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特产,我们太熟悉了。每到一地,带当地土特产回去几乎成了旅游必备项目。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大麻花,山东的煎饼,云南的普洱茶,山西的老陈醋,东北的山珍,西南的腊味……总之要说上地大物博的中国的特产,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但是,如果说到中国的大学的特产,结果会怎么样呢?恰如很多同学会反问的那样:“你是说大学里的特产?我们学校有吗?”
在清华大学,有个同学用手一指著名旅游景点清华老校门对面的照澜院,“我们有旅游纪念商店,要不然你们去那里看看?”
顺着同学的指路,我们在照澜院2号看到了一个校庆纪念品特许商店,从高档白酒、茶叶、笔墨、砚台、水晶日历到指南针、书包、T恤……应有尽有,全部打上清华的logo,我们有些犹疑,问店员:“有没有清华自己生产的东西?”店员听完一楞,说:“你是说吃的?食堂大师傅自己做的酸奶算不算?”
正当我们接近崩溃时,店员又手一指:“哦,那你看这个!马年‘马上’系列贴画,是美院同学自己设计的。”
好吧,我们花8元钱,收下这个贴画。又有同学们问:“我们艺术学院同学自己设计的明信片,在咖啡店有卖,算不算特产?”贴画是这个大学旅游纪念品商店唯一跟自己学校的师生相关的一件产品。那这个到底算不算特产呢?
当然也算,比起其他纯粹厂家生产打上logo的东西,起码有诚意多了。
特产到底特在哪里?必须给出个答案才行。
想起几年前去台湾,在台北参观台湾大学时,学校的志愿者带着我们到了台大绿房子附近,然后骄傲地用手一指一个小商店:待会儿参观完绿房子一定要去特产商店,吃全台湾最好吃的“台大雪糕”!做雪糕用的牛奶全部来自台大合作农场,生产过程没有任何添加,味道超棒!吃完台大雪糕之后,彻底记住了纯正的奶香味,之后再有人去台湾,我第一个跟他们推荐的就是台大雪糕。
理想中的大学特产,首先,它具有特产的地域性特点——出了这个大学的校门,你在其它地方很难买到,或者很难吃到最好的。其次,它具有大学特性——此款特产的背后的技术、研发团队皆是该校的师生。最后,它还得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也就是说,它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可以让它成为大学的另一张名片。当人们拿到这张“名片”时,能感受其中满满充溢着大学的心意和诚意。
经过我们上下求索,发现符合前面两点的已极难寻到,更别说三点皆符合的了。但是,在搜寻的过程中不断显露的特色产品,凸显了中国的大学在生产和形成特产中已达到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特色创意产品阶段。这个阶段是一些非农业大学非综合性大学非艺术类院校的学校可以努力做到的,比如北外的UI,这些由学生团队自己设计、经营的跟校园文化相关的创意特色产品,因为有了爱,而显得格外有诚意。第二个阶段,是特色产品研发阶段,他们的研究力量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也有与企业合作的生产实践基地,但是由于量产不多或其他因素,尚处转化之中。如中国农业大学的中法肉牛中心的高品质牛肉,陕西师范大学的发酵实验室做的各种酒。第三个阶段,是已经成熟的特产,甚至有的已经成了大学的名片。比如云南农业大学的鲜花饼,华中农业大学的蜂蜜。
我们最为期待的,是处于第二阶段的高校特产,他们有研发团队、有很好的技术,有站在领域前沿的导师,有乐在其中有并怀揣创业梦想的年轻人,只可惜的是,他们研究的产品在成为校园特产的路上,还有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
不管怎样,让我们期待能感受到更多来自大学的心意与诚意吧。
在清华大学,有个同学用手一指著名旅游景点清华老校门对面的照澜院,“我们有旅游纪念商店,要不然你们去那里看看?”
顺着同学的指路,我们在照澜院2号看到了一个校庆纪念品特许商店,从高档白酒、茶叶、笔墨、砚台、水晶日历到指南针、书包、T恤……应有尽有,全部打上清华的logo,我们有些犹疑,问店员:“有没有清华自己生产的东西?”店员听完一楞,说:“你是说吃的?食堂大师傅自己做的酸奶算不算?”
正当我们接近崩溃时,店员又手一指:“哦,那你看这个!马年‘马上’系列贴画,是美院同学自己设计的。”
好吧,我们花8元钱,收下这个贴画。又有同学们问:“我们艺术学院同学自己设计的明信片,在咖啡店有卖,算不算特产?”贴画是这个大学旅游纪念品商店唯一跟自己学校的师生相关的一件产品。那这个到底算不算特产呢?
当然也算,比起其他纯粹厂家生产打上logo的东西,起码有诚意多了。
特产到底特在哪里?必须给出个答案才行。
想起几年前去台湾,在台北参观台湾大学时,学校的志愿者带着我们到了台大绿房子附近,然后骄傲地用手一指一个小商店:待会儿参观完绿房子一定要去特产商店,吃全台湾最好吃的“台大雪糕”!做雪糕用的牛奶全部来自台大合作农场,生产过程没有任何添加,味道超棒!吃完台大雪糕之后,彻底记住了纯正的奶香味,之后再有人去台湾,我第一个跟他们推荐的就是台大雪糕。
理想中的大学特产,首先,它具有特产的地域性特点——出了这个大学的校门,你在其它地方很难买到,或者很难吃到最好的。其次,它具有大学特性——此款特产的背后的技术、研发团队皆是该校的师生。最后,它还得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也就是说,它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可以让它成为大学的另一张名片。当人们拿到这张“名片”时,能感受其中满满充溢着大学的心意和诚意。
经过我们上下求索,发现符合前面两点的已极难寻到,更别说三点皆符合的了。但是,在搜寻的过程中不断显露的特色产品,凸显了中国的大学在生产和形成特产中已达到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特色创意产品阶段。这个阶段是一些非农业大学非综合性大学非艺术类院校的学校可以努力做到的,比如北外的UI,这些由学生团队自己设计、经营的跟校园文化相关的创意特色产品,因为有了爱,而显得格外有诚意。第二个阶段,是特色产品研发阶段,他们的研究力量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也有与企业合作的生产实践基地,但是由于量产不多或其他因素,尚处转化之中。如中国农业大学的中法肉牛中心的高品质牛肉,陕西师范大学的发酵实验室做的各种酒。第三个阶段,是已经成熟的特产,甚至有的已经成了大学的名片。比如云南农业大学的鲜花饼,华中农业大学的蜂蜜。
我们最为期待的,是处于第二阶段的高校特产,他们有研发团队、有很好的技术,有站在领域前沿的导师,有乐在其中有并怀揣创业梦想的年轻人,只可惜的是,他们研究的产品在成为校园特产的路上,还有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
不管怎样,让我们期待能感受到更多来自大学的心意与诚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