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甸尾村,座落于玉溪市峨山县甸中镇甸尾村委会三乡河畔,是彝族汉族混居的村落,属彝族纳苏支系。甸尾村背靠来龙山,座北朝南,因地处三乡河尾端而得名。从唐代起,甸尾村原只有奚、李两个姓氏人口居住,历经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后,随着其他姓氏人口的陆续迁入逐步发展壮大,到清朝已形成了一个上千人的大村落。当时的甸尾人根据村民宗教信仰和文化需求,分别在村落中心和周围,包括北面来龙山峰顶先后建盖了关公庙、观音阁、五孔石拱桥和山神庙等建筑。
明代以来,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多、村落不断扩大,村内街道及建筑逐渐向四面八方发展,随着村舍建筑格局的扩大,两条东西贯通、南北延伸的主要街道在村中形成了十字路口,人们形象地把这里称为“十字街”,由此诞生了以“十字街”为中心,方圆十几公里内最为集中、最繁华的农产品集散地。十字街旧时商铺林立、交通繁忙,是“茶马古道”必经之路上马帮休整的重要驿站。如今集市的繁华已不复存在,但仍然是全村最热闹的地方。
甸尾的村舍多以四合院为主,建筑风格真正诠释了云南传统村落“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一颗印”式的建筑格局。如今村内仍有保留完整的145座清代建筑。村内各宗族以十字路为中心,宗族院落沿东南西北延伸建盖,按一条巷一个姓氏分布,细数分别有奚家巷、普家巷、申家巷、王家巷、卢家巷等巷道名称,每个姓氏的巷前有一道雕粱画栋的大门,高大雄伟、装饰精美,充分体现了甸尾悠久的建筑历史和地域特色。从空中用无人机俯瞰,整个村落呈十字形分布,似一只凤凰鸟,形状意义着“凤凰飞临宝地”之意。
百余年来,甸尾人延续着每逢大年初一请“土祖老爷”的习俗。活动当天各条山路上人头攒动,人们抬着彩旗、供品,敲锣打鼓,自发地备齐各种祭品来到土祖神塔朝拜土祖老爷,当地村民将土祖庙的“神爷”请出来,在十八个村寨中周游一圈,于正月二十五请回殿内,以此祈求神爷赐福于民。
匈尾村背靠来龙山,座北朝南,因地处三乡河尾端而得名。
壮丽70年,阔步新时代—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百余年来,甸尾人延续着每逢大年初一请“土祖老爷”的习俗。活动当天各条山路上人头攒动。
甸尾村一年中有很多节日,最热闹的还要数正月十六三乡河接神爷,届时由隔壁栖木墀村的人来甸尾村接神爷,当天甸尾村民会举办大型的送神活动。类似这样的传统节庆活动在甸尾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同时也吸引着方圆数十里的村民前来观看。
每逢农历二月的第一个属牛日,是峨山彝族人的“咪嘎哈”祭祀节(汉族称为“祭龙节”),届时一年一度的备耕工作已经完成可以栽秧,彝家人用祭龙的方式祈求老天快快下雨,确保来年五谷丰登。
甸尾村彝族民俗活动丰富多彩、热闹非凡,最具特色要属彝族传统花鼓舞,既有民族特色又呈现厚重的历史文化,在村民心中扎下了深深的根基。如今在村委会的支持和帮助下,全村组建了八支约两百多人的花鼓舞队,传统的花鼓舞、舞龙、舞狮、唱花灯等节目得到了很好传承和发展。另外,甸尾村民花灯队的唱功和伴奏水平在峨山小有名气,被当地百姓誉为花灯之村。每逢春节大年初二,花灯队要为村民耍狮子、唱花灯,同时为各家各户拜年、祈福。
甸尾村的彝族妇女是绣花能手,服饰满身着
匈尾村一年中有很多节日,最热闹的还要数正月十六三乡河接神爷,届时由隔壁栖木墀衬的人来甸尾衬接神爷,当天旬尾村民会举办火型的送神活动。花,是穿在身上的民族文化。上世纪五十年代,时任国家副主席的宋庆龄到云南调研,峨山彝族花围腰被其选中带回北京,现珍藏于国家博物馆。
甸尾村凭借其悠久的彝族文化、精美的刺绣服饰和传统建筑,以及手工卷粉、手打草鞋、手编草席、手扎草墎等民族手工艺制品,现已成功入选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今天,历经几个朝代的甸尾人,延续祖祖輩辈留下的传统,依靠聪明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大姚.插花节
三月的大姚昙华山,春意盎然,山中大片马缨花盛开,红艳似火,美轮美奂,悄然点缀万亩绿海。罢华山,咪依噜的故乡,彝剧的诞生地,是奇秀自然景观与民间艺术相辅相成的国家3A级景区。昙华山集雄、险、奇、秀的崇山峻岭和隘谷地貌,伴有古树名花,飞泉奇石,叠水瀑布。2019年3月14日,花潮似海,传统的插花节也随之而来。热情好客的昙华彝族人民,穿着节日盛装,吹响高亢激昂的唢呐和过山大号,跳起欢快的左脚舞,在彝寨彝园前热忱欢迎四方嘉宾的到来。
插花节的来历说法很多,流传最广的是咪依鲁传说。传说古代大姚昙华山上有一个勤劳勇敢、美丽聪明的彝族姑娘咪依鲁在山上放羊时遇到豺狼围攻,青年猎手查列若打死豺狼救了羊群。咪依鲁摘下一朵白色的马樱花送给查列若,此后两人相爱。昙华山残暴的土官修建了一座“天仙园”,送去的姑娘都将遭毒手。咪依鲁为救这些姑娘,于二月初八采来有毒的白花戴在头上,并把一些白花泡在酒里,巧言劝土官喝下,但土官要咪依鲁一同喝,咪依鲁为了为民除害,喝下毒酒献出了生命。查列若打猎回来,抱着死去的姑娘痛哭,哭得两眼流出了鲜血,染红了杜鹃花。彝族人民为纪念勇敢献身的姑娘,把红色的杜鹃花视为吉祥的象征,每年二月初八都有数千人聚集在昙华山,采摘满山盛开的杜鹃花,插在田间地角和住房、牛栏上,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青年恋人把花插在头上,表达忠贞不渝的爱情,在山上彻夜唱歌跳舞,带上饭菜和木柴,尽兴活动3天才散。
每年二月初八都有数千人聚集在昙华山,采摘满山盛开的杜鹃花,插在田间地角和住房、牛栏上,祈求五谷丰签,六畜共旺。
节日这一天,人们身着盛装,喜气洋洋,背上竹箩上山采花。只见满山是人,遍岭是歌。人们把采回来的鲜花插在门口、窗户和房子周围。在山寨的一些主要通道上搭起彩棚,上面也插满鲜花,整个彝家山寨就像一个花的世界。这一天,人们还要给牛头上插上马缨花,用盐水给牛洗口,然后将牛赶上山,跟着牛群在马缨花树旁跳舞唱歌,尽情娱乐。汇集到这里的人们,都头插鲜花,并互相插花表示祝贺,以求新的一年里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生活美好。 插花节也是青年们爱情的节日。这一天,许多钟情的男女以插花为订婚礼。小伙子把一朵朵鲜艳的山茶花插在姑娘的包头上,姑娘把一朵朵马缨花插在小伙子吹着的芦笙上,互相表示真挚的爱情。他们边插花边唱歌,一唱一答,一歌未落,一歌又起,歌声飘荡在花间林下,充满诗情画意。
节日的高潮是当天下午在昙华山千柏林举行的插花会。方圆几百里的彝族群众穿过花门,聚集在大草坪上。他们人人身穿节日盛装,特别是那些年轻姑娘们,更是衣饰华丽:她们头系花头帕,身穿绣花镶边的左袄衣,腰束花围裙,脚登绣花鞋,再手持一两束鲜花,真是花团锦簇,分外喜人。祭花神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是昙华彝族插花节的重要内容。演出结束了,但人们并未散去。在这里,还有三天三夜,通宵达旦的跳脚,小伙子弹起三弦,姑娘们跳起了传统的插花舞,青年男女手拉手围着篝火尽情地唱跳,上了年纪的人则蹲在大树下的火塘边,吸着辣烟,喝着苞谷酒,吃着鲜美的煮羊肉,畅谈古今……
节日的高潮是当天下午在罢华山千柏林举行的摇花会。方圆几百里的彝族群众穿过花门,聚集在火草坪上。
巍山.小吃节
巍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南诏国的发祥地和古都, “南诏古都、彝祖故里、道教圣地、鸟道雄关、红河之源、和谐回村”是巍山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六张名片。
其饮食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是中国名小吃之乡,素有“魅力巍山,小吃天堂”的美誉。境内有名特小吃24个系列,350多个品种,扒肉饵丝、一根面、过江饵丝等特色小吃名扬全国。巍山名特小吃品种丰富、门类齐全、做工精细、风味独特、价廉物美,蕴涵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巍山民族饮食的“活化石”。
巍山小吃节自2011年开始举办,至今已连续举办九届。每届巍山小吃节除了吸引大批“吃货”赶来,还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今年巍山小吃节最大的亮点就是游客不仅能品尝到百种巍山地道小吃,还能品尝到大理州及其他15个州市的名特小吃,还有来自国外的10余个品类的名特小吃,可谓是四方精品汇集,八方美食荟萃。160多种小吃,涵盖烧烤类、汤锅类、米糕类、甜品类、糖食类、卷粉油粉类等10多个美食品类,堪称一场“舌尖上的盛宴”。
小吃节期间,中华彝族祭祖节、彝汉双文书法展、盆景展、扎染博物馆开馆等活动同时开展,吃小吃,赏书法,逛盆景,彝族扎染DIY,活动异彩纷呈,给前来参加小吃节的游客带来丰富多样的游玩体验。
小吃节期间,中华彝族祭租节、彝汉双文书法展、盆景展、扎柒博物馆开馆等活动同时开展,恰前来参才口小吃节的游蓉带来丰富多样的游玩体验。
双柏——虎文化节
双柏是中国彝族虎文化的“故地”,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以“三笙”(“三笙”指的是老虎笙、大锣笙和小豹子笙)为代表的“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具有宗教学、民间文学、原始舞蹈、戏剧发生学等诸多学科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双柏彝族虎笙节”又称“跳虎节”,最早发源于双柏县法膝镇小麦地冲一带,初始是一种消灾驱邪、祈福迎祥的古傩仪式。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融汇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民间艺术、农耕文化和歌舞、说唱及面具艺术的多种复合文化形态。
名扬海内外的“三笙”文化,以其独特的演绎方式,浓缩了彝族文化中原始图腾崇拜的精华,体现了彝族人民在原始的生产、生活中所创造的生命哲学,是双柏彝族为世界文化做出的一项特别贡献。古朴、神奇、原生态的彝族传统舞蹈,其魅力在于笙舞、弦舞、鼓舞和棚舞中。老虎笙、大锣笙和小豹子笙,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界定为彝族古傩仪的“珍存”和中国彝族虎文化的“活化石”。
从2007年开始,每年农历二月初八至初十期间在双柏县城举办“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截止2019年已连续举办十三届虎文化节。
2019年3月16日,以“养生福地生态双柏”为主题的“中国·双柏2019彝族虎文化节祭虎大典暨开幕式文艺演出”在双柏县城查姆文化广场隆重举行。此外,虎文化节期间还举办了记忆中的双柏味道—特色小吃大赛、“乐跑双柏虎虎笙威”双柏查姆杯半程马拉松等活动。
老虎笙、火锣笙和小豹手笙,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界定为彝族古傩仪的“珍存”和中國彝族虎文化的“活化石”。
明代以来,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多、村落不断扩大,村内街道及建筑逐渐向四面八方发展,随着村舍建筑格局的扩大,两条东西贯通、南北延伸的主要街道在村中形成了十字路口,人们形象地把这里称为“十字街”,由此诞生了以“十字街”为中心,方圆十几公里内最为集中、最繁华的农产品集散地。十字街旧时商铺林立、交通繁忙,是“茶马古道”必经之路上马帮休整的重要驿站。如今集市的繁华已不复存在,但仍然是全村最热闹的地方。
甸尾的村舍多以四合院为主,建筑风格真正诠释了云南传统村落“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一颗印”式的建筑格局。如今村内仍有保留完整的145座清代建筑。村内各宗族以十字路为中心,宗族院落沿东南西北延伸建盖,按一条巷一个姓氏分布,细数分别有奚家巷、普家巷、申家巷、王家巷、卢家巷等巷道名称,每个姓氏的巷前有一道雕粱画栋的大门,高大雄伟、装饰精美,充分体现了甸尾悠久的建筑历史和地域特色。从空中用无人机俯瞰,整个村落呈十字形分布,似一只凤凰鸟,形状意义着“凤凰飞临宝地”之意。
百余年来,甸尾人延续着每逢大年初一请“土祖老爷”的习俗。活动当天各条山路上人头攒动,人们抬着彩旗、供品,敲锣打鼓,自发地备齐各种祭品来到土祖神塔朝拜土祖老爷,当地村民将土祖庙的“神爷”请出来,在十八个村寨中周游一圈,于正月二十五请回殿内,以此祈求神爷赐福于民。
匈尾村背靠来龙山,座北朝南,因地处三乡河尾端而得名。
壮丽70年,阔步新时代—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百余年来,甸尾人延续着每逢大年初一请“土祖老爷”的习俗。活动当天各条山路上人头攒动。
甸尾村一年中有很多节日,最热闹的还要数正月十六三乡河接神爷,届时由隔壁栖木墀村的人来甸尾村接神爷,当天甸尾村民会举办大型的送神活动。类似这样的传统节庆活动在甸尾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同时也吸引着方圆数十里的村民前来观看。
每逢农历二月的第一个属牛日,是峨山彝族人的“咪嘎哈”祭祀节(汉族称为“祭龙节”),届时一年一度的备耕工作已经完成可以栽秧,彝家人用祭龙的方式祈求老天快快下雨,确保来年五谷丰登。
甸尾村彝族民俗活动丰富多彩、热闹非凡,最具特色要属彝族传统花鼓舞,既有民族特色又呈现厚重的历史文化,在村民心中扎下了深深的根基。如今在村委会的支持和帮助下,全村组建了八支约两百多人的花鼓舞队,传统的花鼓舞、舞龙、舞狮、唱花灯等节目得到了很好传承和发展。另外,甸尾村民花灯队的唱功和伴奏水平在峨山小有名气,被当地百姓誉为花灯之村。每逢春节大年初二,花灯队要为村民耍狮子、唱花灯,同时为各家各户拜年、祈福。
甸尾村的彝族妇女是绣花能手,服饰满身着
匈尾村一年中有很多节日,最热闹的还要数正月十六三乡河接神爷,届时由隔壁栖木墀衬的人来甸尾衬接神爷,当天旬尾村民会举办火型的送神活动。花,是穿在身上的民族文化。上世纪五十年代,时任国家副主席的宋庆龄到云南调研,峨山彝族花围腰被其选中带回北京,现珍藏于国家博物馆。
甸尾村凭借其悠久的彝族文化、精美的刺绣服饰和传统建筑,以及手工卷粉、手打草鞋、手编草席、手扎草墎等民族手工艺制品,现已成功入选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今天,历经几个朝代的甸尾人,延续祖祖輩辈留下的传统,依靠聪明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大姚.插花节
三月的大姚昙华山,春意盎然,山中大片马缨花盛开,红艳似火,美轮美奂,悄然点缀万亩绿海。罢华山,咪依噜的故乡,彝剧的诞生地,是奇秀自然景观与民间艺术相辅相成的国家3A级景区。昙华山集雄、险、奇、秀的崇山峻岭和隘谷地貌,伴有古树名花,飞泉奇石,叠水瀑布。2019年3月14日,花潮似海,传统的插花节也随之而来。热情好客的昙华彝族人民,穿着节日盛装,吹响高亢激昂的唢呐和过山大号,跳起欢快的左脚舞,在彝寨彝园前热忱欢迎四方嘉宾的到来。
插花节的来历说法很多,流传最广的是咪依鲁传说。传说古代大姚昙华山上有一个勤劳勇敢、美丽聪明的彝族姑娘咪依鲁在山上放羊时遇到豺狼围攻,青年猎手查列若打死豺狼救了羊群。咪依鲁摘下一朵白色的马樱花送给查列若,此后两人相爱。昙华山残暴的土官修建了一座“天仙园”,送去的姑娘都将遭毒手。咪依鲁为救这些姑娘,于二月初八采来有毒的白花戴在头上,并把一些白花泡在酒里,巧言劝土官喝下,但土官要咪依鲁一同喝,咪依鲁为了为民除害,喝下毒酒献出了生命。查列若打猎回来,抱着死去的姑娘痛哭,哭得两眼流出了鲜血,染红了杜鹃花。彝族人民为纪念勇敢献身的姑娘,把红色的杜鹃花视为吉祥的象征,每年二月初八都有数千人聚集在昙华山,采摘满山盛开的杜鹃花,插在田间地角和住房、牛栏上,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青年恋人把花插在头上,表达忠贞不渝的爱情,在山上彻夜唱歌跳舞,带上饭菜和木柴,尽兴活动3天才散。
每年二月初八都有数千人聚集在昙华山,采摘满山盛开的杜鹃花,插在田间地角和住房、牛栏上,祈求五谷丰签,六畜共旺。
节日这一天,人们身着盛装,喜气洋洋,背上竹箩上山采花。只见满山是人,遍岭是歌。人们把采回来的鲜花插在门口、窗户和房子周围。在山寨的一些主要通道上搭起彩棚,上面也插满鲜花,整个彝家山寨就像一个花的世界。这一天,人们还要给牛头上插上马缨花,用盐水给牛洗口,然后将牛赶上山,跟着牛群在马缨花树旁跳舞唱歌,尽情娱乐。汇集到这里的人们,都头插鲜花,并互相插花表示祝贺,以求新的一年里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生活美好。 插花节也是青年们爱情的节日。这一天,许多钟情的男女以插花为订婚礼。小伙子把一朵朵鲜艳的山茶花插在姑娘的包头上,姑娘把一朵朵马缨花插在小伙子吹着的芦笙上,互相表示真挚的爱情。他们边插花边唱歌,一唱一答,一歌未落,一歌又起,歌声飘荡在花间林下,充满诗情画意。
节日的高潮是当天下午在昙华山千柏林举行的插花会。方圆几百里的彝族群众穿过花门,聚集在大草坪上。他们人人身穿节日盛装,特别是那些年轻姑娘们,更是衣饰华丽:她们头系花头帕,身穿绣花镶边的左袄衣,腰束花围裙,脚登绣花鞋,再手持一两束鲜花,真是花团锦簇,分外喜人。祭花神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是昙华彝族插花节的重要内容。演出结束了,但人们并未散去。在这里,还有三天三夜,通宵达旦的跳脚,小伙子弹起三弦,姑娘们跳起了传统的插花舞,青年男女手拉手围着篝火尽情地唱跳,上了年纪的人则蹲在大树下的火塘边,吸着辣烟,喝着苞谷酒,吃着鲜美的煮羊肉,畅谈古今……
节日的高潮是当天下午在罢华山千柏林举行的摇花会。方圆几百里的彝族群众穿过花门,聚集在火草坪上。
巍山.小吃节
巍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南诏国的发祥地和古都, “南诏古都、彝祖故里、道教圣地、鸟道雄关、红河之源、和谐回村”是巍山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六张名片。
其饮食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是中国名小吃之乡,素有“魅力巍山,小吃天堂”的美誉。境内有名特小吃24个系列,350多个品种,扒肉饵丝、一根面、过江饵丝等特色小吃名扬全国。巍山名特小吃品种丰富、门类齐全、做工精细、风味独特、价廉物美,蕴涵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巍山民族饮食的“活化石”。
巍山小吃节自2011年开始举办,至今已连续举办九届。每届巍山小吃节除了吸引大批“吃货”赶来,还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今年巍山小吃节最大的亮点就是游客不仅能品尝到百种巍山地道小吃,还能品尝到大理州及其他15个州市的名特小吃,还有来自国外的10余个品类的名特小吃,可谓是四方精品汇集,八方美食荟萃。160多种小吃,涵盖烧烤类、汤锅类、米糕类、甜品类、糖食类、卷粉油粉类等10多个美食品类,堪称一场“舌尖上的盛宴”。
小吃节期间,中华彝族祭祖节、彝汉双文书法展、盆景展、扎染博物馆开馆等活动同时开展,吃小吃,赏书法,逛盆景,彝族扎染DIY,活动异彩纷呈,给前来参加小吃节的游客带来丰富多样的游玩体验。
小吃节期间,中华彝族祭租节、彝汉双文书法展、盆景展、扎柒博物馆开馆等活动同时开展,恰前来参才口小吃节的游蓉带来丰富多样的游玩体验。
双柏——虎文化节
双柏是中国彝族虎文化的“故地”,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以“三笙”(“三笙”指的是老虎笙、大锣笙和小豹子笙)为代表的“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具有宗教学、民间文学、原始舞蹈、戏剧发生学等诸多学科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双柏彝族虎笙节”又称“跳虎节”,最早发源于双柏县法膝镇小麦地冲一带,初始是一种消灾驱邪、祈福迎祥的古傩仪式。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融汇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民间艺术、农耕文化和歌舞、说唱及面具艺术的多种复合文化形态。
名扬海内外的“三笙”文化,以其独特的演绎方式,浓缩了彝族文化中原始图腾崇拜的精华,体现了彝族人民在原始的生产、生活中所创造的生命哲学,是双柏彝族为世界文化做出的一项特别贡献。古朴、神奇、原生态的彝族传统舞蹈,其魅力在于笙舞、弦舞、鼓舞和棚舞中。老虎笙、大锣笙和小豹子笙,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界定为彝族古傩仪的“珍存”和中国彝族虎文化的“活化石”。
从2007年开始,每年农历二月初八至初十期间在双柏县城举办“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截止2019年已连续举办十三届虎文化节。
2019年3月16日,以“养生福地生态双柏”为主题的“中国·双柏2019彝族虎文化节祭虎大典暨开幕式文艺演出”在双柏县城查姆文化广场隆重举行。此外,虎文化节期间还举办了记忆中的双柏味道—特色小吃大赛、“乐跑双柏虎虎笙威”双柏查姆杯半程马拉松等活动。
老虎笙、火锣笙和小豹手笙,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界定为彝族古傩仪的“珍存”和中國彝族虎文化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