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姚广孝的身份很特殊。
他首先是一个高僧,法号道衍。他是僧人中的博士,“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善诗文,精通阴阳术数”。
其次,作为朱棣的首席智囊,他为朱棣坐上皇位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深得朱皇帝的信任,成为朱棣时代当红政治明星。
在朱棣手下当差,没两把刷子,是混不下去的。朱棣是通过非正常的手段,夺取侄儿建文帝皇位的,说起来有些名不正言不顺,所以朱棣很计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如果稍有不慎,触及到篡位这根敏感的神经,朱棣是不会客气,也会像他老子朱元璋那样大开杀戒的。由此决定了给朱棣打工,一言一行都得特别的小心翼翼。但姚广孝博士就是混得开,创造了大明职场上绝无仅有的与狼共舞之神话。
姚广孝是怎样走进朱棣智囊圈子里的呢?《明史·姚广孝传》记载,“太祖选高僧侍诸王,为诵经荐福。”通过这种关系,姚广孝与野心勃勃的燕王朱棣挂上了钩。进入朱棣的王府之后,姚广孝洞悉了朱棣想干什么,于是,他开始为朱棣造反添柴加火了。
这个高智商的和尚私下里对朱棣说:“王爷要是用我的话,我会给您一顶白帽子戴的。”
意思很明了,王字头上加个白,不就是皇吗?
在一般领导面前说这话,人家肯定以为你在要官,但朱棣不同,他本来就特想从侄子的屁股底下将龙椅夺过来坐,只是一时下不了决心。现在道衍先生这么一说,朱棣心领神会。
只这一席话,姚广孝就被朱棣引为知己,顺利进入朱棣的权力核心层。
姚广孝不但能说,也实干,这一点深得上司朱棣的喜爱。
自从那次谈话之后,姚广孝就当上了朱棣反中央地下活动的总指挥。“阴选将校,勾军卒,收材勇异能之士,练兵后院中。”——招兵买马,操练三军。姚广孝事必躬亲,根本就不需要朱棣操心。
造反大旗拉起来之后,朱棣才知道自己的侄儿也不是轻易就能拿下的。朱棣的靖难军与朱允炆的中央军打了三年的拉锯战,搞得朱棣焦头烂额。
最高明的参谋是在上司不知道下一步棋该怎么走的时候,利剑出鞘。关键时刻,姚广孝使出奇招,建议朱棣用轻骑兵偷袭南京,“毋下城邑,疾趋京师,势必举。”
姚广孝的确具有哲学家兼军事家的眼光,解决了主要矛盾,一切问题自然迎刃而解:拿下南京,捣毁朱允炆的指挥中心,造反大业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果然,在这场政治家与书呆子的角力中,朱允炆彻底失败。朱棣的大军很快渡过长江,取得天下,朱棣当上他的永乐皇帝了。
如果没有姚广孝的一系列谋划,朱棣成功的几率是要大打折扣的。所以,朱棣对首功之臣姚广孝,感动之余,感谢是少不了的。
朱棣当上皇帝后,给姚广孝开出的奖励清单是:“初授官僧录司左善世,永乐二年再授为太子少师”,而且到了“帝与(姚)语,呼少师而不名”的亲昵程度。
上司称下属为老师,这是何等的荣耀,说明姚广孝已经到了大红大紫的地步。
封建帝制时代,为皇帝打江山而居功至伟者不在少数,但最后能得善终者却又少得可怜。这是因为皇帝是天下最大的主儿,他的权力几乎是不可制约的,这就决定了他不仅是人中之龙,同时也是一头长着血盆大口的恶虎。
姚广孝这样一位僧人政治家,不可能不懂得“伴君如伴虎”的道理,而他之所以和朱棣相处得很融洽,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姚广孝深谙与狼共舞的游戏规则。越得意,就越要低调;越成功,就越要收敛。往往升得越高,也会跌得越惨。
姚广孝精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功成身退,天之道”、“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古训已深深植根于姚广孝的处世理念之中。所以,不管朱棣同志是如何的表示要与姚老师同享富贵,不管朝野上下对他是如何的尊崇景仰,姚广孝还是选择了急流勇退,一心搞他的佛学研究去了。
朱棣当然不同意姚老师辞职,“命蓄发,不肯,赐第及两宫人,皆不受。常居僧寺,冠带而朝,退乃缁衣。”
一个扭转了大明乾坤的和尚,在位极人臣之时,还能保持这样一份清醒的头脑,淡泊名利,清净自修,实在难得。
所以姚广孝很享受地活了83岁。
1418年3月18日,当姚广孝病逝于庆寿寺时,“帝震悼,辍视朝二日”,百官吊唁者竟达“肩摩踵接,添郭溢衢”。
虾子红得发紫,就到了生命的尽头。人也一样,如果不知进退取舍,早晚会被人家拿到锅里蒸的。
他首先是一个高僧,法号道衍。他是僧人中的博士,“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善诗文,精通阴阳术数”。
其次,作为朱棣的首席智囊,他为朱棣坐上皇位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深得朱皇帝的信任,成为朱棣时代当红政治明星。
在朱棣手下当差,没两把刷子,是混不下去的。朱棣是通过非正常的手段,夺取侄儿建文帝皇位的,说起来有些名不正言不顺,所以朱棣很计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如果稍有不慎,触及到篡位这根敏感的神经,朱棣是不会客气,也会像他老子朱元璋那样大开杀戒的。由此决定了给朱棣打工,一言一行都得特别的小心翼翼。但姚广孝博士就是混得开,创造了大明职场上绝无仅有的与狼共舞之神话。
姚广孝是怎样走进朱棣智囊圈子里的呢?《明史·姚广孝传》记载,“太祖选高僧侍诸王,为诵经荐福。”通过这种关系,姚广孝与野心勃勃的燕王朱棣挂上了钩。进入朱棣的王府之后,姚广孝洞悉了朱棣想干什么,于是,他开始为朱棣造反添柴加火了。
这个高智商的和尚私下里对朱棣说:“王爷要是用我的话,我会给您一顶白帽子戴的。”
意思很明了,王字头上加个白,不就是皇吗?
在一般领导面前说这话,人家肯定以为你在要官,但朱棣不同,他本来就特想从侄子的屁股底下将龙椅夺过来坐,只是一时下不了决心。现在道衍先生这么一说,朱棣心领神会。
只这一席话,姚广孝就被朱棣引为知己,顺利进入朱棣的权力核心层。
姚广孝不但能说,也实干,这一点深得上司朱棣的喜爱。
自从那次谈话之后,姚广孝就当上了朱棣反中央地下活动的总指挥。“阴选将校,勾军卒,收材勇异能之士,练兵后院中。”——招兵买马,操练三军。姚广孝事必躬亲,根本就不需要朱棣操心。
造反大旗拉起来之后,朱棣才知道自己的侄儿也不是轻易就能拿下的。朱棣的靖难军与朱允炆的中央军打了三年的拉锯战,搞得朱棣焦头烂额。
最高明的参谋是在上司不知道下一步棋该怎么走的时候,利剑出鞘。关键时刻,姚广孝使出奇招,建议朱棣用轻骑兵偷袭南京,“毋下城邑,疾趋京师,势必举。”
姚广孝的确具有哲学家兼军事家的眼光,解决了主要矛盾,一切问题自然迎刃而解:拿下南京,捣毁朱允炆的指挥中心,造反大业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果然,在这场政治家与书呆子的角力中,朱允炆彻底失败。朱棣的大军很快渡过长江,取得天下,朱棣当上他的永乐皇帝了。
如果没有姚广孝的一系列谋划,朱棣成功的几率是要大打折扣的。所以,朱棣对首功之臣姚广孝,感动之余,感谢是少不了的。
朱棣当上皇帝后,给姚广孝开出的奖励清单是:“初授官僧录司左善世,永乐二年再授为太子少师”,而且到了“帝与(姚)语,呼少师而不名”的亲昵程度。
上司称下属为老师,这是何等的荣耀,说明姚广孝已经到了大红大紫的地步。
封建帝制时代,为皇帝打江山而居功至伟者不在少数,但最后能得善终者却又少得可怜。这是因为皇帝是天下最大的主儿,他的权力几乎是不可制约的,这就决定了他不仅是人中之龙,同时也是一头长着血盆大口的恶虎。
姚广孝这样一位僧人政治家,不可能不懂得“伴君如伴虎”的道理,而他之所以和朱棣相处得很融洽,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姚广孝深谙与狼共舞的游戏规则。越得意,就越要低调;越成功,就越要收敛。往往升得越高,也会跌得越惨。
姚广孝精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功成身退,天之道”、“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古训已深深植根于姚广孝的处世理念之中。所以,不管朱棣同志是如何的表示要与姚老师同享富贵,不管朝野上下对他是如何的尊崇景仰,姚广孝还是选择了急流勇退,一心搞他的佛学研究去了。
朱棣当然不同意姚老师辞职,“命蓄发,不肯,赐第及两宫人,皆不受。常居僧寺,冠带而朝,退乃缁衣。”
一个扭转了大明乾坤的和尚,在位极人臣之时,还能保持这样一份清醒的头脑,淡泊名利,清净自修,实在难得。
所以姚广孝很享受地活了83岁。
1418年3月18日,当姚广孝病逝于庆寿寺时,“帝震悼,辍视朝二日”,百官吊唁者竟达“肩摩踵接,添郭溢衢”。
虾子红得发紫,就到了生命的尽头。人也一样,如果不知进退取舍,早晚会被人家拿到锅里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