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杂的数学内容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更不易让学生理解。由此,教师必须不断创新,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学具是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它能够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有趣。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巧妙地借助学具,深化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借助学具发现数学的美,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以便更好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一、巧用学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都比较爱玩,对枯燥的数学有着一种抵触的心理,尤其是对一些数字更是毫无兴趣。而学生对于一些生活中的事物很熟悉,也对其充满了兴趣。由此,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充当学生学习的工具,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學习兴趣,促使进学生有效学习。
例如“认识图形”的教学。教师在上课前,就让学生做好这样的准备工作:回家找一些形状各异的包装盒或积木等物体。上课时,教师让学生将自己准备的学具和同桌的学具合在一起,然后和同桌动手、动脑,把桌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大都是这样分的:一堆是积木块、牛奶盒、文具盒等,一堆是魔方、骰子等,一堆是易拉罐、笔筒、杯子,一堆是球。教师根据学生分类的情况,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各类实物分别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然后让学生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这些物体,说一说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再想一想,这些形体有什么特征。学生发现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尖尖的点,无法滚动。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也有尖尖的点,也无法滚动。圆柱上下一样粗细,“躺”在桌上可以滚动。球是圆圆的,在桌子上可以滚动。进而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整堂课,学生一直被手中的各种学具吸引着,学习热情很高。
学具的巧妙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变得更乐于学习,更乐于创新思考,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了快乐学习。
二、巧用学具,帮助学生理解新知
随着年级的增长,数学的学习也在不断深入,其内容也变得越来越难懂。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对一些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很难理解。让学生巧妙地借助学具,可以更好地理解新知。由此,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借助一些工具来辅助学生学习思考。
例如,在教学“千克和克”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对这两个重量单位有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将一些称量工具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利用这些工具,思考、理解“千克、克”这两个重量单位。学生在教师展示出这些称量工具后,非常兴奋、激动,并迫不及待地进入到操作活动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测一支粉笔的重量。学生们开始利用托盘天平来测量,很快学生便在这一工具的帮助下得到结果,一支粉笔大约是15克。随后,学生将这支粉笔放在自己的手中感受,感受15克的重量。之后,学生将这支粉笔大致平分为15份,取其中的一份,感受大约1克的重量。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利用电子秤称量自己书本的重量。学生们也经过自己动手操作了解到1千克、10千克、20千克等的重量,并将这些重量的物品分别放在自己的手中感受,由此,对这些重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随后,教师又继续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学具,探索千克与克的关系,从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
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巧妙地借助学具,引导学生边操作边学习,促使学生体验学习,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并由此对数学概念有了更好的认识和理解。
三、巧用学具,促使学生理解思考
小学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模式占主体地位,他们的抽象思维相对较差。这也是教师教学中所要考量的。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思考,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巧妙地运用学习工具,帮助学生来理解学习,巧妙地化抽象为具体,促使学生高效地思考。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为学生设计了一道练习题: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且棱长都是5厘米的小正方体,拼凑成了一个大的长方体,请问这个大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学生在看到这一题后,一时间不知该如何思考。教师便适时引导学生借助一些具体的正方体模型来思考。于是,学生便在教师的引导下,拿出两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并试着将其拼凑在一起,然后,根据自己拼凑成功的新的长方体,来计算表面积。有学生为了便于思考,在自己制作成的新的长方体上标注了其长、宽、高,学生标出长5厘米、宽5厘米、高10厘米,随后,又根据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开始求其表面积。有位学生在求表面积的时候,选择一面一面地求,最后再加在一起。这位学生为了便于区分,还在这一长方体上做上标记,以提醒自己哪一面是已经计算过的,以免重复。他们就这样根据这一学具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学具的引入,将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异常简单,有效地顺应了小学生的思维模式,以实物将数学内容变得形象简单化,成功地促进了学生理解思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正确率。
四、巧用学具,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数学内容相对来说不易理解,方法不对学生就难懂。而且数学中还含有许多抽象的概念更是让学生难以理解,更不用谈学习的高效性了。而学具是辅助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工具,能够将抽象的数学内容变得形象简单。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巧妙地运用学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吸收,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发现如果单凭自己的灌输,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是很好。为此,教师另辟蹊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学生的生活中选取学生学习的工具——年历,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年历来探究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多个年份的年历。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年历中的各个月份,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发现这12个月份中除了二月份,其他的11个月份的天数都是固定的。此时,有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大胆地猜想: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份的天数都是31天,四月份、六月份、九月份、十一月份的天数都是30天。很多学生都拿自己手中的年历来做证明。之后,教师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大量的年历,让学生观察,以肯定学生的猜想。学生也通过自己的探究,对这部分知识内容有了很深的记忆。之后,又有学生通过观察这些不同年份的年历,发现二月份的天数好像也是存在着一定规律的,有的年份中二月份的天数为28天,而有的年份中二月份的天数为29天,对二月份也产生了很大的好奇。于是,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年历,让学生探索二月份几年出现一次29天。
教师就这样引导学生借助学具不断地深入探索。学生也在观察中不断思考,无形中使自己很多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借助学具是推进学生高效率学习的一种很好的学习手段。在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不断地挖掘各方面的学习资源,开发学具这一资源,让学生能够借助学具更好地学习、理解数学内容,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双甸镇双甸小学)
(责任编辑 冉 然)
一、巧用学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都比较爱玩,对枯燥的数学有着一种抵触的心理,尤其是对一些数字更是毫无兴趣。而学生对于一些生活中的事物很熟悉,也对其充满了兴趣。由此,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充当学生学习的工具,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學习兴趣,促使进学生有效学习。
例如“认识图形”的教学。教师在上课前,就让学生做好这样的准备工作:回家找一些形状各异的包装盒或积木等物体。上课时,教师让学生将自己准备的学具和同桌的学具合在一起,然后和同桌动手、动脑,把桌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大都是这样分的:一堆是积木块、牛奶盒、文具盒等,一堆是魔方、骰子等,一堆是易拉罐、笔筒、杯子,一堆是球。教师根据学生分类的情况,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各类实物分别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然后让学生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这些物体,说一说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再想一想,这些形体有什么特征。学生发现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尖尖的点,无法滚动。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也有尖尖的点,也无法滚动。圆柱上下一样粗细,“躺”在桌上可以滚动。球是圆圆的,在桌子上可以滚动。进而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整堂课,学生一直被手中的各种学具吸引着,学习热情很高。
学具的巧妙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变得更乐于学习,更乐于创新思考,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了快乐学习。
二、巧用学具,帮助学生理解新知
随着年级的增长,数学的学习也在不断深入,其内容也变得越来越难懂。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对一些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很难理解。让学生巧妙地借助学具,可以更好地理解新知。由此,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借助一些工具来辅助学生学习思考。
例如,在教学“千克和克”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对这两个重量单位有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将一些称量工具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利用这些工具,思考、理解“千克、克”这两个重量单位。学生在教师展示出这些称量工具后,非常兴奋、激动,并迫不及待地进入到操作活动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测一支粉笔的重量。学生们开始利用托盘天平来测量,很快学生便在这一工具的帮助下得到结果,一支粉笔大约是15克。随后,学生将这支粉笔放在自己的手中感受,感受15克的重量。之后,学生将这支粉笔大致平分为15份,取其中的一份,感受大约1克的重量。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利用电子秤称量自己书本的重量。学生们也经过自己动手操作了解到1千克、10千克、20千克等的重量,并将这些重量的物品分别放在自己的手中感受,由此,对这些重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随后,教师又继续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学具,探索千克与克的关系,从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
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巧妙地借助学具,引导学生边操作边学习,促使学生体验学习,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并由此对数学概念有了更好的认识和理解。
三、巧用学具,促使学生理解思考
小学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模式占主体地位,他们的抽象思维相对较差。这也是教师教学中所要考量的。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思考,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巧妙地运用学习工具,帮助学生来理解学习,巧妙地化抽象为具体,促使学生高效地思考。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为学生设计了一道练习题: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且棱长都是5厘米的小正方体,拼凑成了一个大的长方体,请问这个大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学生在看到这一题后,一时间不知该如何思考。教师便适时引导学生借助一些具体的正方体模型来思考。于是,学生便在教师的引导下,拿出两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并试着将其拼凑在一起,然后,根据自己拼凑成功的新的长方体,来计算表面积。有学生为了便于思考,在自己制作成的新的长方体上标注了其长、宽、高,学生标出长5厘米、宽5厘米、高10厘米,随后,又根据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开始求其表面积。有位学生在求表面积的时候,选择一面一面地求,最后再加在一起。这位学生为了便于区分,还在这一长方体上做上标记,以提醒自己哪一面是已经计算过的,以免重复。他们就这样根据这一学具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学具的引入,将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异常简单,有效地顺应了小学生的思维模式,以实物将数学内容变得形象简单化,成功地促进了学生理解思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正确率。
四、巧用学具,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数学内容相对来说不易理解,方法不对学生就难懂。而且数学中还含有许多抽象的概念更是让学生难以理解,更不用谈学习的高效性了。而学具是辅助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工具,能够将抽象的数学内容变得形象简单。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巧妙地运用学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吸收,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发现如果单凭自己的灌输,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是很好。为此,教师另辟蹊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学生的生活中选取学生学习的工具——年历,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年历来探究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多个年份的年历。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年历中的各个月份,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发现这12个月份中除了二月份,其他的11个月份的天数都是固定的。此时,有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大胆地猜想: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份的天数都是31天,四月份、六月份、九月份、十一月份的天数都是30天。很多学生都拿自己手中的年历来做证明。之后,教师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大量的年历,让学生观察,以肯定学生的猜想。学生也通过自己的探究,对这部分知识内容有了很深的记忆。之后,又有学生通过观察这些不同年份的年历,发现二月份的天数好像也是存在着一定规律的,有的年份中二月份的天数为28天,而有的年份中二月份的天数为29天,对二月份也产生了很大的好奇。于是,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年历,让学生探索二月份几年出现一次29天。
教师就这样引导学生借助学具不断地深入探索。学生也在观察中不断思考,无形中使自己很多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借助学具是推进学生高效率学习的一种很好的学习手段。在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不断地挖掘各方面的学习资源,开发学具这一资源,让学生能够借助学具更好地学习、理解数学内容,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双甸镇双甸小学)
(责任编辑 冉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