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运动战向阵地战升级

来源 :营销界·食品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超市、便利店等现代渠道不断蚕食传统渠道的零售份额时,当消费者的口味越来越挑剔时,娃哈哈以前赖以成功的“运动战”模式,就会日益不能适应消费者与渠道商的要求,矛盾也会愈加突出。
  
  “运动战”的高手
  
  1 速度冲击规模
  娃哈哈的成功,至少有一部分应归功于速度优势。
  娃哈哈重视产品研发,每隔几年就会有畅销的新产品推出。
  ——1987年推出儿童营养液;1991年推出果奶;1996年进军纯净水;1998年推出非常可乐叫板“两乐”;2001年推出茶饮料;2005年初,“营养快线”上市,当年全国销售额8亿元,2006年销售超25亿;2006年3月,“爽歪歪”面市,当年突破10亿元;2006年7月份,高调推出“咖啡可乐”;2007年推出富锌含氧活性矿物质水;2009年推广啤儿茶爽;2010年,推出了升级版的Hello-c的果粒饮料……
  其实,这些饮料产品的背后,体现了娃哈哈运动战的产品研发思维,以速度优势冲击反映迟钝的跨国饮料公司的研发体系。
  娃哈哈每年推向市场的新产品有10多种。因为宗庆后深知娃哈哈的处境:前有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侧有统一和康师傅夹击;后有农夫山泉和乐百氏追赶;周围还有一大堆准备抄袭娃哈哈的小饮料企业。要想让娃哈哈在强手如林和抄袭成风的饮料行业有一番更大作为,“运动战”是一个作战法宝。
  产品从研发到上市的跟进速度也是闪电式的,速战速决。娃哈哈AD钙奶、果汁饮料等产品均在对手上市的一两个月内完成,跟进速度之快,令人叹服。比如:可口可乐公司当年正在法国推广“咖啡可乐”,计划2007年在中国上市,娃哈哈却抢在它的前面占领了中国市场。这样的速度制胜案例,在娃哈哈数不胜数。
  最近几年来,娃哈哈年均投产饮料至少在15个新品以上,5个产品通过省、市、区级科技成果鉴定,新产品销售收入近百亿元,实现利润数十亿元,新产品的利润贡献率达到40%。
  
  2 跟随中创新
  每一个产品,娃哈哈都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最早做营养液的时候,全国早已有38家企业在做,调研人员的结论是市场饱和、退出竞争。而宗庆后却决定从儿童营养液下手,实施差异化竞争,结果一炮打响。
  后来又做茶,比不上旭日升、康师傅早。非常可乐,更是在两乐“水淹七军”最威风的时候逆流而上的。
  现在,娃哈哈除了碳酸饮料仍屈居“两乐”,茶还在追赶统一、康师傅外,其他主要产品都始终保持着行业前几名的市场占有率。
  当年,娃哈哈跟进广东果奶儿童饮料,对手只有两种口味,娃哈哈一下子推出“菠萝、荔枝、哈密瓜、草莓、苹果、葡萄”六种口味,六种口味为一组打包销售,增加顾客购买的便利性和选择性,再加上大手笔的电视广告轰炸,销量很快后来居上。随后,对手推出钙奶,娃哈哈马上推出AD钙奶,“维生素A+D更有助于钙的吸收”差异化诉求更到位,迅速赶超对手。
  当时,娃哈哈采用微胶囊化技术推陈出新,成功开发AD钙奶。AD钙奶采用钙质吸收的上佳载体一一牛奶为基础,又辅以维生素A和维生素D,促进了钙质的吸收,达到真正补钙的目的,一上市就得到儿童家长的青睐。
  娃哈哈从最早的娃哈哈果奶发展到一代、二代AD钙奶、维E钙奶、铁锌钙奶、乐酸乳等十几个品种规格的含乳饮料,娃哈哈AD钙奶几乎成了含乳饮料的代名词。资料显示,娃哈哈AD钙奶等含乳饮料已累计销售320亿瓶,占据全国乳饮料65%的市场份额。
  再如:康师傅推出绿茶,“绿色好心情”,对公众进行普及教育。娃哈哈绿茶则以“水源地和原料”突出差异化,以“天堂水,龙井茶”来诉求,差异化卖点突出,也快速进入行业三强。
  这种跟进中的差异化创新仅仅是小伎俩,不高明,但有效,不一定能塑造长期的竞争优势,但一定能够短期内迅速提升产品销量。这就好比运动战不能取得整场战争的胜利,但可以在局部赢得胜利。
  
  本土式产品策略的软肋
  
  客观来说,娃哈哈的本土式产品策略存在不足之处。
  在娃哈哈上百种产品的产品群中,没几个出类拔萃、且代表某一品类的标志性产品——如营养快线之类。
  如果一款产品不能成为这个品类的代表者,那么随着跟进者越来越多,这个产品在竞争中无疑没有太多优势。同时,像“啤儿茶爽”这种不伦不类的产品,一旦失利势必给企业带来负担。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这一策略并不能成为企业持续的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没有一整套完整的产品品类和品牌管理体系,没有专职的品牌经理、品类经理跟进维护、提升产品/品类的发展,产品的一切都由宗庆后一人决定。这是娃哈哈产品战略的软肋。
  娃哈哈纯净水受到农夫山泉和康师傅矿物质水的两面夹击,娃哈哈就已经显出应对乏力了,基本没有组织起有效的反击。
  非常可乐,一个曾经激起国人骄傲的年轻品牌,也越来越被消费者所忽略。在很多一线城市,非常可乐早已销声匿迹。
  产品线太广,产品组合繁杂,但是缺少专业的管理团队统筹管理,导致产品维护乏力,顾此失彼。
  当然,这个问题是饮料企业的通病。两乐和康统同样存在这个现象,王老吉也遇到这样的问题,当王老吉一旦收购其他饮料品牌,或者自己开发几款新的饮料产品——昆仑山矿泉水,又或是向其他饮料品类进军,恐怕短期内同样应付不过来。
  尽管这是一个行业通病,但其他饮料企业都在想办法通过外部引进或者内部培养的方式,来弥补这个短板。而娃哈哈,外界并没有看到其在这方面的努力。
  
  从运动战向阵地战升级
  
  饮料业的竞争到现在仍是渠道和终端更重要,产品是其次。在当初市场供小于求时,娃哈哈的跟随策略无疑是明智的。但是,当超市、便利店等现代渠道不断蚕食传统渠道的零售份额时,当消费者的口味越来越挑剔时,娃哈哈以前赖以成功的“运动战”模式,就会日益不能适应消费者与渠道商的要求,矛盾也会愈加突出。
  为了更好地说明产品策略的阵地战升级模式,我们先看下面的图表:
  


  拿战争来说,打运动战投入的兵力少,一个师长就可以指挥一次运动战。但如果打阵地战,投入的兵力就相当大,这个时候,师长甚至军长的能力就不足了,需要一个真正的将军来统率三军,或者至少是一个司令员配备一个专业的参谋部。
  娃哈哈的产品线很广,产品横跨太多的品类。但是,一年400多亿的营业额,当然不可能只靠几款产品、几个品类来支撑。康师傅300多个亿的营业额,同样也横跨了方便食品、饮料、糕饼、餐饮(德克士)等几大领域。
  再说,一款产品在新的阶段不适合了,不代表当初的产品策略是错误的。碳酸饮料现在全世界都在走下坡路,但没人会否定可口可乐当年开发这个品类的正确性。而且,评价一款产品的好坏,应该是多维度的,比如从财务盈亏的角度,企业战略目的角度等。娃哈哈的咖啡可乐表面失败了,但却有力地阻击了“两乐”的士气,起到了很好的战略阻击的目的。
  回到之前的品类管理矩阵上,娃哈哈以前的产品策略以跟随性的“运动战”为主,适合市场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企业自身当时的实力。当饮料业市场经济发展到现在的完全竞争时,如果一味仍用运动战,娃哈哈的增长空间将会日益局促。
  娃哈哈要做的无疑就是,把全国各地分散的众多饮料产品,用品类规划来梳理和统筹,哪些作为全国重点发展的旗舰品类来扶持,哪些是不必要继续投入的待调整品类,或者是全国不主推,某个区域推广,成为区域品类老大的,如西南区域的薄荷水,华东的盐汽水,华南的凉茶等。
  娃哈哈目前正在做渠道的下沉和网络的精耕细作,仍然寄希望于靠渠道和终端来制胜。但笔者需要提醒的是,如果产品策略和管理方式不精进,娃哈哈2010年饮料的增长就没那么乐观了。也许,奶粉可以帮助娃哈哈今年多收30亿、50亿,但是产品危机的种子已经深深地埋下了……
其他文献
不关注单条码产出情况,一味的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同时又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沟通,就导致光明目前很多新品上市缺乏号召力。    自从接触冷链食品以来,光明就一直是笔者关注的对象。写这篇文章,希望能够被光明所重视并借鉴,也希望能给经营KA的企业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光明KA经营现象:条码最多,产出最小    2011年11月份,笔者因为项目出差,带领团队成员到山东济南。针对济南牛奶销售现状,和客户一
期刊
改革30年的经济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找到并坚持了比较优势的结果。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中国经济30年不断腾飞的最大助力。  企业也是如此。格兰仕的成本领先优势,TCL率先应用深度分销的优势,雪花啤酒的资本整合+财务管理优势……他们之所以取得了阶段性成功,无不是找到了自己的比较优势所在。  追寻成功者的足迹,找到并在一段时间内坚持自己的比较优势,是当下多如过江之鲫的中小品牌最应
期刊
人是通过老板及以下各级领导来管理的,事情的管理是通过各职能部门来实施的。这就是“纵向管人,横向管事”的模式。    不管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所要面对的无外乎人和事。管事要先管人,管人是管事之根本。虽然管人与管事相互联系,人中有事,事中有人,但管人和管事还是有所不同。  然而在很多企业,领导或者老板喜欢把对人的管理和对事的管理打包进行,导致出现这种情况:一件很小的事情由于掺杂进入的因素变得复杂,并
期刊
中国低端白酒行业的主流品牌群已经形成,但是寡头之势尚未形成。目前,低端白酒主流品牌群可以分为六大分支流派,各个流派性征明显、技艺非凡、各具所长。    鄂派代表:枝江、稻花香、关公坊    规模:  30亿级白酒企业,其中,稻花香酒业与关公坊同属一个资本方。  市场布局:  核心市场集中于湖北、湖南、河南、广东、江苏、安徽六省。  枝江与关公坊均以湖北为大本营,稻花香主要在外围市场作战。2009年
期刊
经销商要一专多能,才能在自己的地盘上展现最大实力,成为区域市场的NO.1。    案例    最近,笔者在广东给一家著名食品企业的几百名经销商讲课时,一个经销商老板找到笔者,告知他的遭遇:就在这次会议上,经营该企业品牌六年的他被厂家剥夺了老产品的经销权,只给他留下卖新产品的机会,并且,如果在规定时间内达不到厂家的销量要求,来年会被彻底抛弃。  笔者让他分析一下为何落得如此结局,才知道,他代理了几十
期刊
企业只有遵循口碑营销的基本法则,并经过精心策划,让产品或品牌真正走进消费者的内心,才能回归到口碑传播的本质——让消费者告诉消费者。    在web2.0的互联网时代,口碑在品牌推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正在日益凸显。因为每个网友都是海量信息源的传播者和接收者。所有的网络客户累加起来的口碑销售贡献,或许都有可能超越企业本身的广告运动的贡献。  如集中了6200万人参与的“可口可乐2008北京奥运QQ虚拟圣
期刊
产品是企业生命的载体,企业要想不断地跨越新的台阶,往往需要新品推广做支撑,所以一流企业和正在向一流迈进的企业,永远都是靠不断推广新品来实现的。    产品是企业生命的载体,企业要想不断地跨越新的台阶,往往需要新品推广做支撑,所以一流企业和正在向一流迈进的企业,永远都是靠不断推广新品来实现的。  国内一流饮料企业娃哈哈,23年来平均增长率保持在70%以上。每年新品对销售贡献率高达20%-30%。  
期刊
制度是一把双刃剑,有人赞美它力量无穷,企业管理缺之不可,是老板的法宝;有人批评它糟糕透顶,说起那些限制着我们自由和无限创意的制度,气就不打一处来。可以说,每当人们谈起制度时,大多数人的情绪是反制度化的。    制度的力量    说起制度的威力,某老板的一番话很有代表性。他说:“在企业初创时期,我们没有制度似乎也运作下来了,也有不小的发展。那个时候,我可能顶十个普通员工的力量,可是有了制度以后,我觉
期刊
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都是从一线城市开始的,而在中国,广大的饮料消费市场是在二三线城市。娃哈哈通过在二三线城市的扩张,建立了产品稳定的营销渠道,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  1987年,宗庆后靠14万借款,从卖4分钱一支的冰棒开始创业。  1989年,娃哈哈营养食品厂成立。  1991年,兼并了全国罐头生产骨干企业之一的杭州罐头食品厂,组建成立了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同年娃哈哈产值已突破亿元大关。  20
期刊
随着近年来食品行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经销商入行到食品行业,新晋经销商如何与当地的老经销商同台竞技,实现快速成长呢?    新晋经销商是指没有从事过食品行业或以前是食品企业或经销商的销售人员,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和积累转型做老板的创业型经销商,新晋经销商的诞生是食品行业发展进步的产物。  本文所指的经销商是指由销售人员转型自己做老板的创业型经销商,他们的现实状况是:  一是具有潜力,颇有后来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