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虾肥农家乐 稳粮增收钱景好

来源 :农产品市场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lidewu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四化同步的深入推进,城乡资源的交融贯通,在日益完善的市场机制引领下,农民增收致富的门路是越来越广,进城务工、特色种养、规模种植、多种经营等等,可以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相当一部分农民因此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但是,对于大多数主要从事传统种植业的农民来讲,由于粮食作物的比较效益先天不足,单纯依靠种粮,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农民种粮积极性也很受影响,“谁来种田、怎样种好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有效地拓展种粮农民的增收空间、解决种田难题、夯实增产基础、保障粮食安全,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一块“心病”。值此上下求索之际,潜江市“稻虾共作”的实践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极具推广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鲜活典型。
  “一稻一虾”的故事
  1.种田人的“奇思怪想”
  2000年的某一天,面对着成片被村民抛荒的稻田,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支书刘宝权突然产生了一个大胆想法,稻田的环境与小龙虾的生长环境相似,能不能在稻田里养点小龙虾?在当地农技人员的帮助下,经过几年的摸索,形成了“稻虾连作”的稻田综合种养新模式。该模式是在稻田开挖简易围沟,在中稻秋收前后,投放种虾,从当年冬季至次年春夏,小龙虾在稻田里繁育生长,夏种之前收获成虾后,继续进行下一轮水稻种植。增收的效果如何呢?2013年,以积玉口镇为例,全镇几乎所有的田地都被村民利用起来,种上了水稻,养起了虾子,“稻虾连作”的面积达到5万亩,小龙虾产量突破1200万公斤,亩平纯收入3200元左右,全年全镇农民增收超过4000万元。走在镇里,处处都能感受到农户增收的喜悦,用他们的话说:“只要找对路,肯下力,种粮照样出彩,在家也能致富。”
  2.探索中的“与时俱进”
  新模式成功后,潜江人并没有小富即安。而是针对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开始了新的尝试。原来,“稻虾连作”模式还是存在着养虾和种稻的矛盾,在南方地区,春季阴雨较多,影响小龙虾的生长,春夏之际,正是小龙虾的育肥期,小龙虾的品质还没有达到最佳状态,就要整田插秧了,这时,把小龙虾捕捞起来卖掉,肯定影响小龙虾的产量和效益。而稻田养虾的效益高低主要取决于小龙虾的收益水平。2010年前后,潜江人开始将“稻虾连作”的模式改进为“稻虾共作”,即将稻沟由原先的1米宽、0.8米深的小沟,改挖成4米宽、1.5米深的大沟。这样,在稻田需要排水、整田、插秧时,未完全长好的小龙虾就有了宽敞、充足的生长水域,等插秧完成后,再放水返回稻田与水稻同生共长。在时间安排上,每年中稻收割前后投放幼虾,第二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下旬收获成虾,同时补投幼虾,5月底、6月初整田、插秧,8、9月再收获一次成虾,如此循环轮替,变以往的“一稻一虾”为“一稻两虾”,效益更加可观。据测算,亩平均纯收入可达到4000元左右,比“稻虾连作”模式多增收800元左右。
  3.可期待的“共生效应”
  “稻虾共作”的模式下,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及害虫为小龙虾提供了充足的饵料,小龙虾产生的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再加小龙虾生长对稻田水质的要求较高,使得稻田农药、肥料的投放次数和剂量大幅下降,即使用,也只能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这样,在稻虾共生的环境下,出产的稻米品质明显优于普通稻谷。潜江人将这种稻米命名为“虾乡稻”。目前,“虾乡稻”还处于起步阶段,收购价仅比普通稻谷每斤高1-3毛钱,随着人们对绿色生态稻米的需求增长,“稻虾共作”模式下生产的生态稻完全有理由成为下一个增收亮点,假以时日,或许是稻虾两吃,两头甜。
  “稻虾共作”的闪光之处
  1.拓展了效益空间,提高了增收能力
  增收模式好不好,农民算的账最有说服力。潜江市白鹭湖管理区关山办事处9队农工周文胜,2010年之前,种了31亩水稻和油菜,平均每亩田纯收入在500元左右,辛苦一年纯收入不到2万元。2010年,他开始尝试“稻虾共作”的模式,平均算账,每亩田的情况是:流转土地租金625元、水电费45元、农资约170元、农机110元、雇工劳力150元、饵料其他杂费70元,成本开支合计约1170元(另稻田开沟1000元属于一次性投入,可以逐年分摊收回)。小龙虾保守产量300斤,地头均价在12元/斤左右,卖虾收入在3500元左右,再加上种稻的收入,与原来的稻-油模式相比,每亩田可增收3000多元。
  据调查了解,周文胜的情况不是个案, 2013年,潜江全市发展“稻虾共作”10万余亩,平均亩产小龙虾200公斤、稻谷626公斤,亩平纯收入4000元以上。另据统计,湖北省现有水田近2600万亩,其中适宜开展“稻虾共作”的低湖田、冷浸田和冬闲田600多万亩。假如全省推广面积达到500万亩,则可为农民增收150亿元,可提供50亿斤绿色稻谷,可增加近50万吨优质水产品。放眼南方稻区,增收的“钱”景十分诱人。
  2.节约了种养成本,减轻了劳动强度
  潜江市龙湾镇黄桥村,68岁的黄高夫老人告诉我们,以前长年种棉花,总是要打药、拣花、剥花,从开春忙到过年,很辛苦。后来,年纪大了,开始尝试稻田养虾,自己的田不大,也就5亩左右,养小龙虾平时不用费什么心,每年4、5、6月集中忙3个月就行了。种稻子用药也比以前少,平均每亩可以少打2-3次药,大概能节约60多块钱。再加上人力投入少,平均每天有3个多小时劳动量就够了。算总账,一年下来,平均每亩比以前还多收入2000多块钱。黄桥村60多家农户,只有两户没有开展稻田养虾,面积大的有10-30亩,小的只有2-3亩。这说明,对于当下“3860”部队留守的农村,“稻虾共作”模式在南方粮食产区,大小田块都适用,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3.稳定了种粮面积,巩固了粮食安全
  稻田里养小龙虾,开挖养殖沟平均需占稻田总面积的20%左右。尽管单块稻田面积减少,但稻田的总面积和单产却并未减少。从潜江的情况看,一方面,稻田养虾一年只种一季作物,冬季涵养水土保持了地力,再通过选用优良水稻品种、合理密植等办法,保证了水稻的有效分蘖、有效穗数和正常穴数,开沟稻田的产量不仅不比开沟前的产量少,相反还略有增加。另一方面,种养效益的增加,大大提高了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从潜江的情况看,稻田总面积年年创新高,2011年45.83万亩、 2012年52.45万亩、2013年55.77万亩、2014年58.41万亩。   4.实现了循环利用,体现了生态发展
  小龙虾越冬及早春进食都需要依附于秸秆和稻蔸,而水稻的生长需要小龙虾的排泄物作肥打底,再加上小龙虾对水质的较高要求,使得农户对稻田的用药是慎之又慎、轻之又轻。这样,通过稻、虾资源的相互依存和循环利用,形成了一种优势互补的生物链,打造了一个生态环保的种养平台,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高稻田蓄水抗旱能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的作用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体现了现代农业要健康、要安全、讲环保的内在需求。走在稻田养虾的田埂上,白天白鹭飞,晚上青蛙叫,田里还结了不少蜘蛛网,一派和谐美满的生态农业景象。
  5.体现了统筹兼顾,化解了固有矛盾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中。从国家层面来讲,随着国际环境的日益复杂,国际农产品竞争的日趋激烈,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已经被提到无以复加的战略地位。为了守住粮食面积,留住种粮农民,国家支持粮食主产区的力度不断加大,“高价”买粮在现阶段已经成为新常态。但是从农民个人角度看,尽管有国家的全力支持,但种粮依然处于微利、薄利的状态,种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仍然不高,始终存在着弃粮抛田的冲动,一旦有了更好的选择,弃粮而顾是很自然的事。可以说,对粮食生产来讲,国家要的是粮食安全,而农民要的是增收致富,稳粮和增收似乎是难以调和的一对矛盾。而以潜江“稻虾共作”为代表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既保障了“米袋子”又丰富了“菜篮子”、既解决了“谁来种地”又解决了“如何种好地”的问题、既鼓起了老百姓的“钱袋子”又确保了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是稳粮又增收的一条非常好的道路,对粮食主产区,特别是南方稻米产区,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
  “潜江模式”的几点启示
  1.持之以恒,创新才能修成正果
  在调查中,我们注意到,稻田综合种养并不是一项全新的农业模式,稻鱼共生、稻鸭共育等相似的种养模式已经出现多年。就稻田养虾来讲,2000年潜江首创后,周边的仙桃、天门、荆门等地相继开始跟进,从气候、土壤、水源等条件看,并不比潜江差,但经过10多年的发展,有的浅尝辄止,有的小富即安,有的遇难而退,只有潜江在激烈的PK中甩开臂膀远行,成就了大气候,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小龙虾之乡”。潜江的秘诀就在于,认准了一条增收好门道,就“咬定青山不放松”,无论前行中的困难有多大,也不管非农领域的收入多诱人,少一点急功近利,多一点一心一意,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河。凭借一以贯之的信念张力和行为定力,闯出了一条稳粮增收并举的新路子。
  2.打破常规,瓶颈才能有所突破
  尽管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让越来越多的乡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但耕地少、农民多的国情决定了农村剩余人口的有效转移必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可预见的将来,农业领域仍将是广大农村人口实现有效就业和有效增收的“主阵地”。那么,怎么解决务农效益不高、增收乏力的难题呢?潜江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这就是打破旧的条条框框,在思路创新上做文章,大胆地尝试不同农业资源要素的重组搭配,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人为地创造条件,让本无关联的物种“相亲相爱”,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建立科学的内在联系,产生1+1>2的裂变效应,碰撞出新的增收门道和模式,让种田务农这棵“老树”发新芽、开新花,让在家务农的农民看到有效增收的光明“钱”景,让效益不高的农业产业获得质的提升,变得更有吸引力,那么,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明天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3.面向市场,增收才能更加持久
  长期以来,我国在农业领域涌现出许多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模式、新路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增收模式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短命”表现,有的虎头蛇尾、半路夭折,有的渐行渐远、弃农而去,有的原地打转、推广不开,还有的一旦普及、立马“卖难”。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重视市场对增收的决定作用。潜江“稻虾共作”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首先,选择有良好市场行情的项目。从当前来讲,小龙虾已经成为全国城市夏季餐饮消费的当家主力之一。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湖北省专营小龙虾餐馆数量达到13724家,当季要消耗小龙虾16.8万吨,占当年湖北全省产量的一半。再加上国际市场源源不断的订单,小龙虾市场总体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从未来一段时间看,随着大众对小龙虾健康、安全、绿色品质的进一步了解,小龙虾市场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其次,增收模式要符合市场发展的趋势。潜江人在“稻虾共作”模式的打造上,通过技术流程的规范化实现了种养管理的标准化;通过组建合作社、依托中介服务组织,实现了种养服务的社会化;通过循环利用虾稻废弃物,实现了种养产品的无公害化。而生产的标准化、服务的社会化、产品的健康化正是未来市场对农产品产业化的发展要求。因此,只有面向市场,牢牢把握市场的脉搏,才能换回“真金白银”。
  4.积极引导,成果才能惠及四方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催生出众多精彩纷呈的增收个案,如何让这些增收的好点子、好模式进村入户,被更多的农民认可接纳,并迅速付诸实践,通过复制成功的经验,走上有效的增收道路。这就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来有所作为。自稻田养虾模式出现以来,潜江市政府就通过技术服务、专家指导、科技奖励、项目投入等多种方式来扶持这一新生模式。如2013年,潜江市财政拿出400多万元对发展“稻虾共作”给予资金扶持,对实施“稻虾共作”改造的农田,每亩按照40元标准对农户实行“以奖代补”。从实际效果看,政府的引导实实在在地增加了“稻虾共作”模式的吸引力,调动了农民跟学跟做的积极性。截至2014年上半年,潜江市“稻虾共作”的推广面积超过10万亩,占该市稻田总面积的1/4,在湖北全省的推广应用面积突破了200万亩。由此可见,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中,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有利于农民、市场、政府间形成良性的互动,让增收的“星星之火”,早日形成“燎原之势”,造福更广大的农民群众。
  (作者单位:湖北省农业厅、潜江市农业局)
其他文献
秋冬季节,应季的根菜大量上市,这时的根菜既新鲜,价格又便宜,还耐储藏,因此秋冬季节是吃根菜的好时候,特别适合多多食用。像常见的萝卜、山药等,虽然普通,营养价值却很大,可谓是“滋补品”,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常见根菜的营养和选购。  萝卜 自古以来,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无不在生活中每一个角度体现着。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就在影响着百姓的衣、食、住、行。“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在我国民间素有“小
期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物质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商品只要沾上了“进口”两个字,立马就显得高大上许多。进口汽车,进口化妆品,进口衣服都让人们深深感受得到大洋彼岸的气息。近两年,进口大军的触手已经延伸到了食品领域,进口零食,甚至是进口牛奶,都进入了普通中国家庭。  2014年3月18日,1号店开启了进口牛奶的第一场电商狂欢,52分钟之内促销了30个集装箱的牛奶,这一举动,在业内
期刊
生活中,蔬菜是我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蔬菜产业也在农业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蔬菜的产量和品种也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蔬菜产业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长、农产品效益提升的重要支柱,其中,蔬菜育苗在蔬菜产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相对于现代育苗技术,传统育苗占地时间长、出苗率低、用工大,既增加了蔬菜生产成本,又影响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因此,为提高蔬菜产品
期刊
从北京城区出发,上了京平高速,一路向北,没多久就来到了北京市顺义区北务镇庄子村,这里距北京市区仅40公里。庄子村经济以农业为主,现有耕地面积930亩,其中蔬菜大棚310亩,大田184亩,林果90亩,鱼塘150亩。西甜瓜和蔬菜生产是庄子村的主导产业。  发展特菜和西甜瓜种植  庄子村所在北务镇是北京市政府命名的“京郊蔬菜第一镇”,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建有北京市唯一的一个免费产地农产品交易市场,从产地
期刊
供应青岛北美海棠(明信园艺场)  平度市明信园艺场,是“青岛北美海棠”大型繁育中心基地,现有育苗面积800余亩。主育海棠品种有凯尔斯、亚当、高原之火、舞美人、火焰、俏佳人、冬红等十几个品种。另有红叶李、美人梅、龙柱碧桃、紫叶矮樱及各种葡萄苗、苹果苗、梨苗、大樱桃苗。    联系人:吕明信    电话:13953216729    地址:山东平度市长乐镇王埠庄东村  供应紫叶李、白蜡、五角枫、北栾、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庄子村有一户人家承包10余亩地种植西瓜,当时西瓜能卖到一毛多钱一斤,成为万元户,这在当时可真是了不得啊!”说话的人是北京市顺义区北务镇庄子村现任党支部书记——伊卫民。  12月4日下午,记者驱车前往位于北京市顺义区东南部的庄子村,见到了伊卫民。伊卫民出生于1968年,父亲给他起名为“卫民”,给哥哥起名叫“卫国”。也许是这个名字的特殊寓意,决定了伊卫民的人生道路注定是“为民服务”。
期刊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只有增加了收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克服了旱灾影响的辽宁省铁岭市,今年粮食总产首次突破90亿斤,粮食增产的同时,也实现了农民增收。为此,近日记者采访了铁岭市农委主任刘正义。  抗旱灾  “辽北粮仓”逆势扬帆  记者:铁岭市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在粮食生产方面我们总结了哪些经验?面对今年的旱灾,铁岭市取得了粮食丰收,农民增收,我们是如何做到的?  刘正义:
期刊
俗话说:“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由于家禽的疫病死亡风险,导致活禽抵押风险比一般财产抵押风险更大,因此其担保价值不高。而资金短缺、融资困难往往成为制约畜牧养殖发展的瓶颈,解决该问题还需多方着力。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六师一○二团梧桐镇鑫宝牧业养殖合作社活禽抵押的经验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发展范例。该合作社通过引入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第三方监管公司等具有风险保障功能的机构,以此引导养殖企业、合作社、养
期刊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5年1月13日,交通部、公安部、农业部、商务部等部委联合下发《全国高效率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建设实施方案》,“农产品绿通车”工作全面启动。《方案》要求:以现有国道网为基础,结合主要鲜活农产品的流量和流向,在全国建立布局为“五纵二横”的“绿色通道”网络。《方案》中统一界定鲜活农产品的范围,明确提出“对整车并合法装载运输鲜活
期刊
今年以来,河北省柏乡县政府采取组建专业合作社、扶持致富能人等方式,积极引导农民将4.25万亩土地向涉农企业、种养大户、优势产业流转,加快农业规模化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双赢。据介绍,目前流转的4.25万亩土地平均每亩比单户种植的增收1500多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