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驭臣术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yanfang19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如果清朝的皇帝们聚在一块儿玩“扮猪吃老虎”的游戏,笑到最后的一定是乾隆。

  和不苟言笑的“工作狂”父亲比起来,初登皇位的乾隆真是太良善了。他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脸上常带着笑。
  一开始,乾隆并不急着组建自己的领导班子,而是非常尊敬雍正留给他的老臣。对他来说,这些臣子经过父亲的调教,执行力强,又老实听话,用起来相当顺手。遇到问题,乾隆总是向他们请教,言必称“先生”“爱卿”,绝不直呼其名。其中最受重用的就是大学士张廷玉和鄂尔泰,这两位都是帮助他荣登帝位、稳定朝野的老臣。
  乾隆对老臣以礼相待,就连对贪官污吏都多有包容。
  上位之后,乾隆下令查明各地亏空公款的案件,“其情罪有一线可宽者,悉予宽免,即已入官之房产未曾变价者,亦令该衙门查奏给还”。简言之,就是一切从宽处理,就算交不上罚款,也放你们一马,那些被没收房产的,也都一一归还。这跟他那眼里容不得一粒沙的父亲雍正大为不同,一下子给官员们松了绑。《啸亭杂录》里就说:“乾隆凡事皆以宽大为政,万民欢悦,颂声如雷。”
  如果你就此认为,乾隆就是个凡事宽以待人的老好人,就想错了。从一开始,他优渥对待老臣,但同时也在提防老臣的权力,不能反过来制衡自己。
  皇帝性情大变是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历史学界通常认为,这一年是乾隆统治由宽入严的分水岭。
  这一年,乾隆生命中的“白月光”孝贤皇后去世,从后宫波及前朝。在孝贤皇后的葬礼上,乾隆先是以“表现得不够悲痛”为由收拾了两位皇子;觉得工部造的金册不够精致,问罪一批大臣;处置了好几个在皇后丧期内剃头的大臣,指责他们不尊重皇后……这场官场大地震也波及到了张廷玉。
  皇后去世后,翰林院负责写祭文。乾隆对此相当重视,要求亲自检查。他一眼就从鸡蛋里挑出了骨头,对祭文中用的“泉台”一词相当不满,认为这个词配不上皇后的尊贵身份,于是下令把主管翰林院的大学士张廷玉罚俸一年。
  作为一个丈夫,乾隆痛失所爱的悲伤尚能理解,但作为君王,乾隆这些举动很难不让人理解为“借题发挥”。因为前期的宽松政治,官场怠惰之风渐起,结党营私日益严重,乾隆已经憋了好几年,是时候秋后算账了。
  鄂尔泰倒台去世,张廷玉一家独大。在朝鲜史料中甚至有这样的记载:“人皆以为张阁老在,天下无事云。”
  其实早在这年正月,张廷玉就已向乾隆提出告老还乡的请求。乾隆并未答应,理由是先皇都许诺你死后配享太庙了,不在岗位上奉献最后一丝光热不足以回报如此恩情。
  退休不被批准,又因为皇后祭文被罚,张廷玉惶惶不可终日。次年,乾隆看他实在没什么价值了,终于答应放他回乡。满心以为自己成功着陆的张廷玉忘了立即向皇帝谢恩,乾隆一怒之下令军机大臣写了一道圣旨,请张廷玉回奏。结果,还没等圣旨发出,张廷玉便来了,可见有人提前泄密,偷偷给他传了信儿。
  不上赶着谢恩乾隆能忍,但张廷玉在朝中有这样的党羽支持是乾隆不能忍的。他也不藏着掖着了,直指张廷玉贡献不够,要收回配享太庙的恩赐。后来又因为张廷玉的儿女亲家贪污,乾隆寻了个借口将张廷玉家抄家。
  在乾隆一次次的打压中,张廷玉身心受挫,一败涂地,张党也随之瓦解。此后直到嘉庆道光两朝,清朝都没有出现明显的朋党活动。对此,乾隆自己都颇为得意:“本朝纲纪整肃,无名臣,亦无奸臣。”

2


  1757年,湖南布政使杨灏贪污国库三千余两白银案发。在清朝,布政使专管财赋和人事工作,也就是说,杨灏这是监守自盗。按照《大清律例》,这样的情况,贪污40两白银以上,就要杀头。
  不过,杨灏在案发后,很快就退回了赃款。新任湖南巡抚觉得他既然已经退赃,应当依法改为“缓决”,相当于今天的死缓。
  乾隆知道后,大为震怒,觉得这样处理,会形成示范效应,让其他官员觉得,只要退赃,就可以免死,贪官们自然就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一天里,乾隆连下四道圣旨,要求处死杨灏,新任巡抚则被革职抄家。
  乾隆的理由和忧虑,看似很有道理,但事实上,这个原则他并未遵循太久。五年后,乾隆推出了“议罪银”制度——官员可以通过缴纳“议罪银”,减免应受的刑事或者行政处分。
  这种政策忽变的背后,有一个人功不可没,就是人们熟悉的和珅。
  在18世纪的最后二十多年里,虽然乾隆对官员管理越来越严苛,但和珅却成了一个例外。尽管两人年龄相差39岁,但再也找不到比和珅更懂乾隆的人。故宫图书馆副馆长向斯甚至觉得,“他们可以说是‘精神上的爱人’,几乎不分彼此”。
  关于乾隆是如何发现和珅的,正史中并未记载,野史里倒有四个说法,且一个比一个传奇,归结起来,大概是因为和珅才貌双全。其中有一个说法是,皇帝出宫游玩,有侍卫禀告有犯人逃脱。皇帝怒骂:“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一旁的侍卫听不懂乾隆在说什么,只有和珅回答:“是典守者不能辞其责耳。”
  这两句来自《论语》。乾隆没想到区区一个守卫居然也念过《论语》。乾隆又详细了解了和珅的家世年纪,从此对他另眼相看。
  最离奇的一个说法则完全印证了乾隆的“颜控”属性。传说乾隆的父亲雍正曾有个妃子。当年的熊孩子乾隆有一回看到妃子在对镜梳妆,就走过去用手遮住她的两眼。妃子不知是谁,惊慌之下用梳子打了乾隆。这件事后来被雍正的皇后知道了,她賜死了妃子。无意闯下大祸的乾隆在妃子脖子上点了红色,作为标记,并约定:“如果魂魄有灵,20年后再相见吧。”
  和珅被誉为“满洲第一俊男”,乾隆初见他觉得似曾相识,仔细一看,甚至觉得和珅脖子上还留有红色印记,于是把和珅视为那位妃子转世,将一腔怜惜愧疚移情到了和珅身上。   从这段野史之上衍生出了另一则坊间传闻:乾隆与和珅也许有断袖之欢。清史研究专家李景屏在著作中认为“这一点可能是真的”。她觉得当时清代取缔官妓,严禁官员宿娼,于是官员们嫖男妓成风。身处其中的乾隆、和珅沾染上这种风气也未可知。

3


  对君王来说,巩固统治才是硬道理。比起各种传说加持,他此时宠信和珅其实是出于一种需要:傅恒征战缅甸病逝后,他要培养能替补的年轻心腹。
  从1775年11月起,和珅在官场上的升迁如同搭乘火箭,往往数月就要经历一轮升职或转岗。他先从三等侍卫升为御前侍卫,接着被派去军机处当差,后又被任命为内务府总管大臣。这种速度即便是战绩赫赫的皇亲贵胄傅恒都望尘莫及。傅恒从侍卫到总管内务府大臣花了两年时间,进入军机处又用了五年,和珅只用了不到一年。
  和珅的官運之所以如此亨通,很大程度上在于他能摸透皇帝的心思,其中最得圣心的大概要数让乾隆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提高皇帝的收入,和珅有两样法宝,一是抄贪官污吏的家产,另一个就是议罪银制度。
  李景屏认为,其实早在和珅之前,乾隆就已经出了这么个主意。乾隆二十八年前后,就有官员通过多交罚款来求取宽大处理。只不过当时还只是偶尔为之,随着和珅主管内务府,议罪银制度就成了惯用方法,罚款数额也从一两万上升至数万甚至数十万两。
  这对乾隆来说,是笔不小的收入来源。和人们对君王的想象不同,按照大清祖制,国库的钱由户部掌管,只能用于国家工程,皇帝的个人花销则由内务府负责,这才是皇帝的私房钱。私房钱来源主要有三条渠道:一是出租皇家庄园和土地所获的租金;二是通过做生意、放贷来钱生钱;剩下的就来自各地大臣的进贡。
  乾隆花钱大手大脚,无论是赏赐,还是日常用度都很大。会玩的乾隆自打登基初期,就一直计划着各种出巡活动。此外,乾隆时期还修建了不少庙宇,这些费用都是皇帝自掏腰包。在乾隆十三年的《内务府月折档》中,七月份内务府为修缮添建雍和宫支出三万两,到了十二月,又领二万两。在雍和宫历次改造中,乾隆自费超过三十万两,而他的祖父康熙修建五台山寺庙,所费不过数千两。
  于是,乾隆经常感到钱不够用。为了开源,他甚至还曾派内务府官员做倒爷,去俄罗斯买皮货,转到国内出售。除此之外,又让内务府对商人发放高利贷、出售特许商品经营权等等,可谓费尽心机。
  这时候,和珅出现了,帮他建立了议罪银制度,极大地扩充了收入来源。以前官员想交罚金,一般都是充入国库,但新出台的议罪银制度,准许罚金给皇帝支配,这样一来,乾隆的小金库就充盈很多。
  正如之前乾隆怒批杨灏案提到的,这种制度,势必会引起示范效应。这之后乾隆朝的贪腐之风,果然越来越盛。官员们甚至还发现了变相贿赂皇帝的方法,犯了一些小错后,自己申请重罚。历史学家张宏杰在《饥饿的盛世》一书中就记载了一个故事:河南巡抚有一次不小心把香灰弄到了朱批奏折上,赶紧向皇帝请奏,要求罚银三万两。搞得乾隆都很不好意思,打了个三三折,交了一万两。
  这个事例很好地反映了乾隆后期的官场状态。官员们大都战战兢兢,谨小慎微,毕竟张廷玉因为用错一个词,就受到了处罚。于是,官员们不得不想方设法,结皇帝之欢心。那些上缴的罚金,官员们自然不会甘心自掏腰包,之后又会从其他地方加倍贪污回来。
  “很多事情他管不过来,于是整个官场就处于失控状态。”历史学家张宏杰认为,“乾隆朝的政治,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只有明君而没有名臣,所有的聚光灯都打在乾隆一个人身上,其他人只能生活在乾隆的阴影里。”在这个把集权推向顶峰的皇帝眼中,臣子不过是棋子,执子的只有他一个。
  (李洋摘自《看天下》)
其他文献
杨绛先生写《走到人生边上》时说:“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  现在,她终于越过了那个生命的“边”,耳边响起她的天问,又仿佛听到了天答:  “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  还有。  “灵魂也没有了吗?”  
[作家连线]  彭绪洛,毕业于武汉大学文学院,儿童文学作家、探险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原创儿童探险小说领军人物。  土家族,笔名洛清、清江水,1981年1月出生于湖北长阳土家山寨,15岁开始发表作品,21岁时加入湖北省作家协会,27岁开始专职从事儿童文学创作,30岁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现已出版“少年冒险王”系列、“少年奇幻冒险”系列、“兵马俑复活”系列等三十余部作
“风起的日子笑看落花”,这是一句本该是在我之前一个年代的人才会熟悉的歌词,小胡子男神和叶倩文女神在《选择》里唱的。然而大概因为小时候常听家中的大人们哼唱,所以我也在不知不觉间对它印象深刻起来。其实平心而论,我是觉得整首《选择》的歌词填得略显口水,一男一女,卿卿我我,陪来陪去,选来选去,煞是乏味。不过这开头起兴的一句,倒真是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地好,好到我不知该如何去表达从中感受到的东西,好到就像我在这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胡适于当年9月与钱端升等人到美国宣传中国抗战,争取美国的同情和支持。1938年至1942年,胡适任驻美大使,卸任后在美国从事《水经注》研究。  抗战胜利后,胡适于1945年9月被任命为北大校长,在回国前,由傅斯年代理。  1946年7月初,胡适由美国回到上海,月底到北平。9月20日,正式接任北大校长,开始他在北大的最后时光。北大转入正轨  胡适归国就任之前,傅斯年代理校长
@大小宁哥:爱恨就在一瞬间。  @想明白了的旭:六十万彩礼。  @怎么肥诗:及时止损。  @Rudodoris:互有亏欠。  @Abiii_Cho:尊重现任。  @Yellow_PF:因为觉得他会加回来,会低头。  @disse:失望攒够了,看不到希望。  @一只像LION的大喵:因为不想再看见那个头像就想起过往,就我一人停滞不前。  @NoinnerVoicE:不想知道他过得很好,也不想知道他过
牢笼  记得当时年纪小,我总爱看那一列远山,那山像高墙一样立着,给我的视界画出疆域。据说那些山离我家两百多里呢,隔着这么远的距离,这么厚的空气,山的质地变薄了、脆了,几乎是半透明的了。  到底山并不是透明的,我看不见山外的景物。  其实,就算没有山,人的目力也看不了那么远。  可是我总是怪那山碍事。怎么能长一对翅膀,飞过那山——那半透明的高墙,看看墙外的世界才好。  多年的朝思暮想之后,我越过那山
夜了,问一个想了一天没想好的问题:中国人究竟怎么看待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  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去海滨,由于自己的疏失大意,造成两个孩子溺亡,于是一堆人说不要批评那位母亲了,她已经很惨了,人人都有疏忽的时候;但你要换了是个保姆帶着两个孩子去呢?现在网上大概已经在联名要求枪毙保姆了吧?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你耗尽30年积蓄买的玉碗,你打碎了,这是你的损失,值得原谅和同情;你耗尽30年积蓄买的
民国十一年三月初,我随父母自台湾老家搭乘日本轮船“大洋丸”去上海。在大洋丸上遇见了连雅堂先生夫妇,母亲说他们可能是到日本去看博览会。当时的情形是这样,母亲晕船,整天躺在房舱里,我则常到甲板上跑来跑去,连雅堂先生看见我这个同乡小孩,便跟我说话,因而认识了我的父母。他知道我们要到北京去,还建议说,到北京该去琉璃厂刻个图章,那是最好的地方。这样说来,我们在大洋丸上就先知道北京有个琉璃厂了,怪有趣,也有缘
废弃柏林  拍摄人:Xia Chan  拍摄地点:德国·柏林  拍摄时间:2015年2月25日  一个周末,我去了一趟柏林的废弃游乐场,可惜那里没有对外开放。在游乐场外围徘徊了许久后,我开始认真考虑拍一组以“废弃柏林”为主题的照片,于是开始四处寻找废弃的老房子。我在市区内发现了这栋被遗弃的建筑,现在已经被涂鸦占领,与昔日历史相比,仿佛是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这也是柏林神奇的地方,这个城市充满着自由、
人为什么工作?这是管理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常见的回答是:“人们不得不工作。”美国《哈佛商业评论》杂志指出,虽然工作占据了人生中大部分清醒的时间,但很多人并不认为它是件有意义的事。他们觉得工作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因此每天都盼着下班,好让他们把时间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比如陪家人、玩游戏、看电视等。如果这个回答成立,那么,企业管理者能做的,只有依靠打卡机、监控器等强制措施来约束员工,并杜绝任何可以让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