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 歌美 景美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w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影《刘三姐》是我国第一部山水风光的音乐片,曾荣获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以“人美”“歌美”“景美”三美而誉满全国,风靡东南亚。一是人美的艺术风格,不论是以刘三姐为代表的正面人物,还是以莫财主为代表的反面人物,都给观众展示了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美;二是歌美的山歌韵味,《刘三姐》影片中有数十首插曲,都具有广西壮族山歌韵味,融入了壮族彩调戏的风格,采用的是单声平调和对唱的形式,巧妙地将“赋、比、兴”联姻,深刻形象,夸张浪漫,情感丰富;三是景美的醉人魅力,影片中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阳朔的田园风光,山清水秀甲天下。
  关键词:《刘三姐》 人美 歌美 景美 魅力
  电影《刘三姐》是中国第一部山水风光音乐片,在此之前有歌舞剧《刘三姐》大演于广西,震撼了1200万观众,曾四进中南海演出,全国巡演500多场,红遍了全中国。1960年拍成电影《刘三姐》后,更是红遍了港、澳、台,风靡了东南亚,掀起了海外“刘三姐”热,成为古今中外的国际文化品牌。电影《刘三姐》以“人美”“歌美”“景美”三美而誉满全国,在马来西亚电影节被评为世界十部最佳影片之一,并荣获了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音乐奖、最佳摄影奖,最佳美工奖、最佳男配角奖。
  电影《刘三姐》是由著名导演苏里指导、著名作曲家雷振邦谱曲、词坛巨匠乔羽编剧作词、黄婉秋主演。他们共同创作了这部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编剧乔羽、导演苏里、作曲家雷振邦,为了这部经典作品付出了很多心血。1959年,他们深入广西壮族地区整理彩调戏的素材,被“刘三姐”的故事深深吸引,多次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村村寨寨,考察采风,白天和当地壮族人民下地劳动,晚上向壮族山歌传承人学习山歌,了解、收集“刘三姐”的传说故事及民俗风情。他们三下广西游览桂林山水美景,研读山歌,构思剧情,不到一年,剧本和分镜头同时完成。词作家乔羽整理了三十八首歌词,“每首都合辙押韵,朗朗上口,每一首都机智幽默、隽永秀美,至今广为流传”{1}。雷振邦先生吸收了广西壮族山歌的风格,创作出数十首插曲,每一首都与歌词、人物、身份、情感十分贴切吻合,形成了自己形象鲜明、情调优美、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色彩的音乐风格,很富于广西壮族山歌的优美旋律,为影片增添了光彩。
  一、“人美”的艺术魅力
  电影《刘三姐》主人公“刘三姐”的原形是广西壮族民间一个传说人物。传说中的“刘三姐”是广西壮族姑娘,当地的人尊称她为歌神、歌仙,是人们心中的民族精神和理想人物。为了纪念她,他们自发在农历三月三这一天聚集在一起对歌,这个习俗在广西流传至今。相传刘三姐是唐代广西壮族农家女,自幼喜欢唱歌,很有音乐天赋,她随口成歌,指物索歌,说话唱歌,吵架也唱歌。山歌成了她日常生活中与人交流的语言工具。特别是看见恶霸权势欺负百姓时,她就用山歌为老百姓打抱不平。她的声音甜美,歌喉开阔,旋律悠长动听,与她前来对歌的人源源不断。有时对歌一两天,有时三五天,都是在劳动场面、田间地头,以生产、劳动、生活、社会现象为题材。前来与刘三姐对歌的人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她的这些才华遭到当地恶霸财主的阻扰,甚至侮辱和伤害,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刘三姐才逃脱虎口,离乡背井,相传她后来骑着鲤鱼飞天成仙。
  电影《刘三姐》吸收了当地的传说故事,将原形“刘三姐”的性格、聪明才智、勤劳、善良融入《刘三姐》的艺术形象中,在壮族山歌的旋律中塑造了最美的令观众永远难忘的人物形象——刘三姐。影片中刻画了以刘三姐为代表的正面人物和以莫财主为代表的反面人物,不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展示着人物形象的艺术美的魅力。
  (一)正面人物的艺术美
  影片《刘三姐》正面人物有:刘三姐、刘二、阿牛、老渔夫、舟妹及乡亲们,主人公“刘三姐”泼辣活泼、聪明诙谐、口齿伶俐、反应敏捷、善良朴实,喜欢唱山歌,指物索歌、出口成歌,歌声悠扬高亢,唱出了老百姓的心声。例如:“山顶有花山脚香,桥底有水桥面凉,心中有了不平事,山歌如火出胸膛。”②用比喻告诉大家,唱山歌是心中的欲望,是对生活的发泄与倾诉;又如:“天下怪事样样有,敬酒不吃吃罚酒,山中老虎都见过,难得怕你这跳狗”,唱出了她对地主老财剥削老百姓、威胁人民群众的一种疾恶如仇,表现出毫无畏惧和铮铮铁骨的反抗精神。再如:“连就连,我俩结交订百年,哪个九十九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唱出了她对爱情的憧憬、向往,含蓄而又热烈的美好心情。因此,刘三姐给观众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因为影片中塑造了一个活泼可爱、爱憎分明、善良贤惠的人见人爱的美丽的农家女形象。
  影片中另一个美丽的形象是阿牛。阿牛是一个性格开朗、忠厚老实、善良勤劳的农家小伙,他对刘三姐一见钟情,但又含蓄内秀。当刘三姐第一次喊他阿牛哥时,他激动、兴奋,但又压抑内心对爱情的冲动,他害羞地跳进了漓江河,并从河中抓住一条鱼冒出头来唱道:“小小鲤鱼不吞钩,摇头摆尾江中游,知道我家客来了,漂出水面碰船头。”当刘三姐向他抛绣球时,他大胆而深情地唱道:“风吹云动天不动,水推船移岸不移。”两首山歌唱出了阿牛对爱情,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由此可见,《刘三姐》中的阿牛给观众留下一个宽厚敦实、朴实善良,对爱情忠贞无比的男子汉形象。
  (二)反面人物的艺术美
  影片《刘三姐》中的反面人物是以莫财主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是剥削欺压劳动人民的封建势力。莫财主,不劳而获,剥削民众。他阻止姑娘们上山采茶,禁止老百姓下漓江捕鱼,阻挠刘三姐唱歌,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封建地主,然而刘三姐并不怕他,而是为老百姓打抱不平,用山歌痛骂莫财主“不种山茶反吃油”的剥削行为,并愤怒扔掉插在茶山的“禁止采茶”的牌子,提出用对山歌来定输赢,如果莫财主输了就要让老百姓上山采茶,如果刘三姐输了,老百姓不准上山采茶。莫财主为了战胜刘三姐,请来了三个秀才,在漓江河中的船上与在漓江对岸的刘三姐及乡亲们对歌。
  三个秀才来到漓江。自以为是,仗势欺人,想当众羞辱刘三姐,唱道:“小小黄雀才出窝,量你山歌有几多,那天我从桥上过,开口一唱歌成河。”“你若顺了莫公意,莫公自有安排,在家让你日不晒,出门三步有人抬。”结果被刘三姐犀利的山歌讽刺得无地可容,狼狈不堪,莫财主也被气得掉进了漓江河。后来,刘三姐还是被莫财主抓进莫家关押起来,对她威逼利诱,刘三姐毫不屈从,在阿牛哥和乡亲们的营救下,刘三姐才逃出了虎口。   影片中把以莫财主为代表的反面人物的丑恶形象,用旋律暗淡、压抑、慢节奏的形式与手法来刻画,真实、形象,给观众展示了完美的塑造人物的艺术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歌美的民族韵味
  广西壮族有个习俗至今还流传:“无论是男是女,从五岁开始学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日常劳动、婚丧嫁娶都是用山歌表述,甚至吵架也以山歌代替。”③广西壮族受地方环境影响,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山歌风格。例如:冯山县山歌的三声部,风格非常独特;上林县“三月三”对歌节、武鸣县“三月三”歌圩等山歌形式别具一格,都以自己本地壮语为依托,展示本民族不同山歌的魅力。《刘三姐》有数十首插曲,充分吸收了广西壮族各地不同的民歌风格。
  (一)壮族特有的山歌韵味
  作曲家雷振邦先生踏遍了广西壮族地区的山山水水、村村户户,向当地音乐传承人学习了彩调剧《刘三姐》的原生态旋律,捕捉到了那里的不同山歌韵味,并将其融入电影《刘三姐》数十首插曲的创作之中。
  1.融入了彩调剧的平调韵味
  广西壮族山歌最突出的特点是“自然、真实、清新、流畅”,这是彩调剧平调的独特之处。它的流传也是最广泛的。《刘三姐》的数十首插曲中,大多数以单声平调为主,酣畅淋漓、节奏舒缓、结构均匀,非常具有表现力。例如:《山歌好比春水江》:“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弯又多。”又如《多谢了》:“多谢了,多谢你这好心人,谢你挡路刀一把,谢你捆人绳一条。”“这些山歌都是C商调式曲子,属于单声部山歌的平调山歌,旋律流畅高亢,是广西地区流传最广的歌曲形式,大多节奏舒缓,旋律柔和,富于歌唱性。”④作者为了表达欢快和抒情,将两种风格融入一首歌曲中,还特意采用了变拍子的手法,前半部分四二拍,后半部分变成四三拍,使山歌更富有独特的表现力。
  2.融入了特有的对唱形式
  对唱即对歌,是壮族民歌中最有特色的演唱形式。对歌就是摆擂台。“对歌双方短兵相接,针锋相对,一方刚落音,另一方针对性地回唱。对歌过程中,要随着内容不断变换腔调,歌手不但耳脑并用,思维敏捷,而且还要注意力集中。”⑤例如:以阿牛为代表的男歌手和以刘三姐为代表的女歌手对唱的山歌,男:“什么水面打跟斗,什么水面起高楼,什么水面撑阳伞,什么水面共白头。”女:“鸭子水面打跟头,大船水面起高楼,荷叶水面撑阳伞,鸳鸯水面共白头。”这首对唱曲是民族调式F徵调式歌曲,在电影场景中,阿牛和刘三姐及乡亲们在劳动闲暇时,用对歌的形式互相斗智斗勇。这是壮族人民“歌圩”上的民歌,既回答了日常所见的问题,也揭示了当时的社会形象。又如:三个秀才与刘三姐的对歌,陶秀才唱道:“不知羞,井底青蛙想出头,见过几多天和地,见过几多大水流。”刘三姐回唱道:“你住口,我是江心大石头,见过几多风与浪,撞破几多大船头。”这一段对歌用悠扬的旋律展示刘三姐的聪明才智,高亢的乐曲表现了刘三姐勇敢正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这段音乐演唱过程中,“要求演唱者要很好地运用气息来控制调节声音强弱轻重、高低缓急的变化。这是一段很典型的慢拉快唱的典调,非常优美动听,衬托出激烈、紧张、针锋相对的演唱效果”⑥。
  (二)山歌特有的联姻手法
  壮族山歌特有的联姻手法,是指将诗歌中的“赋、比、兴”巧妙地用于山歌的演唱中,使山歌真实、自然、朴实而又生动形象。“赋”即白描,直接说白,不转弯,撇开来说;“比”即比喻,用生活中具体的事与物打比方;“兴”即起兴,借熟悉事物产生联想。《刘三姐》的数十首插曲中,“赋、比、兴”联想的乐曲比比皆是,例如:“州官出门打大锣,和尚出门念弥陀,皇帝早朝要唱礼,种田辛苦要唱歌。”⑦歌中用“州官”“和尚”“皇帝”三个名词一起烘托出为“种田辛苦要唱歌”作铺垫,揭示了“赋”带来的白描见心,直言见情,铺垫见灵魂的艺术效果。再如:《花针引线线穿针》:“花针引线线穿针,男儿不知女儿心,鸟儿倒知鱼在水,鱼儿不知鸟在林。”在这首乐曲中,第一句是“兴”,第三、四句是“比”,刘三姐知道阿牛爱自己,而阿牛不知道刘三姐也爱他。整首乐曲用“兴、比、赋”统一的手法把刘三姐对爱情的向往和思念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乐曲非常耐人寻味,观众听得如痴如醉。
  电影《刘三姐》“赋、比、兴”联姻的手法运用于数十首插曲中,收到了兼收并蓄、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把壮族彩剧平调和对唱形式也融入到数十首插曲中,使整个影片的音乐旋律更具有广西壮族民歌的韵味,不仅旋律美,歌词更美。
  三、景美的醉人仙境
  电影《刘三姐》中的绿水青山、民居民风、茶林风情,都是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拍摄的,它给观众留下了流连忘返的印象,也为人物的衬托、情节的铺垫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展示了《刘三姐》这部风光片独特的艺术效果。
  (一)漓江山水,美丽画卷
  影片中展示了一览无余的青山绿水,展示了阿牛在漓江抓鱼戏水的场面,还展示了老渔夫撒网捕鱼、刘三姐及姐妹们上山砍柴的劳动场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观众眼前看到的是名扬中外的桂林美景:漓江船影若幻、雨浪如烟;漓江堤岸云绕千峰、瀑悬飞练、如幻如梦;漓江两岸奇山挺秀、水碧山青、茂林翠竹;远峰近山如淡墨浑挥,化入天际、沉入水中,如卷动的山水画卷,风景宜人。
  (二)壮族民居,依山傍水
  影片中刘三姐有一段对唱至今久唱不衰:“画眉困在八角笼,八角笼门锁重重,八角笼门重重锁,眼望青山难出笼。”这是阿牛去营救刘三姐时两人的一段对唱。歌曲中的“八角笼”就是莫财主的民居。莫财主请三个秀才与刘三姐对歌失败后,把刘三姐抓进莫家,关在莫家的“八角笼”。“八角笼”具有当时当地民居特色。
  壮族是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其中35%以上的壮族人民居住在广西。广西壮族由于环境的影响,他们的传统民居喜欢依山傍水,在青山绿水中,点缀一栋栋木楼。《刘三姐》影片中展示的“八角笼”就是在漓江岸边悬崖峭壁上依山傍水,被青山绿水环绕着的若幻仙境,美丽醉人,充分展示了广西壮族民居的美景。
  (三)桂林茶园,春满园艺
  影片《刘三姐》中有一首插曲《采茶山歌》旋律欢乐,展示的是刘三姐和姐妹们采茶的劳动场面。“采茶姐妹上茶山,一层白云一层天,满山茶树亲手种,辛苦换的茶满园。”歌词朴实,朗朗上口,展现给观众的是:蓝天白云的茶园里,青山竹林旁的茶山中,姑娘们三五成群喜笑颜开,边唱山歌边采茶的场景,配上轻快优美的旋律和姐妹们前后起伏的采茶动作,把劳动者愉快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感受到劳动给人们带来的幸福和欢乐。
  由此可见,影片《刘三姐》以“人美、歌美、景美”三美而誉满全国,风靡东南亚,是名副其实的。这既是对广西人民智慧的赞美,也是对中华民族的称誉。《刘三姐》是世界级的文化品牌,代表中华民族的智慧,展示着我国传统民族艺术的魅力。
  ① 胡佳昕:《少数民族电影〈刘三姐〉的歌曲赏析》,《电影文学》2011年第2期,第129页。
  ② 曹婉婷:《电影〈刘三姐〉歌曲的音乐特点分析》,《考试周刊》2010年第17期。
  ③ 胡佳昕:《少数民族电影〈刘三姐〉的歌曲赏析》,《电影文学》2011年第2期,第129页。
  ④ 曹婉婷:《电影〈刘三姐〉歌曲的音乐特点分析》,《考试周刊》2010年第17期。
  ⑤ 曹婉婷:《电影〈刘三姐〉歌曲的音乐特点分析》,《考试周刊》2010年第17期。
  ⑥ 韦桂喜:《论电影〈刘三姐〉中民歌演唱“六字精髓”》,《作家杂志》2012年第1期,第196页。
  ⑦ 周佐霖:《〈刘三姐〉山歌的传统艺术赏析》,《电影文学》2011年第10期,第71页。
其他文献
1  “哎呀,我怎么就这么艰难呢?要连续上学六天。小乌龟,如果在第五天你就想我了怎么办?如果奶奶忘记喂你吃小鱼,你要及时告诉我啊!”  8岁的儿子趴在鱼缸前,与小乌龟话别。小家伙不说自己想小乌龟,偏说乌龟想他,我不由得想笑,也很感动,孩子也有计划,也有牵挂,也懂得爱与被爱。  细细想来,孩子的童言趣语有的深情,有的哲理性很强,有的很有力量,总带给我们很多快乐和感动。  女儿害怕毛毛虫,看到毛毛虫就
期刊
每个孩子先天禀赋不一样  有考试必有分数。在放学路上,我们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对话——  家长:今天数学考了多少?孩子:八十九分。家长:怎么连九十分都没有?你们班最高分是多少?你是多少名?  分数和名次让孩子之间的上下高低陡然明晰,让家长的心顿时焦虑起来。其实,八十九分和九十分之间,孩子的学习水平到底能有多大差别?可是,因为有具体量化的数字,就可以方便比较。一比较,焦虑就不请自来。尤其是,当分数作为一
期刊
我的妈妈娇小玲珑,短发乌亮,全身散发出一股精干而有学问的气息。  妈妈是一个“不务正业”的英语老师,为什么说她“不务正业”呢?因为她虽然是老师,却酷爱翻译和写作,她翻译了好多本书,可谓“战功赫赫”。比起学术论文,她似乎更爱写随笔,闲散地记录下生活中或特殊或平淡的点点滴滴。  妈妈中学时给自己起笔名“蓝冰”。蓝色深邃又广阔,让人联想到天空和深海;冰,洁白、寒冷、坚硬,给人纯净透明之感。也许这就是她年
期刊
1  “妈妈,你说人需要朋友吗?”  我正和阳阳读着一本特别有趣的书,煦儿不知道什么时候走了进来,突然很认真地问我。  我感到欣喜,又突然有些不知所措。我喜欢和孩子探讨他的每一个疑问,孩子的想法是那样纯真而有趣。我知道我的每一个答案,以及回答问题时的语气、表情,都会一点点地像油墨一样,浸润到他洁白的生命底色里,构成他人生画卷的一部分。所以我顿了一下,思考着该怎样来回答,能让这个对一切好奇而又懵懂的
期刊
不久前,单位搞了一次“云美食比赛”活动,只要把自己做某道美食的过程拍成小视频上传,就可以参加比赛,由大家投票选出前三名。同事们都觉得这活动有意思,纷纷大展厨艺。  我不会做菜,却很愿意欣赏那一道道美食大餐的视频。有一位同事做的是五颜六色的面食,因为在面粉里加入了紫薯、菠菜汁等各种果蔬原料,这倒没什么稀奇的,关键是她做的并非简单的馒头、包子之类,而是把它们蒸制成了一幅幅美食图画,比如空中有云朵,云朵
期刊
高同学,不许看手机,认真看好了,看詹老师是怎么折的!  詹老师大声呵斥。  高同学者,笔者本人;詹老师者,6岁的小外孙女也。  一个好为人师,颐指气使;一个毕恭毕敬,做小宝的学生。师生互动,其乐无穷。  你看看,你看看,高同学,你怎么这么笨,要这样这样、这样这样。小宝贝一边说,一边手指上下翻飞。一会儿,一个纸盒子出来了;一会儿,一把精致的小折扇制作完成了。  高同学实在惭愧,自叹不如,差了几条大街
期刊
这个星期,儿子都在为学校的好书推荐比赛忙碌,从写稿子到制作课件,他都认真准备。  这次比赛先要经过班级选拔,优胜者才有机会参加校级比赛。儿子在班级比赛中脱颖而出,他信心百倍,希望能在校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在正式比赛的前两天,老师为孩子修改了稿子,增加了内容。儿子反复演练,但在模拟赛中依旧会卡壳。这让我们忧心忡忡。  正式比赛前一天晚上,老师通知,准备在比赛当天早上再进行一次复活赛,根据孩子状态来
期刊
汪曾祺故居  在江蘇省高邮市汪曾祺纪念馆西侧,有一条竺家巷,汪氏故居就在这里。坐东朝西的狭窄偏房,两间双层小楼,大门上多年来贴着一副春联: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语出宋儒程颢的《秋日偶成》,是汪曾祺先生极喜欢的一联句,他曾经多次写成条幅送给身边的亲朋好友。留守在汪氏故居的汪曾祺的弟弟妹妹等家人决定,每年都将这副字作为春联贴在大门上。  一户人家挂的春联往往透露了主人的审美情趣、精神气质
期刊
摘 要:李清照在宋代词坛备受推崇,被后人称为婉约词宗。她喜用“瘦寒清淡”之语,表现诸般愁情,创造出清疏淡雅的词境,表现出独特的审美追求。这是与李清照的人生遭际和她所处的特殊时代现实分不开的,也是词人独特审美追求和宋代社会心理的折射。  关键词:李清照词 瘦境 愁情 清寒 疏淡 审美追求  在宋代词坛星汉灿烂的作家群中,李清照以一女子身份“在宋诸媛中,自成一家”,不徒“俯视巾帼”乃至“直欲压倒须眉”
期刊
莫愁小记者赵子沫  风景秀丽的原野上,小女孩正提着篮子割草,她一边割,一边采下野花插在自己的头发上。微风拂过,她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救救我吧,请救救我!”忽然,一个哀伤的声音传进了女孩的耳朵。  “你是谁?”女孩向四周望望,可连人影都没看到。  “我在这儿,在你的脚边。”声音又响了起来。  女孩低头一看,原来是一只蝴蝶。蝴蝶说:“我本来是仙女,可是被施了魔法变成了蝴蝶。不过,你能帮助我变回人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