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在今天,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就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蕴含的政德思想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将其创造性地应用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義伟大事业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传统文化;政德理念;时代价值;现实意义
中国的自信,从本质上来说,是文化的自信。而让中国人自信的文化中,就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我们必须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其中,儒家政德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治理理念和施政治国方略,其倡导的以德治国、以人为本、修身正己等主张,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具有崇高的道德境界和深远的社会影响,“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儒家政德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治国观念,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国家治理的骨干,更是要认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世,治国理政方面的智慧和经验,以学益智、以学修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中共中央组织部对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就明确规定: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阐发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引导干部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可以看出,在当前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领导干部更是要加强学习,坚持率先垂范、树立榜样,不断提高自身的政德修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政德理念的时代价值
2.1德治思想的时代价值——以德治国
《论语·为政》一篇写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就是“政德”一词的由来。孔子认为,治国驭民要以德为核心。他接着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政令来教导百姓,用刑罚来管束他们,老百姓就会为免于刑罚而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教导百姓,用礼制来规范他们,这样,百姓不仅有羞耻心,而且会真心归服。孔子认为,刑罚只是一种手段,只有依靠“德”“礼”的作用,才能使百姓心悦诚服。儒家以其注重道德、讲求礼义为特色,欲以道德之力济政治之穷。这种政治主张体现了怀柔精神与开明思想,因而被誉为“王道政治”。
“为政以德”,也就是我们当今秉持的以德治国方略。在我国当前的国家治理体系中,我们强调要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育功能与资政作用。带头讲法治,就是要增强法治意识,提高法治素养。带头讲德治,就是要充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推动德治法治融合共治,坚持把自律和他律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全社会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统筹兼顾法治与德治,顺应了时代要求,切实做到了刚柔并济,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2.2民本思想的时代价值——以人为本
儒家政德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事不可缓也”等重民、安民、恤民的政治主张,要求官员要善待百姓,以民为本。程颐在《代吕公著应诏上神宗皇帝书》中指出:“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庄以莅之”,意思就是说对待百姓要庄重、仁爱,才能得到百姓的敬服。
“以民为本”是传统政德社会治理的重要思想,“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党中央多次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我们党要做到长期执政,就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近些年来,我们一以贯之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反对和惩治腐败,坚持不懈整治“四风”,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坚持不懈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2.3修身思想的时代价值——正己安人
在学习强国《每日金句》一栏中推送过这样一句话“希望大家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高尚的人”。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那就需要我们廉洁勤政,不断反省自己,以殷为鉴,远离危险,严守纪律和规矩,谨小慎微。
廉洁勤政一直是衡量官员品格和政治表现的重要标准,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将此视为官员的重要职业操守。在修身立德的价值作用中,要不断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影响为政者更加明确指正的价值取向,促进德育的进步。儒家强调,“廉者,政之本也。”“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公生明,廉生威。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对于如何做到严于律己、操守坚正,中国古代先贤们不断挖掘,探索和总结出许多办法和经验。从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杨震的“四知却金”,到曾国藩的“修身十二法”,遍及为政、为学、处事等各个方面。只有理想坚定,党员干部才能自觉抵制各种诱惑,面对风浪无畏,在关键时刻靠得住,值得信赖。广大党员干部要明确自己担负的职责使命,常思为政之道,常修为政之德,常养浩然之气。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加强学习、严于修身,正人品、修官德、讲党性,“好学慎思,悟道笃行”,不断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政德理念的认同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点明信仰,为民族保持希望,为国家注入力量,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2]贾晓煜:重读“资产者与无产者”——对《共产党宣言》第一章的解读[J].南方论刊,2019(08):36-39。
关键词:传统文化;政德理念;时代价值;现实意义
中国的自信,从本质上来说,是文化的自信。而让中国人自信的文化中,就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我们必须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其中,儒家政德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治理理念和施政治国方略,其倡导的以德治国、以人为本、修身正己等主张,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具有崇高的道德境界和深远的社会影响,“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儒家政德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治国观念,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国家治理的骨干,更是要认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世,治国理政方面的智慧和经验,以学益智、以学修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中共中央组织部对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就明确规定: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阐发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引导干部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可以看出,在当前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领导干部更是要加强学习,坚持率先垂范、树立榜样,不断提高自身的政德修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政德理念的时代价值
2.1德治思想的时代价值——以德治国
《论语·为政》一篇写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就是“政德”一词的由来。孔子认为,治国驭民要以德为核心。他接着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政令来教导百姓,用刑罚来管束他们,老百姓就会为免于刑罚而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教导百姓,用礼制来规范他们,这样,百姓不仅有羞耻心,而且会真心归服。孔子认为,刑罚只是一种手段,只有依靠“德”“礼”的作用,才能使百姓心悦诚服。儒家以其注重道德、讲求礼义为特色,欲以道德之力济政治之穷。这种政治主张体现了怀柔精神与开明思想,因而被誉为“王道政治”。
“为政以德”,也就是我们当今秉持的以德治国方略。在我国当前的国家治理体系中,我们强调要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育功能与资政作用。带头讲法治,就是要增强法治意识,提高法治素养。带头讲德治,就是要充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推动德治法治融合共治,坚持把自律和他律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全社会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统筹兼顾法治与德治,顺应了时代要求,切实做到了刚柔并济,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2.2民本思想的时代价值——以人为本
儒家政德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事不可缓也”等重民、安民、恤民的政治主张,要求官员要善待百姓,以民为本。程颐在《代吕公著应诏上神宗皇帝书》中指出:“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庄以莅之”,意思就是说对待百姓要庄重、仁爱,才能得到百姓的敬服。
“以民为本”是传统政德社会治理的重要思想,“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党中央多次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我们党要做到长期执政,就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近些年来,我们一以贯之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反对和惩治腐败,坚持不懈整治“四风”,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坚持不懈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2.3修身思想的时代价值——正己安人
在学习强国《每日金句》一栏中推送过这样一句话“希望大家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高尚的人”。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那就需要我们廉洁勤政,不断反省自己,以殷为鉴,远离危险,严守纪律和规矩,谨小慎微。
廉洁勤政一直是衡量官员品格和政治表现的重要标准,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将此视为官员的重要职业操守。在修身立德的价值作用中,要不断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影响为政者更加明确指正的价值取向,促进德育的进步。儒家强调,“廉者,政之本也。”“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公生明,廉生威。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对于如何做到严于律己、操守坚正,中国古代先贤们不断挖掘,探索和总结出许多办法和经验。从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杨震的“四知却金”,到曾国藩的“修身十二法”,遍及为政、为学、处事等各个方面。只有理想坚定,党员干部才能自觉抵制各种诱惑,面对风浪无畏,在关键时刻靠得住,值得信赖。广大党员干部要明确自己担负的职责使命,常思为政之道,常修为政之德,常养浩然之气。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加强学习、严于修身,正人品、修官德、讲党性,“好学慎思,悟道笃行”,不断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政德理念的认同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点明信仰,为民族保持希望,为国家注入力量,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2]贾晓煜:重读“资产者与无产者”——对《共产党宣言》第一章的解读[J].南方论刊,2019(08):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