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文内容主要是社会科学类文章,一般有文艺理论、历史科学、社会伦理等,表现出社会性、时效性和学术性等特点。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内容
1. 理解,能力层级为B。
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概念,一般是文章的论述对象。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要句子,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2. 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C。
主要包括: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特点
新课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题目设置,主要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在第一卷中出现。题干内容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归纳或概括,虽然回答的时候不需要考生用语言表述,看起来似乎简单一些,但一念之间,得分、失分,泾渭分明。
每题的选项一般包括四个,内容均出自于文本自身。选项的表述无非是对文本内容的改造。某些选项粗略地看,基本上保留了原文词句,但脱离了一定的背景,重新组合意思就会发生变化。常见的改造手法有:
1. 改变陈述对象。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B):“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选项中的叙述对象是“宋代政府”,它的行为是引入、规定、登记等,并对生产进行质量把关。而原文中是“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2. 改变陈述对象的行为。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B):“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选项中说“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原文中是说“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关于“行会”原文表述为“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可见“行会的设立”不是政府行为。
3. 改变句式关系。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选项中添加了“由于……所以……”的因果关系,而原文表述为“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其中第一句话是说接受主体对文本接受的主动性特点;后一句才提到“前理解”结构对理解文本的影响,二者没有因果关系。
4. 改变陈述范围。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1·C):“《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选项中说“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原文中说“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处罚”的范围缩小了。
5. 改变发展程度。(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C):“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选项中说“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原文中说“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程度加深了。
6. 改变事情性质。(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1·D):“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人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选项中把“甲午海战”当作悲剧,而原文中说“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甲午海战”是历史事件,不是文学艺术。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解题方法
1. 通读原文
通读原文可以把握文本的结构脉络,要根据文本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本各段落的大意,了解全篇的结构层次,明确作者的论证思路,从而确定文本重要信息的分布区域。
例:对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论述类文本选文的梳理(见下页)
2. 精读题干
阅读文本后面问题,迅速抓住题干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区别出答题要点、限制范围等内容。例如“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说明选项内容基本上保持了文本表述的原样,只做稍微改动,解题时要注意其中细微的变化;而“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说明选项内容对文本进行了较大的改动,“理解”和“分析”是对文本内容的重新表述。
还要把选项内容分解成几个考查点。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1·A)“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可以分解成“宋代的信用是否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典、赊买赊卖等是否属于信用形式”“借贷、质、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是否属于新的产生”“是否属于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等几个问题。
3. 认真查找信息源
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题支相对应的语句。有时对应句可能不止一处,则要进行整合,使之互相补充,同时还要弄清对应句与上下句、全段乃至全文的关系,以及在其中所处的地位等。
4. 精心比较原文信息,得出答案
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分解出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1·A)“借贷、质、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原文信息在第二段句①②中,原文说“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新的特点”说明事物有新的变化,但并不是新“产生”。如果选项在原文的基础上出现了修饰、限制成分的改变,那么这个改变可能就是要寻找的答案。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D)“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其中的“都”为解题时应该注意的重点,原文中虽然论述了宋代新型信用工具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但在第二段中只说了赊买赊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四、解题忠告
1. 注意考场心理变化
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目,考生往往会产生奇怪的心理变化。如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考生可能会感觉每一项都有错误,而选择“不正确的一项”,则会感觉每一项都正确。走出考场,感觉很多题目的答案一目了然;在考场上,常常感觉手足无措。究其原因,主要是心情过于紧张。因此,辨析选项需要考生保持冷静。
2. 慎用“无中生有”
很多人在归纳错误选项的时候,常常用“无中生有”一词,但解答“理解和分析”之类的题目要慎用,因为其中选项是基于原文的重新解释,并不是原文内容的摘抄,大部分选项的内容在原文中都不能直接找到。
责任编辑 彭 琳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内容
1. 理解,能力层级为B。
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概念,一般是文章的论述对象。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要句子,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2. 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C。
主要包括: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特点
新课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题目设置,主要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在第一卷中出现。题干内容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归纳或概括,虽然回答的时候不需要考生用语言表述,看起来似乎简单一些,但一念之间,得分、失分,泾渭分明。
每题的选项一般包括四个,内容均出自于文本自身。选项的表述无非是对文本内容的改造。某些选项粗略地看,基本上保留了原文词句,但脱离了一定的背景,重新组合意思就会发生变化。常见的改造手法有:
1. 改变陈述对象。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B):“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选项中的叙述对象是“宋代政府”,它的行为是引入、规定、登记等,并对生产进行质量把关。而原文中是“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2. 改变陈述对象的行为。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B):“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选项中说“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原文中是说“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关于“行会”原文表述为“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可见“行会的设立”不是政府行为。
3. 改变句式关系。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选项中添加了“由于……所以……”的因果关系,而原文表述为“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其中第一句话是说接受主体对文本接受的主动性特点;后一句才提到“前理解”结构对理解文本的影响,二者没有因果关系。
4. 改变陈述范围。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1·C):“《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选项中说“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原文中说“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处罚”的范围缩小了。
5. 改变发展程度。(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C):“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选项中说“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原文中说“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程度加深了。
6. 改变事情性质。(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1·D):“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人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选项中把“甲午海战”当作悲剧,而原文中说“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甲午海战”是历史事件,不是文学艺术。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解题方法
1. 通读原文
通读原文可以把握文本的结构脉络,要根据文本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本各段落的大意,了解全篇的结构层次,明确作者的论证思路,从而确定文本重要信息的分布区域。
例:对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论述类文本选文的梳理(见下页)
2. 精读题干
阅读文本后面问题,迅速抓住题干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区别出答题要点、限制范围等内容。例如“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说明选项内容基本上保持了文本表述的原样,只做稍微改动,解题时要注意其中细微的变化;而“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说明选项内容对文本进行了较大的改动,“理解”和“分析”是对文本内容的重新表述。
还要把选项内容分解成几个考查点。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1·A)“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可以分解成“宋代的信用是否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典、赊买赊卖等是否属于信用形式”“借贷、质、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是否属于新的产生”“是否属于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等几个问题。
3. 认真查找信息源
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题支相对应的语句。有时对应句可能不止一处,则要进行整合,使之互相补充,同时还要弄清对应句与上下句、全段乃至全文的关系,以及在其中所处的地位等。
4. 精心比较原文信息,得出答案
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分解出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1·A)“借贷、质、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原文信息在第二段句①②中,原文说“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新的特点”说明事物有新的变化,但并不是新“产生”。如果选项在原文的基础上出现了修饰、限制成分的改变,那么这个改变可能就是要寻找的答案。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D)“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其中的“都”为解题时应该注意的重点,原文中虽然论述了宋代新型信用工具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但在第二段中只说了赊买赊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四、解题忠告
1. 注意考场心理变化
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目,考生往往会产生奇怪的心理变化。如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考生可能会感觉每一项都有错误,而选择“不正确的一项”,则会感觉每一项都正确。走出考场,感觉很多题目的答案一目了然;在考场上,常常感觉手足无措。究其原因,主要是心情过于紧张。因此,辨析选项需要考生保持冷静。
2. 慎用“无中生有”
很多人在归纳错误选项的时候,常常用“无中生有”一词,但解答“理解和分析”之类的题目要慎用,因为其中选项是基于原文的重新解释,并不是原文内容的摘抄,大部分选项的内容在原文中都不能直接找到。
责任编辑 彭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