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汉族、黎族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基因突变型分析及一种新的G6PD基因突变型的鉴定

来源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yn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阐明海南汉族、黎族人群中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分子基础。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筛查了1388G→A、1360C→T、1024C→T、592C→T、517T→C、493A→G、487G→A、392G→T和95A→G突变;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筛查其它突变;用核苷酸顺序分析鉴定具有SSCP异常区带样品的突变。结果在59例汉族G6PD缺乏症患者中,发现1388G→A 14例(23.7%)、871G→A 3例(5.1%)、835A→T 1例(1.7%)、517T→C 1例(1.7%)、392G→T 3例(5.1%)和95A→G 4例(6.8%);在32例黎族G6PD缺乏症患者中,发现1388G→A 6例(18.8%)、871G→A 3例(9.4%)和95A→G2例(6.3%);在1例汉族患者中发现了一种新的G6PD基因突变——835A→G突变,此突变导致第279位的苏氨酸被丙氨酸取代,将此突变型命名为G6PD-海口,其酶活性约是正常的10%,比835A→T突变的活性低,后者的酶活性约是正常的40%。分析人G6PD的三维结构模型表明,第279位苏氨酸残基的羟基是维持G6PD亚基相互作用的基团。结论海南汉族、黎族人群中具有共同的常见G6PD基因突变型;与中国其它地区人群的G6PD基因突变谱比较,结果表明某些G6PD基因突变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不同地区人群中;G6PD第279位苏氨酸残基的羟基可能是维持G6PD亚基相互作用及酶活性的必需基团。
其他文献
目的提高社区医院综合应用国际互联网水平.方法利用一台配置较佳的计算机,采用Modem电话拨号入网的方式,连接Internet,创建自己的国际互联网站点,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数据库.结
目的考察口服辅酶Q10软胶囊在人体内的动态行为,并与辅酶Q10普通片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双交叉实验设计,10名受试者多剂量服用辅酶Q10两种制剂,用HPLC方法测定辅酶Q10在人体内的
细胞周期蛋白 (cyclin)是调节细胞周期活动的重要蛋白质,在细胞的增殖及肿瘤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对细胞周期调控分子机制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已知细胞生长周期由一
目的探讨皮肌炎皮损、肌细胞及浸润淋巴细胞凋亡的表达及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影响。方法对22个标本用TUNEL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角质形成细胞、肌细胞及淋巴细胞凋亡。10例用皮质
鼠伤寒沙门菌是引起腹泻的重要病原菌之一,我院从1例腹泻幼儿的粪便培养中分离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鼠伤寒沙门菌,现将检测情况报道如下。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是一组以肾功能急性减退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原因多与肾血流量急剧降低有关,通常还伴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和全身性感染(sepsis)。缺血性ARF动
高校师生对"两课"教学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直接影响着"两课"教与学的积极性和效果.调研分析显示,重庆市高校多数师生对"两课"有较为正确的认识,但对教学质量均不满意.本文对进
目的了解皮质类固醇对二期显性梅毒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对11例用皮质类固醇的二期显性梅毒患者及20例对照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检测,并分别
目的:探索简易安全的长期保存供体角膜方法,为临床提供优质角膜材料.方法:建立简易深低温冻贮技术保存活性角膜材料和全眼球冷冻法、4℃甘油脱水法保存板层角膜移植材料.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