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每年高校贫困生的评定与助学金的发放工作都会出现诸多问题,会给高校的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尤其是作为班级的直接管理者,班主任必须把这笔国家的钱用到刀刃上,认真落实好这项工作。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的贫困生鉴定、助学金发放中,只有掌握较为科学的方法,才能确保评定与助学金发放的公平性。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评定班主任工作方法与实效
[作者简介]薄爱敬(1966- ),女,河北石家庄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南郑州450052)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3-0154-02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特别是2007年以来,国家助学金提高了支助金额和支持比率,各种对贫困生的奖励、资助也源源不断。这对高校贫困生来说是件极好的事情,但在支助对象的评定这一环节上,却存在相当的困难。而这又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如果支助对象评定不够准确,助学金就有可能失去它原本的意义。为了保证公平、公正,把国家的这笔钱真正用到刀刃上,探索科学、可行的评定流程和方法是每个班主任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的当务之急。
一、高校贫困生评定中的困惑
每学年的贫困生评定与助学金发放工作都是班主任工作中最令人头疼的事情,主要是因为在界定贫困生的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以下困难:
1.学校和学生各自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就有可能促成错误的决策。首先,学校无法掌握学生的全部信息。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考核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不可能完全掌握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其次,学生虽掌握自己的家庭经济信息,但是由于家庭跟学校的距离和材料的有限等原因,学生仍无法将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完全上交学校,再说学校也不一定相信。再次,评定参考材料(目前主要包括有学生家庭经济调查表、当地民政部门的书面证明及学生的支助申请书)只是学生单方面在操作,学校和学生之间还是存在着很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学校不可能挨家挨户去展开调查,所以学生交上来的材料就会有“文字游戏”和弄虚作假的嫌疑。
2.执行措施的不科学,目前还没有较科学的方法可供操作。目前,较普遍采用的指标法、学生上台PK和班级投票评选等方法不尽科学,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弊端。
二、目前高校贫困生的普遍采用的评定方法
目前,在各高校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评定方法,但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1.指标法。指标法是指学校首先将资助名额以人数为比率的方式下放到各个系,再由各系根据各班的具体人数确定各班的资助名额。很明显以指标确定名额下到各系各班的办法是很不科学的,因为在相同人数的两个系或者两个班中,学生家庭贫困数和贫困程度是不尽相同的。假如A和B是人数相同的两个班级,分配到的资助名额都是10名,由于两个班学生中的贫困家庭数和贫困程度是不尽相同的,就有可能出现A班符合受助条件的学生有15名,B班只有5名的情况,那么以此评定的结果是A班还有5名家庭贫困的学生没有受助,而B班受助的10名学生中有5名是不符合条件的,可能他们的家庭并不贫困。
2.学生上台PK和班级投票评选的方法。学生上台PK的方法虽然能体现“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但是用于评定贫困生就显得不大科学了。学生上台PK无非是陈述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但是有的贫困学生却不愿意“掘家丑”或者不善于言语表达,而有些“富家子弟”为了利益捏造“家丑”或者善于表达,那么评选的结果将会是贫困学生没有选上,没有贫困的学生却选上了。班级投票评选的方法评的无非是个人的人缘,结果是谁的票数多谁就是“贫困生”,显然贫困生与否和人缘的好坏是没有必然联系的。而这方法也很难避免有“拉帮结派”瓜分助学金的可能。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恰恰是大多数贫困生的软肋。
因此,不管是“指标法”、学生上台PK法,还是班级投票评选的方法都是不够科学的,它们会直接造成助学金支助的不合理,最终无法发挥助学金应有的作用。
三、确保高校贫困生评定与助学金发放公平性的途径和方法
1.贫困生评定与助学金发放的指导思想。(1)国家的钱要用到“刀刃”上。面对班级贫困学生多、资助资金相对缺乏的现状,目前最为重要的是用好有限的资金,确保助学金真正用到“刀尖浪口”之上,也就是说需要在评定贫困生这一环节上加以改进和完善,使评选结果逐渐科学、合理化。(2)评判的过程必须有全体学生的参与。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谁真正需要帮助是很明白的事情。一般来说,学生们对贫困生是了解的,而对于贫困生,所有的学生们也不会吝啬,甚至包括那些动了贪念的学生也不会这么做。通过学生们,我们可以了解到最为贫困,最为迫切需要帮助的人群。(3)界定贫困生不应只看贫困证明材料。界定贫困生除了相关证明材料等“硬件”外,一定还要通过学生日常生活状况等“软件”来确认受助资格。
2.建立科学的贫困生认定机制。(1)在新生刚入校时,就与新生的家长交谈,通过观察将通过“绿色通道”进校的学生,列为重点照顾对象。再通过班上同学了解这些学生的真实情况,定期给学生家长打电话,最后制作成本班级的“贫困生数据库”。(2)成立班级贫困生评定评审小组。班级贫困生评定委员会由班委、团干部、寝室长、学生信赖的部分正直的学生代表组成,对报名者的资格进行一一审查,评定贫困生。(3)收集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的“三级”证明。从这些材料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入校观察3个月后,期末由评定委员会集体研究确定下年度的贫困生资助资格名单,作为下学期贫困生资助候选人,并在全班公布,请大家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给予监督。(4)制订班级评定细则,划分出评定的基本指导思想。对于8000元的国家奖学金和5000元的一次性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评定,以学习成绩为主,贫困为辅;对于每年3000元、2000元、1000元的助学金的评定,以贫困为主,学习为辅。以上均主要考核申请者的学习成绩、操行量化、为班级贡献大小等,并以总分排序的方式结合贫困状况综合考察最终决定。(5)每年度评审时委员会成员整个评选过程还要接受全体学生的监督。对于弄虚作假者取消贫困生申请资格。(6)重点解决部分有争议的贫困生。可对实际情况进行调查,比如,找本班级、同宿舍的同学单独征求意见谈话,把握更准确的信息;打电话到他老家的乡里面进行了解;到他的宿舍去看看他使用的东西;查询学生的贷款信息等。(7)贫困生资助名单两上两下,最终确定。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让“评定过程、结果全公开”,使真正贫困的学生得到资助。在做好贫困生评定工作的同时,重点防止班里的学生相互猜忌、各个宿舍之间相互猜忌,避免班级人际关系紧张,保持班级稳定,树立良好“班风”。
3.途径和方法。(1)加强诚信教育。新生一入校,向学生宣讲“诚信对一个人的作用,诚信在人生中的重要性”。每个学期,以诚信为主题召开诚信主题班会,让诚信“印”在每个学生的脑海里,防止贫困生的“精神贫困”。(2)制定出班级贫困生评定细则。(3)建立班级贫困生评定“测评小组”。贫困生评定通过测评小组来评定。评定过程中,班主任是不参与评选的,只是控制整个过程的公开,全程透明;对于乱来的民测小组进行处理。打开门让学生提意见,真实的落实,不真实的处理。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民主和监督,才能确保结果的公开、公正、公平。(4)评定环节。提前打好预防针,即在新生入学开始就和学生们声明在先:希望一些并不是真正困难的学生不要参加贫困生评定工作,于人于己都不好。这样,有一部分学生会自动放弃。让各学生递交贫困生申请书和三级证明等各种材料,设立各班的贫困生评审小组。对于有争议者由评审小组进行调查,进行最终鉴定。对于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期内,允许学生们匿名举报。最终结果报辅导员处宣布生效。
4.建立一套严格的认定程序及贫困生资助金发放的监督机制。(1)学校要成立认定评议小组。来自同年级或者同专业的大学生将成为评议小组的主力队员。评议小组以年级或专业为单位,以学生辅导员任组长,班主任、学生担任成员。学生代表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一般不少于年级或专业总人数的10%。(2)建立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对已经领取助学贷款的学生,学校专门建立起了比较规范的部门,对他们进行监督。对于一些学生把助学贷款用来买计算机、手机、MP3的情况,只要有同学举报并一经查明属实,应立即取消其贷款资格并进行思想教育。(3)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不管是冒充贫困生,还是贫困生无目的、无节制地乱花助学金、助学贷款,其实都是一种攀比、虚荣甚至是不道德的表现。但是,一味地指责并不能纠正学生在思想上的错误认识。各高校要重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从心理、生活等多方面,系统地对广大学生包括贫困生进行引导、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四、高校贫困生评定与助学金发放的经验体会
1.“贫困证明”绝不能成为界定贫困生的“硬杠杆”。学生贫困与否不能简单地凭借贫困证明来界定,除了根据相关证明材料等“硬件”外,一定还要通过学生日常生活状况等“软件”来确认受助资格。学生彼此之间最了解情况,所以必须通过班级评议环节最终确定贫困生资格人选。
2.对被举报学生的匿名信要妥善处理。受助学生名单公示后,往往会有部分学生遭到同学电话、短信或匿名信的方式投诉,称他们生活并不贫困。面对这种情况,召集评定委员会调查,经过调查核实,如果情况属实,这些学生会被取消受助资格。
3.对贫困生给予特别的关注,尤其是心理关注。因为贫困,他们的求学之路比常人艰辛,因为贫困,他们的内心常常比较脆弱,所以,在物质上帮助他们的时候,我们更应多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多一些理解,更多一些尊重。多年的班主任经验使笔者深深感到,对于贫困生而言,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心灵上的鼓励和尊重。一方面,把学院安排的勤工助学的岗位尽量提供给贫困生;另一方面,我们在关注贫困生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
4.配合相关部门积极做好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班主任要积极与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相互配合,做好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信念,提高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广大贫困生也要认识到,贫穷不是自身的弱点,更不是自己的过错,要积极正视贫困的现实,自觉修补心灵的创伤,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把因贫困而产生的心理压力转化为奋发向上的动力。
通过上述分析方法的实施,使贫困生评定制度化,且具有可操作性、较科学性的特点,克服了其他评比方法的局限性,真正维护了贫困生的实际利益,也充分体现了对国家负责的态度。同时也使贫困生对资助产生感恩的心,把国家对贫困生的关爱化作学习向上的动力。更能使广大学生心服口服,班级更加团结稳定,形成互帮互爱的和谐氛围。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教育部.高等学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暂行办法[DB/OL].http://www.chsi.com.cn/gjzxdk/news/200609/20060915/597861.html,2006-
09-15.
[2]财政部,教育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DB/OL].http://www.gov.cn/zwgk/2007-07/03/content_670905.htm,2007-07-03.
[3]财政部,教育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DB/OL].http://www.chsi.com.cn/gjzxdk/zc/200708/20070810/1047223.html,2007-06-27.
[4]赵泽碧.关于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理性思考[J].教育探索,2006(2).
[5]徐友飞.学校弱势群体与高校教育公平[J].教育探索,2004(11).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评定班主任工作方法与实效
[作者简介]薄爱敬(1966- ),女,河北石家庄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南郑州450052)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3-0154-02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特别是2007年以来,国家助学金提高了支助金额和支持比率,各种对贫困生的奖励、资助也源源不断。这对高校贫困生来说是件极好的事情,但在支助对象的评定这一环节上,却存在相当的困难。而这又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如果支助对象评定不够准确,助学金就有可能失去它原本的意义。为了保证公平、公正,把国家的这笔钱真正用到刀刃上,探索科学、可行的评定流程和方法是每个班主任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的当务之急。
一、高校贫困生评定中的困惑
每学年的贫困生评定与助学金发放工作都是班主任工作中最令人头疼的事情,主要是因为在界定贫困生的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以下困难:
1.学校和学生各自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就有可能促成错误的决策。首先,学校无法掌握学生的全部信息。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考核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不可能完全掌握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其次,学生虽掌握自己的家庭经济信息,但是由于家庭跟学校的距离和材料的有限等原因,学生仍无法将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完全上交学校,再说学校也不一定相信。再次,评定参考材料(目前主要包括有学生家庭经济调查表、当地民政部门的书面证明及学生的支助申请书)只是学生单方面在操作,学校和学生之间还是存在着很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学校不可能挨家挨户去展开调查,所以学生交上来的材料就会有“文字游戏”和弄虚作假的嫌疑。
2.执行措施的不科学,目前还没有较科学的方法可供操作。目前,较普遍采用的指标法、学生上台PK和班级投票评选等方法不尽科学,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弊端。
二、目前高校贫困生的普遍采用的评定方法
目前,在各高校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评定方法,但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1.指标法。指标法是指学校首先将资助名额以人数为比率的方式下放到各个系,再由各系根据各班的具体人数确定各班的资助名额。很明显以指标确定名额下到各系各班的办法是很不科学的,因为在相同人数的两个系或者两个班中,学生家庭贫困数和贫困程度是不尽相同的。假如A和B是人数相同的两个班级,分配到的资助名额都是10名,由于两个班学生中的贫困家庭数和贫困程度是不尽相同的,就有可能出现A班符合受助条件的学生有15名,B班只有5名的情况,那么以此评定的结果是A班还有5名家庭贫困的学生没有受助,而B班受助的10名学生中有5名是不符合条件的,可能他们的家庭并不贫困。
2.学生上台PK和班级投票评选的方法。学生上台PK的方法虽然能体现“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但是用于评定贫困生就显得不大科学了。学生上台PK无非是陈述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但是有的贫困学生却不愿意“掘家丑”或者不善于言语表达,而有些“富家子弟”为了利益捏造“家丑”或者善于表达,那么评选的结果将会是贫困学生没有选上,没有贫困的学生却选上了。班级投票评选的方法评的无非是个人的人缘,结果是谁的票数多谁就是“贫困生”,显然贫困生与否和人缘的好坏是没有必然联系的。而这方法也很难避免有“拉帮结派”瓜分助学金的可能。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恰恰是大多数贫困生的软肋。
因此,不管是“指标法”、学生上台PK法,还是班级投票评选的方法都是不够科学的,它们会直接造成助学金支助的不合理,最终无法发挥助学金应有的作用。
三、确保高校贫困生评定与助学金发放公平性的途径和方法
1.贫困生评定与助学金发放的指导思想。(1)国家的钱要用到“刀刃”上。面对班级贫困学生多、资助资金相对缺乏的现状,目前最为重要的是用好有限的资金,确保助学金真正用到“刀尖浪口”之上,也就是说需要在评定贫困生这一环节上加以改进和完善,使评选结果逐渐科学、合理化。(2)评判的过程必须有全体学生的参与。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谁真正需要帮助是很明白的事情。一般来说,学生们对贫困生是了解的,而对于贫困生,所有的学生们也不会吝啬,甚至包括那些动了贪念的学生也不会这么做。通过学生们,我们可以了解到最为贫困,最为迫切需要帮助的人群。(3)界定贫困生不应只看贫困证明材料。界定贫困生除了相关证明材料等“硬件”外,一定还要通过学生日常生活状况等“软件”来确认受助资格。
2.建立科学的贫困生认定机制。(1)在新生刚入校时,就与新生的家长交谈,通过观察将通过“绿色通道”进校的学生,列为重点照顾对象。再通过班上同学了解这些学生的真实情况,定期给学生家长打电话,最后制作成本班级的“贫困生数据库”。(2)成立班级贫困生评定评审小组。班级贫困生评定委员会由班委、团干部、寝室长、学生信赖的部分正直的学生代表组成,对报名者的资格进行一一审查,评定贫困生。(3)收集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的“三级”证明。从这些材料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入校观察3个月后,期末由评定委员会集体研究确定下年度的贫困生资助资格名单,作为下学期贫困生资助候选人,并在全班公布,请大家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给予监督。(4)制订班级评定细则,划分出评定的基本指导思想。对于8000元的国家奖学金和5000元的一次性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评定,以学习成绩为主,贫困为辅;对于每年3000元、2000元、1000元的助学金的评定,以贫困为主,学习为辅。以上均主要考核申请者的学习成绩、操行量化、为班级贡献大小等,并以总分排序的方式结合贫困状况综合考察最终决定。(5)每年度评审时委员会成员整个评选过程还要接受全体学生的监督。对于弄虚作假者取消贫困生申请资格。(6)重点解决部分有争议的贫困生。可对实际情况进行调查,比如,找本班级、同宿舍的同学单独征求意见谈话,把握更准确的信息;打电话到他老家的乡里面进行了解;到他的宿舍去看看他使用的东西;查询学生的贷款信息等。(7)贫困生资助名单两上两下,最终确定。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让“评定过程、结果全公开”,使真正贫困的学生得到资助。在做好贫困生评定工作的同时,重点防止班里的学生相互猜忌、各个宿舍之间相互猜忌,避免班级人际关系紧张,保持班级稳定,树立良好“班风”。
3.途径和方法。(1)加强诚信教育。新生一入校,向学生宣讲“诚信对一个人的作用,诚信在人生中的重要性”。每个学期,以诚信为主题召开诚信主题班会,让诚信“印”在每个学生的脑海里,防止贫困生的“精神贫困”。(2)制定出班级贫困生评定细则。(3)建立班级贫困生评定“测评小组”。贫困生评定通过测评小组来评定。评定过程中,班主任是不参与评选的,只是控制整个过程的公开,全程透明;对于乱来的民测小组进行处理。打开门让学生提意见,真实的落实,不真实的处理。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民主和监督,才能确保结果的公开、公正、公平。(4)评定环节。提前打好预防针,即在新生入学开始就和学生们声明在先:希望一些并不是真正困难的学生不要参加贫困生评定工作,于人于己都不好。这样,有一部分学生会自动放弃。让各学生递交贫困生申请书和三级证明等各种材料,设立各班的贫困生评审小组。对于有争议者由评审小组进行调查,进行最终鉴定。对于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期内,允许学生们匿名举报。最终结果报辅导员处宣布生效。
4.建立一套严格的认定程序及贫困生资助金发放的监督机制。(1)学校要成立认定评议小组。来自同年级或者同专业的大学生将成为评议小组的主力队员。评议小组以年级或专业为单位,以学生辅导员任组长,班主任、学生担任成员。学生代表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一般不少于年级或专业总人数的10%。(2)建立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对已经领取助学贷款的学生,学校专门建立起了比较规范的部门,对他们进行监督。对于一些学生把助学贷款用来买计算机、手机、MP3的情况,只要有同学举报并一经查明属实,应立即取消其贷款资格并进行思想教育。(3)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不管是冒充贫困生,还是贫困生无目的、无节制地乱花助学金、助学贷款,其实都是一种攀比、虚荣甚至是不道德的表现。但是,一味地指责并不能纠正学生在思想上的错误认识。各高校要重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从心理、生活等多方面,系统地对广大学生包括贫困生进行引导、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四、高校贫困生评定与助学金发放的经验体会
1.“贫困证明”绝不能成为界定贫困生的“硬杠杆”。学生贫困与否不能简单地凭借贫困证明来界定,除了根据相关证明材料等“硬件”外,一定还要通过学生日常生活状况等“软件”来确认受助资格。学生彼此之间最了解情况,所以必须通过班级评议环节最终确定贫困生资格人选。
2.对被举报学生的匿名信要妥善处理。受助学生名单公示后,往往会有部分学生遭到同学电话、短信或匿名信的方式投诉,称他们生活并不贫困。面对这种情况,召集评定委员会调查,经过调查核实,如果情况属实,这些学生会被取消受助资格。
3.对贫困生给予特别的关注,尤其是心理关注。因为贫困,他们的求学之路比常人艰辛,因为贫困,他们的内心常常比较脆弱,所以,在物质上帮助他们的时候,我们更应多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多一些理解,更多一些尊重。多年的班主任经验使笔者深深感到,对于贫困生而言,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心灵上的鼓励和尊重。一方面,把学院安排的勤工助学的岗位尽量提供给贫困生;另一方面,我们在关注贫困生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
4.配合相关部门积极做好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班主任要积极与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相互配合,做好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信念,提高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广大贫困生也要认识到,贫穷不是自身的弱点,更不是自己的过错,要积极正视贫困的现实,自觉修补心灵的创伤,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把因贫困而产生的心理压力转化为奋发向上的动力。
通过上述分析方法的实施,使贫困生评定制度化,且具有可操作性、较科学性的特点,克服了其他评比方法的局限性,真正维护了贫困生的实际利益,也充分体现了对国家负责的态度。同时也使贫困生对资助产生感恩的心,把国家对贫困生的关爱化作学习向上的动力。更能使广大学生心服口服,班级更加团结稳定,形成互帮互爱的和谐氛围。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教育部.高等学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暂行办法[DB/OL].http://www.chsi.com.cn/gjzxdk/news/200609/20060915/597861.html,2006-
09-15.
[2]财政部,教育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DB/OL].http://www.gov.cn/zwgk/2007-07/03/content_670905.htm,2007-07-03.
[3]财政部,教育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DB/OL].http://www.chsi.com.cn/gjzxdk/zc/200708/20070810/1047223.html,2007-06-27.
[4]赵泽碧.关于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理性思考[J].教育探索,2006(2).
[5]徐友飞.学校弱势群体与高校教育公平[J].教育探索,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