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地理空间思维的概念及其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面临的在不同尺度地理空间挑战,并结合财经类院校特点,提出了专业地理空间思维训练课程体系构建思考,提出以经济活动为主轴开展专业地理空间思维训练,并借助大数据技术推动地理空间思维训练,以满足规划工作对抽象地理空间思维的需要。
关键词:人文地理;城乡规划;地理空间思维;空间尺度;课程建设
一、引言
2012年教育部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进行了拆分,在此基础上新成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新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从此走上独立发展的新道路。这一专业调整建立在对目前国内高校地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新认识之上,适应了学科分工细化的发展趋势,体现了当前社会发展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
目前,我国有大量高校均开设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其中既有大量综合类和师范类院校,也有不少农林类、地矿类、工程类和财经类的院校。不同类型院校对此专业的定位不同,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各具特色。其中,财经类院校如广东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广西财经学院等高校,均开设了各具特色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一般认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兼具地理科学与城乡规划科学的特征。一方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具有地理科学所有的理论性和综合性特点,另一方面其又突出了为城乡规划服务的目的,故又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特点。然而,不论偏向理论研究的人文地理,或是重视实践的城乡规划,所关注的对象主要是调查分析一定尺度下的地理空间中的各类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这是开展规划工作的必要基础。因此,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对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培养学生的专业空间思维能力,就成为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围绕财经类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展开,论文结构安排如下: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地理空间思维的研究现状,其次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所面临的地理空间思维挑战进行了分析,然后基于财经类院校的办学特色,提出了作者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课程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二、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定义
关于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研究一直都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外国学者对地理空间思维的研究开展较早,对地理空间思维定义也较多,其中以美国国家科学院下属全美研究委员会(NRC)在提出地理空间思维概念最具代表性,即地理空间思维是空间概念、表征工具和空间推理三个要素的结构性综合。其中,空间概念提供概念性和分析性框架,可以将数据进行综合、联系、建构成一个整体;表征工具则提供建构性信息;空间推理负责提供操作、解释和理解建构性信息方式。国内学者对地理空间思维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有较多成果,如卢万合认为地理空间思维是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图像的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抽象,从而在头脑中创造性地形成相关空间形象,进行空间位置判定,确定空间分布状态并进行排列、组合,分析它们在空间上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交换和交流,比较它们的差异点和共同点,及对它们的空间属性进行多个维度思考的心理过程。赵春雨等则提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是在地理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对空间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归纳、判断等思维活动,从而获得对空间事物本质规律认识的能力。
笔者认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可分为地理空间认知、地理空间分析和地理空间表达能力三部分。其中,地理空间认知是对地理空间中的实体及相互关系观察和认识的能力;地理空间分析是在地理空间认知基础上,对空间中的各类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其中规律和异常,分析关联并探究其中机理的能力;地理空间表达能力则是依据相关地理空间数据或者心智地图,为满足一定需要而将空间中的地理信息进行描绘表达的能力。三者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面临的地理空间尺度挑战
在不同地理空间尺度上,规划工作的内容差异巨大。依据地理空间尺度大小,可以将规划工作空间大致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具体分析如下:
微观尺度:如街道、小区、公园等尺度规划,主要工作如建筑物、街道、绿地、人员等要素空间组织布局等,思维较形象、具体。
中观尺度:如城市、乡镇等尺度规划,主要工作包括城市和乡镇的产业、人口、资源、环境、交通等要素的空间组织布局等,思维抽象性一般。
宏观尺度:如流域、省区、全国等尺度规划,主要工作包括区域城镇体系、产业、人口、资源、环境、交通、资金等要素的组织布局等,思维抽象性较强。
微观、中观、宏观规划从低级到高级,在空间上有序构成了整个规划体系。一般认为城乡规划长于中微观层面规划设计,人文地理专业则善于中宏观及社会经济层面的机理分析。因此,对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而言,多侧重中宏观规划的专业训练。但不能忽视的是,虽然实际工作中,偏向宏观尺度层级的规划一般处于指导偏向微观层级规划的地位,而对微观尺度空间的认知是构建中宏观规划空间思维的基础。
<E:\ZCM\理论版\12上\TP\t8.tif>
图1 空间尺度与空间思维之关系
通常情况下,较小尺度的规划因其空间尺度较小,地理要素简单,联系明确,便于认知,所以其训练微观尺度上的空间思维易于计量化分析。而随着规划空间尺度的扩大,地理空间尺度的大幅增加带来地理要素几何级数的增加,众多要素间联系复杂,抽象性强,极大地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因此,经常需要调查和分析中宏观尺度上各类要素的复杂关系,并以各类图表等形式加以表达,这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空间思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从人的认知过程来看,地理空间思维从具体到抽象一般需要大量的训练。但是,目前国内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时间通常为4年,而作为工科专业,城市规划本科则多为5年,出现了地理空间思维要求与培养时间倒挂的现象,从而增加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地理空间思维训练的难度,也成为了目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财经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考
不论国内外,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相关专业的学生培养中,地理空间思维相关课程均占据重要位置。如英国的纽卡斯尔大学在地理与规划专业大一新生课程中开设了“地理分析”必修课,卡迪夫大学在人文地理与规划专业大一新生课程中则设置了必修课空间规划概论,国外高校对地理和规划类专业的空间思维训练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国内众多高校也开设了大量关于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训练方面的课程,可以大致分为地理科学和城乡规划两大类。地理科学类课程一般有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概论等课程,城乡规划类课程一般有城市规划原理、区域分析与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课程。此处,笔者选择基于财经类院校特色,提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的两点思路。
1.以经济活动为主轴开展地理空间思维训练
对于微观和中观尺度上的空间思维训练,由于空间尺度较小,所以可以选择课堂教学,配合实地考察和调研的实现,但宏观尺度上空间思维的训练则难以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完成,可选择查阅文献资料,配合Google Earth、ArcGIS等GIS/RS平台工具进行训练。但由于宏观尺度上,城镇体系、产业、人口、资源的时空分布、相互联系等较为抽象,往往造成学生空间认知上的缺失,难以做出合理的空间分析。为此,强化不同区域系统中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各子系统联系的空间思维训练就显得十分重要。但由于在此尺度上空间思维的高度抽象,也使得训练的难度较大。笔者认为,由于中宏观尺度上以企业为主的经济活动主体已经取代了简单的个人活动,因此在中宏观调查分析中可以选择以企业活动为主作为强化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一个突破口。
为解决中宏观尺度上空间思维抽象性带来的挑战,广西财经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利用本校财经专业课程和实验室方面的优势特色,探索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新途径。理论课方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专门开设了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课程(表1),强化训练学生关于产业、人口、资源的空间认识和分析能力。同时,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充分利用广西财经学院所有物流、贸易、企业资源等相关实验室资源,开展实验训练课程,探索培养学生对于企业一类经济活动主体的空间活动特征和规律的认识,使学生将中宏观尺度上企业经济活动具象化,寻求以经济活动为主轴塑造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的途径。
表1 广西财经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地理空间思维培养相关理论课程
[课程名称\&微观\&中观\&宏观\&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发展史\&△\&▲\&△\&城市生态学\&▲\&▲\&△\&区域分析与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村镇规划\&▲\&▲\&△\&详细规划原理\&△\&▲\&△\&城市总体规划\&△\&▲\&△\&居住区规划与设计\&▲\&△\&△\&旅游规划\&▲\&▲\&△\&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概论\&△\&▲\&▲\&]
注:▲表示主要,△表示次要
2.以大数据技术推动地理空间思维训练
当前,科技进步一日千里,城乡发展日新月异。近年来,以大数据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迅速崛起,深刻地影响到了城乡规划行业。在以往的城乡规划中,规划专家往往通过有限的调研来获得对整个地理空间的认知,并主要凭借经验分析形成规划方案。但由于规划师工作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其形成的地理空间认知容易存在缺陷,将会影响到空间分析的准确性,给规划工作带来困难。随着大数据技术在城乡规划中的广泛应用,使得规划师有机会在有限时间内深入了解规划区域情况,极大提升规划决策的可靠性。如目前基于公交IC卡等交通大数据评估北京市职住关系和通勤出行规律,或者利用微博信息等移动大数据研究中国城市的网络特征,已经取得了丰富应用成果。
目前,大数据技术仍然处于科研单位和规划部门前期应用的阶段,但已可以充分预见大数据在地理空间思维训练方面的巨大应用前景。借助地理空间相关的大数据采集及其可视化技术,可以显著提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中,学生对于人口流动、产业格局、交通组织、功能分区等中宏观尺度上抽象地理空间要素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能力。同时,大数据技术可以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规划制图等课程教学有机融合,促进相关课程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大数据技术发展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重要程度,将不亚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发展对地理科学的重要意义。所以,将大数据融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空间思维训练的核心课程教学之中将是大势所趋。
五、总结
地理空间思维由地理空间认知、地理空间分析和地理空间表达能力构成,其作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素质,对学生未来从事相关工作非常重要。但是,由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工作以中宏观规划和社会经济分析为主,其地理空间尺度决定了地理空间思维抽象性较强,加大了教学中地理空间思维训练的难度。
为解决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问题,笔者根据目前财经类院校专业特色,尝试提出以企业经济活动为主轴开展地理空间思维训练,并借助大数据技术推动地理空间思维训练的思路,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经济社会地理空间具体化,促进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训练,将有助于解决当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难以满足规划工作需求的矛盾。
参考文献:
[1]徐志梅.中学生地理空间能力及其培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2]卢万合.中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及其培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3]赵春雨,俞欢.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空间能力培养现状与策略[J].地理教学,2014(4):27-30.
[4]陈昆仑,李丹,王旭.学科调整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机遇与发展[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6):22-25.
[5]王巧稚,陈勇,苗作华,等.英国高校地理规划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启示[J].科教导刊,2015(5):7-10.
注:本研究得到了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2014JGA216)和广西财经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BS201408)的资助。
作者简介:邹毅(1983- ),男,博士,讲师。
关键词:人文地理;城乡规划;地理空间思维;空间尺度;课程建设
一、引言
2012年教育部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进行了拆分,在此基础上新成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新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从此走上独立发展的新道路。这一专业调整建立在对目前国内高校地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新认识之上,适应了学科分工细化的发展趋势,体现了当前社会发展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
目前,我国有大量高校均开设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其中既有大量综合类和师范类院校,也有不少农林类、地矿类、工程类和财经类的院校。不同类型院校对此专业的定位不同,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各具特色。其中,财经类院校如广东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广西财经学院等高校,均开设了各具特色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一般认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兼具地理科学与城乡规划科学的特征。一方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具有地理科学所有的理论性和综合性特点,另一方面其又突出了为城乡规划服务的目的,故又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特点。然而,不论偏向理论研究的人文地理,或是重视实践的城乡规划,所关注的对象主要是调查分析一定尺度下的地理空间中的各类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这是开展规划工作的必要基础。因此,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对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培养学生的专业空间思维能力,就成为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围绕财经类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展开,论文结构安排如下: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地理空间思维的研究现状,其次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所面临的地理空间思维挑战进行了分析,然后基于财经类院校的办学特色,提出了作者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课程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二、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定义
关于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研究一直都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外国学者对地理空间思维的研究开展较早,对地理空间思维定义也较多,其中以美国国家科学院下属全美研究委员会(NRC)在提出地理空间思维概念最具代表性,即地理空间思维是空间概念、表征工具和空间推理三个要素的结构性综合。其中,空间概念提供概念性和分析性框架,可以将数据进行综合、联系、建构成一个整体;表征工具则提供建构性信息;空间推理负责提供操作、解释和理解建构性信息方式。国内学者对地理空间思维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有较多成果,如卢万合认为地理空间思维是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图像的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抽象,从而在头脑中创造性地形成相关空间形象,进行空间位置判定,确定空间分布状态并进行排列、组合,分析它们在空间上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交换和交流,比较它们的差异点和共同点,及对它们的空间属性进行多个维度思考的心理过程。赵春雨等则提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是在地理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对空间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归纳、判断等思维活动,从而获得对空间事物本质规律认识的能力。
笔者认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可分为地理空间认知、地理空间分析和地理空间表达能力三部分。其中,地理空间认知是对地理空间中的实体及相互关系观察和认识的能力;地理空间分析是在地理空间认知基础上,对空间中的各类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其中规律和异常,分析关联并探究其中机理的能力;地理空间表达能力则是依据相关地理空间数据或者心智地图,为满足一定需要而将空间中的地理信息进行描绘表达的能力。三者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面临的地理空间尺度挑战
在不同地理空间尺度上,规划工作的内容差异巨大。依据地理空间尺度大小,可以将规划工作空间大致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具体分析如下:
微观尺度:如街道、小区、公园等尺度规划,主要工作如建筑物、街道、绿地、人员等要素空间组织布局等,思维较形象、具体。
中观尺度:如城市、乡镇等尺度规划,主要工作包括城市和乡镇的产业、人口、资源、环境、交通等要素的空间组织布局等,思维抽象性一般。
宏观尺度:如流域、省区、全国等尺度规划,主要工作包括区域城镇体系、产业、人口、资源、环境、交通、资金等要素的组织布局等,思维抽象性较强。
微观、中观、宏观规划从低级到高级,在空间上有序构成了整个规划体系。一般认为城乡规划长于中微观层面规划设计,人文地理专业则善于中宏观及社会经济层面的机理分析。因此,对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而言,多侧重中宏观规划的专业训练。但不能忽视的是,虽然实际工作中,偏向宏观尺度层级的规划一般处于指导偏向微观层级规划的地位,而对微观尺度空间的认知是构建中宏观规划空间思维的基础。
<E:\ZCM\理论版\12上\TP\t8.tif>
图1 空间尺度与空间思维之关系
通常情况下,较小尺度的规划因其空间尺度较小,地理要素简单,联系明确,便于认知,所以其训练微观尺度上的空间思维易于计量化分析。而随着规划空间尺度的扩大,地理空间尺度的大幅增加带来地理要素几何级数的增加,众多要素间联系复杂,抽象性强,极大地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因此,经常需要调查和分析中宏观尺度上各类要素的复杂关系,并以各类图表等形式加以表达,这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空间思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从人的认知过程来看,地理空间思维从具体到抽象一般需要大量的训练。但是,目前国内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时间通常为4年,而作为工科专业,城市规划本科则多为5年,出现了地理空间思维要求与培养时间倒挂的现象,从而增加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地理空间思维训练的难度,也成为了目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财经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考
不论国内外,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相关专业的学生培养中,地理空间思维相关课程均占据重要位置。如英国的纽卡斯尔大学在地理与规划专业大一新生课程中开设了“地理分析”必修课,卡迪夫大学在人文地理与规划专业大一新生课程中则设置了必修课空间规划概论,国外高校对地理和规划类专业的空间思维训练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国内众多高校也开设了大量关于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训练方面的课程,可以大致分为地理科学和城乡规划两大类。地理科学类课程一般有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概论等课程,城乡规划类课程一般有城市规划原理、区域分析与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课程。此处,笔者选择基于财经类院校特色,提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的两点思路。
1.以经济活动为主轴开展地理空间思维训练
对于微观和中观尺度上的空间思维训练,由于空间尺度较小,所以可以选择课堂教学,配合实地考察和调研的实现,但宏观尺度上空间思维的训练则难以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完成,可选择查阅文献资料,配合Google Earth、ArcGIS等GIS/RS平台工具进行训练。但由于宏观尺度上,城镇体系、产业、人口、资源的时空分布、相互联系等较为抽象,往往造成学生空间认知上的缺失,难以做出合理的空间分析。为此,强化不同区域系统中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各子系统联系的空间思维训练就显得十分重要。但由于在此尺度上空间思维的高度抽象,也使得训练的难度较大。笔者认为,由于中宏观尺度上以企业为主的经济活动主体已经取代了简单的个人活动,因此在中宏观调查分析中可以选择以企业活动为主作为强化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一个突破口。
为解决中宏观尺度上空间思维抽象性带来的挑战,广西财经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利用本校财经专业课程和实验室方面的优势特色,探索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新途径。理论课方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专门开设了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课程(表1),强化训练学生关于产业、人口、资源的空间认识和分析能力。同时,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充分利用广西财经学院所有物流、贸易、企业资源等相关实验室资源,开展实验训练课程,探索培养学生对于企业一类经济活动主体的空间活动特征和规律的认识,使学生将中宏观尺度上企业经济活动具象化,寻求以经济活动为主轴塑造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的途径。
表1 广西财经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地理空间思维培养相关理论课程
[课程名称\&微观\&中观\&宏观\&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发展史\&△\&▲\&△\&城市生态学\&▲\&▲\&△\&区域分析与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村镇规划\&▲\&▲\&△\&详细规划原理\&△\&▲\&△\&城市总体规划\&△\&▲\&△\&居住区规划与设计\&▲\&△\&△\&旅游规划\&▲\&▲\&△\&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概论\&△\&▲\&▲\&]
注:▲表示主要,△表示次要
2.以大数据技术推动地理空间思维训练
当前,科技进步一日千里,城乡发展日新月异。近年来,以大数据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迅速崛起,深刻地影响到了城乡规划行业。在以往的城乡规划中,规划专家往往通过有限的调研来获得对整个地理空间的认知,并主要凭借经验分析形成规划方案。但由于规划师工作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其形成的地理空间认知容易存在缺陷,将会影响到空间分析的准确性,给规划工作带来困难。随着大数据技术在城乡规划中的广泛应用,使得规划师有机会在有限时间内深入了解规划区域情况,极大提升规划决策的可靠性。如目前基于公交IC卡等交通大数据评估北京市职住关系和通勤出行规律,或者利用微博信息等移动大数据研究中国城市的网络特征,已经取得了丰富应用成果。
目前,大数据技术仍然处于科研单位和规划部门前期应用的阶段,但已可以充分预见大数据在地理空间思维训练方面的巨大应用前景。借助地理空间相关的大数据采集及其可视化技术,可以显著提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中,学生对于人口流动、产业格局、交通组织、功能分区等中宏观尺度上抽象地理空间要素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能力。同时,大数据技术可以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规划制图等课程教学有机融合,促进相关课程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大数据技术发展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重要程度,将不亚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发展对地理科学的重要意义。所以,将大数据融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空间思维训练的核心课程教学之中将是大势所趋。
五、总结
地理空间思维由地理空间认知、地理空间分析和地理空间表达能力构成,其作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素质,对学生未来从事相关工作非常重要。但是,由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工作以中宏观规划和社会经济分析为主,其地理空间尺度决定了地理空间思维抽象性较强,加大了教学中地理空间思维训练的难度。
为解决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问题,笔者根据目前财经类院校专业特色,尝试提出以企业经济活动为主轴开展地理空间思维训练,并借助大数据技术推动地理空间思维训练的思路,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经济社会地理空间具体化,促进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训练,将有助于解决当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难以满足规划工作需求的矛盾。
参考文献:
[1]徐志梅.中学生地理空间能力及其培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2]卢万合.中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及其培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3]赵春雨,俞欢.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空间能力培养现状与策略[J].地理教学,2014(4):27-30.
[4]陈昆仑,李丹,王旭.学科调整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机遇与发展[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6):22-25.
[5]王巧稚,陈勇,苗作华,等.英国高校地理规划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启示[J].科教导刊,2015(5):7-10.
注:本研究得到了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2014JGA216)和广西财经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BS201408)的资助。
作者简介:邹毅(1983- ),男,博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