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的高校大学生作为一批高素质人才,更是我们社会所关注的核心,他们不仅要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及精湛的文化素质,而且更应要具备良好、全面的道德品质。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使当代的大学生都能做到德才兼备,成为真正的人才是高校当前重要任务。
关键词:德育内涵;道德理性;高校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037-01
德育,即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教育,德育教育对保证大学生培养的正确方向,以及促进个人全面发展方面起主导作用。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当代的高校大学生作为一批高素质人才,更是我们社会所关注的核心,他们不仅要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及精湛的文化素质,而且更应要具备良好、全面的道德品质。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使当代的大学生都能做到德才兼备,成为真正的人才是高校当前重要任务。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个性心理教育以及品德能力教育等,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和任务,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
一 德育教育要强调道德理论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理性
在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对于社会道德都有所了解,但对它的认知还不是十分明晰,他们认为人生观、价值观、集体主义等观念都是一些大道理,与他们没有实际的联系。在大学生的道德实践中,相当多的学生希望公私兼容,奉献与索取相平衡,他们主张“先己后人,尽量兼顾”或“利己但不损人”,奉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道德信条;个别同学甚至受个人至上的思想影响,强调个人自由,以个人为中心,一味崇尚自我,集体观念淡薄,价值追求短期化、实用化、功利化。
针对大学生对道德概念和道德社会意义的理解方面存在着肤浅和模糊的状况,在理论教育方面要着重加强对道德规范的内涵和外延的讲解,让大学生不仅知道要怎样做,还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于是就有必要对目前使用的教材内容进行修改,解决目前使用的教材存在着内容广而不深的突出问题。教育心理学认为道德认知结构变量包括下列三个因素:其一,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概念可以被有意义的学习所利用;其二,新的潜在意义学习的概念与同化它的原有概念系统的可辨别程度如何;其三,原有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稳定性和清晰性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对原有概念的清晰程度是影响学生对新的道德概念理解和掌握的关键,因此要了解大学生对道德概念理解的清晰程度,在教学中要注重讲深讲透重要概念,以帮助大学生建立清晰的道德概念体系。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思维方式,让他们在道德学习过程中不仅知道社会的道德规范,准确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和外延,而且还能不断加深对社会发展进程中道德的作用和道德本质的理解,提高自身履行道德责任和义务的自觉性。
二 在德育内容上,突出进行“三观”教育
德育内容是德育体系的核心,是德育目标的具体化,只有体现时代精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需要的德育内容才能受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德育教育要紧扣理想信念这一核心,进行深入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树立远大理想,确立为人民服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目标。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改革德育教育内容:一是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的教育。二是利用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事实来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三是加强对大学生的优秀品德教育。我国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出丰厚的传统美德,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四是加强对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
三 在德育导向上,营造优良的校园道德环境
德育的有效性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环境支撑。学校环境是学生确立牢固的道德信念和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形成品德发展的主要外部条件。高校德育环境对学生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大学生的情感具有陶冶和感染作用,对大学生的行为具有约束、规范作用。重视和加强高校德育环境建设,首先,要全面规划、精心设计,创建品位高雅的校园物质环境,为陶冶学生情操创造物质条件。其次,明确办学指导思想,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环境,不断提高精神环境水准。校园精神环境直接影响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直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具有深刻性、长期性。再次,按照德育工作的原则,认真制定,严格规范,创建优越的校园制度环境,引导、协调、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大学生在反复的行为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大学生的真正成才和道德水平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切实加强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切实开展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但它也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我们任重而道远。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在学校教育中,面对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培养出更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品学兼优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德育内涵;道德理性;高校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037-01
德育,即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教育,德育教育对保证大学生培养的正确方向,以及促进个人全面发展方面起主导作用。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当代的高校大学生作为一批高素质人才,更是我们社会所关注的核心,他们不仅要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及精湛的文化素质,而且更应要具备良好、全面的道德品质。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使当代的大学生都能做到德才兼备,成为真正的人才是高校当前重要任务。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个性心理教育以及品德能力教育等,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和任务,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
一 德育教育要强调道德理论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理性
在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对于社会道德都有所了解,但对它的认知还不是十分明晰,他们认为人生观、价值观、集体主义等观念都是一些大道理,与他们没有实际的联系。在大学生的道德实践中,相当多的学生希望公私兼容,奉献与索取相平衡,他们主张“先己后人,尽量兼顾”或“利己但不损人”,奉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道德信条;个别同学甚至受个人至上的思想影响,强调个人自由,以个人为中心,一味崇尚自我,集体观念淡薄,价值追求短期化、实用化、功利化。
针对大学生对道德概念和道德社会意义的理解方面存在着肤浅和模糊的状况,在理论教育方面要着重加强对道德规范的内涵和外延的讲解,让大学生不仅知道要怎样做,还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于是就有必要对目前使用的教材内容进行修改,解决目前使用的教材存在着内容广而不深的突出问题。教育心理学认为道德认知结构变量包括下列三个因素:其一,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概念可以被有意义的学习所利用;其二,新的潜在意义学习的概念与同化它的原有概念系统的可辨别程度如何;其三,原有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稳定性和清晰性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对原有概念的清晰程度是影响学生对新的道德概念理解和掌握的关键,因此要了解大学生对道德概念理解的清晰程度,在教学中要注重讲深讲透重要概念,以帮助大学生建立清晰的道德概念体系。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思维方式,让他们在道德学习过程中不仅知道社会的道德规范,准确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和外延,而且还能不断加深对社会发展进程中道德的作用和道德本质的理解,提高自身履行道德责任和义务的自觉性。
二 在德育内容上,突出进行“三观”教育
德育内容是德育体系的核心,是德育目标的具体化,只有体现时代精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需要的德育内容才能受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德育教育要紧扣理想信念这一核心,进行深入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树立远大理想,确立为人民服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目标。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改革德育教育内容:一是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的教育。二是利用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事实来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三是加强对大学生的优秀品德教育。我国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出丰厚的传统美德,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四是加强对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
三 在德育导向上,营造优良的校园道德环境
德育的有效性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环境支撑。学校环境是学生确立牢固的道德信念和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形成品德发展的主要外部条件。高校德育环境对学生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大学生的情感具有陶冶和感染作用,对大学生的行为具有约束、规范作用。重视和加强高校德育环境建设,首先,要全面规划、精心设计,创建品位高雅的校园物质环境,为陶冶学生情操创造物质条件。其次,明确办学指导思想,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环境,不断提高精神环境水准。校园精神环境直接影响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直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具有深刻性、长期性。再次,按照德育工作的原则,认真制定,严格规范,创建优越的校园制度环境,引导、协调、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大学生在反复的行为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大学生的真正成才和道德水平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切实加强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切实开展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但它也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我们任重而道远。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在学校教育中,面对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培养出更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品学兼优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