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连个完整像样的名字都没有,大家,无论成人还是小孩,都只管直呼其“刘三”。谁让他呆头呆脑、傻里傻气呢?刘三活到六十三岁半的时候,终于在贫病交加中死去,死在一个寒冬的小破屋里。
刘三兄弟三个,没有姐姐和妹妹。两个哥哥都健在,他们的智商都比刘三高上百倍,个个精明干练。一个在镇里当着主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领导,一个在县城做着不小的香烟买卖,是富甲一方的老板。
刘氏夫妇靠着几亩薄砂地,含辛茹苦把三个儿子养育大。老大和老二终究有了出息,夫妻俩放心不下的是小儿子刘三。刘三虽然有些傻乎乎的,但毕竟是娘身上掉下的一块肉,母亲非常怜爱他;父亲也觉得刘三先天不足,没有多大能耐,也对他颇多照顾。刘三虽傻,但能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疼爱,所以对父母言听计从,从不惹他们生气。刘三像一只忠诚的看家狗一样,厮守在父母身旁,而且还做着许多健全人很难做到的事儿:为父母捶背、洗脚、端尿盆。
可是,刘三的两个哥哥却认为他是家庭的羞耻,日后也定是他们的负担和累赘,所以对他甚为厌恶。在外面,两个哥哥从不提及家里还有个智障的弟弟。而在孝敬父母方面,两个哥哥也斤斤计较、相互推诿,后来他们竟反目为仇了。这下可苦了几乎丧失劳动能力的刘老头、刘老太太和打着光棍的刘三。他们老少三口成了无人问津的老弱病残了。
刘老头和刘老太太生病期间,总是刘三忙前忙后,端屎端尿,守护在身边,他还主动请缨为手术的母亲输了半斤血。而老大和老二却很少过问风烛残年、百病缠身的双亲,更别说为老人输血了。二老在郁郁寡欢中相继死去,留下了可怜无助的刘三。
二老活着的时候,尽管日子清苦,但刘三还算有个依靠,好歹还有口热饭吃、有件干净的衣服穿,二老没了,刘三咋办呢?
两个哥哥都不愿意接纳刘三,两个嫂嫂对他更是嗤之以鼻,众多的侄子、侄女也避之唯恐不及。两个哥哥家里有什么喜事,都不让刘三知道,有一次,刘三得知一个侄女出嫁,主动带着礼钱登上门,不料却被嫂子拒之门外,刘三哭了,像个委屈的孩子。
从那以后,刘三再不登哥哥家的门。
刘三没有经济来源,只好靠捡破烂维持生活。寒来暑往,起早贪黑,刘三总在臭烘烘的垃圾堆里寻寻觅觅。一天下来,刘三累得腰酸背痛,可收入却不过十几块钱。刘三吃最简单的饭食,衣服大多是好心的邻居白送的,有时,他也会在路边捡些别人扔掉的很可能是死人生前的衣服。刘三喜欢抽烟,可他不舍得花钱买盒烟,他亲自种烟叶,他抽旱烟袋。刘三把节省下来的钱,给爹娘买阴纸和烛香,无论是不是年节,只要想念爹娘,他都会上坟。刘三趴在爹娘坟上,撕心裂肺地痛哭,哭得肝肠寸断。路人见了,无不为之动容。
而两个在外抛头露面、风光无限的哥哥却很少来到二老的坟前!
刘三五十一岁那年,患了疝气,对他来说,这无异于雪上加霜。刘三没钱治病,任由疝气像气球一样迅速膨胀。疼痛折磨着他不说,他还行动不便。最后,他只好匍匐在地上,匍匐在地上继续捡破烂。村领导见他实在不能自食其力了,就劝他进敬老院。可是,刘三高低不肯,他说,两个哥哥都是社会上有地位、有身份的人,他要是进敬老院,会影响哥哥们的名声。
就这样,刘三仍坚持自己一个人生活。
有些无聊的人有时会拿刘三取乐:“喂,刘三,听说你两个哥哥都争着给你钱花是么?”刘三愁苦的脸上掠过一丝忧伤,但他马上强装笑颜:“哥哥们对我真的很好,经常给我零花钱。”说着,刘三粗糙的手艰难地在破衣衫里摩挲,好半天才掏出几张皱巴巴的钞票来,他嘴里喃喃着:“看看,这就是哥哥们给我的钱,我还没花完呢!”众人大笑着满足地离去。
不过,也有不少善良的人对刘三窘迫的生活实在看不下去,就送给他一些油盐酱醋粮,可是,倔强的刘三千恩万谢后却坚辞不受,他说自己靠一双手可以养活自己。这些人无奈,只好作罢。
刘三爬着捡破烂,爬着去给爹娘上坟。眼见别人家的坟前都伫立了庄重美观的墓碑,再看看爹娘坟前光秃秃的,刘三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决定继续攒钱,他要尽快给爹娘立碑。
三年过去了,刘三终于攒够了为爹娘立碑的钱。当他抱着一口袋零钱找石匠时,石匠的眼里飞溅出泪花,他只留了刘三一枚一元的硬币。刘三不同意,石匠火了:“如果你再这样固执,我就不给你石碑了!”刘三见石匠黑了脸,只好含着热泪抱着那袋子零钱回家了。
第二天,恰是清明节,刘三的爹娘坟前终于伫立起一个高大的石碑。刘三跪在爹娘的墓碑前,激动地痛哭流涕,跪了半天也不肯离去,最后被村支书拖走了。
刘三死了,他远远没有自己的爹娘幸运,他死后,也就是一层薄棺、一抔黄土,坟前不太可能有人为他烧纸、为他哭泣,更不太可能伫立高大的墓碑。
刘三死后,有个一瘸一拐的孤寡老头哭得最伤心,他的手里紧紧攥着一个装满零钱的口袋。
(作者简介:王溪中,笔名:信天游,男,中青年文学创作人,现在教育单位供职。作品见于《当代小说》、《大众文化》、《文学月刊》、《教育文汇》、《辽水文学》、《今古传奇》、《新泰文化》、《趣味成语与寓言》、《知音》、《学生家长社会》、《做人与处世》、《参花》、《连云港文学》、《恋爱婚姻家庭》、《中华文学》、《博爱》、《微篇小说》、《闪小说》、《现代快报》、《华夏文明导报》、《通辽日报》等刊物上。代表作:小说《哥哥》,散文《梦里依稀慈母泪》,诗歌《中华魂》,散文诗《我从田野里走过》,民间故事《把筐留下》,传奇故事《天地良心》,童话《麻雀开店》、寓言《啄木的麻雀》等。部分作品被收入多家文集、文选。有些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
刘三兄弟三个,没有姐姐和妹妹。两个哥哥都健在,他们的智商都比刘三高上百倍,个个精明干练。一个在镇里当着主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领导,一个在县城做着不小的香烟买卖,是富甲一方的老板。
刘氏夫妇靠着几亩薄砂地,含辛茹苦把三个儿子养育大。老大和老二终究有了出息,夫妻俩放心不下的是小儿子刘三。刘三虽然有些傻乎乎的,但毕竟是娘身上掉下的一块肉,母亲非常怜爱他;父亲也觉得刘三先天不足,没有多大能耐,也对他颇多照顾。刘三虽傻,但能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疼爱,所以对父母言听计从,从不惹他们生气。刘三像一只忠诚的看家狗一样,厮守在父母身旁,而且还做着许多健全人很难做到的事儿:为父母捶背、洗脚、端尿盆。
可是,刘三的两个哥哥却认为他是家庭的羞耻,日后也定是他们的负担和累赘,所以对他甚为厌恶。在外面,两个哥哥从不提及家里还有个智障的弟弟。而在孝敬父母方面,两个哥哥也斤斤计较、相互推诿,后来他们竟反目为仇了。这下可苦了几乎丧失劳动能力的刘老头、刘老太太和打着光棍的刘三。他们老少三口成了无人问津的老弱病残了。
刘老头和刘老太太生病期间,总是刘三忙前忙后,端屎端尿,守护在身边,他还主动请缨为手术的母亲输了半斤血。而老大和老二却很少过问风烛残年、百病缠身的双亲,更别说为老人输血了。二老在郁郁寡欢中相继死去,留下了可怜无助的刘三。
二老活着的时候,尽管日子清苦,但刘三还算有个依靠,好歹还有口热饭吃、有件干净的衣服穿,二老没了,刘三咋办呢?
两个哥哥都不愿意接纳刘三,两个嫂嫂对他更是嗤之以鼻,众多的侄子、侄女也避之唯恐不及。两个哥哥家里有什么喜事,都不让刘三知道,有一次,刘三得知一个侄女出嫁,主动带着礼钱登上门,不料却被嫂子拒之门外,刘三哭了,像个委屈的孩子。
从那以后,刘三再不登哥哥家的门。
刘三没有经济来源,只好靠捡破烂维持生活。寒来暑往,起早贪黑,刘三总在臭烘烘的垃圾堆里寻寻觅觅。一天下来,刘三累得腰酸背痛,可收入却不过十几块钱。刘三吃最简单的饭食,衣服大多是好心的邻居白送的,有时,他也会在路边捡些别人扔掉的很可能是死人生前的衣服。刘三喜欢抽烟,可他不舍得花钱买盒烟,他亲自种烟叶,他抽旱烟袋。刘三把节省下来的钱,给爹娘买阴纸和烛香,无论是不是年节,只要想念爹娘,他都会上坟。刘三趴在爹娘坟上,撕心裂肺地痛哭,哭得肝肠寸断。路人见了,无不为之动容。
而两个在外抛头露面、风光无限的哥哥却很少来到二老的坟前!
刘三五十一岁那年,患了疝气,对他来说,这无异于雪上加霜。刘三没钱治病,任由疝气像气球一样迅速膨胀。疼痛折磨着他不说,他还行动不便。最后,他只好匍匐在地上,匍匐在地上继续捡破烂。村领导见他实在不能自食其力了,就劝他进敬老院。可是,刘三高低不肯,他说,两个哥哥都是社会上有地位、有身份的人,他要是进敬老院,会影响哥哥们的名声。
就这样,刘三仍坚持自己一个人生活。
有些无聊的人有时会拿刘三取乐:“喂,刘三,听说你两个哥哥都争着给你钱花是么?”刘三愁苦的脸上掠过一丝忧伤,但他马上强装笑颜:“哥哥们对我真的很好,经常给我零花钱。”说着,刘三粗糙的手艰难地在破衣衫里摩挲,好半天才掏出几张皱巴巴的钞票来,他嘴里喃喃着:“看看,这就是哥哥们给我的钱,我还没花完呢!”众人大笑着满足地离去。
不过,也有不少善良的人对刘三窘迫的生活实在看不下去,就送给他一些油盐酱醋粮,可是,倔强的刘三千恩万谢后却坚辞不受,他说自己靠一双手可以养活自己。这些人无奈,只好作罢。
刘三爬着捡破烂,爬着去给爹娘上坟。眼见别人家的坟前都伫立了庄重美观的墓碑,再看看爹娘坟前光秃秃的,刘三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决定继续攒钱,他要尽快给爹娘立碑。
三年过去了,刘三终于攒够了为爹娘立碑的钱。当他抱着一口袋零钱找石匠时,石匠的眼里飞溅出泪花,他只留了刘三一枚一元的硬币。刘三不同意,石匠火了:“如果你再这样固执,我就不给你石碑了!”刘三见石匠黑了脸,只好含着热泪抱着那袋子零钱回家了。
第二天,恰是清明节,刘三的爹娘坟前终于伫立起一个高大的石碑。刘三跪在爹娘的墓碑前,激动地痛哭流涕,跪了半天也不肯离去,最后被村支书拖走了。
刘三死了,他远远没有自己的爹娘幸运,他死后,也就是一层薄棺、一抔黄土,坟前不太可能有人为他烧纸、为他哭泣,更不太可能伫立高大的墓碑。
刘三死后,有个一瘸一拐的孤寡老头哭得最伤心,他的手里紧紧攥着一个装满零钱的口袋。
(作者简介:王溪中,笔名:信天游,男,中青年文学创作人,现在教育单位供职。作品见于《当代小说》、《大众文化》、《文学月刊》、《教育文汇》、《辽水文学》、《今古传奇》、《新泰文化》、《趣味成语与寓言》、《知音》、《学生家长社会》、《做人与处世》、《参花》、《连云港文学》、《恋爱婚姻家庭》、《中华文学》、《博爱》、《微篇小说》、《闪小说》、《现代快报》、《华夏文明导报》、《通辽日报》等刊物上。代表作:小说《哥哥》,散文《梦里依稀慈母泪》,诗歌《中华魂》,散文诗《我从田野里走过》,民间故事《把筐留下》,传奇故事《天地良心》,童话《麻雀开店》、寓言《啄木的麻雀》等。部分作品被收入多家文集、文选。有些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