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利津县认真实施“科技兴县”战略,注重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坚持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不动摇,不断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工业创新,努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利津县实施创新驱动的主要做法
(一)深化产学研结合,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强与高等院校的战略合作,全面增强科研能力和人才交流水平,与省内知名高校开展战略合作,组建了“青岛科技大学龙翔实业研发中心”、“东营市三阳纺织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科教学科研与技术应用基地、山东理工大学绿洲醇研究生科研工作站等研发平台。截止目前,全县已有50多家企业与70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二)激发人才活力,加快自主创新。人才是企业的生命之源,只有激发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企业转型升级才有最根本的动力。利津县聚焦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引才聚才用才,精准实施重点工程,通过高层次人才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依托高层次人才,绿洲醇公司从普通白酒生产企业,发展成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康宝公司申请发明专利5件,产品60%以上出口美国等发达国家。近年来,利津县24家科技型企业重点引进各类科技创业人才70余名,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
(三)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支撑企业创新发展。利津县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健全工作体系、强化激励机制、搭建服务平台、推动专利成果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知识产权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先后培育了15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达到24家,取得专利83项。
(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利津县坚持资源与资本、企业与技术紧密结合,重点围绕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引导企业引进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加快企业转型升级。近年来,全县共引进转化科技成果20余项,鉴定科技成果48项,获省科技进步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11项,有23家企业列入市级科技型企业。
(五)积极推动项目对接,加大科技研发经费投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利津县主动作为,积极对接,运用好、落实好中央各项政策,坚持挖掘项目资源,扎实做好项目招商、项目对接、项目落地工作。在省市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全县共争取市级以上科技项目89项,争取上级无偿扶持资金2600多万元,有力的带动企业科研经费投入。
二、利津县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主体动力不足。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有的创新意识差,习惯“等、靠、要”,吃“现成饭”;有的怕冒风险,无意于长远发展;有的处于起步阶段,缺少外部支持;有的创新行为存在短期化倾向,走一步看一步。这些都造成企业科研经费投入少,科技创新动力不足,难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产品。
(二)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由于企业自身经营情况不佳,大多数企业无力加强技术研发投入,制约着新项目科研、开发、培育和转化;多元化的社会投入机制尚不完善,缺少科技投入带动的杠杆作用,在争取的上级部门经费中,也仅是通过课题拨款、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一定的经费扶持,仍有大部分企业得不到经费支持。
(三)科技人才十分短缺。由于创业环境不优,我县对高新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不强,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在人才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方面不能适应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也不重视配套的中层技术骨干以及熟练技术工人的引进和培养。
(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由于高新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对经济发展示范带动作用不强。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百余家,而我县仅2家,且规模较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尤其缺乏综合实力强的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
三、利津县实施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产学研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坚持“产学研活动精准化、产学研项目实质化、产学研机制长效化”。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采取共建產学研联盟、科研教学基地等方式,提前介入,实现科研成果共享、共赢。重点加强与省内知名院校的深度合作,推进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创业实习基地等平台建设,实现以平台联系专家、以专家联系高校的产学研模式。
(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县域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管理规范、流转顺畅的现代知识产权制度,激发创新活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专利成果产业化。一是宣传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宣传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增强社会公众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二是加强知识产权指导管理。开展“专利代理进企业”活动,重点支持技术密集性企业专利“打包”申请,拓展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持续深入开展知识产权执法专项行动,查处打击专利侵权、假冒专利行为,净化技术创新环境,保护各方面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三)坚持多元化科技投入,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加大对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激励企业真正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积极促进金融与科技融合,进一步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机构服务企业的新模式,利用资本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企业的迅速成长。积极吸引各类科技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
(四)强化人才强县观念,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充分利用现有人才引进机制,完善落实科技人才奖励、职称评定、专项津贴、科技项目负责制、技术入股等优惠政策。采取引进、聘用、兼职等形式,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效益农业及企业管理人员等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对引进的技术人才,要创造有利于发挥其特长的良好环境,并在科技项目、外出进修和参加学术会议等方面予以倾斜,充分发挥他们在技术创新上的作用,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五)实施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走“差异化”发展路子,生产“独特”型产品,避免同类型产品恶性竞争。引导企业紧跟科技潮流,主动参与竞争,努力实现产品由“制造”到“创造”的跨越式发展。支持企业建设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建设,充分发挥孵化基地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并给予适当财政补贴,提高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能力;鼓励多个相关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共享科研成果;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作者单位为东营市利津县委党校)
一、利津县实施创新驱动的主要做法
(一)深化产学研结合,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强与高等院校的战略合作,全面增强科研能力和人才交流水平,与省内知名高校开展战略合作,组建了“青岛科技大学龙翔实业研发中心”、“东营市三阳纺织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科教学科研与技术应用基地、山东理工大学绿洲醇研究生科研工作站等研发平台。截止目前,全县已有50多家企业与70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二)激发人才活力,加快自主创新。人才是企业的生命之源,只有激发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企业转型升级才有最根本的动力。利津县聚焦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引才聚才用才,精准实施重点工程,通过高层次人才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依托高层次人才,绿洲醇公司从普通白酒生产企业,发展成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康宝公司申请发明专利5件,产品60%以上出口美国等发达国家。近年来,利津县24家科技型企业重点引进各类科技创业人才70余名,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
(三)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支撑企业创新发展。利津县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健全工作体系、强化激励机制、搭建服务平台、推动专利成果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知识产权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先后培育了15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达到24家,取得专利83项。
(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利津县坚持资源与资本、企业与技术紧密结合,重点围绕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引导企业引进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加快企业转型升级。近年来,全县共引进转化科技成果20余项,鉴定科技成果48项,获省科技进步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11项,有23家企业列入市级科技型企业。
(五)积极推动项目对接,加大科技研发经费投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利津县主动作为,积极对接,运用好、落实好中央各项政策,坚持挖掘项目资源,扎实做好项目招商、项目对接、项目落地工作。在省市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全县共争取市级以上科技项目89项,争取上级无偿扶持资金2600多万元,有力的带动企业科研经费投入。
二、利津县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主体动力不足。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有的创新意识差,习惯“等、靠、要”,吃“现成饭”;有的怕冒风险,无意于长远发展;有的处于起步阶段,缺少外部支持;有的创新行为存在短期化倾向,走一步看一步。这些都造成企业科研经费投入少,科技创新动力不足,难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产品。
(二)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由于企业自身经营情况不佳,大多数企业无力加强技术研发投入,制约着新项目科研、开发、培育和转化;多元化的社会投入机制尚不完善,缺少科技投入带动的杠杆作用,在争取的上级部门经费中,也仅是通过课题拨款、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一定的经费扶持,仍有大部分企业得不到经费支持。
(三)科技人才十分短缺。由于创业环境不优,我县对高新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不强,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在人才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方面不能适应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也不重视配套的中层技术骨干以及熟练技术工人的引进和培养。
(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由于高新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对经济发展示范带动作用不强。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百余家,而我县仅2家,且规模较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尤其缺乏综合实力强的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
三、利津县实施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产学研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坚持“产学研活动精准化、产学研项目实质化、产学研机制长效化”。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采取共建產学研联盟、科研教学基地等方式,提前介入,实现科研成果共享、共赢。重点加强与省内知名院校的深度合作,推进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创业实习基地等平台建设,实现以平台联系专家、以专家联系高校的产学研模式。
(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县域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管理规范、流转顺畅的现代知识产权制度,激发创新活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专利成果产业化。一是宣传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宣传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增强社会公众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二是加强知识产权指导管理。开展“专利代理进企业”活动,重点支持技术密集性企业专利“打包”申请,拓展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持续深入开展知识产权执法专项行动,查处打击专利侵权、假冒专利行为,净化技术创新环境,保护各方面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三)坚持多元化科技投入,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加大对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激励企业真正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积极促进金融与科技融合,进一步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机构服务企业的新模式,利用资本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企业的迅速成长。积极吸引各类科技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
(四)强化人才强县观念,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充分利用现有人才引进机制,完善落实科技人才奖励、职称评定、专项津贴、科技项目负责制、技术入股等优惠政策。采取引进、聘用、兼职等形式,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效益农业及企业管理人员等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对引进的技术人才,要创造有利于发挥其特长的良好环境,并在科技项目、外出进修和参加学术会议等方面予以倾斜,充分发挥他们在技术创新上的作用,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五)实施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走“差异化”发展路子,生产“独特”型产品,避免同类型产品恶性竞争。引导企业紧跟科技潮流,主动参与竞争,努力实现产品由“制造”到“创造”的跨越式发展。支持企业建设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建设,充分发挥孵化基地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并给予适当财政补贴,提高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能力;鼓励多个相关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共享科研成果;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作者单位为东营市利津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