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终结GDP崇拜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证券监管部门竟反其道而行之,公开大搞“上市率”崇拜、“证券化率”崇拜。悲哉!悲哉!
日前,全国各省市正在纷纷召开证券期货监管会议,以贯彻全国证券期货监管会议的精神,并部署“十二五”期间的工作。然而,令人惊诧莫名的是,明明是监管工作会议,却将上市融资放在了第一位。
例如,贵州证监局明确提出,“尽快使更多企业达到上市条件”。证监局局长在总结2010年“辖区上市公司总市值同比增长16%”之后,以极为自豪的语气强调,“更为难得的是,辖区上市公司直接融资总额创历史新高,达到54.20亿元,同比增长150%”;“目前,辖区上市后备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倍以上”。不知局长同志有没有想过,融资大增150%,市值仅增16%,这又是什么问题?
又如,青海以“证券化率为155.14%,居全国第3位”备感自豪,却没有想过,作为不发达地区,证券化率已达到香港这样的水平,如果155.14%准确无误的话,意味着什么?而陕西在总结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时,第一项便是,“企业上市工作成效显著,直接融资和企业上市数量创历史最好水平”。重庆证监局明确表示,“支持上市公司再融资”。宁夏证监局局长则着重强调“加快培育上市资源,实现创业板上市公司零突破”。
不仅是证券监管会议,连本地刚刚举行的“金融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也设定了上市融资目标:到2011年底,市属金融国有企业的资产证券化率预计将由去年底的63%左右,提升至70%左右,到2012年底预计将提升到80%左右。
在证券期货监管会议上,一不谈加强监管(纵然提到也是放在第五、第六位),二不谈投资回报,三不谈社会责任,却津津乐道于融资额成倍增长,充分反映出官方意志已越来越把融资圈钱,作为证券主管部门的工作重点和考核标准。为了快上市,多圈钱,政府部门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例如,去年11月刚刚登陆A股主板的九州通,作为湖北最大的民营企业,2009年净利润超过3亿元,却申领起武汉市的“困难企业补助”,受益员工数居然达到4683人。同年上市的佳隆股份,其上市前的亮丽业绩背后竟是巨额政府补贴,2008年和2009年,该公司享受的政府补助分别为777.48万元和774.5万元,名目包括“扶持股份制企业上市发展专项资金”、“拟上市公司专项扶持资金补贴”、“政府扶持资金”等。一旦圈钱到手,补助便大不如前,2010年1~6月相关补助仅11万元,全年业绩快报显示盈利仅增长2.01%,而上市前两年分别高达184%和37%。
何止是地方,央企对上市圈钱的追逐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据国资委副主任邵宁介绍,目前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已达322家,中央企业资产总额的52.88%、净资产的68.05%%、营业收入的59.65%都在上市公司,央企的核心资产大多已集中在所控股的上市公司。20年来,不包括金融企业,央企融资少说超过1万亿元(全部融资3.7万亿元),可2009年央企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仅315亿元,2010年估算才600亿元出头,这又是怎样的投资回报率?邵宁强调央企红利少缴,但“十一五”期间,央企净资产平均每年增长15.6%,基本是5年翻了一倍,“这个净资产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利润转化”。
邵宁主任所言差矣。到2010年底全部央企净资产9.5万亿元,当年实现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5621.5万元,以此计算净资产收益率不足6%,如此收益净资产又何以成倍增长呢?说到底,成倍增长很大程度上不是利润转化,而是上市圈钱也。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终结GDP崇拜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证券监管部门竟反其道而行之,公开大搞“上市率”崇拜、“证券化率”崇拜。悲哉!悲哉!
日前,全国各省市正在纷纷召开证券期货监管会议,以贯彻全国证券期货监管会议的精神,并部署“十二五”期间的工作。然而,令人惊诧莫名的是,明明是监管工作会议,却将上市融资放在了第一位。
例如,贵州证监局明确提出,“尽快使更多企业达到上市条件”。证监局局长在总结2010年“辖区上市公司总市值同比增长16%”之后,以极为自豪的语气强调,“更为难得的是,辖区上市公司直接融资总额创历史新高,达到54.20亿元,同比增长150%”;“目前,辖区上市后备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倍以上”。不知局长同志有没有想过,融资大增150%,市值仅增16%,这又是什么问题?
又如,青海以“证券化率为155.14%,居全国第3位”备感自豪,却没有想过,作为不发达地区,证券化率已达到香港这样的水平,如果155.14%准确无误的话,意味着什么?而陕西在总结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时,第一项便是,“企业上市工作成效显著,直接融资和企业上市数量创历史最好水平”。重庆证监局明确表示,“支持上市公司再融资”。宁夏证监局局长则着重强调“加快培育上市资源,实现创业板上市公司零突破”。
不仅是证券监管会议,连本地刚刚举行的“金融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也设定了上市融资目标:到2011年底,市属金融国有企业的资产证券化率预计将由去年底的63%左右,提升至70%左右,到2012年底预计将提升到80%左右。
在证券期货监管会议上,一不谈加强监管(纵然提到也是放在第五、第六位),二不谈投资回报,三不谈社会责任,却津津乐道于融资额成倍增长,充分反映出官方意志已越来越把融资圈钱,作为证券主管部门的工作重点和考核标准。为了快上市,多圈钱,政府部门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例如,去年11月刚刚登陆A股主板的九州通,作为湖北最大的民营企业,2009年净利润超过3亿元,却申领起武汉市的“困难企业补助”,受益员工数居然达到4683人。同年上市的佳隆股份,其上市前的亮丽业绩背后竟是巨额政府补贴,2008年和2009年,该公司享受的政府补助分别为777.48万元和774.5万元,名目包括“扶持股份制企业上市发展专项资金”、“拟上市公司专项扶持资金补贴”、“政府扶持资金”等。一旦圈钱到手,补助便大不如前,2010年1~6月相关补助仅11万元,全年业绩快报显示盈利仅增长2.01%,而上市前两年分别高达184%和37%。
何止是地方,央企对上市圈钱的追逐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据国资委副主任邵宁介绍,目前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已达322家,中央企业资产总额的52.88%、净资产的68.05%%、营业收入的59.65%都在上市公司,央企的核心资产大多已集中在所控股的上市公司。20年来,不包括金融企业,央企融资少说超过1万亿元(全部融资3.7万亿元),可2009年央企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仅315亿元,2010年估算才600亿元出头,这又是怎样的投资回报率?邵宁强调央企红利少缴,但“十一五”期间,央企净资产平均每年增长15.6%,基本是5年翻了一倍,“这个净资产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利润转化”。
邵宁主任所言差矣。到2010年底全部央企净资产9.5万亿元,当年实现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5621.5万元,以此计算净资产收益率不足6%,如此收益净资产又何以成倍增长呢?说到底,成倍增长很大程度上不是利润转化,而是上市圈钱也。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终结GDP崇拜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证券监管部门竟反其道而行之,公开大搞“上市率”崇拜、“证券化率”崇拜。悲哉!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