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国栋 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21.1
48.00元
赵国栋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在西藏民族大学从事科研、管理和教学工作。被授予“中华优秀茶教师”、咸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自然基金评议专家。曾入选“中国人民大学拔尖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主要作品包括《習茶与悟道》《西藏文化产业研究》《茶叶与西藏》《茶谱系学与文化构建》《西藏茶文化》《茶与社会》《人与社会秩序》等。
本书以茶文化为主线,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次展现了人与人关系的本质是社会性,它包含着未来社会的图景,核心思想是中国社会展现出的一种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念的特质,有力回击了关于空虚、交换、幸福、权力等问题的陷阱,同时展现了西藏、阿里、普兰地区茶文旅的发展路径。
衣食住行中的茶文化与生态
西藏群众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大多数与茶有一定关系。当然,由于生活方式的差异,在农牧区与非农牧区、城市与乡村之间,其关系从内容到形式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本部分的目的并非讨论这些差异,因而在此不展开。
无论形式和种类是什么,西藏日常生活不能缺少茶。相对而言,酥油茶在西藏有非常广泛的需求,这与西藏高海拔地理环境和高寒低氧环境有关。笔者去阿里地区时曾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当地牧民群众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给我的最重要的建议就是坚持喝酥油茶。甜茶受喜欢的程度也很高,在城市中尤其如此。早饭时,人们吃上一碗藏面,同时也要喝茶——酥油茶或甜茶。在茶馆和餐厅中,人们度休闲时光时更偏爱甜茶。
茶之所以在西藏流行,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理念是:茶叶让人更加适应西藏的地理环境,而那样的地理环境也让人们热衷于饮茶。譬如牧区的人们告诉我,要避免在高寒缺氧的情况下嘴唇干裂,就要喝茶,尤其是酥油茶;同时,要应对多食牛羊肉的饮食结构,就必须多饮茶,尤其是酥油茶,以促进消化,保持健康。这样,喝茶在西藏更代表着一种从实践中发现的如何在自然环境中保护身体的方法。
穿衣如何与茶文化联系到一起呢?以前,人们外出多随身带着木碗,这些碗既结实又实用,同时方便携带。西藏民主改革之前,有权势的人为了随身带着碗并且用以显示身份,便将碗放在专门制作的碗套中,挂在腰间的衣带上。另外,牧区的人们常以衣服的边角擦拭用过的茶碗,尤其是木碗。
显然,随身携带木碗并以独特的方式“洗碗”的习俗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既节约用水,也减少了清洁剂的使用,同时减少了清洗产生的废水。但是,人们并不是主动地有意识地进行这些环保行为的,而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受到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而被迫实施的;同时,不能忽视其现实性基础,也就是高寒气候和强紫外线照射减少了以衣服或羊粪“洗碗”所产生的“不洁”引发疾病的可能。但当牧民与犬类亲密接触后,再用衣服“洗碗”的做法容易引发包虫病,因为包虫病主要是通过受感染的犬类的粪便感染人类。
在日常生活中,茶文化与生态之间产生了紧密的关联,其中既有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积极的影响,也有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而给人们身体健康带来的风险。当然,这些主要发生于西藏民主改革前的牧区。西藏民主改革后,随着牧区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足进步,包虫病得到了较好的防治,人们随身携带茶碗的习俗也有了较大变化,除了外出放牧外,其他情况下已经很少看到了。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各类茶馆已经很多,即使在牧区乡镇也遍布街道,那里既有茶亦有碗,二者原有的稀缺性已经得到极大改变。二是在西藏,包括广大偏远牧区已经有了许多“替代”饮料,各式各样的水果饮料、功能饮料受到年轻一代的青睐;但整体上,这种“替代”似乎更多地表现为对饮茶次数的削减,从功能而言尚不能真正或完全取代茶叶。
显然,生活方式的改变在进一步影响着西藏茶文化,也影响着茶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从生态文化和生态环境的角度看,这种影响和变动值得深入研究,尤其是传统茶文化被逐步边缘化的后果以及“替代”饮料大行其道带来的诸多生态挑战与后果。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21.1
48.00元
赵国栋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在西藏民族大学从事科研、管理和教学工作。被授予“中华优秀茶教师”、咸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自然基金评议专家。曾入选“中国人民大学拔尖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主要作品包括《習茶与悟道》《西藏文化产业研究》《茶叶与西藏》《茶谱系学与文化构建》《西藏茶文化》《茶与社会》《人与社会秩序》等。
本书以茶文化为主线,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次展现了人与人关系的本质是社会性,它包含着未来社会的图景,核心思想是中国社会展现出的一种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念的特质,有力回击了关于空虚、交换、幸福、权力等问题的陷阱,同时展现了西藏、阿里、普兰地区茶文旅的发展路径。
衣食住行中的茶文化与生态
西藏群众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大多数与茶有一定关系。当然,由于生活方式的差异,在农牧区与非农牧区、城市与乡村之间,其关系从内容到形式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本部分的目的并非讨论这些差异,因而在此不展开。
无论形式和种类是什么,西藏日常生活不能缺少茶。相对而言,酥油茶在西藏有非常广泛的需求,这与西藏高海拔地理环境和高寒低氧环境有关。笔者去阿里地区时曾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当地牧民群众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给我的最重要的建议就是坚持喝酥油茶。甜茶受喜欢的程度也很高,在城市中尤其如此。早饭时,人们吃上一碗藏面,同时也要喝茶——酥油茶或甜茶。在茶馆和餐厅中,人们度休闲时光时更偏爱甜茶。
茶之所以在西藏流行,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理念是:茶叶让人更加适应西藏的地理环境,而那样的地理环境也让人们热衷于饮茶。譬如牧区的人们告诉我,要避免在高寒缺氧的情况下嘴唇干裂,就要喝茶,尤其是酥油茶;同时,要应对多食牛羊肉的饮食结构,就必须多饮茶,尤其是酥油茶,以促进消化,保持健康。这样,喝茶在西藏更代表着一种从实践中发现的如何在自然环境中保护身体的方法。
穿衣如何与茶文化联系到一起呢?以前,人们外出多随身带着木碗,这些碗既结实又实用,同时方便携带。西藏民主改革之前,有权势的人为了随身带着碗并且用以显示身份,便将碗放在专门制作的碗套中,挂在腰间的衣带上。另外,牧区的人们常以衣服的边角擦拭用过的茶碗,尤其是木碗。
显然,随身携带木碗并以独特的方式“洗碗”的习俗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既节约用水,也减少了清洁剂的使用,同时减少了清洗产生的废水。但是,人们并不是主动地有意识地进行这些环保行为的,而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受到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而被迫实施的;同时,不能忽视其现实性基础,也就是高寒气候和强紫外线照射减少了以衣服或羊粪“洗碗”所产生的“不洁”引发疾病的可能。但当牧民与犬类亲密接触后,再用衣服“洗碗”的做法容易引发包虫病,因为包虫病主要是通过受感染的犬类的粪便感染人类。
在日常生活中,茶文化与生态之间产生了紧密的关联,其中既有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积极的影响,也有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而给人们身体健康带来的风险。当然,这些主要发生于西藏民主改革前的牧区。西藏民主改革后,随着牧区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足进步,包虫病得到了较好的防治,人们随身携带茶碗的习俗也有了较大变化,除了外出放牧外,其他情况下已经很少看到了。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各类茶馆已经很多,即使在牧区乡镇也遍布街道,那里既有茶亦有碗,二者原有的稀缺性已经得到极大改变。二是在西藏,包括广大偏远牧区已经有了许多“替代”饮料,各式各样的水果饮料、功能饮料受到年轻一代的青睐;但整体上,这种“替代”似乎更多地表现为对饮茶次数的削减,从功能而言尚不能真正或完全取代茶叶。
显然,生活方式的改变在进一步影响着西藏茶文化,也影响着茶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从生态文化和生态环境的角度看,这种影响和变动值得深入研究,尤其是传统茶文化被逐步边缘化的后果以及“替代”饮料大行其道带来的诸多生态挑战与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