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静观皆自得

来源 :莫愁·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pjx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曾祺故居

  在江蘇省高邮市汪曾祺纪念馆西侧,有一条竺家巷,汪氏故居就在这里。坐东朝西的狭窄偏房,两间双层小楼,大门上多年来贴着一副春联: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语出宋儒程颢的《秋日偶成》,是汪曾祺先生极喜欢的一联句,他曾经多次写成条幅送给身边的亲朋好友。留守在汪氏故居的汪曾祺的弟弟妹妹等家人决定,每年都将这副字作为春联贴在大门上。
  一户人家挂的春联往往透露了主人的审美情趣、精神气质和道德修养,是家风的浓缩与传承。我每每走过汪氏故居,都要仔细欣赏一下这副春联,越品越觉得有味道。这副春联极契合汪氏故居的气质,也传达了汪氏家风的一部分:淡泊宁静,观照内心,四时佳兴,平淡是真,人间送小温。这样的家风真实淳朴,可亲可学。
  在扬州毓贤街家风展示馆内,有一块展墙,介绍了汪曾祺的家风故事《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汪曾祺19岁离开家乡到西南联大上学,因种种原因,42年后才第一次返乡。其时,他的父亲已经去世多年,继母任氏住在竺家巷一间破旧的偏房里,汪曾祺在大门口见到,立即下跪,任氏娘抓住他的手,好不容易才拉他起来。1986年汪曾祺第二次回高邮,他见到任氏后,在台阶上长跪不起。任氏说:“你快起来,你已有儿孙辈了,还要行这样的大礼?”汪曾祺说:“我是常出远门多年不归的人,这是规矩。”
  一位六十多岁的老者,回家看望继母,行长跪大礼。汪先生给现代人树立了“孝”的榜样。
  汪先生还是尊师重教的典范。
  汪曾祺5岁丧亲母,幼儿园的王文英老师给予他母亲般的关怀,让汪曾祺一辈子都不能忘怀。1981年汪曾祺第一次回乡,特意拜望王文英和张道仁夫妇,并给两位老师各写一首诗相送。
  1991年汪曾祺第三次回乡时,王老师已经辞世,他特地到老师家中对王老师遗像三鞠躬,后来又专门写文章《师恩母爱——怀念王文英老师》,文末最后一句是:“我觉得幼儿园的老师对小朋友都应该有这样的‘师恩母爱’。”
  王文英的先生张道仁,是汪曾祺就读高邮中学时的老师。汪曾祺应邀到母校作文学报告,特意请学校将已离休在家的老校长张道仁请回。报告会开始,汪曾祺坚持请张道仁先生走在前面,并恭恭敬敬地扶着张先生一步一步往台上走。
  汪曾祺小学毕业后的一个暑假,曾向一位叫韦鹤琴的地方名儒学习桐城派古文和书法。韦先生逝世50周年时,家乡人要出一本纪念韦先生的诗文集,请汪曾祺题写书名,汪曾祺不仅寄来了题写的书名,还手书了一首诗:绿纱窗外树扶疏,长夏蝉鸣课楷书。指点桐城申义法,江湖满地一纯儒。并附注说:“我至今作文写字,实得力于先生之指授。忆我从学之时,已经六十年矣,而先生之声容态度,闲闲雅雅,犹在耳目。”
  汪曾祺在《我的小学》《我的初中》等文章中,对中小学教授过他的老师们娓娓道来,如在目底。一位誉满京城的名作家,对启蒙老师们感念不忘,其为人至真至纯的本性可见一斑。
汪曾祺塑像

  汪曾祺曾创作一首歌《我的家乡在高邮》:我的家乡在高邮,风吹湖水浪悠悠,湖边栽的是垂杨柳,树下卧的是黑水牛……
  一个家风家教良好的人必定记住自己从哪里来,对生之养之的故乡有眷念之情、反哺之心。汪曾祺是一个家乡情结很浓的人,从他创作的以故乡高邮为背景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从他对故乡一土一木、一人一事的情感中可以感受到,从他为家乡题写的对联中亦可触摸到。
  汪曾祺一生所呈现的性情,也是家风的传承熏染。他的父亲汪菊生是多才多艺的才子、情趣盎然的老顽童、与子女和谐相处的父亲。在这种家庭氛围中长大的汪曾祺,最终成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真希望汪曾祺纪念馆周边的人家都贴上各式各样的春联,让世界各地的“汪迷”们,让高邮的孩子们走在大街小巷,可以“东看看西看看”,从春联里感受汪氏家风,感受里下河的民俗风情。
  (作者系江苏省高邮市妇联副主席。)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王淑娟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初夏的南京城,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一切都是诗情画意的。女儿的高考考场设立在南京市第二十九中。考前一天,我们全家开车去龙江,感受一下考试氛围。  途经秦淮河边一处僻静小道,路两边的矮墙上开满了粉色蔷薇,绵延长达数十米,藤条枝蔓,层层叠叠,在夏日的和风里送出醉人的花香。谁曾想到,距离车水马龙的扬子江大道不过一公里,竟有这样一处僻静的所在。我们决定选择此地作为高考中场休憩地,避免来回奔波,消耗精力。
期刊
2017年6月的那三天,我撞见了各种各样的面庞,看见了各种各样的表情,痛苦的、狂喜的、激动的,悲伤的;那三天,空气里都充斥着一种特殊的声音,它是静寂的,却比鼓炮齐鸣更为嘈杂,那是我们的心跳和呼吸声,我们沉默的叫喊声。  四年过去了,如今我再说起高考,已经带上了过来人的语气,“哦,我当年高考的时候……”好像它离我已很遥远,但其实,它清晰得如同发生在昨天。  应该从开考前的那一个小时讲起,那时,妈妈对
期刊
临近高考,很多孩子压力很大,作为家长,我以为这时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化解压力,让他们轻装上阵。对于我女儿,我正是这样做的。  我女儿是一个性情恬淡、安靜内向的孩子,自我要求高,学习一直很努力,2017年考入北京大学。作为妈妈,我最重要的任务,是千方百计释放和缓解她的压力。  女儿读书时周一到周五住校,周五晚上才回家。每次在她还没回到家之前,我就想好这次跟孩子聊点什么。孩子的学习强度本来就很大了,整天不
期刊
1  “哎呀,我怎么就这么艰难呢?要连续上学六天。小乌龟,如果在第五天你就想我了怎么办?如果奶奶忘记喂你吃小鱼,你要及时告诉我啊!”  8岁的儿子趴在鱼缸前,与小乌龟话别。小家伙不说自己想小乌龟,偏说乌龟想他,我不由得想笑,也很感动,孩子也有计划,也有牵挂,也懂得爱与被爱。  细细想来,孩子的童言趣语有的深情,有的哲理性很强,有的很有力量,总带给我们很多快乐和感动。  女儿害怕毛毛虫,看到毛毛虫就
期刊
每个孩子先天禀赋不一样  有考试必有分数。在放学路上,我们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对话——  家长:今天数学考了多少?孩子:八十九分。家长:怎么连九十分都没有?你们班最高分是多少?你是多少名?  分数和名次让孩子之间的上下高低陡然明晰,让家长的心顿时焦虑起来。其实,八十九分和九十分之间,孩子的学习水平到底能有多大差别?可是,因为有具体量化的数字,就可以方便比较。一比较,焦虑就不请自来。尤其是,当分数作为一
期刊
我的妈妈娇小玲珑,短发乌亮,全身散发出一股精干而有学问的气息。  妈妈是一个“不务正业”的英语老师,为什么说她“不务正业”呢?因为她虽然是老师,却酷爱翻译和写作,她翻译了好多本书,可谓“战功赫赫”。比起学术论文,她似乎更爱写随笔,闲散地记录下生活中或特殊或平淡的点点滴滴。  妈妈中学时给自己起笔名“蓝冰”。蓝色深邃又广阔,让人联想到天空和深海;冰,洁白、寒冷、坚硬,给人纯净透明之感。也许这就是她年
期刊
1  “妈妈,你说人需要朋友吗?”  我正和阳阳读着一本特别有趣的书,煦儿不知道什么时候走了进来,突然很认真地问我。  我感到欣喜,又突然有些不知所措。我喜欢和孩子探讨他的每一个疑问,孩子的想法是那样纯真而有趣。我知道我的每一个答案,以及回答问题时的语气、表情,都会一点点地像油墨一样,浸润到他洁白的生命底色里,构成他人生画卷的一部分。所以我顿了一下,思考着该怎样来回答,能让这个对一切好奇而又懵懂的
期刊
不久前,单位搞了一次“云美食比赛”活动,只要把自己做某道美食的过程拍成小视频上传,就可以参加比赛,由大家投票选出前三名。同事们都觉得这活动有意思,纷纷大展厨艺。  我不会做菜,却很愿意欣赏那一道道美食大餐的视频。有一位同事做的是五颜六色的面食,因为在面粉里加入了紫薯、菠菜汁等各种果蔬原料,这倒没什么稀奇的,关键是她做的并非简单的馒头、包子之类,而是把它们蒸制成了一幅幅美食图画,比如空中有云朵,云朵
期刊
高同学,不许看手机,认真看好了,看詹老师是怎么折的!  詹老师大声呵斥。  高同学者,笔者本人;詹老师者,6岁的小外孙女也。  一个好为人师,颐指气使;一个毕恭毕敬,做小宝的学生。师生互动,其乐无穷。  你看看,你看看,高同学,你怎么这么笨,要这样这样、这样这样。小宝贝一边说,一边手指上下翻飞。一会儿,一个纸盒子出来了;一会儿,一把精致的小折扇制作完成了。  高同学实在惭愧,自叹不如,差了几条大街
期刊
这个星期,儿子都在为学校的好书推荐比赛忙碌,从写稿子到制作课件,他都认真准备。  这次比赛先要经过班级选拔,优胜者才有机会参加校级比赛。儿子在班级比赛中脱颖而出,他信心百倍,希望能在校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在正式比赛的前两天,老师为孩子修改了稿子,增加了内容。儿子反复演练,但在模拟赛中依旧会卡壳。这让我们忧心忡忡。  正式比赛前一天晚上,老师通知,准备在比赛当天早上再进行一次复活赛,根据孩子状态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