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艰辛的磨砺中探索习作教学的路径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ta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在备课中成长
  我是第一次接触到“功能性写作”,尝试以“任务情境”的形式来设计教学,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没有参与过课例模式的实践和交流,仅凭着临时抱佛脚,阅读了几篇大博们的相关文字和课例介绍,带着一知半解,闭门造车。三个月的备课磨课,我的确有点困顿、迷茫和煎熬。
  (一)写什么,任务情境的艰难选择
  写作教学要“创设真实的写作任务情境”,要“帮助学生唤醒、激活生活经验,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对生活表象进行加工、转换”。基于对这一点的初步认知,在写作内容的选择上,我决定走出教材,自编写作的主题和内容。
  但是,写什么呢?这着实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习作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参加这样一个教学展示活动,借班上课,在缺乏对学生写作基础、水平了解的情况下,如何在一节40分钟的习作课上,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和热情,指导学生运用具体的方法进行现场的写作,我在彷徨中思考良久。
  最早,我曾想以“我猜我猜我猜猜”为主题,上一节活动作文课。活动就是情境,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再授之以一定的表达方法,进行现场即时的写作,学生能够做到写之有物、作之有法,倒是便于现场教学的驾驭与把控。但是,学生为什么而写作,其“读者意识”怎样体现,我困惑许久。
  情境就是生活。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到日常生活中去撷取习作的素材。我的第二个构想,是在前期做一个学生电子产品使用情况的调查,如电话手表、手机或平板电脑,通过调查了解的相关数据,去引发学生关于电子产品利弊的思考,指导他们运用列数据、举实例等具体的方法,来表达个人的思辨与见解。但是,囿于个人实际的工作情况,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做好前期的调查准备工作。于是,我又转寻新的思路。
  情境!情境?还有什么是学生有生活、有体验的好素材,可以在写作课堂上转情移境呢?偶然,微信朋友圈里一位朋友发图吐槽,早高峰送孩子上学,因为封路改道,原本五分钟的车程变成了五十分钟。
  这不就是近一年来我们这个城市生活的常态吗?出行堵车,作为早晚高峰最主要的参与者,许多学生是有真实见闻和切身体会的。为什么堵?是城市发展使然,不必深究。到底有多堵?堵成什么样?聚焦这个话题,引导学生关注堵,观察堵,撷取一个个堵的画面和场景,教学生用文字去叙说堵,描述堵,唤醒生活,表达生活,把生活的情境引入课堂,这个内容可写。于是,我提出情境任务:赣州真堵呀!继《都市现场》的“关注民生,追踪热点”新闻报道之后,《赣州晚报》的“热点追踪”栏目现诚邀广大市民来稿,聊堵写堵,真诚倾诉“堵之见闻”,写出画面感。
  (二)怎么写,在困顿中琢磨
  “虔城说堵”(虔城,赣州市的别名)是极富话题性的。随口说出一两次拥堵的经历,并不困难。如果仅仅是讲述一个堵的故事,将其写下来,一则课堂时间不够,二则对于已具备基本构思成文能力的六年级学生来说,习作训练目标太过宽泛,写作技能技巧的训练点也不够精准。因此,把目标指向“写出画面感”,那就需要考虑,在“怎么写”的指导交流中,引导学生发现并提炼写好写具体的“习作妙招”,并将此妙招尝试运用,以落实写作课上有“写作”。
  循着对画面感的理解,我的教学思路如下:
  第一,由“虔城擁堵”新闻导入,话题聚焦,引发学生的关注和表达热情。
  第二,出示精选的拥堵的画面,唤醒生活体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在交流和表达的过程中,指向“堵形堵状”的描述和“堵中有动”“堵中有声”的想象,为写出有画面感的文字找准落脚点,做好铺垫。
  第三,因时制宜,落实写的过程。以《赣州晚报》“热点追踪”征稿的任务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10分钟左右的微写作,并进行现场展示与点评。
  第四,在点评过程中,注意做好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因为说堵聊堵,更多的是负面情绪的表达。关注生活,而不是批判生活;描述生活,从生活中去发现和积累习作的素材,这才是本节课话题作文课的意义所在。
  总的来说,教学的思路是清晰的。但是,反复试教多次,包括最终展示的课例,我却发现,意欲指导学生从“堵形堵状”“堵中有动”“堵中有声”这三方面去写出画面感,始终指向的还只是写的内容。在文字的架构和组织上,学生会遇到哪些困难,老师可以提供哪些帮助或教什么可行的方法,整节课却没有很清晰的预设和体现。
  重新解读“学习元素”“学习支架”的概念,我蓦然领悟,以往自己所积累的习作教学经验都是比较主观的思考与做法,以碎片化的状态呈现,缺乏系统的整理和分类。
  写作的知识到底是什么?写作的技能、策略到底有哪些?什么类型的习作课,需要哪些对应的展开方式和推进策略?在琢磨中,我依旧困顿,但有了方向。
  (三)写得怎么样,在迷茫中思考
  方向找到了,多走走弯路也是好的。
  在以往的操作经验中,评价习作写得怎么样,我最擅长的,就是结合学生习作的内容,发现其行文架构、遣词造句、情感表达等方面的亮点、创新点,以激赏的方式去培养学生在写作态度、情感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但是,在整个激赏的过程当中,作为教师,我始终把控习作评价的主动权,学生被动地聆听与欣赏,缺乏积极、主动的思考和参与,而且也没有更进一步的写作修改活动。点评是老师的点评,展示是部分学生的展示,这个习作评价的环节该怎样惠及更多参与写作学习的学生,将其变被动为主动,现在我还没有明晰的答案。但是,习作评价的目的是提高和改进,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之下,明确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将“学习支架”的理念运用到习作评价的设计当中,使学生习得方法,善于修改,这是值得尝试与探究的。
  二、差强人意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虔城说堵”故事为话题,激发学生表达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描述“堵形堵状”“堵中有动”“堵中有声”。   2.通过现场习作、现场评析,引导学生感悟有“画面感”的文字。
  (一)新闻导入,话题提出
  1.赣州有很多的赞誉和美称,请同学们向来宾们介绍一下:江南宋城、客家摇篮、红色故都、世界橙乡、世界钨都、稀土王国。
  2.最近,赣州又多了一个特点,大声齐说——堵。
  3.这是怎么回事呢?请看江西电视台的新闻报道。
  4.荣登全国堵城排名第六位,说明赣州不是一般的堵,而是——非常的堵。
  (二)看堵聊堵,点拨表达
  1.那赣州到底有多堵呢?咱们来看一组画面。
  2.(图一)早晨,新的一天开始了,堵吗?有多堵?
  (引导学生关注拥堵数量、长度、宽度)
  像这样堵成长龙的形状常常出现。(板书:堵形堵状)
  3.(图二)晚高峰,人们都急着回家,瞧,全球通大桥都堵成什么样了?
  (关注堵车的种类及寸步难移)
  4.(图三)车子都寸步难行了,这是什么情况?
  (关注堵行的速度和加塞,感悟堵中动态)
  (板书:堵中有动)
  5.(图四)一个下雨天,高空俯拍的画面,让你作何感想?
  如果给这个画面加上点声音,可能有哪些声音?可能在表达什么意思?
  喇叭鸣笛:怎么还不走呀?堵到什么时候呀?……
  交警哨声:注意,别抢道!前进,继续前进!……
  通过听到的声音,我们更加感受到堵的程度。(板书:堵中有声)
  6.(补充其他拥堵画面)看着这一幕幕的画面,此刻你最想说什么?请写在习作纸第一行。
  指名反馈,读读自己的感受。
  (三)现场习作,现场点评
  1.情境任务提出:赣州真堵呀!“关注民生,追踪热点”,继《都市现场》的新闻报道之后,《赣州晚报》的“热点追踪”栏目现诚邀广大市民来稿,聊堵写堵,真诚倾诉“堵之见闻”。
  2.请同学们牛刀小试,也来写一写。注意,用文字描述,要具体地写一写“堵形堵状”,也可以通过写“堵中有动”“堵中有声”来描述拥堵。
  3.现场习作,教师巡视(习作时间10分钟)。
  4.現场点评。请6~8位同学上台朗读自己的文字,并要根据“堵形堵状”“堵中有动”“堵中有声”三方面来评述和引导,同时发现巧用修辞的相关语句。
  5.点评小结。习作中的描述,是自己的观察加上思考和感受,借助一些合适的表达方法,将文字写得更加具体、生动,让人读着读着,能想象出具体的画面和场景,这就是将文字写出画面感。
  (四)课堂小结,正面引导
  1.城市的拥堵虽然给人带来不少烦恼,但因修路而导致的堵,是为了将来的畅通无阻。笑看生活,乐对拥堵,我们能够期待,我们的城市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2.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描述具体的画面,将文字写出画面感。关于“堵”,咱们还能换个方式来写,请欣赏:
  上班路上,千里车流,万里人潮。望大街内外,
  车行如龟,司机烦躁,一步不动,总是红灯憋出尿。
  交通如此多焦,引无数大款上公交。惜奥迪A6,慢如蜗牛。奔驰宝马,无处发飙。一代天骄,兰博基尼,泪看电摩把车超。俱往矣, 还数自行车,边蹬边笑。
  3.堵车堵人不堵心,这篇风趣幽默的文字让大家开怀大笑,那说明已经意会,不用言传。下课。
  (五)板书设计
  堵形堵状
  堵中有动   (比喻、拟人……)
  堵中有声
  三、教学反思,在实践中成长
  叙述事情,一般是讲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而描述则是自己的观察加上思考和感受,借助一些合适的表达方法,将文字写得更加具体、生动,让人读着,能想象出具体的画面或场景。将文字写出画面感,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着实不易。
  那如何化难为易,培养学生的画面意识并尝试习作实践呢?基于此思考,我以“写出画面感,习作有妙招”为主题,设计了以“虔城说堵”为话题的现场作文教学,期冀有三:
  1.“拥堵”是目前赣州的现状,在这个话题上,学生有生活,有体验,也就容易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可说的话,有想说的话,借助这个话题推进教学,就是顺水推舟,水到渠成。
  2.设定话题的目的,就是要激励交流和表达。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习作基础,已经能够根据给出的习作命题或要求,自行构建基本的作文框架。因此,在揭示话题之后,给出“拥堵”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在交流和表达的指导过程中,指向“堵形堵状”的描述和“堵中有动”“堵中有声”的想象,为写铺垫,学生写有所法。
  3.写作教学是为了教学生写作。在课堂上动手写,时间并不充裕,写作的内容也只能以片段化的形式呈现。但是,写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写后进行现场的点评反馈,其实效远胜于光说不练假把式。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设计初衷,应该说目标还是比较明确的。但是,实际教学之后,“功能性写作”的理念冲击了我的思考。回头审视自己的课堂,为什么要写拥堵的画面感?这节课上写下的文字到底是给谁看?它又起着什么实际的作用?作前交流和作后点评所讲到的方法,究竟是观察方法还是写作的知识?本节课老师要教给学生的写作知识点到底是什么?习作评价仅仅就是老师的点评吗?评价的目的和意义又是什么呢?……
  任务情境到底怎样理解?学习元素到底指的是什么?两者有怎样的联系?学习支架应如何选取和搭建?第一次参与“功能性写作”理念指导下的写作教学活动,虽还不能完全理解,但着实让我对自己以往的作文教学有了一个重新的审视。就我执教的这节习作课,我的反思如下:
  (一)话题设计不等于任务情境的创设   为激发学生写作欲望,我有意自己开发这次的写作素材,从选择的角度来说,“堵城”的话题无疑是很有聚焦性和生活化的。“画面感”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写出画面感”就必须选取孩子有生活经验累积的内容,在这一点上,我还是非常明确的。但是,看堵城,说堵城,为什么写呢?仅仅将其作为写作的内容,其目的和意义何在呢?
  “虔城说堵”,只是话题,而非任务情境的本身。任务情境的目的,应该是激发学生写的兴趣和热情,指向自我表达或与人交往的实际写作。任务情境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生活体验与积累来综合考虑,尽管在话题的交流之后,我也曾提出《赣州晚报》“热点追踪”栏目的征稿事宜,但指向不明,没有与“写出面画感”这一习作任务建立起必然的、有机的联系。学生在课堂上仍是为了写而写,为了老师的要求而写,出现学生的实际与老师的教学任务之间落差较大的问题。
  话题设计,不等于任务情境的创设。堵城,的确是比较好的习作素材,但如何确立更加合理的任务情境并贯穿教学始终呢?这个问题值得思量。
  (二)习作方法应指向支架的设计和运用
  “写出画面感,习作有妙招”,妙招是什么?这是课后我对自己追问最多的问题。
  描述“堵形堵状”,写出“堵中有动”和“堵中有声”,这是教学设计中的三个预设。这三个预设,我放在了进行话题交流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当中。但是,重新斟酌,我觉得这更像是观察方法和思考方法。将观察和思考写下来,将生活经验与感受转化成书面文字,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在组织文字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问题,会遇到困难,如思路不开阔、不会表达、构段能力薄弱等,我该选取什么具体的方法或策略来给予学生帮助和支持呢?“学习元素”概念,“学习支架”的意识,让我对习作教学“教什么、怎么教”有了新的思考和认知。
  (三)习作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学生進行习作,教师进行评改,以教师为评价主体,是长期以来固有的习作教学模式。本节课共邀请了8位同学进行现场习作展示,并对每个人的习作进行了积极的肯定和不一样的点评,从写作态度情感方面来说,的确有比较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习作教学的有效性应更加具体地体现在习作方法的学习和运用上。
  教给学生相应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将习作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在习作课上,学生不仅习得写作的方法,还能将其对写作方法的运用转化为对学习元素的认知,并将其运用在习作成果的评价上,这就促进了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升,这一学习才是真实的、有效的。
其他文献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曾提出:“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意思是说安身立命需以努力学习为先,努力学习要以读书为本。朱永新教授等阅读专家建议:十三岁以前是儿童的黄金阅读期,在学生的黄金阅读期做好阅读储备,会使一个人受益终身。而“语文主题学习”正契合了这一理念:它以新课程理念为核心,以高效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内大量阅读为主要特征,通过阅读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文章,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独立阅读、有思考地
期刊
翩若惊鸿的航模表演、婉若游龙的健美操、匠心传承的手工结艺、厮杀激烈的围棋对垒……走进丰城市实验小学,呈现的是实施“三维课程”后的课堂新景,新芽吐绿中洋溢着知识的芬芳与童年的欢乐。  新学期伊始,学校秉承陶行知先生的“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教育理念,以“适性扬长”为教学宗旨,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创造性地提出并构建实施了三维课程。三维课程以基础课程为“主菜”、拓展课程为“配餐”、家长课程为“甜点”,形成了
期刊
近来,部分地方、部分学校、部分学科,以强大的行政推动力,大面积地引进外地的学案,借此来实现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而一些教师在应用这些学案的时候,不加选择、不加改造、照搬照抄,存在很大的偏向。这种现象应引起关注。  学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
期刊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蹲下来看学生。”意思是真正的好老师不仅要成为孩子心灵的领路人,还要学会低下自己的身体,认真观察孩子们童真的世界,和孩子们一同成长,感受他们心灵的每一次蜕变,直至他们真正长大。  蹲下来,学会体贴  我们班的王同学是一个胆儿小,又有些口吃的孩子。今天的语文课上,该轮到他演讲了,只见他红涨着小脸,低着脑袋磨磨蹭蹭地走上讲台,结结巴巴的声音像蚊子嗡嗡。他越是惊恐,同学们越是屏住呼吸、
期刊
2018年6月12日,一位青年教师邀请我去听课指导。她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剪枝的学问》。听课后,我直言不讳:“你直到第25分钟,才让学生读课文,前面一直在提问、讲解、分析,之后还是串讲串问。问了那么多,讲了那么多,没让学生好好地朗读课文——读好、悟好课文,所以一节课只教了第一、二小节,课堂容量不够,学生不兴奋、不感兴趣、不快乐……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从‘串讲串问’的泥淖中跳出来,走向深度‘学习活动
期刊
邓彤老师的公开课《侍坐章》,在文言文教学“死于章句,废于清议”两个极端中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既解决了分析课带来的课堂气氛沉闷的问题,又不使教学流于空疏浮泛,真正让课堂有趣、有料。  一、营造气氛,引入情境  师:哪位同学模拟一下子路的发言?  (生举手)  师:你把子路的话读一读。  生1(读):“子路率尔而对曰……且知方也。”  师:很好,有几个我怕他读错的字,比如“千乘”的“乘(shèng)”和
期刊
四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是童话单元,读童话的同时,教学目标指向帮助学生了解童话的特点。第九课是英国作家王尔德的童话《巨人的花园》,故事浅显易懂,文笔生动,讲述了巨人如何由自私、任性转变为学会分享,表达了“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的美好含义。  在教学这篇童话时,班里有个孩子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桃树底下的小男孩是谁?为什么他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赶快逃走?为什么他要用自己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这三个问题一
期刊
1  “不曾在黑夜里痛哭的人,不足以谈人生。”这句网络热语很适用于理解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中的一个主要观点:“人性的一个最重要的事实就是对成功的追求。这种追求自然是与人的自卑有着直接联系的。如果我们没有感受到自卑,我们就不会有超越当下与困境的愿望。”  在阿德勒看来,自卑感和追求成功一样,也是个体得以成长、发展的重要动力。每个儿童心里都有一颗梦想的种子,只是这种子最终会长成什么样子,开出一朵怎
期刊
儿童诗,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神圣的,也是朦胧的。因此,我们把三年级儿童诗的写作定位在——简简单单吟,轻轻松松诗。吟者,诵也,教也。取其后者也——教。即简简单单教,一课一得之。诗者,抒也。让孩子们轻轻松松抒,快快乐乐写。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为此,我们选用大自然中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小动物入诗,教孩子们用拟人、重叠的手法,学写儿童诗。  本节课的教学,我们遵循“以
期刊
“习作”起始于小学语文第二学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学段习作目标之一是“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它要求从习作起始就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并且“尝试在习作中运用”。换言之,也就是提出了从习作起始就要做到“读写一体化”的要求。那么,如何处理好起始年级习作教学“积累”与“运用”的关系呢?  一、在单元导语中把握  语文要素是统编本教材的核心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