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心理学研究的人性假设和个体心理方面,探讨了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学规律、人际关系和管理者特质,指出了班级管理的误区,阐释了心理学在班级管理各个方面的运用,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班级管理 心理学 个体差异
1.引言
数年来,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班级管理给予了很多的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多学科的参与使班级管理研究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其中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与思路,为班级管理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中学班级管理的研究要考虑到参与班级活动的人员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要考虑具体的事,其内容十分复杂。本文的班级管理者主要指班级教师,力图研究和分析班级管理活动中的心理学原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教师怎样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接受,如何使教育教学真正有效,进而解决青少年成长中的问题,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2.心理学理论基础
2.1人性假设
人性假设是对人的本性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如何看待人的本质和价值是确立管理思想、制定管理原则与制度、建立组织结构等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从“经济人假设”到“社会人假设”再到“自动人假设”与“复杂人假设”,人性假设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其中“复杂人假设”强调了“因人施管”的管理理念,认为对于人,要根据其不同的特征和类型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管理必须具有灵活性,管理者要善于发现内部成员在动机、需要、能力、个性方面的差异,因人、因时、因事、因地制宜地采取灵活多变的管理方式与奖酬方式。这种尊重个性差异、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进行班级管理是具有启示作用的。
2.2有效班级管理中的人际关系和管理者特质
班级管理的特点之一,就是它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的人际关系上的,这种独特的关系具有人为性,会使其始终保持明确的方向和目的,因此其成为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载体。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相互信任与理解、必要的情感交流和理智感。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使学生做出积极反应,使学生感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提高自尊心与自信心,而对教师的认同和模仿对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更具意义。
有效班级管理者的特质是教师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这些特质对师生关系和管理效率有直接且重要的影响。其核心要素有以下几点:
2.2.1共感理解。在班级管理活动中,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观点和感受,并通过言语或肢体语言把这种共感表达出来,让学生得到教师的反馈,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
2.2.2积极关注。这一概念源自罗杰斯,可以用“无条件接纳”描述这个概念,指的是咨询者不关注来访者的行为好坏,而是无条件地从整体上接纳对方,给予其关怀。学校中多数学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或不足,容易被困其中而产生“自我损毁”倾向,对教师的态度极为敏感,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应尽量以肯定的态度对待学生,接纳他们并给予适当的关怀,同时应当有选择地注意其积极的方面,使其感到自己并非一无是处或者毫无希望,使学生全面地、正确地认识自己,增强战胜困难、完善自我的勇气和信心。
2.2.3尊重和温暖。这是实现有效管理的一项基本要求。
2.2.4真诚。这也是罗杰斯强调的建立有效人际关系的一种品质。这种品质要求教师在班级管理活动中表现出自身真实的一面,不需要特意取悦学生或因自我防御而掩饰、修改自己的想法、观点和态度,不要回避自己的缺点或失误。真诚的人会得到周围人的信任和喜爱,教师更是如此。真诚的教师会对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促使他们也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别人,更加坦率地对人对己。
3.班级管理的误区
在班级管理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误区:第一,长久以来,学校方面评定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很单一,忽略了学生的全面素质的评定。第二,教师的领导意识太强,往往会忽视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动机,没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过于看重自身的需要与动机,并以此管理和制定班级的发展模式和努力目标。第三,在安排和分配任务的时候,经常忽略学生的个性差异,没有把握好其各自的性格特点,未能把合适的任务分配到合适的人那里。第四,没有很好地了解掌握学生的气质类型和性格特征,不能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和性格采用不同的沟通或教育方式,因此不能进行有效和良好的沟通和教育。
4.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在树立权威中方面,首先需要老师会适当地表现自己,使学生知道自己的道德素养、工作能力和专业实力,要尽职尽责,并尽快熟悉自己的学生。老师熟悉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亲和力,缩短了和学生情感链接的时间,而且提高了自己的威信。
沟通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手段,而谈话是沟通中最主要的方法之一,通过谈话可以起到交流思想感情、消除隔阂、减少内耗、增进相互理解、加强团结、有利于班级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等作用。为了增强谈话的有效性,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在适宜的地点和时间进行交流,要注意倾听,换位思考并注意非语言行为的使用。非言语行为包括目光注视、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声音特质、空间距离、衣着步态等。由于非言语行为不仅能对言语内容作修正补充,而且很多时候还比言语交流更生动、更直接、更准确地表达所谈内容。因此,谈话中必须注意非言语行为的使用。
5.结语
青少年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期,体现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中学教师利用心理学知识管理学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从人的角度分析和认识问题,恰当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和规律,寻找合理解决问题的方式。认识并尊重个性的差异才能促使学生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宏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汤笑.心理效应解读[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
关键词: 班级管理 心理学 个体差异
1.引言
数年来,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班级管理给予了很多的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多学科的参与使班级管理研究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其中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与思路,为班级管理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中学班级管理的研究要考虑到参与班级活动的人员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要考虑具体的事,其内容十分复杂。本文的班级管理者主要指班级教师,力图研究和分析班级管理活动中的心理学原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教师怎样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接受,如何使教育教学真正有效,进而解决青少年成长中的问题,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2.心理学理论基础
2.1人性假设
人性假设是对人的本性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如何看待人的本质和价值是确立管理思想、制定管理原则与制度、建立组织结构等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从“经济人假设”到“社会人假设”再到“自动人假设”与“复杂人假设”,人性假设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其中“复杂人假设”强调了“因人施管”的管理理念,认为对于人,要根据其不同的特征和类型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管理必须具有灵活性,管理者要善于发现内部成员在动机、需要、能力、个性方面的差异,因人、因时、因事、因地制宜地采取灵活多变的管理方式与奖酬方式。这种尊重个性差异、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进行班级管理是具有启示作用的。
2.2有效班级管理中的人际关系和管理者特质
班级管理的特点之一,就是它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的人际关系上的,这种独特的关系具有人为性,会使其始终保持明确的方向和目的,因此其成为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载体。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相互信任与理解、必要的情感交流和理智感。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使学生做出积极反应,使学生感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提高自尊心与自信心,而对教师的认同和模仿对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更具意义。
有效班级管理者的特质是教师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这些特质对师生关系和管理效率有直接且重要的影响。其核心要素有以下几点:
2.2.1共感理解。在班级管理活动中,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观点和感受,并通过言语或肢体语言把这种共感表达出来,让学生得到教师的反馈,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
2.2.2积极关注。这一概念源自罗杰斯,可以用“无条件接纳”描述这个概念,指的是咨询者不关注来访者的行为好坏,而是无条件地从整体上接纳对方,给予其关怀。学校中多数学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或不足,容易被困其中而产生“自我损毁”倾向,对教师的态度极为敏感,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应尽量以肯定的态度对待学生,接纳他们并给予适当的关怀,同时应当有选择地注意其积极的方面,使其感到自己并非一无是处或者毫无希望,使学生全面地、正确地认识自己,增强战胜困难、完善自我的勇气和信心。
2.2.3尊重和温暖。这是实现有效管理的一项基本要求。
2.2.4真诚。这也是罗杰斯强调的建立有效人际关系的一种品质。这种品质要求教师在班级管理活动中表现出自身真实的一面,不需要特意取悦学生或因自我防御而掩饰、修改自己的想法、观点和态度,不要回避自己的缺点或失误。真诚的人会得到周围人的信任和喜爱,教师更是如此。真诚的教师会对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促使他们也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别人,更加坦率地对人对己。
3.班级管理的误区
在班级管理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误区:第一,长久以来,学校方面评定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很单一,忽略了学生的全面素质的评定。第二,教师的领导意识太强,往往会忽视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动机,没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过于看重自身的需要与动机,并以此管理和制定班级的发展模式和努力目标。第三,在安排和分配任务的时候,经常忽略学生的个性差异,没有把握好其各自的性格特点,未能把合适的任务分配到合适的人那里。第四,没有很好地了解掌握学生的气质类型和性格特征,不能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和性格采用不同的沟通或教育方式,因此不能进行有效和良好的沟通和教育。
4.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在树立权威中方面,首先需要老师会适当地表现自己,使学生知道自己的道德素养、工作能力和专业实力,要尽职尽责,并尽快熟悉自己的学生。老师熟悉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亲和力,缩短了和学生情感链接的时间,而且提高了自己的威信。
沟通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手段,而谈话是沟通中最主要的方法之一,通过谈话可以起到交流思想感情、消除隔阂、减少内耗、增进相互理解、加强团结、有利于班级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等作用。为了增强谈话的有效性,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在适宜的地点和时间进行交流,要注意倾听,换位思考并注意非语言行为的使用。非言语行为包括目光注视、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声音特质、空间距离、衣着步态等。由于非言语行为不仅能对言语内容作修正补充,而且很多时候还比言语交流更生动、更直接、更准确地表达所谈内容。因此,谈话中必须注意非言语行为的使用。
5.结语
青少年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期,体现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中学教师利用心理学知识管理学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从人的角度分析和认识问题,恰当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和规律,寻找合理解决问题的方式。认识并尊重个性的差异才能促使学生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宏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汤笑.心理效应解读[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