作为波兰的客人去参加该会,并且立即给他入境签证。当时获得去苏联和东欧国入境签证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该会在波兰新收复的城市乌洛斯拉夫举行,执行主席为苏联作家法捷耶夫,这个大会产生了“世界和大”,展开反战的世界和平运动。在会上,叶君健遇见了新华社驻捷克的代表吴文涛和专程由山东解放区去的宋平。从他们那里,得知了我国大规模解放战争已在进行,全国即将解放。


叶君健夫人苑茵致陈梦家函

  叶君健回到英国后便登记了船票,准备回国。1949 年秋天,在返国途中经苏伊士运河时,从广播中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


  叶君健从英国动身回到祖国的情况,在他的传记中没有详细记述。倒是在其写给友人陈梦家的信中有些具体记述。1949年12月12日,叶君健从天津致时任清华大学教授陈梦的家信云:弟于10月由英动身,前日始抵此。国家近年大变,实使人奋兴无已。弟目前暂住天津,大约下周或来北京,以胜仰故都风物,同时亦拜会兄等也。信末所留通讯处为:天津罗斯福路四面钟人民旅馆。联系人:苑茵先生。
  从1947年8月6日,叶君健致陈梦家函,可知他们相识多年。陈梦家青年时期是著名的新月派诗人,后转型为中国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先后在青岛大学、燕京大学、昆明西 南联大任教。1944年夏,叶君健从中国到达英国不久,同年秋天,陈梦家和夫人著名的英美文学研究家赵萝蕤,从中国昆明辗转到美国芝加哥。陈梦家在芝加哥大学讲授中国文字学,并汇集流散在欧美的商周青铜器资料。1947年八九月间,陈梦家访问英国、法国、瑞典、荷兰四国首都,收集流散欧洲的青铜器资料,曾在汉学家高本汉陪同下,受到瑞典国王接见。此次,陈梦家到英国,得到叶君健陪同走访英国剑桥等处博物馆。
  1947年9月,陈梦家回到北京,任清华大学文学院教授。两年后,叶君健回国暂居天津。所谓“苑茵先生”其实是叶君健的夫人。苑茵出生在东北,“九一八”事变后,她告别了亲人,从东北辗转流亡到重庆。在东北流亡学生救济总署的资助下,考入了战时迁至重庆的复旦大学,并在这个时期成为中共地下党的一员。 1939年,叶君健从香港来到重庆,先后被重庆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聘为教授。在苑茵毕业前一年,正巧叶君健到复旦外文系教课。以前苑茵曾读过他的作品,从进步同学那里得知,他用“马耳”的笔名,为莫斯科的《苏联文学》写文章,介绍中国的抗战文学和进步作家。苑茵听了他两堂课,便和他认识了,觉得他们的思想和趣味很接近。苑茵的导师是马宗融教授,叶君健与马宗融是朋友,有时会在马家见面, 彼此间印象很好。随着彼此了解加深,他们决定结婚。


叶君健致陈梦家信

  1942年10月25日,在重庆,叶君健与苑茵举行了简朴而热闹的婚礼。老舍当主婚人,马宗融作为家长代表,出席婚礼的有文化界知名人士臧克家、孙罗荪、冯亦代等200多人。老舍还发表了即兴演讲,臧克家赋诗助兴。1944 年初,英美开辟第二战场,为反击德意法西斯,英国政府开始战时总动员。英国战时宣传部希望邀请一位中国知识分子赴英,要求英语好,既非共产党员也非国民党员。
  叶君健因此受邀,到英国各地演讲,宣传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殊死斗争的事迹,以激励英国军民抗击法西斯的斗志。当叶君健飞往英国的时候,他们的头生男孩还不到两岁,苑茵此时又有了身孕。 叶君健这一去就是6年。为了抚养两个孩子,学经济专业的苑茵,在重庆的一家银行找到一份工作。不幸的是,他们的第二个男孩,在两岁的时候,离开了人间。后来苑茵离开重庆到天津工作。
  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结束了,叶君健的任务完成了。由于中英两国当时不通民航,只有运兵船,一时无法回国。在英国的几年里,叶君健出版了八本关于中国的英文长篇小说,被英国书会推荐为1947年的“最佳作品”。最重要的是,叶君健在英国期间开始了《安徒生童话》选集的翻译工作。
  叶君健第一次接触《安徒生童话》选集是在剑桥的时候。一个丹麦的剑桥女同学借给他一本英文的《安徒生童话》选集。他觉得这不仅是优美的童话,而且富含很多哲理、诗意。 他读完了这本英文选集后,阅读了德文、法文版,他发现同一个故事,内容翻译出入很大,体现了不同译者的不同理解和水平。他觉得有必要去研究原文,看看安徒生到底是怎么写的。于是,他利用寒暑假访问丹麦,学习丹麦文,考察安徒生的故居,考证民间故事的起源,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他决定,必须把这伟大的世界文学名著介绍到中国来。经过几 年的努力,到他即将回国的时候,翻译工作已接近尾声。1949年10月,叶君健终于等来了船票。经过 3 个多月的海上航行,1949 年底,叶君健在天津登陆,和苑茵重逢。


  叶君健回到天津就大病一场。大概4月初,病好后,全家搬到北京。他被分配到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对外文化事业联络局(即后来对外文委的前身)工作。在工作范围外,他业余创办了一个英文不定期刊物《中国文学》,在国外立即引起很大的反响。1953 年经有关领导决定,把这个刊物改为期刊,移交给当时新成立的外文出版社(现为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出版,业务上由中国作家协会领导,作家协会主席茅盾为主编,叶君健为副主编,专职做此工作。在这年,他们有了恭俭胡同的自家小院,他们夫妇把在家乡的直系亲属接到北京的小院里共同生活。
  叶君健在编《中国文学》期间,因为编辑事务繁忙,而又是用外文出版,技术性和政治性都很强,为此,他不仅在单位里要忙到很晚,还要把有些稿件带到家里,经常忙到深夜。从选稿、翻译、定稿、排版、校对、付印、发行,他都要亲自落实,一丝不苟。虽然编辑《中国文学》占去了绝大部分的时间,叶君健还是挤出时间进行外国文学的翻译和短篇小说和散文的创作。最重要的是,叶君健从丹麦文翻译《安徒生童话》十六卷全集,1953年终于全部完稿,1954年出版第一版。叶君健是从丹麦文翻译《安徒生童话》十六卷全集的第一人,翻译的时候他参考了英、法、德三种译本。
  因为把丹麦最闻名的名片安徒生介绍给了人口最多的大国,丹麦女王在 1988 年册封叶君健为勋爵。安徒生生前也曾获得同样的爵位。因同一本书,中西方相隔 200 多年的两位作家被授予同一勋衔,这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唯一记录。
  丹麦的汉学家研究了叶君健的译文后认为,在全世界500多种文字的译文中,叶君健的翻译是最有创造性的,如他把《小人鱼》的篇名翻译成了更加有诗意的《海的女儿》。 从1950年至1966年,在这十几年里,叶君健还出版了几本童话故事和散文集,如《小仆人》《樱花的国度》和《画册》;散文集《两京散记》《远行记》和短篇小说集《新同学》,中篇小说《开垦者的命运》等。文化大革命时期,没有了编辑任务,他利用每天晚上的时间,在小院的书房里,写了3个长篇:《火花》《自由》《曙光》,总称:“土地三部曲”,共 100 多万字。《土地》三部曲,写的是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小说从长江中游一带破产农民的遭遇写起,一直写到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去法国当劳工,他们之中的优秀分子,后来成为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1974 年,叶君健从事毛泽东诗词的外文翻译工作。1977年“土地三部曲”交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到 1979 年叶君健重版和新版书尚有:《安徒生童话》3个版本(全集、 选集和为少年儿童编的普及版),《鞋匠的儿子》(安徒生传记),《新同学》(短篇集),《天安门之夜》(散文集),《在草原上》(中篇小说),《王子和渔夫的故事》(童话集),《小仆人》(童话故事集),《真假皇帝》(童话集),《叶君健近作》《潘多拉的匣子》(童话集)和《叶君健作品集》。还协助外文局美 籍专家沙博里完成了将《水浒》翻译成英文的工作。
  1983年到1985年,叶君健又创作了长篇小说《旷野》和《远程》,与他40多年前用英语创作的《山村》一起,总称为《寂静的群山》三部曲。《寂静的群山》三部曲所反映的年代紧接着《土地》三部曲,从大革命写到长征的开始,它描写了中国农民怎样参加武装革命,并发展为声势浩大的红军。叶君健的晚年患有前列腺癌,在与病魔作斗争的将近十年时间里,写了一大批珍贵的回忆录,创作了一批小说、散 文,出版了《相逢在维也纳》和《白霞》等长篇和短篇作品集,总计200多万字。1999年1月5日,叶君健逝世,享年 85 岁。他生前曾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叶君健一生共为世人留下 500 多万字的创作作品和 300 多万字的文学翻译作品,其中由他翻译的《安徒生童话》全集,已成为中国几代读者宝贵的精神财富。


葉君健在剑桥时的译文
其他文献
向新疆和田地区捐书成达志愿者服务队:“成德达才”的绿色摇篮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成达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于2016年11月9日,服务队名字正是取自学校育人理念“正志笃行,成德达才”中“成达”二字,寓意品德高尚、胸怀宽广。学校的志愿者服务队隶属于校团委,是联系广大同学的纽带和桥梁。  服务队成立以来,“志愿北京”实名注册志愿者673人,全校学生100%实名认证加入团体。服务总时长920
期刊
李霞,党员,出生于1986年5月,延庆区香水园街道东外社区工作者。在2020年疫情肆虐的紧急关头,她选择做一名冲锋在前的党员先锋。作为一名尚在哺乳期的妈妈,她舍小家为大家,活跃在“抗疫”一线,用自己的点滴行动在“抗疫”之路上默默前行。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是社区工作者做好基础防线刻不容缓的使命。疫情防控工作,信息摸排至关重要,她电话核实信息不漏一人一户,即便是本小区认识的老住户也逐一核实。电话不通
期刊
姚梦媛,1988年出生于北京市平谷区峪口镇,现是北京市平谷区税务局的一名税务干部。她一直积极参与绿色环保行动,从自身做起,带动身边的亲人、同学以及同事,身体力行参加公益活动,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带动他人。作为一名生在平谷、长在平谷的普通公民,疫情当前,姚梦媛主动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坚守岗位、不畏风险、全力以赴。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作为一名基层公务员,姚梦媛勇于
期刊
最近热映的由妮可基德曼和休格兰特联合主演的美剧《无所作为》,讲述了一个让人看后意犹未尽,甚至是感到匪夷所思的故事:格蕾丝是一位有着20年临床训练的哈佛毕业的心理医生,她一步步经过否认、怀疑,最终识破和揭发自己同床共枕17年的肿瘤科医生丈夫乔纳森,竟然是一位具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杀人犯。这让我们不禁想问,为什么格蕾丝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临床训练在自己丈夫面前“武功全废”呢?在他人眼中自私冷酷傲慢的喬纳
期刊
于芬,1960年生人。海淀区富力桃园社区普通居民。10年来,她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坚持健康生活的理念,为共创国家卫生城区,构建美好和谐的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成为社区公益先锋。  2010年11月份,于芬搬到海淀区富力桃园社区,当时就被小区优美的环境所吸引,看到负责绿化的员工辛勤地剪枝、浇水、拔草、清理树叶;看到负责环境卫生的员工认真地打扫楼道卫生、清洗垃圾桶、用水刷洗园区道路等等这一切,都使她
期刊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与多数同类题材作品不同,电视剧《觉醒年代》关注的是,从1915年新文化运动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6年时间的历史,再现和还原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时期思想激荡、革命热情高涨的历史背景下,为什么会成立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共产党如何成立的历史进程。在主题挖掘、情节铺陈、人物设定上,《觉醒年代》颇值得玩味。主题:由“觉”至“醒”点燃思想的火炬  该剧剧名“觉醒年代
期刊
博物馆是充满文物和知识的好地方,大家都喜欢去博物馆看展览,从那些古代艺术品当中,吸收知识养分,获得思路灵感。博物馆也是高雅、有情调的地方,能给每个参观者带来穿越时空、和古人交流的体验。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有很多展品,比如,玉器、青铜器、书法、绘画、古籍,还有古人用过的瓷器、家具、服装,甚至武器装备、车马鞍轿等器具。看到这些古代艺术品的第一眼,我们会觉得太漂亮了、太精美了,这些都是了不得的“宝贝”。
期刊
本期嘉宾  尤小刚,男,1952年5月30日出生,中共党员,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文化产业MBA导师。现任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会长,正高职称,国家一级导演,享受国务院终身专家津贴。从事电视艺术四十多年,共导演歌剧、话剧、电视连续剧、大型电视纪录片五十余部,计一千六百余集;获国内外各类奖项、荣誉称号近百个,其中国际性奖项35个,国家级最高荣誉奖“飞天奖”“金鹰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春燕奖”等
期刊
作者说  仰望宇宙的无垠,慨叹生命的绚烂,在智慧之诗中品味科学的浪漫。  2021年,当世界各国忙着接种疫苗时,大家都在期待新冠过后经济的重振,生活再次步入正轨,几乎没有人愿意去考虑下一次灾难何时到来。“但是,如果人们再不立即行动,以应对新冠的合作精神应对气候变化,那么它带来的恶劣影响,比起新冠疫情将有过之而无不及——几十年内,每年因气候变化影响导致的死亡人数或将是2020年新冠死亡人数的近三倍,
期刊
马宝民,1966年出生,全职签约司机。39年职业司机,30年老黨员。他时常记挂于心的一句话是:我是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的职业准则。  在2020年初新冠病毒肆虐之时,马宝民挺身一线、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危难时刻见真情,守护北京我先行。”2020年2月3日,北京首支医护保障车队成立,为定点医院医务工作者提供免费接送服务。马宝民在第一时间报名加入车队,志愿承担接送医护人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