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最初的无固定办公地点、一个人、一个书包起家,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依靠各级领导的支持、凭着科技馆人的努力,东高地青少年科技馆(以下简称科技馆)发展成为一所以航天科普为特色、科技教育为核心、科技文艺协调发展、在北京有一定影响力、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综合性校外教育单位。回首科技馆三十多年的历史,我们深刻地感觉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是办人民满意校外教育的必要条件。
挖掘传统优势,明确发展定位
1.传统优势分析:航天科普特色
在建馆之初,科技馆就充分发挥地处中国航天事业发源地的优势,借助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人员、设备、技术优势,开展了航天科普讲座、航天模型制作和比赛、航天知识竞赛、航天基地参观、航天科技夏令营、航天科普大篷车等三十多项特色活动。正是这些活动的开展,使科技馆在北京,甚至全国树立了良好口碑,成为科技馆发展的基础。
2.面临的机遇:国家和社会对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的重视
近些年来,从国家到丰台区政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对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从而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提出了更加具体、操作性更强的一系列法规和制度,对青少年科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教委每年从彩票公益金中播出专款用于科技馆的条件改善,市科委也积极给予设备和资金的支持。2010年10月,区政府和区教委投入巨资新建的东高地青少年科技馆新馆已投入使用。
在充分遵循校外教育工作规律的前提下,我们将继续保持和发扬科技馆的传统优势,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发展之路,促进科技馆的科学发展。在科技馆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创建一个集青少年学习、探索、实践、体验、创造、展示于一体的“未成年人之家”。
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1.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
科技馆的专家队伍已经成为我馆建设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我馆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后盾。我们采取定期召开专家委员会、不定时登门拜访的方式,就科技馆的发展定位、工作设想、活动组织、问题分析等征求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争取技术、人力、物资的支持。
2.借助各类比赛,强化航天科普特色
科技馆一直承办北京市中小学生航天模型竞赛以及航天知识竞赛,仅从2008年至今,共有北京市16个区县,近40000人次参加;举办各类区级比赛共计47项,参赛学生近4000人次。在每次科技竞赛前,我们对全区科技教师进行竞赛项目的有关培训和规则指导,所有的竞赛培训及竞赛项目,我们都免收培训费和报名费,其目的是为不断推进科技教育的整体水平创建平台,并推动北京市中小学生航天科普活动的蓬勃开展。
3.借助各种活动,推动航天科普特色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在群众性科普教育活动中,仅2009年,我们就义务举行科普活动进校园共计31次,参与学生9870人次;接待全国各地(含港澳台)学生、智障人员、社会低收入人员参观载人航天模拟发射系统58次,参与人员10028人次;寒暑假及国家法定假日的开放活动16次,参与人员5319人次;进入学校、社区开展科普讲座42次,参与人员31900人次;展板进校园、社区62次,参与人员14200人次;每年由北京市政府侨办组织的“寻根之旅”活动,我们馆是必到的地方。来自世界各地的华裔青少年通过参与模拟发射、火箭制作、航天科普讲座等活动,提高了科学素养,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每学期我们都会邀请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到科技馆参观,进行科技小制作,参与载人航天模拟发射。
4.紧密抓住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及社区群众进行科学常识教育
2008年的冰雪灾害和四川地震发生后,我们立即着手地震减灾工作室的创立。通过展板、教师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各种安全常识教育、分析灾害中的科学原理,受到学生、地区群众的高度赞扬;“神七”成功发射后,我们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航天知识讲解及航天精神教育;针对当前家长对学生教育普遍感到困惑的现象,我们在2009年3月开设了家长课堂,此项工作完全是公益性的,受到家长及地区行政部门的高度赞扬;2009年5月,在汶川地震1周年之际,应四川省邀请,我们馆派专家到德阳、绵竹、什邡为学生及群众进行科普讲座,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2009年国庆60周年,我们制作“中国航空航天发展史”系列展板109块,对社区居民、学生进行宣传讲解。
5.充分依托学校,积极开展各种科技活动,促进校内外教育的融合
校外教育如果离开了学校,就是无源之水。体现公益性、体现校内外的融合,是对校外教育的要求,从当前的教育发展看,校内外教育一定要紧密结合起来。2009年3月25日,科技馆首次在东高地四小开展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随着这项活动的开展,科技馆下校的范围越来越广,现在已经在航天中学、赵登禹学校等多所学校开展工作。
校内外教育的结合取得了多赢的局面:科技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科技教研组团队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科技馆的工作得到了宣传与认可;学校的科技教育工作得到了加强,同时也带动了社会大课堂活动的开展;学生学习了科技知识,锻炼了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培养了严谨的科学精神。另外,此项工作的开展,也让我们发现了一些好的科技创新的苗子,为学校培养了一批科技活动骨干。
6.积极深入社区、周边单位,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科技馆除了承担丰台区的学生科技教育外,还承担着地区文艺教育的职责,同时,为周边单位服务。
由我们承办的每年一次的地区文化艺术节已经成为东高地地区的品牌活动:从整体的策划、节目的排练等各个环节,都有科技馆教师忙碌的身影。每年的建军节,我们会深入到共建单位,带给官兵们精彩的文艺节目。
7.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做“大科技馆”
党和国家把教育问题放在了民生的首要位置,而学生的成长绝不仅仅局限在学校和科技馆。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以大科技馆的理念,积极与中国科技馆、中国航天博物馆、中国宇航协会、麋鹿苑、自然博物馆、北京气象台等资源单位建立联系,主动和学校沟通,组织学生参观,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
8.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促进科技馆可持续发展
首先,充实教师队伍。近3年来,我们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等高校招入博士1人、硕士7人。他们的到来给科技馆补充了新鲜血液,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和良性竞争。
其次,从制度方面保障科技教师队伍的建设。从2008年至今,我们先后修订、制定了各项制度,对干部进行明确分工,确立了一把手主抓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机制,同时对青年教师培养进行明确定位,从经费、时间上给予支持,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培训、组织比赛、开展课题研究等。2009年4月份,我馆召开了导师带教活动。近几年来,教师业务能力明显提高,仅2008年,在国家级、市级的各项竞赛和论文评比中,科技馆有48人次获得各项奖励,其中青年科技教师占90%以上。
胡总书记说:“科学发展的落脚点就是人民群众是否满意的问题。”科技馆就是要让社会、家长、学生、学校满意,从而成为人民满意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我们相信,随着新科技馆的投入使用,我们将抓住发展契机,努力工作,再创辉煌!■
挖掘传统优势,明确发展定位
1.传统优势分析:航天科普特色
在建馆之初,科技馆就充分发挥地处中国航天事业发源地的优势,借助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人员、设备、技术优势,开展了航天科普讲座、航天模型制作和比赛、航天知识竞赛、航天基地参观、航天科技夏令营、航天科普大篷车等三十多项特色活动。正是这些活动的开展,使科技馆在北京,甚至全国树立了良好口碑,成为科技馆发展的基础。
2.面临的机遇:国家和社会对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的重视
近些年来,从国家到丰台区政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对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从而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提出了更加具体、操作性更强的一系列法规和制度,对青少年科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教委每年从彩票公益金中播出专款用于科技馆的条件改善,市科委也积极给予设备和资金的支持。2010年10月,区政府和区教委投入巨资新建的东高地青少年科技馆新馆已投入使用。
在充分遵循校外教育工作规律的前提下,我们将继续保持和发扬科技馆的传统优势,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发展之路,促进科技馆的科学发展。在科技馆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创建一个集青少年学习、探索、实践、体验、创造、展示于一体的“未成年人之家”。
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1.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
科技馆的专家队伍已经成为我馆建设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我馆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后盾。我们采取定期召开专家委员会、不定时登门拜访的方式,就科技馆的发展定位、工作设想、活动组织、问题分析等征求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争取技术、人力、物资的支持。
2.借助各类比赛,强化航天科普特色
科技馆一直承办北京市中小学生航天模型竞赛以及航天知识竞赛,仅从2008年至今,共有北京市16个区县,近40000人次参加;举办各类区级比赛共计47项,参赛学生近4000人次。在每次科技竞赛前,我们对全区科技教师进行竞赛项目的有关培训和规则指导,所有的竞赛培训及竞赛项目,我们都免收培训费和报名费,其目的是为不断推进科技教育的整体水平创建平台,并推动北京市中小学生航天科普活动的蓬勃开展。
3.借助各种活动,推动航天科普特色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在群众性科普教育活动中,仅2009年,我们就义务举行科普活动进校园共计31次,参与学生9870人次;接待全国各地(含港澳台)学生、智障人员、社会低收入人员参观载人航天模拟发射系统58次,参与人员10028人次;寒暑假及国家法定假日的开放活动16次,参与人员5319人次;进入学校、社区开展科普讲座42次,参与人员31900人次;展板进校园、社区62次,参与人员14200人次;每年由北京市政府侨办组织的“寻根之旅”活动,我们馆是必到的地方。来自世界各地的华裔青少年通过参与模拟发射、火箭制作、航天科普讲座等活动,提高了科学素养,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每学期我们都会邀请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到科技馆参观,进行科技小制作,参与载人航天模拟发射。
4.紧密抓住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及社区群众进行科学常识教育
2008年的冰雪灾害和四川地震发生后,我们立即着手地震减灾工作室的创立。通过展板、教师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各种安全常识教育、分析灾害中的科学原理,受到学生、地区群众的高度赞扬;“神七”成功发射后,我们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航天知识讲解及航天精神教育;针对当前家长对学生教育普遍感到困惑的现象,我们在2009年3月开设了家长课堂,此项工作完全是公益性的,受到家长及地区行政部门的高度赞扬;2009年5月,在汶川地震1周年之际,应四川省邀请,我们馆派专家到德阳、绵竹、什邡为学生及群众进行科普讲座,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2009年国庆60周年,我们制作“中国航空航天发展史”系列展板109块,对社区居民、学生进行宣传讲解。
5.充分依托学校,积极开展各种科技活动,促进校内外教育的融合
校外教育如果离开了学校,就是无源之水。体现公益性、体现校内外的融合,是对校外教育的要求,从当前的教育发展看,校内外教育一定要紧密结合起来。2009年3月25日,科技馆首次在东高地四小开展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随着这项活动的开展,科技馆下校的范围越来越广,现在已经在航天中学、赵登禹学校等多所学校开展工作。
校内外教育的结合取得了多赢的局面:科技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科技教研组团队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科技馆的工作得到了宣传与认可;学校的科技教育工作得到了加强,同时也带动了社会大课堂活动的开展;学生学习了科技知识,锻炼了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培养了严谨的科学精神。另外,此项工作的开展,也让我们发现了一些好的科技创新的苗子,为学校培养了一批科技活动骨干。
6.积极深入社区、周边单位,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科技馆除了承担丰台区的学生科技教育外,还承担着地区文艺教育的职责,同时,为周边单位服务。
由我们承办的每年一次的地区文化艺术节已经成为东高地地区的品牌活动:从整体的策划、节目的排练等各个环节,都有科技馆教师忙碌的身影。每年的建军节,我们会深入到共建单位,带给官兵们精彩的文艺节目。
7.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做“大科技馆”
党和国家把教育问题放在了民生的首要位置,而学生的成长绝不仅仅局限在学校和科技馆。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以大科技馆的理念,积极与中国科技馆、中国航天博物馆、中国宇航协会、麋鹿苑、自然博物馆、北京气象台等资源单位建立联系,主动和学校沟通,组织学生参观,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
8.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促进科技馆可持续发展
首先,充实教师队伍。近3年来,我们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等高校招入博士1人、硕士7人。他们的到来给科技馆补充了新鲜血液,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和良性竞争。
其次,从制度方面保障科技教师队伍的建设。从2008年至今,我们先后修订、制定了各项制度,对干部进行明确分工,确立了一把手主抓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机制,同时对青年教师培养进行明确定位,从经费、时间上给予支持,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培训、组织比赛、开展课题研究等。2009年4月份,我馆召开了导师带教活动。近几年来,教师业务能力明显提高,仅2008年,在国家级、市级的各项竞赛和论文评比中,科技馆有48人次获得各项奖励,其中青年科技教师占90%以上。
胡总书记说:“科学发展的落脚点就是人民群众是否满意的问题。”科技馆就是要让社会、家长、学生、学校满意,从而成为人民满意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我们相信,随着新科技馆的投入使用,我们将抓住发展契机,努力工作,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