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教学对于传承中华文化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小学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古诗歌教学方法,从而让小学生更好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小学阶段古诗歌教学应该采取的方法进行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歌;反复朗读;认真体味
诗歌是一种古老的文学体裁,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历史悠久,最早的诗歌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吴越春秋记载,远古人们就曾创作出反映狩猎生活的诗歌《弹歌》,孔子也曾对上古诗歌进行整理而终成《诗经》一书。自汉晋后,诗歌作者日趋众多,至唐朝诗歌这一文学创作形式更是达到了巅峰,不仅诗人众多,诗歌作品更是灿若星河。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不仅对于学生知识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学生心理、情感的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诗歌作为一种语言凝练、意蕴丰富、节奏感强的文学体裁,非常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通过反复地诵读,也可以达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因此,小学语文课本选用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做好小学诗歌的教学工作也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但作为一名多年奋斗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一线的教师,笔者认为,当前的许多学校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开展得不够好,主要表现在:机械识记、注重讲解、过深挖掘、教学枯燥等,从而影响了小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谈一下小学语文诗歌应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一、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诗歌大都短小精练、意蕴丰富,且具有较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大都喜欢诵读诗歌。因此,我们的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而深入體会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不过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则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字词的教学、释义的解析等被他们看作教学的重点,一节课的知识点往往抄写了一黑板,从而挤占了学生的诵读时间。这样的课不仅教师上得累,小学生更是苦不堪言,天长日久,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逐渐消磨,甚至会产生厌学心理。因而,對于诗歌教学来说,教师应将其教学重点放在诵读上,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要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觉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之美,最终熟读成诵。朗读诗歌最先可以采用教师泛读、录音诵读等方式,使学生听准读音、辩准节律,然后让学生跟读、齐读、逐一朗读等,教师通过指正错误读音和读法,最终使学生达到正确熟练诵读的目的。如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只需读准字词音调、诗的节奏就行了,随后对学生诵读时的错误予以纠正就可以了,至于诗歌的内涵、思想等,尽可能让学生慢慢体味就行了。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诗歌具有丰富的意境,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如此。因此,学习诗歌不能停留在字面意思的探求上,而应深入作品本身,探求诗人字面意思之下隐微曲折的情感。不过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如果让其自行探求诗歌的丰富意蕴,往往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诗歌所呈现的内容,创设一定的情景,以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知。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整首诗写得悲壮慷慨,气势磅礴,既充满了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又写出了渴望良将定边,不再有战事的盼求,可谓意蕴丰富。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如果我们不能创设出当时边关苍凉悲壮的意境,则学生就很难对诗句的深刻含义有所领悟,为此,我们可以首先从景物分析入手,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意象,然后再逐步引导学生品味。目前大多数中小学都配置了多媒体教室,为了使学生对古边关有更加明确的认识,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介绍背景知识的视频或图片,以加深学生的认知,同时还可以将学过的其他一些边塞诗融入教学中,从而加深学生对诗的意境的理解。
三、抓住“诗眼”,认真体味
每首诗中,总有最凝练、最传神、最准确的传递主旨的字句,称之为诗眼。抓住这些词句,认真诵读,深入理解,就能很好地把握诗的中心和领会诗人的情感。如“二月春风似剪刀”中的“剪”,“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等,教学这些古诗时,教师就应该重点抓住这些“诗眼”,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随后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增强学生对古诗传递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古诗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以其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蕴以及灿若星河的诗人、诗作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当前,在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承载着向学生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因此,应该加强古诗的教学,探求多种教学手法,引导学生对古诗意境、语言等内在美感进行深入体会和把握,从而使中华传统文化形式不断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周亚丽.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研究[J].教书育人,2013.
[2]肖婷.浅谈新课改下小学古诗的创新教学研究[J].学周刊,2012.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歌;反复朗读;认真体味
诗歌是一种古老的文学体裁,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历史悠久,最早的诗歌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吴越春秋记载,远古人们就曾创作出反映狩猎生活的诗歌《弹歌》,孔子也曾对上古诗歌进行整理而终成《诗经》一书。自汉晋后,诗歌作者日趋众多,至唐朝诗歌这一文学创作形式更是达到了巅峰,不仅诗人众多,诗歌作品更是灿若星河。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不仅对于学生知识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学生心理、情感的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诗歌作为一种语言凝练、意蕴丰富、节奏感强的文学体裁,非常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通过反复地诵读,也可以达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因此,小学语文课本选用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做好小学诗歌的教学工作也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但作为一名多年奋斗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一线的教师,笔者认为,当前的许多学校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开展得不够好,主要表现在:机械识记、注重讲解、过深挖掘、教学枯燥等,从而影响了小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谈一下小学语文诗歌应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一、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诗歌大都短小精练、意蕴丰富,且具有较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大都喜欢诵读诗歌。因此,我们的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而深入體会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不过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则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字词的教学、释义的解析等被他们看作教学的重点,一节课的知识点往往抄写了一黑板,从而挤占了学生的诵读时间。这样的课不仅教师上得累,小学生更是苦不堪言,天长日久,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逐渐消磨,甚至会产生厌学心理。因而,對于诗歌教学来说,教师应将其教学重点放在诵读上,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要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觉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之美,最终熟读成诵。朗读诗歌最先可以采用教师泛读、录音诵读等方式,使学生听准读音、辩准节律,然后让学生跟读、齐读、逐一朗读等,教师通过指正错误读音和读法,最终使学生达到正确熟练诵读的目的。如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只需读准字词音调、诗的节奏就行了,随后对学生诵读时的错误予以纠正就可以了,至于诗歌的内涵、思想等,尽可能让学生慢慢体味就行了。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诗歌具有丰富的意境,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如此。因此,学习诗歌不能停留在字面意思的探求上,而应深入作品本身,探求诗人字面意思之下隐微曲折的情感。不过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如果让其自行探求诗歌的丰富意蕴,往往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诗歌所呈现的内容,创设一定的情景,以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知。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整首诗写得悲壮慷慨,气势磅礴,既充满了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又写出了渴望良将定边,不再有战事的盼求,可谓意蕴丰富。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如果我们不能创设出当时边关苍凉悲壮的意境,则学生就很难对诗句的深刻含义有所领悟,为此,我们可以首先从景物分析入手,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意象,然后再逐步引导学生品味。目前大多数中小学都配置了多媒体教室,为了使学生对古边关有更加明确的认识,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介绍背景知识的视频或图片,以加深学生的认知,同时还可以将学过的其他一些边塞诗融入教学中,从而加深学生对诗的意境的理解。
三、抓住“诗眼”,认真体味
每首诗中,总有最凝练、最传神、最准确的传递主旨的字句,称之为诗眼。抓住这些词句,认真诵读,深入理解,就能很好地把握诗的中心和领会诗人的情感。如“二月春风似剪刀”中的“剪”,“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等,教学这些古诗时,教师就应该重点抓住这些“诗眼”,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随后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增强学生对古诗传递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古诗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以其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蕴以及灿若星河的诗人、诗作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当前,在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承载着向学生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因此,应该加强古诗的教学,探求多种教学手法,引导学生对古诗意境、语言等内在美感进行深入体会和把握,从而使中华传统文化形式不断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周亚丽.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研究[J].教书育人,2013.
[2]肖婷.浅谈新课改下小学古诗的创新教学研究[J].学周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