煽动型犯罪在社交网络中呈现的新特点探析

来源 :大观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scountsto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 Web2.0 的快速普及与推进,脸书(Face book)、推特(Twitter)人人网、微博等社交网络得到了飞速发展,互联网的交互性、自媒体属性愈来愈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犯罪正逐渐地向互联网渗透,并且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以英国骚乱事件为例,论述了煽动犯罪在进入社交网站之后,可能会出现的一系列异化以及所呈现出来的新症状。最后得出结论:煽动犯罪在进入社交网络后会呈现犯罪主体多元化、年轻化,犯罪过程更具隐蔽性,犯罪后果会产生叠加效应等特点,对此,政府、社交网站自身以及个人都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积极应对煽动型犯罪在网络中的异化。
  关键词 煽动罪;社交网络;异化;英国骚乱
  1 研究背景
  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社交网络正在以不可抵挡之势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
  9月份尼尔森公司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今年 5月份,美国用户在 Face book 上面花费的时间达到 535 亿分钟,Face book 成为最受欢迎的网站;而在中国,据CNNIC测算,截至2010年12月,中国社交网站的用户规模达2.35亿人,社交网站在网民中的使用率达51.4%,比2009年增加5.6个百分点。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社交网络在网民中的普及率以及使用率都在呈不断上涨的趋势。社交网站以 SNS 社会人际交往理论为基础,更加便利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但是网络往往是一把双刃剑,社交网络在便利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弊端。
  8月4日,一名黑人平民马克·达根(Mark Duggan)被伦敦警察厅的警务人员枪杀,这一事件在Face book、Twitter上均引起极大反响,很多人通过社交网站号召网民进行暴力反抗,8月6日在英国首都伦敦开始了持续四天的社会骚乱,给英国社会打来了巨大的损失。
  不管是先前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埃及的Twitter革命,还是如今发生在英国伦敦的骚乱,网民利用社交网络来宣泄情绪、实施暴力活动的行为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网络不仅仅是犯罪分子攻击的对象,更成为了人们进行信息交换、活动发起的场所。所以,对社交网络中这种煽动言论的研究,有利于我们认识传统的煽动犯罪在网络中发生的变化,从而采取必要的控制手段,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以往,关于网络犯罪行为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以计算机作为攻击的对象,实施黑客计划,对计算机系统造成破坏;其二,是以计算机作为犯罪的工具,进行贪污、挪用公款、侵占他人财产、侵犯个人隐私等犯罪活动。
  而现有资料中,对犯罪分子如何利用网络交流信息,发布一些煽动言论,发起集体暴乱活动的研究比较欠缺。本文以英国骚乱为例,从社交网络中的煽动行为出发,对煽动犯罪呈现出的新特点以及对策进行探讨,从而进一步分析我国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2 煽动型犯罪在社交网络中呈现的新特点
  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以用户为中心,呈网状结构铺散开来,具有整合传播、及时互动等特性。当煽动犯罪出现在这种新兴的信息传播环境中时,必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异化,具有一些新的特点,而不是传统犯罪在网络空间中的简单再现。
  所谓的"传统犯罪的网络异化"是指"由于网络因素的介入,传统犯罪内部的构成要素、犯罪形态等产生了不同于过去的新的表现形式,并使传统的刑法理论、刑事理论和司法规则处于难以使用的尴尬境地" 。对煽动型犯罪在社交网络中所呈现的特点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抑制这种犯罪活动在网络上的扩散,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使得网络环境更加的清洁和规范。
  此次发生在英国的骚乱事件中,社交网络上的煽动性言论经历了发起、扩散、付诸实践、尾声四个阶段。所以,接下来将以此为线索来探讨煽动型犯罪的新特点。
  2.1 犯罪主体的年轻化与多元化。在新科技的推动下,网络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普及,而年轻人更容易对新颖、创意感到敏感和认同,愿意去尝试和体验新兴产品,所以社交网络的使用者主要集中在年轻人中间。例如,据易观国际2010年数据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群呈现年轻化特点,主要表现为:用户集中在30岁以下年龄段,其中24岁以下的用户超过一半,高达58.4%,而超过35岁的用户占比不到10%。所以,利用社交网络来进行煽动行为的犯罪主体也逐渐的趋向了年轻化。
  8月6日开始,近3000人制造的受到全球关注的伦敦骚乱,其中多数为年轻人。而且,骚乱前,在Face book上呼吁民众参加暴力劫掠的佩里·苏克里夫(Perry Sutcliffe,22岁)和乔丹·布莱克肖(Jordan Blackshaw,20岁)也均为年轻人。
  犯罪主体的多元化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社交网站的低门槛使得各种身份、职业、种族的人都可以加入进来参加集体事务的讨论,人员结构复杂化;其二,接触社交网站的人群中,除了年轻人之外,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低龄人以及高龄人也开始接触社交网络,人口年龄结构日趋变得多样化。
  犯罪主体的多元化使得网络犯罪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控制,带来的危害性也更大。英国骚乱事件中,各种人群都可以通过社交网络看到、接触到骚乱信息的传播,最后走上街头实施打砸抢的有老人、有儿童,年龄最小的仅有11岁。
  2.2 犯罪过程具有隐蔽性和虚拟性。由于社交网站是以虚拟的场域为基础,由一群虚拟的参与主体构成一种虚拟的社会关系,也就是人们在原有的"公共活动范围之外缔造一个虚拟的公共空间,这一虚拟空间依托于现实的物理空间而存在,由于''涌入''虚拟空间的人数不断增多,虚拟的社会也渐渐形成。"
  在这样的虚拟空间中,煽动型犯罪的实施过程具有更大的隐蔽性。以往,某人实施煽动犯罪,可能会采取纸质版的文字、图片,或者与一群人聚集起来进行当众蛊惑;而在社交网络中,犯罪行为人只需呆在家中点击鼠标、敲动键盘便可以完成犯罪行为,不会留下什么物理痕迹,而且在追查时需要技术人员侦查一番,才有可能发现其犯罪踪迹。
  这就使得犯罪人员存在一种侥幸心理,认为犯罪行为有可能不被发现,从而鼓励了犯罪行为的实施。英国骚乱中,Face book和Twitter中的参与者借着虚拟的身份,大量发布骚乱照片,转载骚乱信息,引起恐慌。   2.3 犯罪成本低,犯罪意识淡化。利用社交网络来进行煽动犯罪,只需要在网络中发布一些煽动型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就会被传送到大量的受众那里,不需要印刷费用、运输费用,使得犯罪成本大大降低,更加的便利。
  此外,犯罪成本低还包括犯罪人的心理成本的降低。犯罪过程的便捷化使得犯罪行为人只需手指轻轻点击,便可以将自己所要煽动的内容发布出去,然后有成群的追随者转发、跟帖、评价、行动,从而达到煽动的目的;行为人不需要亲自出现在犯罪现场,在犯罪过程中心理压力降低,淡化了对犯罪所带来的危害的认识,犯罪意识淡薄。
  在英国骚乱中,发布、转发煽动信息的人不计其数,或许他们本身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点击鼠标的那一刻,实际上已经是在实施煽动等犯罪行为。
  2.4 失范行为叠加效应明显。在社交网络上信息的传播模式已经不是翻倍的增长,而是裂变式的传播,当一则煽动性言论在网上是经过这种"一对多,多对多"的信息传播模式扩散开来的。此外,"由于网络''居民''能以匿名形式生活在虚拟社区中,这使得人性的弱点能在互联网时空中不加限制地暴露与放大","互联网的自身优势就会转变为广泛、及时、便捷传播不良信息的得力帮凶,而虚拟社区也就成为聚集、传送社会文化"垃圾"的交叉污染源" 。这些都会使煽动型犯罪带来的危害产生叠加效应。
  英国骚乱中的那两名青年,在Face book上呼吁其他人加入他们在柴郡制造混乱,他们的言论迅速被警方发现,网页立马被删除。虽然只是个人言论,但是正如"蝴蝶效应"所解释的那样: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 的巨大的连锁反应,如果这二人的言论在网络上被传播开来,这种具有煽动性质的言论经过不断的复制、传播、复制传播,那么所带来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2.5 形成了"线上互动,线下结盟"的犯罪模式。 社交网站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很多犯罪嫌疑人看重这个平台。在英国的骚乱事件中,在线上,煽动行为人通过在社交网站上发布信息,与众多参与者进行互动;在线下,众人约好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然后实施一系列集体暴力活动。
  这种"线上互动,线下结盟"的犯罪模式,使得犯罪带来的危害更加难以预测,对煽动信息的发布者与煽动行为的实施者的控制难度随之加大。可能发布消息的人在A地,而煽动行为却秘密约定在B地举行,使得警方对其的侦探难度大大增加。
  2.6 突破时空限制,增加了取证难度。 社交网络打破了现实世界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犯罪空间从三维变成了多维,"网络空间的全球化虚拟化打破了主权疆域的界限,为犯罪分子跨区域、跨国界作案提供了可能。有的犯罪分子通过使用国外代理服务器或网吧服务器作案,即使发现、打击现有的网络,也难以从根本上彻底消灭。"
  此外,通过社交网站来进行煽动活动,侦查线索主要集中在网站、电子邮箱、手机号码等,数量庞杂增加了工作难度,而且电子数据容易被毁灭和隐藏。这些都使得取证难度增大,而使得一些犯罪份子逍遥法外。
  英国骚乱之后,犯罪嫌疑人是逐渐落入法网的,警察需要核这些人在网络中是否发布过煽动信息等一系列证据,从而才能实施逮捕。
  2.7 主犯与从犯之间界限趋向模糊。 传统的犯罪中,当煽动性言论的发出者与被煽动者一起实施犯罪活动,那么煽动者已经由实行行为转变成了一种组织行为,而且煽动者成为了主犯;但是在社交网站中,继续以这样的标准确定主从犯显得有些不妥。
  例如,在英国的骚乱中,如果一个煽动性言论的发出者跟着众人一起去砸商店、抢夺商品,但是他在打砸抢的过程中并事实上并没有进行多少破坏活动,那么继续将其认定是组织犯,则其量刑则有点偏重。
  社交网站中,煽动与教唆的行为之间的界限更为模糊,社交网站的参与便利地利用网络来进行蛊惑,内容不涉及煽动行为的五种关联行为时,这种言论属于教唆,而不属于煽动,所以,在审判过程中应该注意区分。
  综上,在煽动行为发起的阶段,犯罪主体趋于年轻化,犯罪过程也更具隐蔽性,犯罪成本降低;在煽动信息扩散的阶段,被煽动客体的失范行为会产生明显的叠加效应,并形成了"线上互动,线下结盟"的犯罪模式;在煽动型犯罪进入定罪的尾声阶段时,由于犯罪行为突破时空限制而使得取证难度增大,犯罪行为之间的界限也日趋模糊。
  3 面对煽动型犯罪的新特点应该采取的对策
  面对煽动型犯罪在社交网络中的这些新特点,无论是政府、互联网行业自身,还是每一个网络的使用者都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使社交网站更有序的发展,更好地提供服务。
  3.1 从政府方面来说,应当完善法律、提高技术、加强教育。
  3.1.1 完善法律,并建立反应快速的监管体系。面对煽动型犯罪的一些新特点,传统法律对其的规制显得捉襟见肘,法律过于宏观和概括,对网路犯罪的打击力度小。因此,需要立法、司法部门,有效地依据传统犯罪在网络中呈现的异化,来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对互联网的运行形成合理的监管机制。
  此外,网络使得犯罪行为突破时空限制,这就需要加强国际司法合作,共同打击犯罪行为。
  3.1.2 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想及时侦破网络中的犯罪案件,那么离不开先进的技术的支持,所以,政府部门要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维护网络的技术以及快速侦查的技术,完善刑事侦查系统,在较短时间内发现犯罪嫌疑人的踪迹,成功破案。
  3.1.3 教育民众正确用网,并且及时疏导人们的感情。这次英国骚乱的发生,部分是因为人们失业、贫困等社会原因造成的,骚乱成为了他们情绪发泄的渠道。所以政府部门应该通过一些公益广告或者是活动等方式,教育民众正确使用网络;此外,政府部门一旦发现问题不能一味的封堵,而是应该及时的去进行讨论处理,及时发现人民之间存在的矛盾,并予以解决,从而有效避免类似于骚乱等群体性事件的爆发。
  3.2 从社交网络自身来说,应当建立合理的监管体系。 互联网的健康成长单靠政府的管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互联网行业自身的努力。社交网络应当完善监管体制,比如说制定发帖规则,删除违规信息,或者建立举报制度,这样都可以有效地对社交网络的参与者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
  3.3 从个人来说,提高认识,减少犯罪行为的实施。在社交网络中,一些发布煽动言论的人,有可能根本不会去想自己几句不负责任的话,将可能给整个社会带来一场暴乱。所以,作为社交网的参与者,应当提高认识,负责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要明确的告诉自己,网络上一些言论有可能会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从而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注释:
  [1] 于志刚:《传统犯罪的网络异化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2] 赵秉志主编,孙春雨编著,韩玉胜审定:《计算机与网络犯罪专题整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60页。
  [3] 王薇:《从网络虚拟社区的法制化管理看预防网络犯罪》,《信息网络安全》2010年第3期。
  [4] 吴伟宏,杨桂宾:《浅论网络犯罪的特点及其现场勘查》,《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3期。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210—01  摘要:笔者从自身工作经验为出发点,以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分析了职业院校学生有别于普通高校学生的特殊性,并阐述了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务实性和实践性。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201—02  摘要:近年来,探索有效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本研究采用访谈法系统地分析了本科生中实行导生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并以贵阳学院教育系为例,挖掘了导生制在实际
期刊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365—01  摘要:想象是学生创造力的萌芽,想象力是智慧的信使。本文论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
期刊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237—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要学生学好语文,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苏联教育学家罗廖夫说过:“有兴趣,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半,这就是教育的潜力所在。”那么,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238—01  高中语文课本曾选编这样一篇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四个弟子围坐在老师旁,没有上下的区别,没有地位的差别,以一种闲谈的方式开始。一个问题“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期刊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338—01  笔者日前在为学生教授陶渊明先生的《归园田居》作总结时,告诉学生陶渊明是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名士风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他的诗文成为了诗意的中国文人
期刊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336—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335—01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在课程改革进行的如火
期刊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285—01  近年来,高考越来越注重对于阅读能力的测试,表现在阅读量的加大,难度的增加,以及综合性的试题逐渐增多等方面。对于考生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大阅读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提高阅读能
期刊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294—01  很多学生,特别是初学英语者,常说学英语难。其实,不是说英语有多么高深,多么难理解,是因为记不住单词。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词汇,更何况英语对于我们从零开始的学生。英语词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