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汶川大地震是中国近年来遭受的最严重的一次自然灾害,它给灾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但中国政府对这次震灾的应对却是十分成功的,这种成功体现在各种层面上,值得总结和反思。笔者拟从外交层面对中国政府的出色表现予以剖析。
谈起灾难外交,人们通常想起的是未受灾难的国家对受灾国的援助,借以改善和深化与受灾国的关系或宣示其“负责任国家态度”。这实际上是对灾难外交的狭义理解。一般认为,灾难外交是国家之间和国际组织以灾难为契机处理彼此间的交往,从而实现国家间关系的正常化或深化,以此增强国家互信和认同的综合过程,或是国家在灾难管理过程中国内外及非国家行为体联系的一种选择方式。
灾难外交是双向的,援助国可以主动对受灾国予以援助和支持,帮助受灾国应对和抗击灾难。受灾国也可以主动开展灾难外交,呼吁国际援助;以积极姿态展现从灾难中恢复的信心,积极开展重建等工作,展示本国不畏困难的士气和国家尊严,也使援助者乐于通过其他方式予以支持;对相关国家提供的援助表示感谢或回应,实现国家间信息交流互动;等等。随着世界范围内灾难发生率的提高和灾难损失率的增加,灾难外交的重要性也随之上升,并日益成为一种塑造国家形象和影响全球公众舆论的新的外交方式。对受灾国而言,通过灾难外交,接受国际社会的援助可以缓解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也推动检视受灾国政府在灾难缓解、反应和重建中的政策和实践活动,以及政府的治理能力、与国际社会的合作能力等。美国政府在应对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以及缅甸政府在处理今年5月份发生的风灾的某些政策失当遭致国际社会诟病,从反面说明灾难外交对一国政府国际形象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在主动参与国际救灾援助中表现出色,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例如,在2004年年底印度洋海啸灾难发生后,中国除对受灾国提供总额达68763万元人民币援助外,还派中国国际救援队赴灾区救灾。“中国速度”、“中国式关怀”曾在受灾国广为传颂。此外,对伊朗的震灾、美国的“卡特里娜”风灾、巴基斯坦震灾和缅甸风灾,中国都及时进行了救灾援助,显示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负责任的良好形象。毋庸讳言,中国以往的灾难外交是成功的,得到国际社会肯定。但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却使中国的灾难外交显得更加成熟,意义也更为深远。
震灾发生后,中国领导人在第一时间亲赴灾区,指导救灾,体察灾情,展示了亲民爱民的本色;中国军队和人民不顾艰难险阻,全力救灾,展现了血浓于水的深情;中国媒体及时全面报道灾情及救援工作进展情况,表现出充分的开放和透明;在对待国外救援问题上,中国一改过去拒人千里之外的做法,不但接受国外物资和捐款,而且本着“邻近、快捷”原则同意接受外国专业救援人员的援助;举行全国哀悼,外交部和中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给国人及国际社会表达同情和哀悼的机会。正是由于中国政府妥善应对震灾的举措和表现,赢得国际社会对中国震灾的高度关注、同情和支持。世界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向灾区捐助大量救灾物资和资金;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等国向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多个国家向中国提供卫星数据资源,为中国灾情遥感监测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各国政府或议会领导人及国际组织负责人通过不同方式向中方表示慰问;国外媒体,特别是西方媒体一改以往对中国的偏见,对中国政府的救灾行动给予了大量积极正面的报道。这一切,不能不说是中国灾难外交的胜利。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灾难外交的成功缘于中国政府执政能力的加强。中国政府在极短时间内调动军队,组织救灾,社会各界组织捐款、捐物和献血,显示出强大的组织和领导能力。这种领导能力同时表现在对灾情及救援工作的透明和开放上,赢得了外界普遍的好评,国外舆论均认为中国政府在救灾中展示了全新的形象。在救灾过程中,胡主席、温总理一再强调要把救人放在首要位置,尽最大的努力抢救受困群众,真正贯彻了“情为民所系”的施政理念。中国政府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赢得国内和国际的同情和支持。
灾难外交的新发展显示了中国对“负责任大国”有全面的认识。如果说以往的灾难外交展示的是中国政府对国际义务、他国人民利益的负责。那么,此次抗震救灾则充分展示了政府对本国人民生命和财产的高度负责。一个国家和政府只有真正对本国人民负责,才有可能对国际社会负责。立足本国人民利益的灾难外交更有人情味,也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本文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读者反馈请发至[email protected])
责编:于淼
谈起灾难外交,人们通常想起的是未受灾难的国家对受灾国的援助,借以改善和深化与受灾国的关系或宣示其“负责任国家态度”。这实际上是对灾难外交的狭义理解。一般认为,灾难外交是国家之间和国际组织以灾难为契机处理彼此间的交往,从而实现国家间关系的正常化或深化,以此增强国家互信和认同的综合过程,或是国家在灾难管理过程中国内外及非国家行为体联系的一种选择方式。
灾难外交是双向的,援助国可以主动对受灾国予以援助和支持,帮助受灾国应对和抗击灾难。受灾国也可以主动开展灾难外交,呼吁国际援助;以积极姿态展现从灾难中恢复的信心,积极开展重建等工作,展示本国不畏困难的士气和国家尊严,也使援助者乐于通过其他方式予以支持;对相关国家提供的援助表示感谢或回应,实现国家间信息交流互动;等等。随着世界范围内灾难发生率的提高和灾难损失率的增加,灾难外交的重要性也随之上升,并日益成为一种塑造国家形象和影响全球公众舆论的新的外交方式。对受灾国而言,通过灾难外交,接受国际社会的援助可以缓解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也推动检视受灾国政府在灾难缓解、反应和重建中的政策和实践活动,以及政府的治理能力、与国际社会的合作能力等。美国政府在应对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以及缅甸政府在处理今年5月份发生的风灾的某些政策失当遭致国际社会诟病,从反面说明灾难外交对一国政府国际形象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在主动参与国际救灾援助中表现出色,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例如,在2004年年底印度洋海啸灾难发生后,中国除对受灾国提供总额达68763万元人民币援助外,还派中国国际救援队赴灾区救灾。“中国速度”、“中国式关怀”曾在受灾国广为传颂。此外,对伊朗的震灾、美国的“卡特里娜”风灾、巴基斯坦震灾和缅甸风灾,中国都及时进行了救灾援助,显示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负责任的良好形象。毋庸讳言,中国以往的灾难外交是成功的,得到国际社会肯定。但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却使中国的灾难外交显得更加成熟,意义也更为深远。
震灾发生后,中国领导人在第一时间亲赴灾区,指导救灾,体察灾情,展示了亲民爱民的本色;中国军队和人民不顾艰难险阻,全力救灾,展现了血浓于水的深情;中国媒体及时全面报道灾情及救援工作进展情况,表现出充分的开放和透明;在对待国外救援问题上,中国一改过去拒人千里之外的做法,不但接受国外物资和捐款,而且本着“邻近、快捷”原则同意接受外国专业救援人员的援助;举行全国哀悼,外交部和中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给国人及国际社会表达同情和哀悼的机会。正是由于中国政府妥善应对震灾的举措和表现,赢得国际社会对中国震灾的高度关注、同情和支持。世界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向灾区捐助大量救灾物资和资金;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等国向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多个国家向中国提供卫星数据资源,为中国灾情遥感监测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各国政府或议会领导人及国际组织负责人通过不同方式向中方表示慰问;国外媒体,特别是西方媒体一改以往对中国的偏见,对中国政府的救灾行动给予了大量积极正面的报道。这一切,不能不说是中国灾难外交的胜利。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灾难外交的成功缘于中国政府执政能力的加强。中国政府在极短时间内调动军队,组织救灾,社会各界组织捐款、捐物和献血,显示出强大的组织和领导能力。这种领导能力同时表现在对灾情及救援工作的透明和开放上,赢得了外界普遍的好评,国外舆论均认为中国政府在救灾中展示了全新的形象。在救灾过程中,胡主席、温总理一再强调要把救人放在首要位置,尽最大的努力抢救受困群众,真正贯彻了“情为民所系”的施政理念。中国政府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赢得国内和国际的同情和支持。
灾难外交的新发展显示了中国对“负责任大国”有全面的认识。如果说以往的灾难外交展示的是中国政府对国际义务、他国人民利益的负责。那么,此次抗震救灾则充分展示了政府对本国人民生命和财产的高度负责。一个国家和政府只有真正对本国人民负责,才有可能对国际社会负责。立足本国人民利益的灾难外交更有人情味,也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本文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读者反馈请发至[email protected])
责编: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