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知识经济时代,鉴于竞争的压力,组织不能仅仅依靠内部资源,而要去寻求组织间合作。通过联盟从组织外获取知识和能力。
一、企业联盟是知识获取的平台
企业加入联盟的主要合作动机之一是从伙伴企业处获取知识和能力,以增加研发的规模效益,缩短研发时间,分散研发风险和成本,实现技术转移和技术跨越,获得技术标准,以及进入市场和寻求机遇。联盟为企业创造了获取其它联盟成员知识的可能性。然后这些知识再被整合进企业的体系中。
知识的概念涵盖广泛,包含了多种专类的能力。Sammarra分析了企业的成功不仅仅只依赖于技术能力或市场能力或管理能力,而是对以上知識的整合,是对一整套不同能力的能动组合。知识可以从其复杂度、专业度、模糊度、分散度的视角进行分类。但学术界和企业界更关注于默会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区分。默会知识高度主观。它深度嵌入于个人经验中。难以编码,不易言表,不易觉察;而显性知识是客观的,能够从情景中剥离,能通过正式、系统的语言传递。
企业间知识转移是指知识在企业之间从知识源向知识受体传递的过程。其转移的目的不是为了展示,而是为了运用。知识的转移和创造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持续的过程。即使是在同一个企业内的不同部门间的知识转移,成功也是来之不易的,更何况两个或多个组织间的知识转移。组织间的知识转移涉及到组织间的竞合关系、组织特点、知识特性等复杂的因素。知识转移的途径可以分为三大类:个体沟通(交谈,会议等),编码沟通(报告,绘图等)。以及载体转移(产品、设备)。根据知识的特性和知识共享的程度,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可以同时使用多种途径。
二、知识互补是联盟的催化剂
组织在常规活动和资源中积累和嵌入的知识对于其它企业来说,既有学习机会又存在学习困难。Parkhe提出联盟成员企业间的知识差异是联盟能持续的条件之一。但如果相似程度过高也会降低成员企业从联盟中获取新知识的收益机会。企业间能力的过度相似使得学习的空间和机会变少变小。中等适度程度的知识差异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互补的经典例子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更快的硬件会促使人们去升级软件,反过来更强大的软件又会促使人们去升级硬件。互相依赖和互补是企业间建立关系的最普遍的原因。知识资源的互补是联盟中学习的催化剂。联盟中成员企业间资源的互补性,为联盟伙伴问相互学习提供了基础。只有当企业能识别并珍惜对方企业知识的差异,才能挖掘这些机会,否则联盟中的学习潜能就无法实现。
“吸收能力”研究认为,企业能够吸收和同化那些与自身已有的知识紧密相关的外部知识。相似性高则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过程容易。企业间差异要能相容才能达到合作目的。当联盟成员的知识多元化,且存在适当程度的差异时,这些多元知识经过重新组合、提升,会产生新的知识,施益于联盟成员企业。
先验知识以及知识转移双方的知识相似性会促进对新知识的吸收和应用。企业欲从对方获取的知识越是接近自有的知识基础,企业就越容易去识别和理解相关新的知识。较于不熟悉的领域的知识,企业对熟悉的领域的新知识的获取通常要更容易。双方企业知识基础的相似部分有助于彼此的学习。
企业只能消化吸收和自身知识有一定相似相联的知识,联盟成员企业间需要有一定的相同知识储备域去对接对方企业知识中不同的未知域。企业间知识的相似性能减少知识转移过程中的模糊因素。使知识在企业问的转移更有效率和效果。
三、信任关系是知识转移的渠道
企业联盟中,由于知识的隐性和复杂性,合作中知识的转移未必都以成功告终。其中的原因除了与双方共享知识的能力外,还需要有足够的动力去分享自己拥有的知识。更重要的原因是联盟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问题。联盟中无意的知识外向转移,导致企业知识资源贬值的可能性也使得企业对联盟伙伴知识外向转移的积极性大减。知识转移的障碍与知识共享的动力有关。联盟各方必须愿意去展示各自的知识并把它转移给对方,而不是人为地制造“知识粘性”,保守住自己的专长领域知识以求得自身的战略利益。
联盟成员之间的知识转移既有可能有益于彼此,又有可能受对方行为的伤害。联盟中合作关系的存在是因为企业都需要从其他成员处学习知识;而竞争关系的存在是因为在这场学习竞赛中,先从对方学成的一方终止联盟关系时,企业问会有不对称的利益所得。联盟中存在竞赛式学习行为。抢先完成了从对方企业获取知识过程的企业更能有利可图。
信任是一方愿意去相信对方无论有无监控都会自觉地如约行动,这种意愿来自于对另一方的可信度的评估。当我们信任某人时,我们认为他的行为对我们有利或至少无害的概率足够高,我们可以和他有某种形式的合作。有了信任,一方就愿意去传授知识,所以信任使组织间知识转移得以实现。由于学习联盟中潜在的风险,只有对对方有足够的信任才能愿意冒这个风险去转移知识。
知识传授方认为风险在于无意的知识转移会导致自身竞争优势的消弱。信任赋予的安全感让知识传授方相信,所转移出的知识不会被用于计划外的用途。而知识接收方认为风险在于对方转移来的知识于己无用或质量不高。因此知识源的可信度也是影响联盟中信任的因素。
在企业联盟关系中,知识提供者一般会去评估:1知识的竞争价值,(如果知识对于提供方企业的竞争力至关重要,知识就不会被提供);2知识接收方企业在将来可能的互惠行为的价值。知识接收方企业也意识到将来执行互惠行为的义务。这就需要联盟成员企业问有一定程度的信任。
信任关系是知识转移的渠道。当知识传授方和知识接收方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的、信任的,知识转移的速度则快。高度的信任加速了信息的共享和学习,因为双方不必分心去算计着怎样去保护自己以防受到对方机会主义行为的伤害。没有信任,交换的知识就不会精确、完整、及时,因为双方不愿去冒着风险分享有价值的信息。
合作关系中的知识转移可以被看成是知识从一个组织流出。而流入另一个组织的过程。单向知识流动与竞争学习行为有关,一方寻求从对方获得知识的同时却限制互惠机会。当然在接触中可能会有无意的知识外溢发生。而双向和多向的知识流动包括联盟成员学习新的方式去共同构建、推进、互动的合作。
联盟中的知识转移存在风险,由于默会知识和显性知识特性的不同。以及转移过程的语言和社交途径不同,这两种特性的知识涉及到不同级别的风险和信任。
企业要注意经营知识传授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社交纽带.这是默会知识转移的渠道。默会知识的转移更需要信任的支撑,因为它的转移比显性知识更需要社会交往。信任度高的社交关系促进知识的转移,尤其是默会知识的转移。根据社会学习理论,频繁的社会交往互动能促进默会知识的发展和转移。默会知识的转移在相互信任的人际问更容易实现。而显性知识可以通过书面文档就能有效的转移,不需要双方的直接接触。
默会知识是在相互信任的个人网络问被有效转移和获取的。企业联盟的信任关系是决定知识转移的效率和效果的关键。建立在联盟成员间的信任和互动基础上的关系会促进知识的转移。
一、企业联盟是知识获取的平台
企业加入联盟的主要合作动机之一是从伙伴企业处获取知识和能力,以增加研发的规模效益,缩短研发时间,分散研发风险和成本,实现技术转移和技术跨越,获得技术标准,以及进入市场和寻求机遇。联盟为企业创造了获取其它联盟成员知识的可能性。然后这些知识再被整合进企业的体系中。
知识的概念涵盖广泛,包含了多种专类的能力。Sammarra分析了企业的成功不仅仅只依赖于技术能力或市场能力或管理能力,而是对以上知識的整合,是对一整套不同能力的能动组合。知识可以从其复杂度、专业度、模糊度、分散度的视角进行分类。但学术界和企业界更关注于默会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区分。默会知识高度主观。它深度嵌入于个人经验中。难以编码,不易言表,不易觉察;而显性知识是客观的,能够从情景中剥离,能通过正式、系统的语言传递。
企业间知识转移是指知识在企业之间从知识源向知识受体传递的过程。其转移的目的不是为了展示,而是为了运用。知识的转移和创造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持续的过程。即使是在同一个企业内的不同部门间的知识转移,成功也是来之不易的,更何况两个或多个组织间的知识转移。组织间的知识转移涉及到组织间的竞合关系、组织特点、知识特性等复杂的因素。知识转移的途径可以分为三大类:个体沟通(交谈,会议等),编码沟通(报告,绘图等)。以及载体转移(产品、设备)。根据知识的特性和知识共享的程度,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可以同时使用多种途径。
二、知识互补是联盟的催化剂
组织在常规活动和资源中积累和嵌入的知识对于其它企业来说,既有学习机会又存在学习困难。Parkhe提出联盟成员企业间的知识差异是联盟能持续的条件之一。但如果相似程度过高也会降低成员企业从联盟中获取新知识的收益机会。企业间能力的过度相似使得学习的空间和机会变少变小。中等适度程度的知识差异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互补的经典例子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更快的硬件会促使人们去升级软件,反过来更强大的软件又会促使人们去升级硬件。互相依赖和互补是企业间建立关系的最普遍的原因。知识资源的互补是联盟中学习的催化剂。联盟中成员企业间资源的互补性,为联盟伙伴问相互学习提供了基础。只有当企业能识别并珍惜对方企业知识的差异,才能挖掘这些机会,否则联盟中的学习潜能就无法实现。
“吸收能力”研究认为,企业能够吸收和同化那些与自身已有的知识紧密相关的外部知识。相似性高则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过程容易。企业间差异要能相容才能达到合作目的。当联盟成员的知识多元化,且存在适当程度的差异时,这些多元知识经过重新组合、提升,会产生新的知识,施益于联盟成员企业。
先验知识以及知识转移双方的知识相似性会促进对新知识的吸收和应用。企业欲从对方获取的知识越是接近自有的知识基础,企业就越容易去识别和理解相关新的知识。较于不熟悉的领域的知识,企业对熟悉的领域的新知识的获取通常要更容易。双方企业知识基础的相似部分有助于彼此的学习。
企业只能消化吸收和自身知识有一定相似相联的知识,联盟成员企业间需要有一定的相同知识储备域去对接对方企业知识中不同的未知域。企业间知识的相似性能减少知识转移过程中的模糊因素。使知识在企业问的转移更有效率和效果。
三、信任关系是知识转移的渠道
企业联盟中,由于知识的隐性和复杂性,合作中知识的转移未必都以成功告终。其中的原因除了与双方共享知识的能力外,还需要有足够的动力去分享自己拥有的知识。更重要的原因是联盟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问题。联盟中无意的知识外向转移,导致企业知识资源贬值的可能性也使得企业对联盟伙伴知识外向转移的积极性大减。知识转移的障碍与知识共享的动力有关。联盟各方必须愿意去展示各自的知识并把它转移给对方,而不是人为地制造“知识粘性”,保守住自己的专长领域知识以求得自身的战略利益。
联盟成员之间的知识转移既有可能有益于彼此,又有可能受对方行为的伤害。联盟中合作关系的存在是因为企业都需要从其他成员处学习知识;而竞争关系的存在是因为在这场学习竞赛中,先从对方学成的一方终止联盟关系时,企业问会有不对称的利益所得。联盟中存在竞赛式学习行为。抢先完成了从对方企业获取知识过程的企业更能有利可图。
信任是一方愿意去相信对方无论有无监控都会自觉地如约行动,这种意愿来自于对另一方的可信度的评估。当我们信任某人时,我们认为他的行为对我们有利或至少无害的概率足够高,我们可以和他有某种形式的合作。有了信任,一方就愿意去传授知识,所以信任使组织间知识转移得以实现。由于学习联盟中潜在的风险,只有对对方有足够的信任才能愿意冒这个风险去转移知识。
知识传授方认为风险在于无意的知识转移会导致自身竞争优势的消弱。信任赋予的安全感让知识传授方相信,所转移出的知识不会被用于计划外的用途。而知识接收方认为风险在于对方转移来的知识于己无用或质量不高。因此知识源的可信度也是影响联盟中信任的因素。
在企业联盟关系中,知识提供者一般会去评估:1知识的竞争价值,(如果知识对于提供方企业的竞争力至关重要,知识就不会被提供);2知识接收方企业在将来可能的互惠行为的价值。知识接收方企业也意识到将来执行互惠行为的义务。这就需要联盟成员企业问有一定程度的信任。
信任关系是知识转移的渠道。当知识传授方和知识接收方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的、信任的,知识转移的速度则快。高度的信任加速了信息的共享和学习,因为双方不必分心去算计着怎样去保护自己以防受到对方机会主义行为的伤害。没有信任,交换的知识就不会精确、完整、及时,因为双方不愿去冒着风险分享有价值的信息。
合作关系中的知识转移可以被看成是知识从一个组织流出。而流入另一个组织的过程。单向知识流动与竞争学习行为有关,一方寻求从对方获得知识的同时却限制互惠机会。当然在接触中可能会有无意的知识外溢发生。而双向和多向的知识流动包括联盟成员学习新的方式去共同构建、推进、互动的合作。
联盟中的知识转移存在风险,由于默会知识和显性知识特性的不同。以及转移过程的语言和社交途径不同,这两种特性的知识涉及到不同级别的风险和信任。
企业要注意经营知识传授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社交纽带.这是默会知识转移的渠道。默会知识的转移更需要信任的支撑,因为它的转移比显性知识更需要社会交往。信任度高的社交关系促进知识的转移,尤其是默会知识的转移。根据社会学习理论,频繁的社会交往互动能促进默会知识的发展和转移。默会知识的转移在相互信任的人际问更容易实现。而显性知识可以通过书面文档就能有效的转移,不需要双方的直接接触。
默会知识是在相互信任的个人网络问被有效转移和获取的。企业联盟的信任关系是决定知识转移的效率和效果的关键。建立在联盟成员间的信任和互动基础上的关系会促进知识的转移。