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是世界重大事件较为集中的一年,美伊战争引发油价飙升,给部分国家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SARS疫情蔓延造成航空、旅游等产业空前萧条。随着美伊战争结束和SARS疫情得以控制后,世界经济进入温和恢复的轨道。尽管恢复势头较为缓慢,但总体看来目前世界经济开始进入周期性扩张期,如果没有突发事件出现,2004年将是世界经济景气扩大的一年。
世界经济总体向好
美国经济温和复苏
近几年,美国经济因新经济泡沫破灭、9.11恐怖袭击和公司丑闻事件影响持续低走。美伊战争结束后,美国经济逐步走出低谷,并呈现温和上升势头。工业生产有所上升,由于低利率等因素的刺激,连续多个季度处于低迷的企业投资恢复增长,8月份新型轿车和轻型卡车销售强劲,大宗耐用消费品的订单量上升,制造业摆脱连续数月收缩状态。企业投资增加,二季度明显活跃,基础设施投资上升4.8%,非住房投资上升6.9%,软件方面投资增长了7.5%,非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升幅高达5.7%,为2002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大升幅。作为美国经济主要动力的个人消费增长明显,道琼斯平均工业指数已经连续上扬,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也于9月达到一年半以来的最高水平,消费者信心明显上升。第二季度,美国个人消费增长了3.3%,明显高于第一季度的2%和2002年第四季度的1.7%。企业库存出现下降。美国政府发表的统计数字显示,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达到3.1%,大大高于原来预计的2.4%。
日本:“拐点”初现
日本经济在连续多年持续低迷后,目前出现了景气回升的良好势头:企业倒闭开始减少,就业人数增加;个人消费支出增加;企业设备投资有所增长。本年度,日本民间企业的设备投资计划为9.49万亿日元,比上年增长6.7%,为3年来首次增长。日本股市自4月以来出现止跌回升的势头,外贸盈余显著增长。由于亚洲对半导体产品与视听设备需求强劲等原因,2003年8月份日本经常账户顺差比2002年同期剧增33.6%,其中对亚洲的出口同比增长了13.9%,对欧洲的出口增长了6.6%,而对美国的出口也增长了7.8%。日本内阁府最近数据表明,日本第二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长1.0%。其中内需的贡献度达到0.8,具有一定的“自律性”恢复特征。为此,多家研究机构预测认为,2003年度日本经济增长率将达1.5%,比上次预测平均上调了0.9个百分点。
欧盟:触底反弹
与美国第二季度GDP在调整后增长3.1%相比,欧洲经济状况显然黯然失色。主要原因是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起,源于美国的泡沫经济也侵袭了欧洲,要完全消化这场泡沫破灭的后果需要时间;欧洲国家在运用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刺激经济的力度不够;欧元兑美元上升幅度过快,影响欧洲出口增长;欧洲经济活力不足和缺乏竞争力仍然是其经济长期在低谷徘徊的根本原因。下半年以来,随着美国经济好转,欧洲经济也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一是欧元区国家工业生产走出谷底。2003年9月16日,欧盟统计局发表报告说,欧元区12国工业生产继上月微升0.1%之后,7月份再升0.6%,除能源生产出现了1.1%的下滑外,其他商品生产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资本货物与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分别增长了1.8%和1.5%,而非耐用消费品和中间产品的生产仅分别增长了0.6%和0.1%。二是欧洲整个金融市场均出现了较为强劲的反弹。欧洲各大股市在3月份创下近10年来最低点后,迅速拉升。在到8月底仅半年的时间里,德国DAX指数上涨了62%,比道琼斯和欧洲其他股指数的涨幅多了一倍;法国CAC指数及英国金融时报指数上涨了40%左右;三是出口因汇率波动可能出现转机,在过去一年里欧元兑美元比值上涨20%以上,而最近已下跌了9%,加上美国经济等外部环境好转,欧洲出口企业将可能走出低迷状态。
东亚:增长强劲
2003年上半年,由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伊拉克战争和非典型肺炎疫情等一系列冲击,亚洲经济增长受到抑制。为缓解内外不利因素对经济造成的影响,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继续采取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纷纷降低利率,马来西亚、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还出台了减免税费、提供政府担保贷款、追加预算等经济激励措施,稳定了经济。另外,非典疫情得到控制后,消费和投资迅速恢复,旅游、航空等服务行业恢复正常;美国、日本经济好转,尤其是中国稳健的宏观经济管理和强劲的经济增长,有力地推动了东亚出口的增长。亚洲开发银行9月30日发表报告称,东亚国家和地区(不含日本、朝鲜)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将达到5.3%,世界货币基金组织9月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估计,2003年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将达到5.9%,2004年达到6.2%。
全球复苏有望延续
在世界经济整体缓和上升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因素干扰复苏进程。首先,美、欧、日各自的经济障碍将影响世界经济整体复苏。美国的失业问题居高不下,“双赤字”问题令人担忧;日本金融领域的不良债权久拖难决,结构改革步履蹒跚;欧洲经济内在动力不足,加上欧盟“东扩”将给原欧盟成员国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亚洲经济也依然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尤其是非典疫情出现反复的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
尽管如此,从经济增长周期性规律看,世界经济进入不景气状态已达3年之久,此间有关国家在增长体制、经济结构、政府政策等方面均做了改革与调整,为各自经济恢复注入活力。2004年,如果没有意外突发事件发生,美日欧等西方主要经济体经济均有望进入周期性恢复过程,世界经济将延续持续扩张的上升进程,总体情况将好于2003年。 IMF9月发表预测认为,2003年全球经济增长将为3.2%,而2004年的增长预计可达4.1%。
股市回升 美元走软
2003年国际金融市场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全球股票市场止跌回升和美元继续走软趋势。
2003年将是各主要金融市场由“熊”转“牛”的转折点,股票市场显著改善,美国主要股指连续上升,并不断创出近期高点,其中道琼斯指数连续数个月上涨,到10月已经从2月底的7800点恢复到9675点;纳斯达克指数从今年2月的1300点恢复到今年10月的1900点,创出过去14个月的高点;标准普尔500指数连续5个月上涨。曾于4月28日一度跌至泡沫经济破灭以来最低点的日经225指数(7607点)在9月重返10000点整数关,10月达到10978点;伦敦金融时报100种平均指数从2月的3500点恢复到了10月的4311点。如果以过去半年计算,金融时报世界指数则已经大幅上涨23%,有望创下20年来最好纪录。亚洲其他股市在第三季度大幅上扬,并创下近5年来的纪录,香港恒生指数从今年4月的8331点恢复到10月10日的11935.83点,创17个月以来新高。
随着美国新经济时代终结,美元疲软成为近年国际金融市场新动向。2003年美元兑欧元已经从两年前0.84美元兑1欧元下降到今年5月1.19美元兑1欧元;同时近两年来,美元对日元也贬值了16%,要不是日本央行频繁入市干预,恐怕美元对日元会跌得更多些。今年10月7日,纽约汇市美元对日元汇率跌破1比110重要心理关口。此外,南非兰特、俄国卢布、加拿大元等主要货币相对美元也纷纷升值。世界人士称,10年来首次见到市场如此看空美元。
美元疲软走势既有美国内部原因,也有国际资本流向发生变化等多种原因。第一,美国双赤字居高不下,导致欧洲投资者不断抛售美国股票和债券,从而进一步加大了美元贬值的力度。美国政府方面预测,本财年的赤字将升至4550亿美元,2004年度的赤字将进一步升至4750亿美元。另外,美国外贸逆差急剧增加。到去年为止,美国贸易逆差已经达到5300亿美元,已接近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第二,发达国家对美元贬值走势的默认。9月20日发布的《七国集团货币公报》提倡汇率应更具“灵活性”。多数外汇交易者认为,这是为平衡美国经常项目赤字而默许弱势美元政策。由于多数东亚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所以只能义不容辞地承担升值角色。即使对担心本国货币升值的日本似乎也对美元走弱无能为力。第三,国际资本流向的变化。“9.11事件”以来,国际资本纷纷撤离美国,流向欧洲及亚太地区,美国作为”投资者乐园”的地位开始动摇。据统计,2000年到2002年,外国对美国的证券投资从9780亿美元下降到5600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则从3080亿美元急剧减少到140亿美元。目前看这一趋势并末得到根本性扭转。
今后一个时期,美元走软已是必然趋势。在美元被看空的大环境下,日本货币当局最大的努力也只能使美元兑日元的跌势放缓,但不能阻止该汇率下行。在美国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不断扩大以及日本财政政策已成强弩之末的背景下,货币市场可能将进一步打压美元,美元对日元将持续走低。根据美国20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发生的两次美元危机的历史经验看来,如果把目前美元跌势也看作是一次危机的话,那么距离危机结束还有一段时间。
双边协定 迅速发展
就全球经济总体而言,尚存在一些负面因素,如石油价格不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问题,通货紧缩蔓延对经济增长造成的压力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日趋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正在对世界经济发展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美、日、欧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日趋严重。新世纪以来,由于美国经济衰退引发世界经济低迷,一些国家在努力扩大出口的同时,为保护本国市场,均尽可能地限制别国进口,导致国际贸易竞争日益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不断加剧,非关税壁垒日趋增强。美国几次挥舞反倾销大棒,对欧洲、日本和中国等国家发难,并利用保障措施等手段对竞争对手加以限制,在国际经济领域中表现出明显的单边色彩。欧盟、日本在对美贸易保护主义做出针锋相对反应的同时,也出台一些技术壁垒、环境壁垒等措施保护本国市场。美日欧的保护主义行为不仅导致各国间贸易摩擦趋于激化,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扩大出口增加了障碍。
“多哈回合”前景堪忧。2001年11月世贸组织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决定发起被称之为“多哈回合”的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然而本年度的坎昆会议,多数发展中国家与美国和欧盟仍然在涉及农业补贴以及如何对待外国投资等议题上分歧很大。坎昆会谈的失败,对于世贸组织和全球经济都是一次挫折,很可能将使“多哈回合”原来的既定目标成为泡影。
与此同时,国际贸易中的一个新现象是两国间的双边自由贸易谈判迅速发展。迄今为止,跨洲、跨洋的双边合作不断增多,欧盟与智利、新加坡与新西兰均已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新加坡与美国、新加坡与日本也可能在2003年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还有一些双边协定也在积极酝酿之中。区域集团通过双边或区域贸易协定给予贸易伙伴的关税优惠将削弱最惠国待遇关税的应用范围,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此外,许多国家同时参加几个区域贸易协定,结果造成一个国家常常对不同的贸易伙伴采取不同的贸易规则,这大大增加了全球贸易管理上的混乱。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双边贸易协定仍然大有市场,并颇有破坏削弱最惠国待遇原则直至破坏全球贸易体系的危险,双边协定对已有的多边贸易体系造成了冲击。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贸易的不利影响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能否有效抵御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将成为发展中国家2003年经济增长的关键性问题。
石油市场争夺激烈
石油对竞争力影响举足轻重。从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世界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对石油如此关注,石油的明争暗夺在大国间有越演越烈之势。首先是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世界石油市场“重新洗牌”。目前,全世界年产石油33亿吨,海湾地区石油供应量为每天2000万桶,占世界石油产量的1/4强。尽管世界石油供应来源多样化进程不断加快,海湾地区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海湾地区的石油地位仍然是其他地区无法取代的。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每年消耗石油约9亿吨,占全球石油消费的42%。因此,控制海湾地区,左右世界石油市场供给对美至关重要。伊拉克战争意味着世界第一石油消费大国对世界第二位石油大国的控制,美国可通过伊重返国际石油市场,重整世界石油格局,达到取代沙特、打击欧佩克、制约俄罗斯以及借“石油武器”推进美全球战略的多重目的。二是有关国家围绕输油管道的竞争日趋激烈。俄罗斯在建成波罗的海出口管道系统,向欧洲出口石油后,目前正在摩尔曼斯克建设每年能向美国出口5000万吨石油的港口,目的是控制中亚地区油气运输大动脉。美国也与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和土耳其达成协议,建设一条输油管道,预计2004年底建成,年输油能力约5000万吨。这是一条绕开俄罗斯和中东地区的独立石油通道。日本从石油安全和争夺远东石油主动权的战略目的出发,也在激烈争夺俄远东石油输出管道。就在俄方对中俄输油管道进行最终定夺时,2002年12月日本介入。为此,2003年以来,日本首相曾两度访问俄罗斯,日本外相川口顺子也于同年6月到访海参崴,提出对俄罗斯远东地区增加75亿美元投资的超级出资计划,使得已经初步达成的中俄原油管道项目签署协议不得不暂时“叫停”。
有关国家在石油市场的争夺为开始恢复的世界经济增长蒙上了阴影。第一,产油国既要争夺市场份额,又要避免油价急剧动荡。欧佩克已制定价格稳定机制,划定油价波动范围为22-28美元之间,意在防止油价大起大落。俄罗斯2002年初对欧佩克的“限产保价”政策进行抵制,但近来考虑到伊拉克战争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也加强了与欧佩克在油价问题上的协调。第二,美国对国际石油市场影响骤然上升。伊拉克石油探明储量1125亿桶,排名世界第二。战后,美不仅将要求伊拉克政权重新审查萨达姆与俄法等国签订的石油合同,还会迫其取消对石油生产和销售的国家控制。伊重返国际油市使美掌握了一张“王牌”,可以达到取代沙特、打压欧佩克、制约俄罗斯的多重目的。第三,欧佩克影响力将相对下降。削弱欧佩克早就是美国既定的战略目标,近年来,美通过建立西方石油战略储备、扶植非欧佩克生产国等手段取得初步成果;俄罗斯、拉美地区委内瑞拉等非欧佩克产油国的不断崛起,是石油输出国组织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伊拉克重建之后的定位将对欧佩克构成重大威胁,特别是如果伊拉克选择脱离欧佩克和话,其巨大的产油能力将成为欧佩克的头号竞争对手。最后,由于国际石油市场不确定性因素甚多,导致油价始终在高位徘徊,目前石油市场的诸多问题均未导得妥善方案,估计将为2004年世界经济的健康恢复带来负面影响。
抓住机遇 扩大合作
西方主要经济及东亚国家经济复苏是今年世界经济的重要变化;国际贸易领域的保护主义加剧是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威胁;各有关国家在国际石油市场的激烈争夺是影响世界经济走势的主要不确定因素;多极化的世界经济格局是不变的总趋势。在动静相间、变化纷繁的世界经济环境中,如何制定出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政策是各国政府的重要课题。
新经济泡沫破灭后,尤其是“9·11”事件以来,世界经济形势中的一个新变化是国际资本流向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即全球资本流动从过去那种发达国家和地区内部流动为主格局,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南北流动的方向演变。在欧洲经济缺乏生机,日本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经过多年调整、经济活力日益显现的东亚发展中国家有望成为国际资本的重要选择。有数据显示,中国、俄罗斯和印度成为外国直接投资增长最快的国家。尤其是中国近年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国内环境相对安定,越来越引起国际资本的关注,国际资本流到中国的可能性日趋增加。中国应抓住世界经济缓和上升的机遇,为扩大吸引外资创造条件。
中、日、韩三国是东北亚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也是彼此间经贸关系发展最快的国家,不仅具有扩大经济合作的基础条件,也有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合作的能力。目前在东亚地区种种经济合作中,尤其在“10+3”框架内,中、日、韩领导人已经初步建立了协商与对话机制,这是中日韩加强合作的良好开端,它将成为东北亚全面经济合作的重要基础。中国应加大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与日韩发展经济合作的力度。
2004年是美国大选年,布什为谋求连任,势必更加照应有政治影响的利益集团的要求,向保护主义压力屈服,对华贸易逆差问题可能成为对华政策中一个焦点。可以预计,2004年中美贸易关系将进入一个摩擦增多、矛盾加剧的曲折发展时期。针对国际贸易中日益加剧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我们要更充分利用世贸组织多边贸易体系的谈判机制、合理对抗机制、报复措施、非歧视原则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特殊照顾的规定,维护自身合理的经济权益。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加紧开拓国内市场需求。内需潜力的逐步释放,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活力的标志,对吸引外资起到重要作用,也有助于缓解我国面临的外来保护主义压力,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
维护币值稳定2003年以来,日本、美国、加拿大和韩国等国家联合要求人民币升值,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国际间许多有识之士,从世界经济总体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做出明智的判断,维护人民币币值稳定,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亚洲及世界经济的稳定。作为中国,一方面要防止问题政治化,防止人民币升值论对贸易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应适当利用目前外汇储备增加的有利条件,控制贸易黑字的增速;在可能的情况下加速扩大市场开放,为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必备的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