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d_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一部分学生在分数的压力下机械学习,没有数学兴趣,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数学潜力的发展;而提高数学兴趣,则可使他们进行卓有成效的数学学习。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使学生成为乐学者,是一个数学教师培养学生的方向。
  那么,激发学生数学兴趣,让学生好学、乐学,应如何做呢?我认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是大有裨益的。
  一、精心设计新课,创设情境
  课堂教学是落实《数学教学大纲》的主要阵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之一就是通过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在新课的引入上下工夫,创设学习情境,引导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了用公式法分解因式后,要进一步学习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可以这样引入:请同学们把x6-y6分解因式。出现两种答案。(1)x6-y6=(x3)2-(y3)2=(x+y)(x2-xy+y2)(x-y)(x2+xy+y2);(2)x6-y6=(x2)3-(y2)3=(x2-y2)(x4+x2y2+y4)=(x+y)(x-y)(x4+x2y2+y4)。这时,学生认知出现冲突,哪个答案对?x4+x2y2+y4能等于(x2-xy+y2)(x2+xy+y2)吗?在同学们好奇心很大,迫切想知道答案的情境下开始新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要好一些。
  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事实证明,经常失败,遭受挫折是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相反,使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即使有些问题以前会使他们望而生畏,此时他们也会积极克服困难,绞尽脑汁去做出来。由此可以发现他们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力量,所以只要教师经常、适时对学生的优点加以表扬,就会令他们产生愉快情绪,最终产生数学学习兴趣。如我在讲授“余角、补角”的第二课时前,让学生练习:求60°41′的余角和补角。在其他学生奋笔演算时,王晓亮同学脱口说出了正确答案,这让我和其他学生一惊(因为他平时是一个数学较差的学生)。我便提问他,他说,90°-60°41′=29°19′,这是60°41′的余角,然后我根据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发现一个锐角的补角与余角之间差为90°,便在余角29°19′的基础上加上了90°,就很快求出了补角是119°19′。我当时为他有这样的发现而感到吃惊,但我没有忘记及时表扬他的细心和创新精神,这也使他大受鼓舞。现在他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提高,数学成绩也有较大的进步。可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是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的。
  三、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无定法”。定格在固定的教学方式上是不合适的,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教法,或自学辅导,或讲讲练练,或讨论动手,或启发引导,同时要注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让他们动起来,才能使他们进入学习状态,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另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如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既有利于教师讲清问题,还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产生学习兴趣。
  四、积极开展数学第二课堂活动
  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报告会、兴趣小组、数学游戏、数学竞赛等,使学生获得更好、更多、更新的数学信息,引起学生对课本以外知识世界的极大兴趣,从而也带动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兴趣。当然,这也需要老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另外,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也可以做好培优补差工作,与课堂教学相互配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而且可以让学生动手,动脑,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以获得较强的创造能力和才干,亲身体验成功和进步,产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提高学生数学成绩,推动素质教育应从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入手。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兴趣,是当务之急。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赣榆县宋庄中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