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死一如
见人获麟儿,常人总会也生欢喜,道一声“恭喜”,见人往生,便心生悲哀,劝告节哀顺变,那是俗眼看人间生死事。
在无尽生命的轮回里,生又何足喜,死又何必悲,因为生死好像时钟,从“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又再回到“一、二、三……”它是环状的,是不断轮转的,生生死死,死死生生。
1961年时,我在云林县虎尾镇念佛会主持佛七。益妙尼师前来,神色忧戚地告诉我:“恐怕您下次来就看不到我了。”我问她为什么?她说:“我染患大肠癌,医生说我只剩两个月的生命……”
我那个时候还年轻,听到生人作死别,也不知道怎么安慰她才好。只有说道:“出家人应该把生死看淡,生死一如,不要老是挂念死,在有生之年,做你喜欢做的事、助人的事,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其他的事不要想得太多。”
没想到她听了我的话以后,收起悲哀的情绪,在云林广播电台开辟“佛教之声”节目度众利生。每天半小时播佛教的节目,需要一千八百元左右,她就这么五块钱、十块钱地到处奔波劝募化缘,好缴纳“佛教之声”节目的播出费。
当我再度看到她时,她的脸上泛满红润的色彩,她没有往生,二十几年过去了,云林广播电台“佛教之声”节目,不断地给予听众莫大的信心与力量,而这位益妙尼师的生命,也仍然继续发挥她的光和热。
一个人忘记了生死,看淡了生死,体认到生死本如如,纵使是不治之症,在信仰力量前也会屈服。有了坚定的信仰,全心为人为教服务,精神有所寄托,生命的价值发挥到极致,生死便不足畏惧。
忘却生死
我有个信徒叫做赵翠慧,是国际佛光会加拿大温哥华协会的会长,她和我的因缘真是微妙。
1949年,我刚到台湾不久,有一天,挂单寺院的老和尚要为一位小学女老师举行削度典礼,我们担任引礼,准备为她诵经、祝福。老和尚很高兴,问了我们一句话:“法师,这位小姐出家好不好?”
我说:“不好。”
那位小姐一听我说不好,便问我:“为什么不好?”我回答:“你現在是老师,做得很好,对社会很有用,如果你出了家没事做,那出家做什么?”我接着说:“我是赞成出家的,但是出家要有意义,你不能随便出家,出了家没有事做,那就没有意义了。”
后来,她真的没有出家,嫁给台北中兴医院的院长,当了医师的太太。
时光似箭,二十年过去了。1967年佛光山开山后,举办大专佛学夏令营。活动期间,一位师范大学的女学生见到我就喊:“师公,我是赵翠慧,中兴医院院长赵寰村的女儿。我的爸爸、妈妈叫我问候您。”
听她自我介绍后,我取笑道:“如果,不是我当初的一句话,你现在还不能到这个世间来。”
第一届大专佛学夏令营结束后,她也想出家,我还是劝她不要,师范大学毕业,可当老师,可从事教育工作,相当有意义。她听了我的话后,也就回去了。自此,我很少再听到“赵翠慧”这三个字。
又过了二十多年,当我在加拿大成立国际佛光会温哥华协会时,她居然出现在我的眼前,旁边的人介绍,她是中华学校校长……她在当地侨界十分活跃,是华人中的领袖人物,对佛教非常热心,承担了佛光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对我,除了恭敬以外,更有一份熟稔,仿佛亲人一般。
1993年,她发现自己罹患淋巴癌后,举家返台定居。对此,她一样乐观进取,热诚好施,一样笑容满面,没有悲哀消极,完全不像一个癌症患者。她全力支持海内外“佛光缘书画义卖会”、协助解决佛学院外籍学生居留问题,我的传记《传灯》出版后,还购买了一千本带到澳洲,只为了和人结缘。
她以佛光会作为生命的重心,将色身与心力投注于大我之中,忘却个人的生死与病苦,确实是一位人间菩萨。
涅槃是第一乐
日本临济宗高僧梦窗疏石,曾得后醍醐天皇敬仰,特赐锦座,敕赐“国师”之号。梦窗国师的门下英才群聚,嗣法者即达五十多人。
常有信徒向他请教佛法。曾经有信徒问:“什么是世间上最富贵者?”“什么是世间上最亲昵者?”“什么是世间上最快乐的呢?”梦窗国师的回答是:“知足是第一富,无病是第一贵,善友是第一亲,涅槃是第一乐。”
这四句偈说明,和我们最亲的人,不一定是家人、亲戚,真正最亲的应该是善友;有时候家人也会计算我们,反而是善友,帮了我们的忙,因此善友第一亲。
无病第一贵:健康不生病,是很难得的;英雄只怕病来磨,人有病的时候,什么理想抱负、富贵荣华都谈不上,所以要保持自己的健康。
知足第一富:世间上谁是最富贵的人?有钱的人,即使有再多的钱财,如果不满足,还是贫穷的。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能知足便不会一直向外求,所以知足是第一富。
涅槃第一乐:世间的快乐有很多,有的人吃喝玩乐,有的人有金钱、爱情的快乐,有的人游山玩水。世间的五欲之乐,财、色、名、食、睡,苦乐参半,快乐里有隐忧;好像吃糖,糖吃到嘴里很甜,但是刀口的蜜可能有割舌之患。
梦窗国师的一番提醒,让我们认识到这个世间另外一半世界,无垢无染,无争无计较,真诚、善美,不求外在的富足,但求心安理得、平静闲适。对汲汲营营于生活、工作的现代人,确是一条值得探索的人生路。
(摘自《禅师的米粒》上海人民出版社)
见人获麟儿,常人总会也生欢喜,道一声“恭喜”,见人往生,便心生悲哀,劝告节哀顺变,那是俗眼看人间生死事。
在无尽生命的轮回里,生又何足喜,死又何必悲,因为生死好像时钟,从“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又再回到“一、二、三……”它是环状的,是不断轮转的,生生死死,死死生生。
1961年时,我在云林县虎尾镇念佛会主持佛七。益妙尼师前来,神色忧戚地告诉我:“恐怕您下次来就看不到我了。”我问她为什么?她说:“我染患大肠癌,医生说我只剩两个月的生命……”
我那个时候还年轻,听到生人作死别,也不知道怎么安慰她才好。只有说道:“出家人应该把生死看淡,生死一如,不要老是挂念死,在有生之年,做你喜欢做的事、助人的事,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其他的事不要想得太多。”

没想到她听了我的话以后,收起悲哀的情绪,在云林广播电台开辟“佛教之声”节目度众利生。每天半小时播佛教的节目,需要一千八百元左右,她就这么五块钱、十块钱地到处奔波劝募化缘,好缴纳“佛教之声”节目的播出费。
当我再度看到她时,她的脸上泛满红润的色彩,她没有往生,二十几年过去了,云林广播电台“佛教之声”节目,不断地给予听众莫大的信心与力量,而这位益妙尼师的生命,也仍然继续发挥她的光和热。
一个人忘记了生死,看淡了生死,体认到生死本如如,纵使是不治之症,在信仰力量前也会屈服。有了坚定的信仰,全心为人为教服务,精神有所寄托,生命的价值发挥到极致,生死便不足畏惧。
忘却生死
我有个信徒叫做赵翠慧,是国际佛光会加拿大温哥华协会的会长,她和我的因缘真是微妙。
1949年,我刚到台湾不久,有一天,挂单寺院的老和尚要为一位小学女老师举行削度典礼,我们担任引礼,准备为她诵经、祝福。老和尚很高兴,问了我们一句话:“法师,这位小姐出家好不好?”
我说:“不好。”
那位小姐一听我说不好,便问我:“为什么不好?”我回答:“你現在是老师,做得很好,对社会很有用,如果你出了家没事做,那出家做什么?”我接着说:“我是赞成出家的,但是出家要有意义,你不能随便出家,出了家没有事做,那就没有意义了。”
后来,她真的没有出家,嫁给台北中兴医院的院长,当了医师的太太。
时光似箭,二十年过去了。1967年佛光山开山后,举办大专佛学夏令营。活动期间,一位师范大学的女学生见到我就喊:“师公,我是赵翠慧,中兴医院院长赵寰村的女儿。我的爸爸、妈妈叫我问候您。”
听她自我介绍后,我取笑道:“如果,不是我当初的一句话,你现在还不能到这个世间来。”
第一届大专佛学夏令营结束后,她也想出家,我还是劝她不要,师范大学毕业,可当老师,可从事教育工作,相当有意义。她听了我的话后,也就回去了。自此,我很少再听到“赵翠慧”这三个字。
又过了二十多年,当我在加拿大成立国际佛光会温哥华协会时,她居然出现在我的眼前,旁边的人介绍,她是中华学校校长……她在当地侨界十分活跃,是华人中的领袖人物,对佛教非常热心,承担了佛光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对我,除了恭敬以外,更有一份熟稔,仿佛亲人一般。
1993年,她发现自己罹患淋巴癌后,举家返台定居。对此,她一样乐观进取,热诚好施,一样笑容满面,没有悲哀消极,完全不像一个癌症患者。她全力支持海内外“佛光缘书画义卖会”、协助解决佛学院外籍学生居留问题,我的传记《传灯》出版后,还购买了一千本带到澳洲,只为了和人结缘。
她以佛光会作为生命的重心,将色身与心力投注于大我之中,忘却个人的生死与病苦,确实是一位人间菩萨。
涅槃是第一乐
日本临济宗高僧梦窗疏石,曾得后醍醐天皇敬仰,特赐锦座,敕赐“国师”之号。梦窗国师的门下英才群聚,嗣法者即达五十多人。
常有信徒向他请教佛法。曾经有信徒问:“什么是世间上最富贵者?”“什么是世间上最亲昵者?”“什么是世间上最快乐的呢?”梦窗国师的回答是:“知足是第一富,无病是第一贵,善友是第一亲,涅槃是第一乐。”
这四句偈说明,和我们最亲的人,不一定是家人、亲戚,真正最亲的应该是善友;有时候家人也会计算我们,反而是善友,帮了我们的忙,因此善友第一亲。
无病第一贵:健康不生病,是很难得的;英雄只怕病来磨,人有病的时候,什么理想抱负、富贵荣华都谈不上,所以要保持自己的健康。
知足第一富:世间上谁是最富贵的人?有钱的人,即使有再多的钱财,如果不满足,还是贫穷的。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能知足便不会一直向外求,所以知足是第一富。
涅槃第一乐:世间的快乐有很多,有的人吃喝玩乐,有的人有金钱、爱情的快乐,有的人游山玩水。世间的五欲之乐,财、色、名、食、睡,苦乐参半,快乐里有隐忧;好像吃糖,糖吃到嘴里很甜,但是刀口的蜜可能有割舌之患。
梦窗国师的一番提醒,让我们认识到这个世间另外一半世界,无垢无染,无争无计较,真诚、善美,不求外在的富足,但求心安理得、平静闲适。对汲汲营营于生活、工作的现代人,确是一条值得探索的人生路。
(摘自《禅师的米粒》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