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11月,我校开始承担苏州市十一五“构建和谐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课题,我校数学组承担了“学案导学、教学合一”子课题研究,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不断实践,及时总结,加强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既完善了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水平,又提高了教学成绩,现就这一模式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如何具体的实施这种理念和要求呢?学案是体现此种教育、教学思想方法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的载体,它不仅有着导学的作用,还有“导教”的功能。
知识的筛选、展示方式以及课堂教学等是非常重要的几个问题。学校教学中,知识的展示和课堂教学方式是保证《标准》实施的关键。
“学案导学”是什么?就是以导学为方式,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主体,以教师指导或辅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使教学过程由“教”变为“导”,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创新意识,还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案导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处在课改误区的教师对新课改有了新的认识。教师通过“学案”把教学工作做在前头,对自己的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进行预知,从而使教学有备而来。
一、数学课学案导学的具体做法探索
在我校数学课学案教学中有了一些成功的模式,结合我的教学实践,结合每周听课,教研活动探讨,备课组集体备课,把学案导学教学的关键环节做个小结:
(一)数学学案导学
1.学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但教师单纯依据教案组织教学,学生学习起来势必被动。如果把教师教的目标转化成学生学习的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展示给学生,则效果完全不同。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这个学习方案也就是导学方案。
2.“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方法,达标为目标的教学活动。其主要特点为:
第一,变学生被动学习为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二,变教师的“教”为“导”,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第三,增加了教学活动的实践量,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3.具体要求:(1)要把握住目标。即对教材进行分析、了解和细化,把它变成学生真正的学习目标。
(2)要把握住方向。即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住学生学习的方向。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哪个方面引导,学生就往哪个方面发展。
(3)要把握住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
“学案导学”的教学结构是:预习——合作与探究——巩固与训练——小结与检测——拓展与延伸。具体应用到数学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预览,检查、交流预习情况,指导点拨、总结归纳,知识拓展。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是不同的,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学细节是相同的,即提出问题、指示方法和明确要求。然后带着问题去分析研讨、合作交流并由教师做出暂时性评价。
(二)数学学案编写原则
编写学案要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力量,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把数学学案编写得知识清晰,简洁明确,让学生体会练习中老师已精挑细选,完成学案是提高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
1.探索性原则。编写学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重新实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启发性原则。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知识的奥妙,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顿悟性。
3.灵活性原则。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在编写时,形式上应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内容上也应尽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4.梯度化原则。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5.创新性原则。编写学案时,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编写过程中,让学生在问题的重新实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数学课堂教学流程
1.预习。课前将编写打印成册的“学案”分发给学生,一般一个章节装订成册为一套“学案”或单张单页地分发给学生。
2.出示目标。由学生或老师读出,做到有的放矢。教学目标要明确到位,重点要突出,既要有数学定理名称、数学学习方法、教材目标,又要有技能要求。
3.复习检查环节。(1)复习上节课所讲的内容,包括定理背诵、典型习题复述、易错知识等,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学案复练、课堂提问或者学生交流。
(2)检查预习内容:本节课所用的数学定理、学案上的例题解析等。
4.导入新课与教材处理。数学课导入新课要做到因材而入,教无定法。比如探索定理时,一般采用先呈现探索过程,有特殊的几个探索到一般规律。教例题时先熟悉定理知识,编排学生板演,找到新知识的正确书写格式,安排板演对照学生解题找到典型错误,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接着就是练习——设问、提问阶段——展示优秀解答。对于教材,教师要重在点拨,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5.数学知识点检测交流。(1)注意在学习小组内进行检测,内容为学案上的练习或者自编的练习为主。
(2)环节:对答案,找错;小组内讨论纠错,解决。记下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内总结学会了什么,还存在哪些解决不了的问题。
6.巩固消化环节
对当堂所学的知识要进行巩固提升,做学案上的达标检测,有时间要做到堂堂清,时间不足课下做,也可做部分试题。巩固提升设计要有梯度。
二、“学案导学”的几点感受
1.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在前,学在后。评价教师的好坏是看教师教得如何,课上得是否精彩,而忽略了学生学得怎样。而“学案导学”则恰恰相反,学生学在前,教师导在后。尽可能的把时间交给学生,他们能做的教师不做,他们能解决的教师不予帮助。从预习到检查结束,要让学生把握住学习的全过程,把全部身心投入其中。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基于此,我认为“学案导学”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模式。
2.集体备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实现了资源共享。集体备课和“学案导学”结合起来,核心就是研究如何使教材与学生更好地结合,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具体过程为:个人粗备——说课——集体备课——个人细备。
(1)个体备课:主备教师提前一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
(2)集体备课:备课组长召集组员集体审稿,提出修改意见,主备教师按集体意见将“讲学稿”修改后印刷。
(3)个人细备:上课前一天,任课教师对“讲学稿”再次进行阅读在“讲学稿”左右两旁规定的空间加注个人备课内容。
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精选材料,优化方案,优化手段,在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能力上狠下功夫,教师在与不在学生都能在“讲学稿”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内容。
3.数学教学中编制学案的几点体会:(1)两个贴近:一是贴近教材,贴近课本内容及教学目标;二是贴近学生的已有基础、认知水平、学习动机等。
(2)两个重视:一是重视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二是重视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两个提升:一是要求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整理与归纳,提升为自己的知识;二是把所学知识与方法提升到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上去。
(4)两个可行性原则:一是课前可行,利于数学基础学习,利于数学知识理解,利于数学问题探究,利于人人动脑动手,利于学习时间的支配(一般控制在10—20分钟的学案学习量为宜);二是课堂可行,利于反馈检查,利于课内互动,利于发现解决问题,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三、“学案”教学的意义与作用
1.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面向全体学生,既可发展学生的个性又能使其全面发展。
2.既能提高学生又能提高教师,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这是因为在教与学的紧密结合和学生思维的充分展现过程中,能更有效地释放教师自身的能量,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增强教师的紧迫感、责任感。为此,教师必须站在学科教育最前沿,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才能适应学生“问题”的需要,促使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来充实提高自己。
3.打破了传统的“教师——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建立起“师—生”、“生—师”、“生—生”的多向交流模式,形成了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同时也可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进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提问,也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空间,体现了“个性与共性”、“同步与异步”、“基础与提高”的辩证关系,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在教师充分合理的引导下,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在发展中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学案导学”不仅能充分体现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能很好的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还课堂给学生,还激情给教师。更重要的是教育者开始将目光由关注成绩转向关注人,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发展其能力,培养其思维,传授其技能。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如何具体的实施这种理念和要求呢?学案是体现此种教育、教学思想方法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的载体,它不仅有着导学的作用,还有“导教”的功能。
知识的筛选、展示方式以及课堂教学等是非常重要的几个问题。学校教学中,知识的展示和课堂教学方式是保证《标准》实施的关键。
“学案导学”是什么?就是以导学为方式,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主体,以教师指导或辅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使教学过程由“教”变为“导”,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创新意识,还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案导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处在课改误区的教师对新课改有了新的认识。教师通过“学案”把教学工作做在前头,对自己的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进行预知,从而使教学有备而来。
一、数学课学案导学的具体做法探索
在我校数学课学案教学中有了一些成功的模式,结合我的教学实践,结合每周听课,教研活动探讨,备课组集体备课,把学案导学教学的关键环节做个小结:
(一)数学学案导学
1.学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但教师单纯依据教案组织教学,学生学习起来势必被动。如果把教师教的目标转化成学生学习的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展示给学生,则效果完全不同。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这个学习方案也就是导学方案。
2.“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方法,达标为目标的教学活动。其主要特点为:
第一,变学生被动学习为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二,变教师的“教”为“导”,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第三,增加了教学活动的实践量,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3.具体要求:(1)要把握住目标。即对教材进行分析、了解和细化,把它变成学生真正的学习目标。
(2)要把握住方向。即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住学生学习的方向。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哪个方面引导,学生就往哪个方面发展。
(3)要把握住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
“学案导学”的教学结构是:预习——合作与探究——巩固与训练——小结与检测——拓展与延伸。具体应用到数学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预览,检查、交流预习情况,指导点拨、总结归纳,知识拓展。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是不同的,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学细节是相同的,即提出问题、指示方法和明确要求。然后带着问题去分析研讨、合作交流并由教师做出暂时性评价。
(二)数学学案编写原则
编写学案要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力量,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把数学学案编写得知识清晰,简洁明确,让学生体会练习中老师已精挑细选,完成学案是提高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
1.探索性原则。编写学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重新实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启发性原则。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知识的奥妙,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顿悟性。
3.灵活性原则。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在编写时,形式上应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内容上也应尽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4.梯度化原则。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5.创新性原则。编写学案时,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编写过程中,让学生在问题的重新实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数学课堂教学流程
1.预习。课前将编写打印成册的“学案”分发给学生,一般一个章节装订成册为一套“学案”或单张单页地分发给学生。
2.出示目标。由学生或老师读出,做到有的放矢。教学目标要明确到位,重点要突出,既要有数学定理名称、数学学习方法、教材目标,又要有技能要求。
3.复习检查环节。(1)复习上节课所讲的内容,包括定理背诵、典型习题复述、易错知识等,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学案复练、课堂提问或者学生交流。
(2)检查预习内容:本节课所用的数学定理、学案上的例题解析等。
4.导入新课与教材处理。数学课导入新课要做到因材而入,教无定法。比如探索定理时,一般采用先呈现探索过程,有特殊的几个探索到一般规律。教例题时先熟悉定理知识,编排学生板演,找到新知识的正确书写格式,安排板演对照学生解题找到典型错误,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接着就是练习——设问、提问阶段——展示优秀解答。对于教材,教师要重在点拨,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5.数学知识点检测交流。(1)注意在学习小组内进行检测,内容为学案上的练习或者自编的练习为主。
(2)环节:对答案,找错;小组内讨论纠错,解决。记下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内总结学会了什么,还存在哪些解决不了的问题。
6.巩固消化环节
对当堂所学的知识要进行巩固提升,做学案上的达标检测,有时间要做到堂堂清,时间不足课下做,也可做部分试题。巩固提升设计要有梯度。
二、“学案导学”的几点感受
1.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在前,学在后。评价教师的好坏是看教师教得如何,课上得是否精彩,而忽略了学生学得怎样。而“学案导学”则恰恰相反,学生学在前,教师导在后。尽可能的把时间交给学生,他们能做的教师不做,他们能解决的教师不予帮助。从预习到检查结束,要让学生把握住学习的全过程,把全部身心投入其中。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基于此,我认为“学案导学”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模式。
2.集体备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实现了资源共享。集体备课和“学案导学”结合起来,核心就是研究如何使教材与学生更好地结合,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具体过程为:个人粗备——说课——集体备课——个人细备。
(1)个体备课:主备教师提前一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
(2)集体备课:备课组长召集组员集体审稿,提出修改意见,主备教师按集体意见将“讲学稿”修改后印刷。
(3)个人细备:上课前一天,任课教师对“讲学稿”再次进行阅读在“讲学稿”左右两旁规定的空间加注个人备课内容。
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精选材料,优化方案,优化手段,在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能力上狠下功夫,教师在与不在学生都能在“讲学稿”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内容。
3.数学教学中编制学案的几点体会:(1)两个贴近:一是贴近教材,贴近课本内容及教学目标;二是贴近学生的已有基础、认知水平、学习动机等。
(2)两个重视:一是重视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二是重视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两个提升:一是要求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整理与归纳,提升为自己的知识;二是把所学知识与方法提升到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上去。
(4)两个可行性原则:一是课前可行,利于数学基础学习,利于数学知识理解,利于数学问题探究,利于人人动脑动手,利于学习时间的支配(一般控制在10—20分钟的学案学习量为宜);二是课堂可行,利于反馈检查,利于课内互动,利于发现解决问题,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三、“学案”教学的意义与作用
1.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面向全体学生,既可发展学生的个性又能使其全面发展。
2.既能提高学生又能提高教师,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这是因为在教与学的紧密结合和学生思维的充分展现过程中,能更有效地释放教师自身的能量,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增强教师的紧迫感、责任感。为此,教师必须站在学科教育最前沿,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才能适应学生“问题”的需要,促使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来充实提高自己。
3.打破了传统的“教师——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建立起“师—生”、“生—师”、“生—生”的多向交流模式,形成了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同时也可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进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提问,也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空间,体现了“个性与共性”、“同步与异步”、“基础与提高”的辩证关系,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在教师充分合理的引导下,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在发展中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学案导学”不仅能充分体现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能很好的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还课堂给学生,还激情给教师。更重要的是教育者开始将目光由关注成绩转向关注人,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发展其能力,培养其思维,传授其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