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患者经常会问相同的问题:“我是不是肾虚?要不要补肾?”“吃什么可以壮阳?”其实“不行了就补肾壮阳”的做法,若是放在几百年前,確实有道理,在如今却不合时宜了。
中医理论认为,肾藏精,主生殖。男性出现阳痿等性功能障碍,肯定跟肾大有关系。“六味地黄丸”一方的首创者南宋小儿科医生钱乙最早提出“肾无实证”一说: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肾气未充,凡是肾脏出现问题,肯定是肾虚证,要补肾。他的观点得到很多中医的认可。有中医进一步提出,不仅小儿,就连成年人,同样也是“肾无实证”。
这种提法,在当时相当有见地。古代人生活条件差,夏天受暑热,冬天受风寒,饮食不足,故而他们的体质比较差、比较虚。阳痿患者常肾虚,尤其是肾阳虚。当时的阳痿患者往往都得补肾。补肾之要旨,又在补肾阳。由此,补肾壮阳的观念深入人心。
乃至如今,言及阳痿,大家会马上想到肾虚,继而认为要补肾、要壮阳。加之“阳痿”二字,也容易使人望文生义,以为既然是阳具痿弱无力,就必然要壮阳。本义仅是“扶持人体阳气”的“壮阳”,却成了提高性能力的代名词。
阳痿,原本叫阴痿
很多人不知道,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形容男性生殖器痿软不举的病症,叫阴痿。这是缘于生殖器位于人体下方隐秘之处,属阴。像阴茎、阴囊,都是从“阴”命名。直到明代,才开始叫阳痿。可能是后来古人感觉到,生殖器也应该有男女之分,男为阳,女为阴。男性的生殖器是阳具、阳物,阳具痿弱无力,便叫阳痿。阳痿相当于现代医学里的勃起功能障碍(ED)。然而男性的勃起功能障碍,还包括中医里的阳痿、阳强两种病症。前者指不举,后者指阴茎异常勃起。
现代人“不行”,除了肾虚,还有湿热、血瘀
现代人的情况,跟古人完全不一样了。据临床观察,在阳痿人群里,仅有虚证的,只占25%左右;实证的约占20%;虚实兼杂型的最多见。现代中医治疗阳痿,不再是单纯补肾壮阳,而是强调针对肾脏的具体问题,分型调理。
如今,都市人不再是衣食无着,反倒是常过食肥甘厚腻、辛辣刺激之物,致使湿热下注,阻滞阳气调达。再加上,上班坐着多,出门就坐车,上楼是电梯,人们普遍缺乏运动,影响了气血流通,多见血脉瘀阻。勃起,本质上是阴茎海绵体充血的过程。局部血流有障碍,直接影响勃起功能。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不仅直接耗损元阴元阳,使人体虚,而且给身体带来湿热瘀毒。此外,工作、生活压力大,很多男性情志抑郁,不得舒展,也会引起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进而阳痿。湿热、气滞、血瘀等,都属于实证的范畴。所以实际上,肾也有实证,阳痿不一定只是肾虚。
不辨虚实就补肾,可能热上加热、瘀上添瘀
同样是阳痿,肾虚证跟肾实证的患者,症状不同,诊治也完全不同。肾虚者的主证,为腰膝酸软、性欲减退、尿频多汗、精神不振。肾实证患者,如血瘀的,多见小腹胀痛,部分患者可查出精索、阴囊静脉曲张;气滞的,多见抑郁易怒;湿热的,多见舌苔黄腻、身热口干等。很多阳痿患者的证型比较复杂,虚实兼杂,肾虚血瘀、肾虚湿热、肝郁肾虚的多。要准确辨证分型,必须由专业中医师望闻问切,综合舌象、脉象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来定。
不辨虚实,自己去买补肾壮阳药,会惹来大麻烦。湿热下注者,需要的是清热利湿、滋肾育阴,越是壮阳,湿热越盛。经络瘀塞者,应该活血化瘀、益气通络,越补反而越瘀。不少阳痿患者自行服用的六味地黄丸是一种滋养肾阴的药物,它最初是一味小儿药,药性平和,滋阴力度不够。至于肾气虚、肾精亏,宜补气益精,也不是单靠补肾壮阳能解决的。
吃牛鞭、鹿茸、牡蛎,能壮阳吗?
吃鞭壮阳,民间常谓“以形补形”。以形补形是古人长期实践总结的经验,不能说全无依据。
动物鞭,如牛鞭、驴鞭、海狗肾等,通常包括阴茎和睾丸。食用它们应该对性功能有一些帮助。不过,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尚未有证据证明食用动物鞭能改善性功能障碍。动物鞭的效果是有限的,主要属于饮食调理的范畴。真有性功能障碍的,还是要由专科医生诊断,制订合理的诊治方案。
中药材,如鹿茸、淫羊藿、肉苁蓉等,有温肾壮阳之功效。鹿茸还可壮腰健骨。对阳气虚衰引起的阳痿,这些中药材能改善勃起功能。但若阳气不虚,服用后反而使阳气过亢、化火伤阴,引起上火症状。因此要请医生辨证论治,不宜擅用。
一些保健品打着纯中药制剂的幌子。光看说明书,里面全是这些补肾壮阳的中药材。实际上,商家为了让患者觉得“一吃就有效”,常会在这些保健品里加西药,如伟哥、雄激素或者扩张血管的药物。
食物,如牡蛎、韭菜、海马、鹿肉,有一定的食疗作用。牡蛎,在中医里,与壮阳没有直接关系。《中国药典》记载,其作用为“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在营养学里,牡蛎含丰富的锌元素。锌有助于精子的形成,青少年缺锌,易造成发育迟缓。阴虚火旺的阳痿患者,比较适合吃牡蛎调养。至于韭菜,古代文献介绍它有温肾壮阳之效。尤其是韭菜的种子,可入药,温补肝肾、壮阳固精,适用于肝肾亏虚、阳痿遗精。海马、鹿肉也可温肾助阳,适宜肾阳虚的阳痿患者食用。
中医理论认为,肾藏精,主生殖。男性出现阳痿等性功能障碍,肯定跟肾大有关系。“六味地黄丸”一方的首创者南宋小儿科医生钱乙最早提出“肾无实证”一说: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肾气未充,凡是肾脏出现问题,肯定是肾虚证,要补肾。他的观点得到很多中医的认可。有中医进一步提出,不仅小儿,就连成年人,同样也是“肾无实证”。
这种提法,在当时相当有见地。古代人生活条件差,夏天受暑热,冬天受风寒,饮食不足,故而他们的体质比较差、比较虚。阳痿患者常肾虚,尤其是肾阳虚。当时的阳痿患者往往都得补肾。补肾之要旨,又在补肾阳。由此,补肾壮阳的观念深入人心。
乃至如今,言及阳痿,大家会马上想到肾虚,继而认为要补肾、要壮阳。加之“阳痿”二字,也容易使人望文生义,以为既然是阳具痿弱无力,就必然要壮阳。本义仅是“扶持人体阳气”的“壮阳”,却成了提高性能力的代名词。
阳痿,原本叫阴痿
很多人不知道,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形容男性生殖器痿软不举的病症,叫阴痿。这是缘于生殖器位于人体下方隐秘之处,属阴。像阴茎、阴囊,都是从“阴”命名。直到明代,才开始叫阳痿。可能是后来古人感觉到,生殖器也应该有男女之分,男为阳,女为阴。男性的生殖器是阳具、阳物,阳具痿弱无力,便叫阳痿。阳痿相当于现代医学里的勃起功能障碍(ED)。然而男性的勃起功能障碍,还包括中医里的阳痿、阳强两种病症。前者指不举,后者指阴茎异常勃起。
现代人“不行”,除了肾虚,还有湿热、血瘀
现代人的情况,跟古人完全不一样了。据临床观察,在阳痿人群里,仅有虚证的,只占25%左右;实证的约占20%;虚实兼杂型的最多见。现代中医治疗阳痿,不再是单纯补肾壮阳,而是强调针对肾脏的具体问题,分型调理。
如今,都市人不再是衣食无着,反倒是常过食肥甘厚腻、辛辣刺激之物,致使湿热下注,阻滞阳气调达。再加上,上班坐着多,出门就坐车,上楼是电梯,人们普遍缺乏运动,影响了气血流通,多见血脉瘀阻。勃起,本质上是阴茎海绵体充血的过程。局部血流有障碍,直接影响勃起功能。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不仅直接耗损元阴元阳,使人体虚,而且给身体带来湿热瘀毒。此外,工作、生活压力大,很多男性情志抑郁,不得舒展,也会引起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进而阳痿。湿热、气滞、血瘀等,都属于实证的范畴。所以实际上,肾也有实证,阳痿不一定只是肾虚。
不辨虚实就补肾,可能热上加热、瘀上添瘀
同样是阳痿,肾虚证跟肾实证的患者,症状不同,诊治也完全不同。肾虚者的主证,为腰膝酸软、性欲减退、尿频多汗、精神不振。肾实证患者,如血瘀的,多见小腹胀痛,部分患者可查出精索、阴囊静脉曲张;气滞的,多见抑郁易怒;湿热的,多见舌苔黄腻、身热口干等。很多阳痿患者的证型比较复杂,虚实兼杂,肾虚血瘀、肾虚湿热、肝郁肾虚的多。要准确辨证分型,必须由专业中医师望闻问切,综合舌象、脉象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来定。
不辨虚实,自己去买补肾壮阳药,会惹来大麻烦。湿热下注者,需要的是清热利湿、滋肾育阴,越是壮阳,湿热越盛。经络瘀塞者,应该活血化瘀、益气通络,越补反而越瘀。不少阳痿患者自行服用的六味地黄丸是一种滋养肾阴的药物,它最初是一味小儿药,药性平和,滋阴力度不够。至于肾气虚、肾精亏,宜补气益精,也不是单靠补肾壮阳能解决的。
吃牛鞭、鹿茸、牡蛎,能壮阳吗?
吃鞭壮阳,民间常谓“以形补形”。以形补形是古人长期实践总结的经验,不能说全无依据。
动物鞭,如牛鞭、驴鞭、海狗肾等,通常包括阴茎和睾丸。食用它们应该对性功能有一些帮助。不过,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尚未有证据证明食用动物鞭能改善性功能障碍。动物鞭的效果是有限的,主要属于饮食调理的范畴。真有性功能障碍的,还是要由专科医生诊断,制订合理的诊治方案。
中药材,如鹿茸、淫羊藿、肉苁蓉等,有温肾壮阳之功效。鹿茸还可壮腰健骨。对阳气虚衰引起的阳痿,这些中药材能改善勃起功能。但若阳气不虚,服用后反而使阳气过亢、化火伤阴,引起上火症状。因此要请医生辨证论治,不宜擅用。
一些保健品打着纯中药制剂的幌子。光看说明书,里面全是这些补肾壮阳的中药材。实际上,商家为了让患者觉得“一吃就有效”,常会在这些保健品里加西药,如伟哥、雄激素或者扩张血管的药物。
食物,如牡蛎、韭菜、海马、鹿肉,有一定的食疗作用。牡蛎,在中医里,与壮阳没有直接关系。《中国药典》记载,其作用为“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在营养学里,牡蛎含丰富的锌元素。锌有助于精子的形成,青少年缺锌,易造成发育迟缓。阴虚火旺的阳痿患者,比较适合吃牡蛎调养。至于韭菜,古代文献介绍它有温肾壮阳之效。尤其是韭菜的种子,可入药,温补肝肾、壮阳固精,适用于肝肾亏虚、阳痿遗精。海马、鹿肉也可温肾助阳,适宜肾阳虚的阳痿患者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