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祭妣己卜甲传安阳殷墟出土,1959年由清华大学调拨入我馆,著录于《甲骨文合集》,编号22384。这版卜辞是非王卜辞,可归入圆体类子卜辞,时代在武丁中期。祭祀对象为妣己,将亲属称谓放在天干之后是这类卜辞的一大特点。
圆体类子卜辞最主要的字体特征是笔画圆转。如此版中的“子”字作 形,头部为圆圈状,手臂一上一下;“庚”字 两边的笔画呈溜肩状;其”字 下部也较圆转;“申”字个别呈“S”形,如 。“雨”字作 形,点画与竖画交错分布,颇有特色。
日月有食卜骨,长16.5厘米,宽2.9厘米。这片卜骨是王襄旧藏,最早著录于《簠斋殷契征文》卷首“天文”第一片,后经于省吾收藏,收入商承祚著《殷契佚存》,编号374。此片后归清华大学,1959年调拨至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之一)。
此片收入《甲骨文合集》,编号33694,上下皆断折,正面残存50字。主要内容为商代晚期一次重要的天象记录—日月频食:在相邻的半个月内在南兮和正京北接连发生了日食和月食,癸酉日卜问这次“日月有食”的天象出现会不会不吉利,还要使用三套少牢(少牢包括一羊一豕)将这次异象祭告给商王的祖先上甲。刻辞还记载了乙亥日用两头牛祭祀辅佐商汤灭夏的功臣伊尹。
癸酉日贞卜,当日肯定会发生日食或月食。张培瑜认为应是半月前即丁巳日发生了日食,所以癸酉日的早晨出现的是月食。经推算,这次日月频食发生的时间是:公元前1183年1月12日(丁巳)日食,公元前1183年1月28日(癸酉)月食。这次日月频食的天象记录对于推算商王纪年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一、“贞”,这片卜辞中的“贞”字字形为长足,两横画相距很近。有的“贞”字为方圆耳,而有的“贞”字则为尖耳,这种一片卜辞内同一字字体出现差异的情况,可能出于避免重复的考虑,也不排除是不同人所刻的可能。
二、“王”,这里的“王”字顶部无横画,下部为中空三角形,这种字形在历二类中是主流。
三、“于”,形近今天的“干”字,这种字形在历组卜辞中占绝对主导地位,除此之外的异体较少见。
四、“其”,两竖画上有短横画,底部平直,中间无横画 。这种字形是历组卜辞中的大宗。
五、“亥”,长竖画笔直,有短竖画,这种字形在历组卜辞中也算常见,并不稀奇。
六、“酉”,下部呈长三角形,这种字形在历组中占大多数。
可见,这片卜辞的字体是历组二类的典型代表,特征明显,笔道保存完好,可作为当代甲骨文书法摹写的对象。
典象侯卜骨著录于《甲骨文合集》,编号36347,该片卜辞可与《甲骨文合集》编号36355相缀合为一片,内容为商王祭祀祖先,告知典象侯之事,以求福佑。著名的周原甲骨中“典周方伯(周文王)”的记载与之内容相同。
此片卜辞属于黄组卜辞,字形较小,布局工整严饬,字体方正、规整,折笔处已略显圆弧,可见刻制技艺娴熟。
商代晚期的甲骨文除了占卜刻辞外,还有很多记事类刻辞,宰丰骨匕就是其中杰出之作。
宰丰骨匕长27.3厘米,宽3.9厘米,中间拱起,首部削薄,便于挹取,薄、厚交接处呈明显的台阶状。背面从首至柄分别饰三角纹、目云纹、饕餮纹、夔纹,其间镶嵌绿松石,大部分已脱落。这件骨匕传河南安阳出土,1959年由北京故宫博物院调拨我馆,最早著录于商承祚的《殷契佚存》,编号518,后收入《甲骨文合集补编》,编号11299。这类雕骨已发现有10余件,主要包括牛骨、鹿骨、虎骨等,大多数带有记事性内容的文字。宰丰骨匕正面刻文28字,内容为商王在位的六年五月壬午日,即肜祭的那天,王在麦地的山麓田猎,捕获公犀牛,命近臣寝官小将这头犀牛赏赐给宰丰。宰丰取其骨制成匕,并将此事刻在這件骨匕上,这件器物可视为铭功记赏的庸器。
这件骨匕的时代在殷墟四期,年代在帝乙、帝辛时期。其辞例、文法与这一时期的金文相同,作册般鼋铭文可与之相对读。文字笔锋明显,笔道存在粗细变化,似用毛笔书写,有可能是先书写后镌刻上的,所以与同时期的契刻卜辞字体迥异,而与当时的简册上的字体、书风、笔势的特征接近,是研究和摹写殷末书法弥足珍贵的资料。
干支表刻骨传清末河南安阳出土,1959年由旅顺博物馆调拨入我馆,收入《甲骨文合集》,编号38017。干支表刻辞是殷墟甲骨文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刻辞,属于记事刻辞中的一种,以晚期的黄类卜辞居多,绝大多数刻在牛胛骨上。这版刻辞是成熟型与幼稚型并存的干支表刻辞,右侧三行属于成熟型,特点是布局规整,刻工娴熟沉稳,字形娟秀精细。而最左一行的甲、子、乙、丙几字写法比较幼稚、笨拙,当属新手习刻。
圆体类子卜辞最主要的字体特征是笔画圆转。如此版中的“子”字作 形,头部为圆圈状,手臂一上一下;“庚”字 两边的笔画呈溜肩状;其”字 下部也较圆转;“申”字个别呈“S”形,如 。“雨”字作 形,点画与竖画交错分布,颇有特色。
日月有食卜骨,长16.5厘米,宽2.9厘米。这片卜骨是王襄旧藏,最早著录于《簠斋殷契征文》卷首“天文”第一片,后经于省吾收藏,收入商承祚著《殷契佚存》,编号374。此片后归清华大学,1959年调拨至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之一)。
此片收入《甲骨文合集》,编号33694,上下皆断折,正面残存50字。主要内容为商代晚期一次重要的天象记录—日月频食:在相邻的半个月内在南兮和正京北接连发生了日食和月食,癸酉日卜问这次“日月有食”的天象出现会不会不吉利,还要使用三套少牢(少牢包括一羊一豕)将这次异象祭告给商王的祖先上甲。刻辞还记载了乙亥日用两头牛祭祀辅佐商汤灭夏的功臣伊尹。
癸酉日贞卜,当日肯定会发生日食或月食。张培瑜认为应是半月前即丁巳日发生了日食,所以癸酉日的早晨出现的是月食。经推算,这次日月频食发生的时间是:公元前1183年1月12日(丁巳)日食,公元前1183年1月28日(癸酉)月食。这次日月频食的天象记录对于推算商王纪年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一、“贞”,这片卜辞中的“贞”字字形为长足,两横画相距很近。有的“贞”字为方圆耳,而有的“贞”字则为尖耳,这种一片卜辞内同一字字体出现差异的情况,可能出于避免重复的考虑,也不排除是不同人所刻的可能。
二、“王”,这里的“王”字顶部无横画,下部为中空三角形,这种字形在历二类中是主流。
三、“于”,形近今天的“干”字,这种字形在历组卜辞中占绝对主导地位,除此之外的异体较少见。
四、“其”,两竖画上有短横画,底部平直,中间无横画 。这种字形是历组卜辞中的大宗。
五、“亥”,长竖画笔直,有短竖画,这种字形在历组卜辞中也算常见,并不稀奇。
六、“酉”,下部呈长三角形,这种字形在历组中占大多数。
可见,这片卜辞的字体是历组二类的典型代表,特征明显,笔道保存完好,可作为当代甲骨文书法摹写的对象。
典象侯卜骨著录于《甲骨文合集》,编号36347,该片卜辞可与《甲骨文合集》编号36355相缀合为一片,内容为商王祭祀祖先,告知典象侯之事,以求福佑。著名的周原甲骨中“典周方伯(周文王)”的记载与之内容相同。
此片卜辞属于黄组卜辞,字形较小,布局工整严饬,字体方正、规整,折笔处已略显圆弧,可见刻制技艺娴熟。
商代晚期的甲骨文除了占卜刻辞外,还有很多记事类刻辞,宰丰骨匕就是其中杰出之作。
宰丰骨匕长27.3厘米,宽3.9厘米,中间拱起,首部削薄,便于挹取,薄、厚交接处呈明显的台阶状。背面从首至柄分别饰三角纹、目云纹、饕餮纹、夔纹,其间镶嵌绿松石,大部分已脱落。这件骨匕传河南安阳出土,1959年由北京故宫博物院调拨我馆,最早著录于商承祚的《殷契佚存》,编号518,后收入《甲骨文合集补编》,编号11299。这类雕骨已发现有10余件,主要包括牛骨、鹿骨、虎骨等,大多数带有记事性内容的文字。宰丰骨匕正面刻文28字,内容为商王在位的六年五月壬午日,即肜祭的那天,王在麦地的山麓田猎,捕获公犀牛,命近臣寝官小将这头犀牛赏赐给宰丰。宰丰取其骨制成匕,并将此事刻在這件骨匕上,这件器物可视为铭功记赏的庸器。
这件骨匕的时代在殷墟四期,年代在帝乙、帝辛时期。其辞例、文法与这一时期的金文相同,作册般鼋铭文可与之相对读。文字笔锋明显,笔道存在粗细变化,似用毛笔书写,有可能是先书写后镌刻上的,所以与同时期的契刻卜辞字体迥异,而与当时的简册上的字体、书风、笔势的特征接近,是研究和摹写殷末书法弥足珍贵的资料。
干支表刻骨传清末河南安阳出土,1959年由旅顺博物馆调拨入我馆,收入《甲骨文合集》,编号38017。干支表刻辞是殷墟甲骨文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刻辞,属于记事刻辞中的一种,以晚期的黄类卜辞居多,绝大多数刻在牛胛骨上。这版刻辞是成熟型与幼稚型并存的干支表刻辞,右侧三行属于成熟型,特点是布局规整,刻工娴熟沉稳,字形娟秀精细。而最左一行的甲、子、乙、丙几字写法比较幼稚、笨拙,当属新手习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