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思考而灵动的数学课堂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dehu1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标准(2011年版)》对教學活动的定义让我们看到,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活动具有更高层次的意义和价值,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探寻,是一种对共同理想和价值观的追求,更是一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强调了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皆是围绕学生而进行,学生在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从而不断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1]而真正实现让学生轻松愉快学习又是本人教学心路的不懈追求.我的课堂因我的思考而灵动.
  【关键词】对立;对接;对话;思考;创新;成长
  一、从对立走向对接
  回想过去的几年,战战兢兢、半信半疑地扣响了教改之门,跌跌撞撞,摸爬滚打了这么几年,实实在在地置身其中,渐渐地,我有释枷的感觉,几欲跳起狂喊:轻松了.
  (一)话少了
  “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原先唾沫横飞的讲解,如今轻轻松松地交给学优生.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单元时,事实的课堂充满活力,学生学得很轻松,师:“数学小能手们,谁来介绍介绍除数是两位数的试商技巧呢?”
  学生们的表现令人满意:
  “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而且首位跟除数的首位相同,则商不是8,就是9.”
  “除数的个位是4,6,则把除数当成个位为5进行试商.”
  “除数的个位是1,2,3,7,8,9,则采用四舍五入法试商.”
  “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而且是除数的一半,则商‘5’.”
  一箭双雕啊,这50名学生组成的集体,人才是参差不齐的.有优必有差,接受能力强的在教师的导语下,总会很快领悟过来,呈现出不吐不快的情势.这时,咱为师的轻松地一句:“谁来解释?”“谁来帮帮她?”串戏般地穿针引线.霎时各种灵思妙想,便有如喷泉,有时甚至是解释得头头是道,天衣无缝.
  (二)闲多了
  作业尽量当堂更正.
  最近一直在研究怎么进行两位数除法的教学,教得还挺有心得,觉得准确率95%应得益于当堂通过白板展示的学生作业:
  马上有学生发现:竖式除得的结果余数应该比除数小,如,第一题余数与除数一样大,那么,所试的商就比准确商少1.
  其实,除法运算包含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第2,3题出现计算余数只顾个位而不管十位的情况.
  最后一题更典型,试商偏大,却用乘得的数减被除数.
  接着学生建议:轮流出题,内容就是“对比余数与除数大小的习题”.
  实在是个明智之举呵,扎扎实实地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这不仅及时满足彼此各需,又使批改作业时省却了许多麻烦.何乐而不为?闲下的时间真的留给了教研及理论学习、充电.
  数学课程要讲逻辑推理,更要讲道理,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2]
  (三)相爱了
  老实说,过去上课有点像连环战,今天不行,明天补,明天不行,后天补——总之,捉襟见肘的事常有,究其实,责任心在作怪,实在放不下,那些木脑袋瓜总是让人又气又恨,弄不好又成为割不掉的尾巴,可恨.犯上烦躁的时候,难免惊堂木一拍,全场震惊,让在场师生彼此尴尬不已.
  如今,我倒很想多出几个木脑袋,只要动口就行.好帮我提问题,让大家都有话说,不然整节课都练习成功了,表扬一下,实在没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意思.你看,教室里的教鞭都没有了,还用得着它充当惊堂木吗?
  教学是相互的,俗话说:没有两枚铜钱,拍不响.彼此不爱就不能共鸣.不需任何誓言,自加入教师队伍,我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交给了学生,何况已为人母,我更是视生如子.可总有难于跨越的隔阂.
  现如今,民主和谐的气氛的营造让我成为学生们最敬重的教师!
  二、思考的课堂是知识生成的花园
  (一)课堂是对话的舞台
  有意为之一试的弄潮儿,牛刀一现,锋芒毕露……
  课堂上,教者适时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把他们心中的疑惑调动出来,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如,学生在学了“比”后有的提出:“为什么赛球时双方比分可以用3比0表示,而书上却要求比的后项不能是0呢?”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对呀,为什么不能呢?请大家共同讨论一下.集思广益之后,学生们得出了我们研究的比与赛场的比的区别,更明确了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效的质疑,使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使每名学生都学得生动、有趣.
  “数的整除”这一单元的概念比较多.如果复习课上采用教师出题、学生解题的方式,只能是片面地复习,没有起到知识整理的效果.课伊始,我首先让学生明确今天的上课内容是数的整除复习课.接着给出21和7这两个数,请学生根据这两个数,联想所学过的数的整除的知识,对这两个数进行叙述.
  话匣子一开,学生们便忙活起来:
  “因为21能被7整除,所以21是7的倍数,7是21的因数.”
  “21不能被2整除,21是奇数.”
  “21能被7整除,21是合数.”
  “21的因数除了7以外,还有1,3,21.”
  “21可以分解质因数,结果是21=3×7.”
  “21是21和7的最小公倍数.”
  “7是21和7的最大公因数.”
  “……”
  看似叽叽喳喳,形散神却不散,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在他们的叙述中其实已经构建了一个知识网络.我则在他们叙述的同时板书整个知识体系.   再请学生对黑板上的这些知识点进行质疑,也就是针对每名学生本身的知识掌握情况补缺补漏.又趁势将知识整理法作为一种学习方法介绍给学生.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他们还尝试着自己进行其他单元的知识整理.
  尽管理想与现实总有差距,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又何尝不是在无数次的碰撞中得到升华的呢?给你、给我、给他小试牛刀的机会,锋芒岂能不露.
  (二)课堂是创新的起点
  新课标要求我们必须持有正确的学生观,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当他们以主人的状态,主动参与学习的时候,才有我们的成功教育可言.而我们却决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旁观者、研墨铺纸的“仆人”.
  古希腊的普鲁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要点燃学生头脑中的火把,教师无疑就是火种.[3]
  在教学“鸽巢问题”(原称抽屉原理)时,发现多数学生会停留于依样画葫芦,机械地模仿“至少数=商 1”——有余数的情况下,而对“至少数”不求甚解.
  因此,在备课的环节,我就不断地思索:怎么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至少”这个词呢?鸽巢问题抽象啊,最终锁定“枚举法”来做文章.
  巧设问题情境,功不可没.新课开始——研究4根小棒放入3个杯子中的现象.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得出(4,0,0)(3,1,0)(2,2,0)(2,1,1).
  问:这四种摆法中杯子里最多的是几根?
  找出4,3,2,2之后,
  再想:这四个最大数中最小的是几?随着学生的回答(2),我说,这种情况下,可以说,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2根小棒.
  “为什么呢?同学们再讨论讨论.”
  “老师,我明白了,至少数研究的恰好指的是在每一种情况中出现的最大数中的最小数.”这精彩的结论出自学生之口,学生们不再理解成是每一种情况中的最小数.这不正是执教者所期待的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结果吗?近半节课时间的讨论,我没有催促,也不作无谓的等待.“相信学生”,没有尝试,怎能轻易成功?学生之间热烈的讨论已经形成,每名学生已经成了学习的主人.假如不给学生以尝试的机会,不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一笔抹过,简化教学过程,学生中或许就不会出现不吐不快的热情.
  “为什么会最小呢?”乘胜追击,让学生看出最不利的原则起作用了.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思想,导出“假设法”推理鸽巢原理的解题方法就水到渠成.
  (三)课堂是激励的演绎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宽容态度是很重要的.没有宽容心,就没有学生的自信心,也就失去了创新的内驱力,无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如果见到了差异就发火,创新就没有萌芽的机会.
  有一回在辅导学困生的自修课上,当讲到退位减法的时候,我还是利用法则“本位上的数不够减时,从前一位上借‘1’到本位作‘10’加上本位上的数再减”,试图让学生接受.没想到黄虹却嘀咕起来:“我不是这样算的.”难道使用几十年的教法有问题?“请你说说你的做法,好吗?”我诚恳地鼓励她站了起来:“实际上,我做的是先减后加,比如,17-9,个位上的‘7’不够‘9’减,借十位上的‘1’到个位作‘10’,先用这个‘10’减去‘9’得‘1’,‘1’加上个位上的‘7’得‘8’.”我真庆幸没有放过学生一个疑惑的表情,即使是面对学困生,我们都会有奇异的收获.“谢谢,黄虹同学的发现让我们可以直接利用‘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退位减法.”我激动的神情引起周围掌声一片.我清楚地看到她眉眼闪烁着智者的光芒,教师的“让贤”使她找到了自信.
  三、思考的课堂必定走向成长
  自从“题海战术”被追认为妨碍学生健康成长的公敌后,我们数学科的“熟能生巧”被“熟能生笨”代替而几乎被打入冷宫,想从学生那丰富多彩的课余时间插上一脚,可谓难上加难,若是作业不讨学生“欢心”,明天准给你折扣驳回.因此,布置家庭作业是最需动脑筋的,我们得像高明的魔术师,一天一个样,想着法儿让学生拥有少女初恋般的心情,一天一个感觉地去巩固看似机械的知识.
  而事实恰恰相反,当我让学生自编一张单元卷时,交上来的试卷虽50个样,但皆围绕单元的中心,内容取材富有代表性,试题灵活多变,这绝不是教师一时半会儿能想出来的.事后开聊时,他们有的说:“当老师真辛苦,出一张卷子不容易,我参阅了很多的辅导书.”有的说:“我首先复习一遍,拟出提纲,再模仿以前的单元试卷出卷.”有的说:“以前我觉得做数学作业很乏味,一来二去总是教材的那几道题,实际上,课后习题蕴含了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后我会认真完成的.”
  没想到让学生们当一回出卷老师能使他们得到这么多体会,这可比任何的说教训斥管用多了.我索性直接进行了单元考,结果全班50名学生100%及格,有40名得了95分以上的好成绩.
  是的,新鲜总与兴趣相伴随,为了保持数学课堂教学活跃盎然的气氛,为了培养学生们的数学能力,花点心思去设计他们愿意接受的家庭作业——值.
  “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不要抱怨,不要讓我们的学生无法读透自己.万涓成水,终究汇流成河,做一个生活工作的有心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陈老师,你吃脑白金了,好久不见,年轻了许多.”别班的学生途中遇见了,也赶来套近乎.“谢谢!”我微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其位,谋其职.要想使教学真如探囊取物,那就只有用脑子想办法.暂时想不出来的,不妨谦虚地拜用一下前人研究的成果.因为好的方法一经流传,就有了借鉴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肖川,主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20.
  [2]周仕荣.数学课堂规范的讨论和分析[J].数学教学报,2012,21(1):81.
  [3]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258.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又是思维的起点,创造的起点.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下,通过导学案呈现出数学教学主线中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更加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培养数学能力.  【关键词】二分法;函数零点;学案  学案是学生学习新知识,形成独立思维的导航图,是课堂顺利,有效进行的方向标.因此,学案的编制至关重要.函数与方程作为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
一、研究背景  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它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呢?教学的主阵地就是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是说把“课堂全盘丢给学生”.学生学会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的是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摘要】数学研究的是高度抽象了的东西,数学发展所依赖的数学思想是推动数学前进的本质源头,当代从事数学教育的一线教师需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会用数学的思维来认识数学的本质,这就要求教师在知识传授中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关键词】数学思想;数学本质;抽象  关于数学是什么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但数学以其独有的形式存在于我们身处的客观世界,并服务于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这一点毋庸置疑,在当代的中国数学教育,处
【摘要】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讨论了数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原则,以及在进行信息技术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数学; 多媒体课件;制作原则;应对策略  【基金项目】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社科类基金项目(YYR2014031)  从上世纪中叶开始,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革命,对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电子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对传统教育提出了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对新课标进行研究并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实现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中提出的课程总目标中“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对于如何在函数的教学中切合学生需要,帮助学生提高“四能”做出了教学探索.本文简述一节课的构思过程以及课堂中一些引人深思的片段,并把自己的教学反思提供给大家研究.  一、教学设计
【摘要】 微课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实例来谈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微课设计;翻转课堂;向量;立体几何  一、微课及其特点  (一)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创始人戴维彭罗斯认为,微课是一种知识挖掘的工具,可以作为知识脉冲,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可以取得与长时间授课相同的效果.胡铁生老师认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的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
【摘要】知识的本身就是由形式知识与暗默知识所构成的.SECI模型是知识创造过程的核心所在.SECI模型的四种转化模式:共同化、表出化、联结化、内在化.笔者以《平面向量》教学为例谈SECI模型的应用,旨在使数学课程具备多样性与选择性、使学生用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SECI模型形式知识暗默知识引导自我生成  日本学者竹内弘高在《知识创造的螺旋》一书中认为“
【摘要】 本文通过对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高等数学课堂教学,并结合自身实践具体从概念教学,定理教学和习题作业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将数学建模渗透到高等数学教学中,充分体现出高等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独立学院;数学建模;高等数学  【基金项目】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科研扶助基金项目“
【摘要】说到数学美,很多人第一反应便想到的是 “简洁、统一、对称、协调、和谐和奇异”等,笔者则认为,数学真正的美在于它的火热思考之美,即“思维之美”.笔者认为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学知识的板块与板块之间通过思考建立联系的过程;二是数学解题中的“另类”思考方式和“巧妙”处理方法.本文笔者通过对数学思维美得论述,并给出其对中学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数学美;数学思维美;数学本质  一、引 言 
自主性学习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摒弃传统教学中对基本理论的机械灌输,“学讲计划”教学模式,近几年在我市小学高年级推行实践,“学讲”是把学生学习探索过程的感受和学习内容的实用性放在首位,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被动性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标中提出的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战略,“学讲计划”将教育学习的主动权归还到学生手中,尊重学生的兴趣,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一、调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