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238—01
高中语文课本曾选编这样一篇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四个弟子围坐在老师旁,没有上下的区别,没有地位的差别,以一种闲谈的方式开始。一个问题“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的提出,学生们便开始论说自己的志向。期间,老师并没多作评价,只一轻微点头或莞尔一笑。最后,则以精辟的言辞点评各人的论说。这应该就是中国最早的教学了吧。
细看这样一个教学场面,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甚至感到惊喜,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界的先锋孔子在他那个年代就已经十分注重对独立个性思维的培养,给学生创设足够自主的空间,不抹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不以“一言堂”的形式来捍卫夫子的尊严。这就是我们华夏文明古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是它的育人宗旨。
一、“问题式”语文课堂给学生更多动脑的机会
学习不能从课堂上起步,应从课前的自主学习开始。我们的课前预习也绝不是简单的让学生完成熟悉课文,解决生难字的目的,而是要更多的创设机会让学生思考,以“心动”的方式走进课文,从而走向课堂。所以,我们的老师在备课时就将教学目标转化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层次性、概括性的问题。而后形成学案,让学生在层层问题的引导下自主地提早地进入到思维的空间,激发兴趣,引发思考,并自我再生成问题,以“问题”的形式走进课堂。
课堂上,一改老师一讲到底的形式,一改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用教师自己的思维过程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的传统模式,为学生营造合作探究的氛围。个体学生被放置到多个个体当中,形成一个小的群体,在这样的环境下促进思维的碰撞。合作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与他人思维活动的碰撞中,激发大脑皮层不同角度、不同深度、不同领域的脑活细胞,拓宽思维的广度,拓展思考的深度,产生思想的新灵感。
二、“问题式”语文课堂给学生更多动手的时间
我们的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是语文教学一直以来所倡导的理念及追求的目标,但是传统教学发展到现在,已经走向崇尚“教师讲得清清楚楚,学生听得明明白白”的教学境界。教室里,讲台上的教师是口若悬河,台下的学生或者是听得津津有味,或者是听得昏昏欲睡;而最终,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不能在考试或者是平时的交流交际中展现良好的语文素养。究其原因,教学模式的呆板,让我们的学生缺少了更多动手的机会,更多实践的机会。
为了更有效的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我们把40分钟的课堂进行了这样一次大胆的延伸,动手实践的机会也具有了充分性、多样性和长效性的特点。
课前,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领会文本,在问题的引导下,逐一剖开文本的内涵,并针对问题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落实成文字,完成第一轮的动手实践。这是最初的,也是最简单的自我内心的展示。
课中,创设良好的交流氛围,让学生在此中乐于思考,勤于思考,更重要的还是在培养学生的速记概括能力。每一小组的讨论,我们都设计一人做专职记录,记录人员要听取各位同学的发言,并采用有效的方式做记录,力求完整并符合说话人的意思。而讨论结束后,该记录人员又转换角色,成为总结发言人,在短时间内,综合各组员的发言,形成本小组的意见,力求简洁、流畅、主题鲜明。除此之外,课堂上,让学生把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展示在黑板上,也是一种良好的动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规整书写能力。
我们的学习,不能停留于表面,必须得落实。光有理论,不具说服力,必须用实践来证明,同时也必须用实践来指导理论的方向,行动的方向。
三、“问题式”语文课堂给学生更多交流的空间
信息化科技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也习惯了与网络对话,与计算机交流。结果是,学生的交流面变得狭窄,心灵也变得更加脆弱;少了与人交流的机会,多了内心的那份孤傲与自闭。
于是,语文课堂便又承担起了让学生交流与沟通的责任;同时,发散思维,培养口头表达与与人交际的能力。
课堂上,我们的小组讨论让更多的学生愿意开口。在这样平等、和谐的环境当中,在自己所熟悉的同学面前,他们可以畅所欲言。针对不同的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或是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反驳其他同学的意见。在我们所经历的讨论中,常常会看到同学们因为某一道题争得面红耳赤,也看到同学们向发言人投去肯定的眼光或是热烈的掌声。在这样的交流当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欣赏、肯定他人和谦虚学习的态度,营造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以及团结和谐的班级环境。
而课外,我们也利用文本学习加强这样的交流,用“问题角”的形式承载、拓展这样的交流。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说完的话,或是不好意思说出的话,在这里,他们都可以用自己的笔来完成。少了面对面口头交流的害羞与尴尬,但也多了一次笔端的沟通,更多了一份内心世界的诠释。
四、“问题式”语文教学为学生搭建更多展示的舞台
语文“问题式”课堂所要求的“三结合”中有这样一条,“学生展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其中的“学生展示”占重要位置。
我们的语文“问题式”课堂为学生搭建了多样的舞台。课堂上,有小组讨论式的舞台,同学们在自己的小组内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平日里看上起不起眼的学生,在这里可以是很好的演员;平日里不爱说话的,在这里可以是很好的演说家;平日里大大咧咧的,在这里会成为理论家。其实,任何一个学生,任何一个人,都渴望表现自我,只是受到不良环境和胆怯心理的限制。有了这样一个轻松的平台,挖掘和放大学生内心潜在的表现欲成了可能。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而我们的语文“问题式”课堂教学所要求的“三结合”——“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的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结合”“学生展示与教师点拨的结合”正体现了基础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我们还课堂给学生,赋予他们把握课堂的主动权,让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尽情表现自己的个性特长。让课堂成为他们的演讲台、竞技场、交际所。
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更多动手的机会、更多交流沟通的环境、更多展示的舞台,这才是新课程背景下,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的真正行之有效的“语文大课堂”。
高中语文课本曾选编这样一篇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四个弟子围坐在老师旁,没有上下的区别,没有地位的差别,以一种闲谈的方式开始。一个问题“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的提出,学生们便开始论说自己的志向。期间,老师并没多作评价,只一轻微点头或莞尔一笑。最后,则以精辟的言辞点评各人的论说。这应该就是中国最早的教学了吧。
细看这样一个教学场面,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甚至感到惊喜,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界的先锋孔子在他那个年代就已经十分注重对独立个性思维的培养,给学生创设足够自主的空间,不抹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不以“一言堂”的形式来捍卫夫子的尊严。这就是我们华夏文明古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是它的育人宗旨。
一、“问题式”语文课堂给学生更多动脑的机会
学习不能从课堂上起步,应从课前的自主学习开始。我们的课前预习也绝不是简单的让学生完成熟悉课文,解决生难字的目的,而是要更多的创设机会让学生思考,以“心动”的方式走进课文,从而走向课堂。所以,我们的老师在备课时就将教学目标转化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层次性、概括性的问题。而后形成学案,让学生在层层问题的引导下自主地提早地进入到思维的空间,激发兴趣,引发思考,并自我再生成问题,以“问题”的形式走进课堂。
课堂上,一改老师一讲到底的形式,一改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用教师自己的思维过程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的传统模式,为学生营造合作探究的氛围。个体学生被放置到多个个体当中,形成一个小的群体,在这样的环境下促进思维的碰撞。合作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与他人思维活动的碰撞中,激发大脑皮层不同角度、不同深度、不同领域的脑活细胞,拓宽思维的广度,拓展思考的深度,产生思想的新灵感。
二、“问题式”语文课堂给学生更多动手的时间
我们的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是语文教学一直以来所倡导的理念及追求的目标,但是传统教学发展到现在,已经走向崇尚“教师讲得清清楚楚,学生听得明明白白”的教学境界。教室里,讲台上的教师是口若悬河,台下的学生或者是听得津津有味,或者是听得昏昏欲睡;而最终,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不能在考试或者是平时的交流交际中展现良好的语文素养。究其原因,教学模式的呆板,让我们的学生缺少了更多动手的机会,更多实践的机会。
为了更有效的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我们把40分钟的课堂进行了这样一次大胆的延伸,动手实践的机会也具有了充分性、多样性和长效性的特点。
课前,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领会文本,在问题的引导下,逐一剖开文本的内涵,并针对问题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落实成文字,完成第一轮的动手实践。这是最初的,也是最简单的自我内心的展示。
课中,创设良好的交流氛围,让学生在此中乐于思考,勤于思考,更重要的还是在培养学生的速记概括能力。每一小组的讨论,我们都设计一人做专职记录,记录人员要听取各位同学的发言,并采用有效的方式做记录,力求完整并符合说话人的意思。而讨论结束后,该记录人员又转换角色,成为总结发言人,在短时间内,综合各组员的发言,形成本小组的意见,力求简洁、流畅、主题鲜明。除此之外,课堂上,让学生把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展示在黑板上,也是一种良好的动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规整书写能力。
我们的学习,不能停留于表面,必须得落实。光有理论,不具说服力,必须用实践来证明,同时也必须用实践来指导理论的方向,行动的方向。
三、“问题式”语文课堂给学生更多交流的空间
信息化科技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也习惯了与网络对话,与计算机交流。结果是,学生的交流面变得狭窄,心灵也变得更加脆弱;少了与人交流的机会,多了内心的那份孤傲与自闭。
于是,语文课堂便又承担起了让学生交流与沟通的责任;同时,发散思维,培养口头表达与与人交际的能力。
课堂上,我们的小组讨论让更多的学生愿意开口。在这样平等、和谐的环境当中,在自己所熟悉的同学面前,他们可以畅所欲言。针对不同的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或是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反驳其他同学的意见。在我们所经历的讨论中,常常会看到同学们因为某一道题争得面红耳赤,也看到同学们向发言人投去肯定的眼光或是热烈的掌声。在这样的交流当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欣赏、肯定他人和谦虚学习的态度,营造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以及团结和谐的班级环境。
而课外,我们也利用文本学习加强这样的交流,用“问题角”的形式承载、拓展这样的交流。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说完的话,或是不好意思说出的话,在这里,他们都可以用自己的笔来完成。少了面对面口头交流的害羞与尴尬,但也多了一次笔端的沟通,更多了一份内心世界的诠释。
四、“问题式”语文教学为学生搭建更多展示的舞台
语文“问题式”课堂所要求的“三结合”中有这样一条,“学生展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其中的“学生展示”占重要位置。
我们的语文“问题式”课堂为学生搭建了多样的舞台。课堂上,有小组讨论式的舞台,同学们在自己的小组内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平日里看上起不起眼的学生,在这里可以是很好的演员;平日里不爱说话的,在这里可以是很好的演说家;平日里大大咧咧的,在这里会成为理论家。其实,任何一个学生,任何一个人,都渴望表现自我,只是受到不良环境和胆怯心理的限制。有了这样一个轻松的平台,挖掘和放大学生内心潜在的表现欲成了可能。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而我们的语文“问题式”课堂教学所要求的“三结合”——“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的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结合”“学生展示与教师点拨的结合”正体现了基础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我们还课堂给学生,赋予他们把握课堂的主动权,让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尽情表现自己的个性特长。让课堂成为他们的演讲台、竞技场、交际所。
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更多动手的机会、更多交流沟通的环境、更多展示的舞台,这才是新课程背景下,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的真正行之有效的“语文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