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分析在经济全球化和宏观经济形势日趋复杂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正在积极地融入国际金融体系之中,如何利用监管体制改革与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
【关键词】: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1.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分析
1.1信用风险状况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执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债务人或金融产品拥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商业银行作为信用中介机构,信用风险一直都是其所面临的最主要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严峻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特征如下:
首先,信贷集中度过高,中长期贷款比重愈来愈大,信贷资金投向过于集中且行业重叠。其次,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已进入爆发周期。国内外经验表明,信用风险具有“357”的周期规律,即贷款集中投放后三年风险会有所显现,五年风险会集中暴露,再过两年就会形成损失。最后,我国银行业存贷款期限错配严重。因为中长期贷款具有较高的信用风险,所以存贷款期限不仅可以作为反映流动性风险的重要指标,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反映信用风险的指标。从理想的状态考虑,短期贷款应与短期存款匹配,而中长期贷款应与长期存款匹配,但是在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趋势明显,中长期贷款占定期存款的比例己由2003年的69%上升到99%。从风险角度看,存款活期化,贷款长期化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也给商业银行运营带来潜在风险。
1.2操作风险状况
从经济周期规律来看,银行操作风险及案件多发与实体经济不景气之间有着正相关关系,一些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被掩盖、被忽视的银行风险,很可能随着经济进入下行区间而水落石出,银行内控失效诱发的员工操作风险可能集中暴露,一些银行客户可能因为经验困难、资金链断裂而骗贷跑路。
1.3市场风险状况
在我国,银行被禁止投资股票、期货等金融领域,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是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随着我国利率、汇率管理制度的逐步废除,市场化利率、汇率制度的逐渐形成,商业银行的利率自主权不断扩大,利率和汇率风险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未来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1.4流动性风险上升
当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不足时,在极端情况下会导致商业银行资不抵债而破产清算。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即是流动性风险爆发的突发性和银行业流动性管理的粗放性的集中體现。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按发生的原因包括由资产业务引起的流动性风险和由负债业务引起的流动性风险两种。我国银行业流动性风险出现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银行确实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存款人的日常取款需要;另一种情况是银行的资产治理不善,银行一时没足够的能力将投放到其他项目中的资金调过来,暂时出现了流动性的困难。就目前我国银行业的情况来看,资产方面主要存在有短期贷款比例较低,中长期较高的现象,这种资金来源和运用期限出现了严重的错配为引发流动性风险带来隐患。
2.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
2.1,缺乏差别化的理念
不同地区、不同业务、不同风险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对应地要求银行在风险管理中要做好区分并采取不同策略去应对,但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还缺乏差别化的理念,这使得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经营风险,反而容易增加新的风险。
2.2,未形成全员风险管理的意识
风险管理意识还没有贯穿到全行全员,还没有贯穿到业务拓展、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由于我国银行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还不长,各商业银行依法、合规经营意识较为薄弱,员工并未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甚至认为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仅是风险控制部门的事情,由于各家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未能深入到基层,往往出现风险管理工作“上热下冷”、“上禁下松”、行长“时时坐在火山口”的现象。
2.3风险管理类型不全面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却仍将信用风险作为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近几年虽然也加强了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声誉风险等各类风险管理,但是忽略风险之间的联动性,割裂的处理各类风险,导致风险管理类型依然不全面。
2.4风险管理理念较落后
风险管理理念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风险管理行为模式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渗透到银行业务和风险管理的每个环节,影响着每个员工的行为。风险管理起步较晚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念还较落后,表面上重要的风险管理但却在实际经营中,并没能得到正确及充分的重视和关注。“重业务、轻管理”情况较为普遍,科学发展模式和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亟待建立。不能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错误地把防范风险与业务发展和经营效益对立起来,在强调业务发展时,往往忽视风险管理,在强调风险管理和控制时,又放松了市场营销和市场拓展。
3.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
3.1风险管理流程不完善
首先,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尚欠缺。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例,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信贷决策程序整体尚欠完整,仅涵盖了信用风险识别与度量、防范与控制等两个步骤,风险战略及管理评价等两个环节相对薄弱,有的银行甚至没有明确的信用风险管理战略,也未对一定时期的风险管理效果进行系统地评价和反馈,同时各银行在决策环节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各家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实际上是以风险控制为主要目标,对整个风险管理工作缺乏统筹规划和战略考虑,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全行业务发展实际和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在风险控制中,主要以单点控制、间断控制为主,往往拘泥于对单个丨XL险,风险管理不系统、不全面。被动和片面的控制,不能实现内部控制的连续性和系统化,不能在业务流程中嵌入风险管理环节,实现风险的源头和过程控制。
其次,目前的国内商业银行从决策层到基层部门缺乏整体系统的风险市场评估、识别、预警和应对管理机制。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大型知名银行通常会建立科学和完整的风险识别程序及相配套的风险识别管理系统以确保为风险评估提供充足的数据信息相比,在系统化的风险识别机制方面十分匮乏,如:缺乏风险识别标准体系;风险识别权利与责任不明确,缺乏良好的前、中、后台部门与人员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风险识别活动覆盖面有限,随机、分散和局部问题较为突出,存在一定的盲区。
3.2风险管理组织不健全
首先,风险管理组织建设跟不上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一些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配置和岗位设置上不够科学,一人多岗、身兼多职,岗位制约无从谈起,内部监管不到位,人员不充足,信贷风险的尽职调查、贷后管理等成为空谈,这些都给风险的发生埋下隐患。
其次,缺乏真正有效的风险管理的监督机制。健全的风险管理框架应包含一个向董事会负责的独立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实施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活动,围绕监管要求、经营目标、风险管理的需要开展独立客观的审计活动。然而,我国各家商业银行在董事会下设置了风险管理部门和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部门的各项职能得到了实施,可是审计委员会及其下设内部审计部门的审査职能还未能充分得到执行。
参考文献:
[1]李永华.中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 2013.
[2]陈芙.中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 2015.
【关键词】: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1.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分析
1.1信用风险状况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执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债务人或金融产品拥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商业银行作为信用中介机构,信用风险一直都是其所面临的最主要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严峻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特征如下:
首先,信贷集中度过高,中长期贷款比重愈来愈大,信贷资金投向过于集中且行业重叠。其次,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已进入爆发周期。国内外经验表明,信用风险具有“357”的周期规律,即贷款集中投放后三年风险会有所显现,五年风险会集中暴露,再过两年就会形成损失。最后,我国银行业存贷款期限错配严重。因为中长期贷款具有较高的信用风险,所以存贷款期限不仅可以作为反映流动性风险的重要指标,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反映信用风险的指标。从理想的状态考虑,短期贷款应与短期存款匹配,而中长期贷款应与长期存款匹配,但是在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趋势明显,中长期贷款占定期存款的比例己由2003年的69%上升到99%。从风险角度看,存款活期化,贷款长期化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也给商业银行运营带来潜在风险。
1.2操作风险状况
从经济周期规律来看,银行操作风险及案件多发与实体经济不景气之间有着正相关关系,一些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被掩盖、被忽视的银行风险,很可能随着经济进入下行区间而水落石出,银行内控失效诱发的员工操作风险可能集中暴露,一些银行客户可能因为经验困难、资金链断裂而骗贷跑路。
1.3市场风险状况
在我国,银行被禁止投资股票、期货等金融领域,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是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随着我国利率、汇率管理制度的逐步废除,市场化利率、汇率制度的逐渐形成,商业银行的利率自主权不断扩大,利率和汇率风险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未来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1.4流动性风险上升
当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不足时,在极端情况下会导致商业银行资不抵债而破产清算。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即是流动性风险爆发的突发性和银行业流动性管理的粗放性的集中體现。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按发生的原因包括由资产业务引起的流动性风险和由负债业务引起的流动性风险两种。我国银行业流动性风险出现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银行确实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存款人的日常取款需要;另一种情况是银行的资产治理不善,银行一时没足够的能力将投放到其他项目中的资金调过来,暂时出现了流动性的困难。就目前我国银行业的情况来看,资产方面主要存在有短期贷款比例较低,中长期较高的现象,这种资金来源和运用期限出现了严重的错配为引发流动性风险带来隐患。
2.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
2.1,缺乏差别化的理念
不同地区、不同业务、不同风险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对应地要求银行在风险管理中要做好区分并采取不同策略去应对,但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还缺乏差别化的理念,这使得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经营风险,反而容易增加新的风险。
2.2,未形成全员风险管理的意识
风险管理意识还没有贯穿到全行全员,还没有贯穿到业务拓展、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由于我国银行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还不长,各商业银行依法、合规经营意识较为薄弱,员工并未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甚至认为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仅是风险控制部门的事情,由于各家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未能深入到基层,往往出现风险管理工作“上热下冷”、“上禁下松”、行长“时时坐在火山口”的现象。
2.3风险管理类型不全面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却仍将信用风险作为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近几年虽然也加强了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声誉风险等各类风险管理,但是忽略风险之间的联动性,割裂的处理各类风险,导致风险管理类型依然不全面。
2.4风险管理理念较落后
风险管理理念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风险管理行为模式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渗透到银行业务和风险管理的每个环节,影响着每个员工的行为。风险管理起步较晚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念还较落后,表面上重要的风险管理但却在实际经营中,并没能得到正确及充分的重视和关注。“重业务、轻管理”情况较为普遍,科学发展模式和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亟待建立。不能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错误地把防范风险与业务发展和经营效益对立起来,在强调业务发展时,往往忽视风险管理,在强调风险管理和控制时,又放松了市场营销和市场拓展。
3.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
3.1风险管理流程不完善
首先,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尚欠缺。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例,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信贷决策程序整体尚欠完整,仅涵盖了信用风险识别与度量、防范与控制等两个步骤,风险战略及管理评价等两个环节相对薄弱,有的银行甚至没有明确的信用风险管理战略,也未对一定时期的风险管理效果进行系统地评价和反馈,同时各银行在决策环节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各家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实际上是以风险控制为主要目标,对整个风险管理工作缺乏统筹规划和战略考虑,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全行业务发展实际和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在风险控制中,主要以单点控制、间断控制为主,往往拘泥于对单个丨XL险,风险管理不系统、不全面。被动和片面的控制,不能实现内部控制的连续性和系统化,不能在业务流程中嵌入风险管理环节,实现风险的源头和过程控制。
其次,目前的国内商业银行从决策层到基层部门缺乏整体系统的风险市场评估、识别、预警和应对管理机制。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大型知名银行通常会建立科学和完整的风险识别程序及相配套的风险识别管理系统以确保为风险评估提供充足的数据信息相比,在系统化的风险识别机制方面十分匮乏,如:缺乏风险识别标准体系;风险识别权利与责任不明确,缺乏良好的前、中、后台部门与人员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风险识别活动覆盖面有限,随机、分散和局部问题较为突出,存在一定的盲区。
3.2风险管理组织不健全
首先,风险管理组织建设跟不上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一些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配置和岗位设置上不够科学,一人多岗、身兼多职,岗位制约无从谈起,内部监管不到位,人员不充足,信贷风险的尽职调查、贷后管理等成为空谈,这些都给风险的发生埋下隐患。
其次,缺乏真正有效的风险管理的监督机制。健全的风险管理框架应包含一个向董事会负责的独立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实施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活动,围绕监管要求、经营目标、风险管理的需要开展独立客观的审计活动。然而,我国各家商业银行在董事会下设置了风险管理部门和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部门的各项职能得到了实施,可是审计委员会及其下设内部审计部门的审査职能还未能充分得到执行。
参考文献:
[1]李永华.中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 2013.
[2]陈芙.中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