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他人照相时“拿跑”相机的行为如何定性

来源 :中国检察官·经典案例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lan5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基本案情
  犯罪嫌疑人赵某,男,22岁,无业青年,甘肃兰州人。
  2009年6月18日上午10时许,兰州某高校四名女学生王某、张某、宋某、唐某身穿学位服在校门口拍照。由于当时正值上课、上班时间,进出、过往校门口的人员极少,一时找不到可为她们拍合照的人。恰逢赵某路过,王某于是上前“请”赵某为她们拍张合影,赵某欣然应允。当他接过相机,看到是一部尼康D70数码相机时,便爱不释手,顿生据为己有的念头。遂一边示意四名学生摆好照相姿势,一边乘对方不注意,持相机迅速逃离现场,四名女学生未能追上。犯罪嫌疑人于6月20日被公安机关抓获。
  二、分歧意见
  对赵某的行为应如何定性,有两种不同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赵某的行为构成抢夺罪。理由是:(1)客观上,赵某利用为王某等人照相之机,在对方无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拿跑相机,逃离现场,而且他拿跑相机的行为是当着被害人的面,采用可以使四被害人立即发觉的方式进行的,是一种公然夺取他人财物的行为,赵某的行为已侵犯了王某等人对相机的所有权。且该相机比较贵重,价值5千余元,已达到并超过抢夺罪中“抢夺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500元至2000元即为数额较大”的立案标准。(2)主观上,赵某以将他人的相机转为自己占有为目的,明知自己拿跑王某等人相机的行为会使她们失去对相机的控制,并积极追求这种结果,是一种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因此,赵某的行为符合我国《刑法》第267条关于抢夺罪的犯罪构成,应当定抢夺罪。
  另一种意见认为对赵某应当定侵占罪。原因是根据我国《刑法》第270条的规定,侵占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合法持有的他人遗忘物、埋藏物非法据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行为。本案中,赵某受王某等人的委托,为王某等人照相。照相期间,相机暂时处于赵某的实际控制之下,属于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一旦照相结束,便负有将相机交还给王某等人的义务,而赵某则乘王某等人不备,持相机逃离校门,其行为足以表明他不愿意退还,已侵犯了王某等人对相机的所有权,且相机价值贵重,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其次,赵某利用为王某等人照相之机,“拿跑”相机的行为反映了他主观上具有明显的非法占有委托人财物的目的,他也明知拿跑委托人相机的行为会侵犯其财产所有权,却希望这一结果的发生,所持的是直接故意的心理。所以,综合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应将其行为定性为侵占罪。
  三、评析意见
  本案中赵某非法占有相机的目的特别明显,不存在任何争议,案件的焦点问题在于对赵某客观行为的性质如何认定,要做到定性准确,关键是要对本案进行综合分析。
  侵占罪的突出特点是“变合法持有为非法所有”,[1]即行为人首先是以合法方式持有他人的财物,然后将该财物转归己有,拒不交出、拒不退还。因此,从行为的发展过程来看,侵占行为是建立在合法持有他人财物基础之上的。行为人合法持有他人财物是基于一种民事法律关系,行为人负有归还或交出的义务,但其却拒绝履行该义务,不归还其合法持有的财物,把他人财物非法据为己有,这样原有的民事法律关系就变成了一种新的刑事法律关系。
  实践当中,合法持有他人财物的根据,既有法律上的又有事实上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2](1)委托关系。通常是财物所有人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为了某种目的而将财物交给受托人,同时受托人负有交还财物的义务,如果其拒不履行该义务,可构成侵占;(2)租赁关系。出租人将财物交给承租人使用、收益,承租人负有交付租金以及在合同期满时返还承租财产的义务,如果承租人违反上述义务,非法将承租财产转归己有,即为侵占;(3)无因管理。无因管理发生后,在管理人和本人之间便发生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其中包括管理人返还原物及孳息的义务,倘若其拒不履行该义务,则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有可能构成侵占罪;(4)借用关系。借他人财物无偿使用,日后非法据为己有,经出借人要求返还而拒绝返还,即由民事法律关系转变为刑事犯律关系,此时,行为的性质应定性为构成侵占;(5)担保关系。主要存在于转移担保物占有的质押和留置权法律关系当中,无论质权人还是留置权人,在债务人已经履行了债务的情况下,都应当将质物或留置物予以返还,如果债权人拒不返还,将该担保物据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应以侵占罪论处。
  侵占行为的前提在于行为人已经持有他人的财物。这是侵占罪区别于盗窃、抢劫、抢夺、诈骗罪的特征。[3]本案中,王某等人出于对赵某的信任,将照相机交给赵某,请求其为她们照合影,双方是一种委托合同关系。赵某作为受托人,在为委托人照相期间暂时可对相机占有(实际控制和支配)并按照王某等人的要求为她们摄影,受托行为完成后,双方的委托关系即告解除,此时,赵某便负有将相机交还给王某等人的义务。赵某在为王某等人摄影时,乘对方毫无思想防备,突然“拿跑”相机,逃离校门,将相机据为己有,是一种拒不交还受委托财物的行为。可见,虽然赵某对相机的“持有”经由王某等人的委托,具有合法性,是“合法持有”;而其持相机逃离现场,将相机据为己有的行为则没有任何法律上的依据,是一种“非法所有”,总体来看,赵某的行为完全符合侵占罪在客观方面“变合法持有为非法所有”的特征。
  抢夺罪和侵占罪都是侵犯财产罪中较为典型的犯罪,在构成要件上,两者的主体都是一般主体,主观方面都是故意,而且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客体都是公私财产的所有权,区别在于客观方面的表现形式不同。之所以不将赵某的行为定性为抢夺罪,原因在于:抢夺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公然夺取他人财物”,所谓“公然”,意指采用可以使被害人立即发觉的方式。“夺取”反映的是抢夺行为的方式,说明行为人取得财物时,该财物仍然处于被害人的实际占有之下,如果该财物已经被行为人所实际控制,则不存在“夺取”的问题,因为行为人无需“夺取”。本案中,赵某的行为虽然是当着四名被害人的面,采用可以使四被害人立即发觉的方式进行的,具有“公然性”,但是,相机并非他以“夺取”方式取得的,赵某拿跑相机逃离现场时,相机已处于他的实际控制和支配之下。所以,其行为并不符合抢夺罪的客观表现形式,不宜定抢夺罪。
  综上所述,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即赵某的行为构成侵占罪。
  
  注释:
  [1]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78页。
  [2]陈兴良主编:《刑法案例教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359—360页。
  [3]马克昌主编:《刑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40页。
其他文献
当前,人类已经步入信息社会,获取信息和对信息进行处理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网络则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在计算机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能够培养
文章指出,在教学中运用《论语》经典,能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知悉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珍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明
精细化管理是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管理理念。在学校德育中引进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原则、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德育实效。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历史课教学导入也是如此。教学导入虽然多种多样,但让教学导入出彩并不容易。文章梳理出"疑""趣""情"三字精髓,如同"三驾马车",能更有效地指导教师设计出优秀
小学三年级作文是在一、二年级只写句、段要求上而升华成篇的,因此,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对教师的辅导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搞好学生起步作文的教学呢?文章提出了"三
地方具有广泛的成人教育培训需求,地方高校鲜明的地方性使得主动融入地方和社区成为其天然的生命线。地方高校应主动响应国家和地方政府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号召,贯彻落实地方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