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小城镇的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小城镇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现实情况表明小城镇的发展仍然存在大问题。我国学界及政府更多关注小城镇经济结构转型、文化建设等情况,对小城镇政治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与认识,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不完善和公民政治素养的低下及公共意识淡薄等情况。文章立足于笔者的实际经历指出小城镇政治建设中的问题,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自己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小城镇 基层自治 公民政治
一、小城镇政治建设
1.小城镇政治建设的概念界定。小城镇政治建设即改变过去那种单纯追求经济建设的老观念,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政治公共产品的供给,加强政治体制、政治制度建设,提升公民的政治意识、民主意识。
2.小城镇政治建设的意义。小城镇政治建设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队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小城镇的政治建设情况深刻影响着小城镇公民政治行为,促进或制约着小城镇的经济文化发展,破坏或维护着社会秩序、政治秩序的稳定。因此,小城镇政治建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
二、小城镇政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1.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不完善,存在治理型干旱。截止2013年,全国共建立村民委员会588547个,村民委员会成员人数232.3万人。总体来看,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体系已基本确立,情况比较乐观,但是问题仍然存在。一方面,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发展相配套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各地情况错综复杂,不尽相同,现行法律缺乏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基层群众自治的自主性、独立性有待提高。在民主自治的实践中,乡镇一级行政单位干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运行、人事任免等行为,使村民自治组织逐渐成为基层政府的下属单位,严重破坏了其自主性及独立性。由于制度上的不完善,导致实践上的基层群众自治工作难以落实。以笔者家乡为例,当地政府打算修建从城镇到农村的公路,政府出资70%,而剩下的30%由当地农户平摊,这本应该是一项惠民工程,但是不少村民或缺乏远见或存在搭便车的心理,表示不愿意出这笔钱,最后导致这项惠民工程流产。类似这种情况,称之为治理型干旱。究其原因则是农村的政策项目缺少一个组织支点,农村基层组织涣散无力,看似组织结构健全,但是缺乏实际落实工作的能力,村民议事会难以发挥其有效作用,其权威性大大降低。
2.居民政治素养低,政治需求不足。据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在图书出版情况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出版种数为672种,印数为1376万册,印张为258784000印张,分别占总计的0.15%、0.16%、0.036%。據数据可知,居民特别是小城镇居民政治素养较低,政治需求不足,对政治不够关心与了解,对我国改革开放指导思想了解不足。另一方面,小城镇居民的文化水平低,教育层次较低。
全国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情况表:
据表可知,高中以下学历人数占总人数的72.2%,文化层次较低,政治生活参与缺乏足够的文化水平,政治参与能力低下。
3.公民公共意识淡薄,群体性自私情况严重。在基层政府中,公民公共意识淡薄,乡镇小团体的利益凌驾于国家整体利益之上。在笔者家乡,由于该镇大桥被洪水冲毁,给交通通行带来了极大不便,乡政府克扣了部分省政府下拨的用于修缮大桥的资金,并利用剩余资金完成了大桥的修建。乡镇居民对这种情况心知肚明,但是对于这种情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没有通过检举、举报等手段维护自己的公众利益,反而认为这样的贪腐是乡政府和居民的双赢。
人民是主权者,政府的权利来源于公众的让渡,政府应为公众利益服务,应着眼于国家的整体利益,而不能让乡镇小团体的利益凌驾于整体利益之上。试想,若没有国家整体利益的保障和实现,何谈局部的乡镇利益呢?同时,居民公共、民主意识的缺失也助长了政府这种行为,公民政治意识不强,存在群体性自私的情况。
三、解决小城镇政治建设问题的对策
1.完善基层群众自治立法,理顺权力关系,增强自治组织的权威。依法治国作为我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求有法可依。而落实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则需要构建完善的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相配套的法律体系,适时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完善地方法规,加强细化和操作程序。同时,完善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体系,加强对基层政府官员的培训,转变基层政府官僚主义色彩浓厚的领导观念,使其认识到基层自治组织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同时,要理顺基层政府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之间的权利关系,加强对基层政府的权力监督,使其正确使用权力,防止权力错位、越位,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自治权利,并且通过立法保障村民自治组织的权威,充分发挥其影响力,使基层组织和村民之间找到有效的合作方式。
2.加大政府投入,提升居民政治素养。在“压力型”体制下,目前地方政府以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为主要职能,形成了我国政府在社会发展中厚此薄彼的现象,对政治发展投入程度不够。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政治建设的投入。小城镇政治建设必须要有全局观念,既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包括学校、培训机构等,以提升小城镇居民文化水平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同时,政治建设还要加强软件建设,包扩加强对居民的基础教育和提升政治文化水平的监管,其中,加强政治人才培训尤为重要,包括政府的管理人才培训,官员的精英培训,以及普通居民参政议政的能力提升培训。
3.建构公民社会,拓宽公共空间。公民公共意识淡薄,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公民社会构建的不完善,公共空间范围狭小。而公民公共意识的培育则需要政府发挥其作用,在公共领域内做到“宏观调控”、“微观自主”。“宏观调控”需要政府在公共领域的大层面转变其职能,塑造现代国家,为公民社会的发展创造机制性的条件,转变过去那种国家与社会不能相互分化的老观念,合理运用市场的自然分化架构公民社会。同时,公民社会中社团的培育也需要公共行政沿着他在性的维度重建,要求政府从自我本位主义转向倾听他者的意见,提供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微观自主”要在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中去行政化,提高组织的自主性与活力。同时要拓宽公共空间,政府的管理错位、权力错位严重影响了公共空间,需要减少政府“这只手”对公民社会的干预,发展民主政治,充分发挥公民在公共行政中的重要作用。此外,还要加强公民素质教育,提高公民自控意识。政府需要做的就是掌握好“宏观调控”与“微观自主”之间的平衡,不过度干预公民社会、公共空间,合理地引导其健康发展。
总之,小城镇政治建设是一个边缘性、综合性的课题,是小城镇发展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对其总结、分析,以期为我国小城镇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经验与启发,使之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于水.村民自治背景下的农村基层组织改革—基于67个行政村的调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0(04).
[2]沈关宝.《小城镇 大问题》与当前的城镇化发展【J】.社会学研究.2014(01).
[3]刘焕明.论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特点和完善途径【J】.社会科学家.2009(06).
作者简介:兰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学生;杜松艳,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小城镇 基层自治 公民政治
一、小城镇政治建设
1.小城镇政治建设的概念界定。小城镇政治建设即改变过去那种单纯追求经济建设的老观念,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政治公共产品的供给,加强政治体制、政治制度建设,提升公民的政治意识、民主意识。
2.小城镇政治建设的意义。小城镇政治建设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队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小城镇的政治建设情况深刻影响着小城镇公民政治行为,促进或制约着小城镇的经济文化发展,破坏或维护着社会秩序、政治秩序的稳定。因此,小城镇政治建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
二、小城镇政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1.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不完善,存在治理型干旱。截止2013年,全国共建立村民委员会588547个,村民委员会成员人数232.3万人。总体来看,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体系已基本确立,情况比较乐观,但是问题仍然存在。一方面,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发展相配套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各地情况错综复杂,不尽相同,现行法律缺乏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基层群众自治的自主性、独立性有待提高。在民主自治的实践中,乡镇一级行政单位干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运行、人事任免等行为,使村民自治组织逐渐成为基层政府的下属单位,严重破坏了其自主性及独立性。由于制度上的不完善,导致实践上的基层群众自治工作难以落实。以笔者家乡为例,当地政府打算修建从城镇到农村的公路,政府出资70%,而剩下的30%由当地农户平摊,这本应该是一项惠民工程,但是不少村民或缺乏远见或存在搭便车的心理,表示不愿意出这笔钱,最后导致这项惠民工程流产。类似这种情况,称之为治理型干旱。究其原因则是农村的政策项目缺少一个组织支点,农村基层组织涣散无力,看似组织结构健全,但是缺乏实际落实工作的能力,村民议事会难以发挥其有效作用,其权威性大大降低。
2.居民政治素养低,政治需求不足。据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在图书出版情况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出版种数为672种,印数为1376万册,印张为258784000印张,分别占总计的0.15%、0.16%、0.036%。據数据可知,居民特别是小城镇居民政治素养较低,政治需求不足,对政治不够关心与了解,对我国改革开放指导思想了解不足。另一方面,小城镇居民的文化水平低,教育层次较低。
全国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情况表:
据表可知,高中以下学历人数占总人数的72.2%,文化层次较低,政治生活参与缺乏足够的文化水平,政治参与能力低下。
3.公民公共意识淡薄,群体性自私情况严重。在基层政府中,公民公共意识淡薄,乡镇小团体的利益凌驾于国家整体利益之上。在笔者家乡,由于该镇大桥被洪水冲毁,给交通通行带来了极大不便,乡政府克扣了部分省政府下拨的用于修缮大桥的资金,并利用剩余资金完成了大桥的修建。乡镇居民对这种情况心知肚明,但是对于这种情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没有通过检举、举报等手段维护自己的公众利益,反而认为这样的贪腐是乡政府和居民的双赢。
人民是主权者,政府的权利来源于公众的让渡,政府应为公众利益服务,应着眼于国家的整体利益,而不能让乡镇小团体的利益凌驾于整体利益之上。试想,若没有国家整体利益的保障和实现,何谈局部的乡镇利益呢?同时,居民公共、民主意识的缺失也助长了政府这种行为,公民政治意识不强,存在群体性自私的情况。
三、解决小城镇政治建设问题的对策
1.完善基层群众自治立法,理顺权力关系,增强自治组织的权威。依法治国作为我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求有法可依。而落实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则需要构建完善的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相配套的法律体系,适时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完善地方法规,加强细化和操作程序。同时,完善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体系,加强对基层政府官员的培训,转变基层政府官僚主义色彩浓厚的领导观念,使其认识到基层自治组织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同时,要理顺基层政府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之间的权利关系,加强对基层政府的权力监督,使其正确使用权力,防止权力错位、越位,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自治权利,并且通过立法保障村民自治组织的权威,充分发挥其影响力,使基层组织和村民之间找到有效的合作方式。
2.加大政府投入,提升居民政治素养。在“压力型”体制下,目前地方政府以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为主要职能,形成了我国政府在社会发展中厚此薄彼的现象,对政治发展投入程度不够。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政治建设的投入。小城镇政治建设必须要有全局观念,既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包括学校、培训机构等,以提升小城镇居民文化水平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同时,政治建设还要加强软件建设,包扩加强对居民的基础教育和提升政治文化水平的监管,其中,加强政治人才培训尤为重要,包括政府的管理人才培训,官员的精英培训,以及普通居民参政议政的能力提升培训。
3.建构公民社会,拓宽公共空间。公民公共意识淡薄,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公民社会构建的不完善,公共空间范围狭小。而公民公共意识的培育则需要政府发挥其作用,在公共领域内做到“宏观调控”、“微观自主”。“宏观调控”需要政府在公共领域的大层面转变其职能,塑造现代国家,为公民社会的发展创造机制性的条件,转变过去那种国家与社会不能相互分化的老观念,合理运用市场的自然分化架构公民社会。同时,公民社会中社团的培育也需要公共行政沿着他在性的维度重建,要求政府从自我本位主义转向倾听他者的意见,提供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微观自主”要在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中去行政化,提高组织的自主性与活力。同时要拓宽公共空间,政府的管理错位、权力错位严重影响了公共空间,需要减少政府“这只手”对公民社会的干预,发展民主政治,充分发挥公民在公共行政中的重要作用。此外,还要加强公民素质教育,提高公民自控意识。政府需要做的就是掌握好“宏观调控”与“微观自主”之间的平衡,不过度干预公民社会、公共空间,合理地引导其健康发展。
总之,小城镇政治建设是一个边缘性、综合性的课题,是小城镇发展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对其总结、分析,以期为我国小城镇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经验与启发,使之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于水.村民自治背景下的农村基层组织改革—基于67个行政村的调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0(04).
[2]沈关宝.《小城镇 大问题》与当前的城镇化发展【J】.社会学研究.2014(01).
[3]刘焕明.论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特点和完善途径【J】.社会科学家.2009(06).
作者简介:兰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学生;杜松艳,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